013-本草纲目-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敛疮口(大明)。主胸胁逆气,时疾黄胆。研末点目,去肤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产难及
胞
【发明】承曰∶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 ,是也。作诗者,本以
不得志而言。今用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信矣。好古曰∶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
仲景治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成无己云∶
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机曰∶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
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
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
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颂曰∶
贝母治恶疮。唐人记其事云∶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商人戏以酒滴
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或不食,则一臂痹焉。有名医教其
历试诸药,金石草木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
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本经》言主金疮,此岂金疮之类欤?
【附方】新二十一。
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服七十丸,征士锁甲煎汤
下。(《集效方》)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有奇效。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浓
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笔峰方》)小儿 嗽,百日内咳嗽痰壅。贝母五
钱,甘草(半生半炙)二钱。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
孕妇咳嗽∶贝母去心,麸炒黄为末,沙糖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神效。(《救急易
方》)妊娠尿难,饮食如故。用贝母、苦参、当归各四两。为末,蜜丸小豆大,每饮服三丸
至十丸。(《金匮要略》)乳汁不下∶二母散∶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为细末。每猪蹄汤
调服二钱,此祖传方也。(王海藏《汤液本草》)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
(《儒门事亲》方)目生弩肉∶《肘后》∶用贝母、真丹等分为末,日点。《摘玄方》∶用贝母、
丁香等分,为末。乳汁调点。吐血不止∶贝母炮研,温浆水服二钱。(《圣惠方》)
衄血不止∶贝母(炮)研末,浆水服二钱,良久再服。(《普济方》)小儿鹅口,满口白
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吹奶作痛∶贝母末,吹鼻中,大效。(危氏《得效方》)
乳痈初肿∶贝母末,酒服二钱,仍令人吮之,即通。(《仁斋直指方》)
便痈肿痛∶贝母、白芷等分为末,酒调服或酒煎服,以滓贴之。(《永类钤方》)
紫白癜斑∶贝母、南星等分为末生姜带汁擦之。《德生堂方》∶用贝母、干姜等分,为末,
如澡豆,入密室中浴擦,得汗为妙。《谈野翁方》∶以生姜擦动,醋磨贝母涂之。《圣惠方
》∶用贝母、百部等分为末,自然姜汁调搽。蜘蛛咬毒∶缚定咬处,勿使毒行。以贝母末酒
服半两,至醉。良久酒化为水,自疮口出,水尽,仍塞疮口,甚妙。(《仁斋直指方》)
蛇蝎咬伤∶方同上。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山慈菇
内容:(宋《嘉 》)
【释名】金灯(《拾遗》)、鬼灯檠(《纲目》)、朱姑(《纲目》)、鹿蹄草(《纲目》)、
无义草。时珍曰∶根状如水慈菇,花状如灯笼而朱色,故有诸名。段成式《酉阳杂俎》云∶
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又有试剑草,亦名鹿蹄草,与此同名,见后
草之五。
【集解】藏器曰∶山慈菇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菇。大明曰∶零陵间有一种团
慈菇,根如小蒜,所主略同。时珍曰∶山慈菇处处有之。冬月生叶,如水仙花之叶而狭。二
月中抽一茎,如箭杆,高尺许。茎端开花白色,亦有红色、黄色者,上有黑点,其花乃众花
簇成一朵,如丝纽成可爱。三月结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取其根,状如慈菇及小蒜,
迟则苗腐难寻矣。根苗与老鸦蒜极相类,但老鸦根无毛,慈菇有毛壳包裹为异尔。用之,去
毛壳。
x根x
【气味】甘、微辛,有小毒。
【主治】痈肿疮 、瘰 结核等,醋磨敷之。亦剥人面皮,除 (藏器)。主疔肿,
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时珍)。
【附方】新五。粉
牙龈肿痛∶红灯笼枝根,煎汤漱吐。(孙天仁《集效方》)痈疽疔肿,恶疮及黄胆。慈菇
连根同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生
意》)
风痰痫疾∶金灯花根(似蒜者)一个,以茶清研如泥,日中时以茶调下,即卧日中,良
久,吐出鸡子大物,永不发。如不吐,以热茶投之。(《奇效良方》)
万病解毒丸∶一名太乙紫金丹,一名玉枢丹。解诸毒,疗诸疮,利关节,治百病,起死
回生,不可尽述。凡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山慈菇(去皮洗极净,焙)二两,川
五倍子(洗刮,焙)二两,千金子仁(白者,研,纸压去油)一两,红芽大戟(去芦洗,焙)
一两半,麝香三钱。以端午七夕重阳或天德、月德、黄道上吉日,预先斋戒盛服,精心治药,
为末,陈设拜祷,乃重罗令匀,用糯米浓饮和之,木臼杵千下,作一钱一锭。病甚者连服;
取利一二行,用温粥补之。凡一切饮食药毒,蛊毒瘴气,河豚、土菌、死牛马等毒,并用凉
水磨服一锭,或吐或利即愈。痈疽发背,疔肿杨梅等,一切恶疮,风疹赤游,痔疮,并用凉
水或酒磨涂,日数次,立消。阴阳二毒伤寒,狂乱瘟疫,喉痹喉风,并用冷水入薄荷汁数匙
化下。心气痛并诸气,用淡酒化下。泄泻痢下,霍乱绞肠沙,用薄荷汤下。中风中气,口紧
眼歪,五癫五痫,鬼邪鬼胎,筋挛骨痛,并暖酒下。自缢、溺水、鬼迷,心头温者,冷水磨
灌之。传尸痨瘵,凉水化服,取下恶物虫积为妙。久近疟疾,将发时,东流水煎桃枝汤化服。
女人经闭,红花酒化服。小儿惊风,五疳五痢,薄荷汤下。头风头痛,酒研贴两太阳上。诸
腹鼓胀,麦芽汤化下。风虫牙痛,酒磨涂之,亦吞少许。打扑伤损,松节煎酒下;汤火伤,
毒蛇恶犬,一切虫伤,并冷水磨涂,仍服之。(王 《百一选方》)
x叶x
