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天涯-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咖啡馆喝咖啡的男士也是给咖啡增光的群体。不晓得咖啡之道的人,不算巴黎人。
初来法国,就和咖啡结下了感情。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集市上卖水果。从早晨4点起床,赶到摆摊的地点搭摊位支棚子拉电线。匆匆忙忙到5点多钟,大家习惯去附近的咖啡屋喝杯咖啡。在巴黎,如此起早工作的也就是集市和附近的咖啡屋了。法国的冬天,温度不高不低,刚刚好在外边可以摆出水果。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冬天雨水特别多,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斜风细雨,最令露天工作者头痛。弄不好棚子上的雨水落下来,就会洗个天浴。那时,十分羡慕旁边咖啡屋的老板,同是早起但不必顶风冒雨工作。但生活没有选择,工作就是工作。每天早晨在夜色朦胧中,亮起灯,摆好水果。喝上一杯咖啡,等候早起的顾客三三两两地到来。匆忙的一天就在一杯暖人心肺的咖啡中开始。
在北京的时候,我曾经在北京饭店实习。那时是亚运会期间,算是义工。后来常有去自己当年为人民服务、给国家作贡献的地方忆旧的情结。有回邀一女孩晨观天安门升国旗,陶冶一下爱国情操,顺便欣赏女孩熬夜不眠、疲倦成小鸟依人的可爱。两个目的达到后,我邀请女孩去旁边工作过的地方喝杯咖啡, 用些早餐。贵宾楼的红墙餐厅气氛典雅,饮食精细,服务周到。加上我对那里的一切都很了解,解说动人。一切一切都很完美,就是一样,我忘了带钱包。那次挫折以后,我戒了很长时间的咖啡瘾。老老实实地在扎啤、二锅头、大碗茶等国货精品中寻找认同。
时光流逝,在巴黎,故人居然重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早就知道人在法国。意料之外是因为见面方式超出常规。来法国后,几次打电话寻人,就差贴告示,都没联系上。偶然听老弟说蒙马特山上的圣心大教堂有求必应,为法国重量级感情圣地。特地一去。那天上到山顶,只见人山人海,教堂外观者如潮,没有一万也有七八千人。我的上帝啊。我心说,法国佬如此虔诚。后来我老弟解释说,最近正值世界青年节,是教皇亲自主持的天主教传统大聚会。全世界所有天主教青年响应号召,来做洋串联。当时,还是一位年高发白的资深神父为我们解围。他大概发现高鼻色目的朝圣者中夹着两个蒙古人种青年十分显眼,好奇地一问,还是从红色中国来的。当时他特感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高兴地招呼我们跟他走,从后面办公区穿过去。走后门,嘿嘿,就进去了。
走后门进教堂,荣幸就不用说了。既然上帝让我们进来,必然允许我们的小小感情诉求。当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奉献了十个法郎,取了个腊烛点上,默祷早早见到我友。我其实常去新教教堂。礼拜天散会后,牧师通知大家,要组织郊游。晚餐时,我的一位会中小姐妹可爱地告诉我,要邀请某女友同去,并说自己对其影响力能达到说一不二的境界等等。某女友就是我青梅竹马之交。我当时差点扔下筷子,跪地认罪悔改。幸好自幼秉承家教,精研国学。三国里刘备青梅煮酒时的表现一直是我崇拜的,轮到自己青梅竹马也不能太差。当下不动声色。后来很让这小姐妹愤慨之极,到今天都没原谅我。英雄向来不好当啊。
卢瓦尔河秋色迷人。该如何形容,言语文句描绘不尽。反正卢浮宫内西洋风景名作如云。大家随便看看就知道法国的山色空氵蒙、湖光潋滟是何等奇好。女孩还是很爱好咖啡,我此时已经对法国咖啡略有经验。经此一会,此道的神韵揣摩得更上一层楼。日后,巴黎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差不多都喝遍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巴黎奉陪美少女逛咖啡馆。当年陶渊明老先生闲情赋诗,若知道有咖啡一物,大作中应加上愿为一杯咖啡兮,伴倩女柔唇。日后,本人在巴黎误导游客时,经常劝告人家,与其上香街挨宰,不如在道边喝杯咖啡。
咖啡是万万不可少的,但咖啡不是万能的。爱情鸟飞了。多情猫,有本领上树,没可能上天。落得个树梢上惆怅独立。达到爱情的第二种境界后,无可奈何原树爬下。借着苍茫夜色,向星光灿烂的阿尔卑斯山区方向消失。
我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早年梦想在海蒂的家乡学习的愿望,不料能如愿以偿。我的学校周围风景极佳,前临大湖后靠高山。春有百花冬有雪。就是校规严格,伙食素净。咖啡和鱼肉算作奢侈品,禁止享用。不过,牛奶奶酪吃喝不少。体重倒是不减反增。经常会有种感觉,上帝的高利贷放得够狠。就为见个人的面,许了个愿。上帝真不客气,连本带利一算,全人都赔进去了。给了我个在宗教改革圣地精研欧洲主流思想体系的机会。若是中国将来的十大神学家写回忆录,