【主治】疮肿,入蜜捣涂疮口,候清血出,效(慎微)。涂乳痈、便毒,尤妙(时珍)。
【附方】新一。中溪毒生疮∶朱菇叶捣烂涂之。生东间,叶如蒜叶。(《外台秘要》)
x花x
【主治】小便血淋涩痛,同地柏花阴干,每用三钱,水煎服(《圣惠》)。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石蒜
内容:(宋《图经》)
【释名】乌蒜(《纲目》)、老鸦蒜(《救荒》)、蒜头草(《纲目》)、婆婆酸(《纲目》)、
一
【集解】颂曰∶水麻生鼎州、黔州,其根名石蒜,九月采之。或云金灯花根,亦名石蒜,
即此类也。时珍曰∶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古谓之乌蒜,俗谓之老鸦蒜、一枝箭是也。春
初生叶,如蒜秧及山慈菇叶,背有剑脊,四散布地。七月苗枯,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
长尺许。茎端开花四、五朵,六出红色,如山丹花状而瓣长,黄蕊长须。其根状如蒜,皮色
紫赤,肉白色。此有小毒,而《救荒本草》言其可炸熟水浸过食,盖为救荒尔。一种叶如大
韭,四、五月抽茎,开花如小萱花黄白色者,谓之铁色箭,功与此同。二物并抽茎开花,后
乃生叶,叶、花不相见,与金灯同。
x根x
【气味】辛、甘,温,有小毒。
【主治】敷贴肿毒(苏颂)。疔疮恶核,可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煎
半升服,取吐良(时珍)。
【附方】新三。
便毒诸疮∶一枝箭,捣烂涂之即消。若毒太甚者,冼净,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
(王永辅《济世方》)产肠脱下∶老鸦蒜(即酸头草)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
洗,神效。(危氏《得效方》)小儿惊风∶大叫一声就死者,名老鸦惊。以散麻缠住胁下及手
心足心,以灯火爆之。用老鸦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贴手足心。仍以灯心淬
手足心,及肩膊、眉心、鼻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水仙
内容:(《会编》)
【释名】金盏银台。时珍曰∶此物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金盏银台,花之状
也。
【集解】机曰∶水仙花叶似蒜,其花香甚清。九月初栽于肥壤,则花茂盛,瘦地则无花。
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若不移宿根更旺。时珍曰∶水仙丛生下湿处。
其根似蒜及薤而长,外有赤皮裹之。冬月生叶,似薤及蒜。春初抽茎,如葱头。茎头开花数
朵,大如簪头,状如酒杯,五尖上承,黄心,宛然盏样,其花莹韵,其香清幽。一种千叶者
,花皱,下轻黄而上淡白,不作杯状,人重之,指为真水仙,盖不然,乃一物二种尔。亦有
红花者。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捺祗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苗长三四尺,叶似蒜
叶,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
风气。据此形状,与水仙仿佛,岂外国名谓不同耶?
x根x
【气味】苦、微辛,滑,寒,无毒。土宿真君曰∶取汁伏汞,煮雄黄,拒火。
【主治】
x花x
【气味】缺。
【主治】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
末,白汤每服二钱,热自退也(时珍,出《卫生易简方》)。
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白茅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根名茹根(《本经》)、兰根(《本经》)、地筋(《别录》)。时珍曰∶茅叶如矛,
故谓之茅。其根牵连,故谓之茹。《易》曰∶拔茅连茹,是也。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
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
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
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正之。
【集解】《别录》曰∶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采根。
弘景曰∶此即今白茅菅,《诗》云∶露彼菅茅,是也。其根如渣芹甜美。
颂曰∶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
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又有菅,亦茅类也。陆玑《草木疏》云∶菅,似茅
而滑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入药与茅功等。
时珍曰∶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
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
苴之用,《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故腐则变为萤火。菅茅只生山上,
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
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
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 ,古名
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琼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
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禹贡所谓荆州苞匦菁茅是也。芭茅丛生,叶大如蒲,长六、七
尺,有二种,即芒也。见后芒下。
x茅根x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本经》)。下五淋,除客
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别录》)。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大
明)。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胆,解酒毒(时珍)。
【发明】弘景曰∶茅根,服食断谷甚良。俗方稀用,惟煎汁疗淋及崩中尔。时珍曰∶
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胆水肿,乃良物也。世人
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附方】旧二,新一十三。
山中辟谷∶凡辟难无人之境,取白茅根冼净,咀嚼,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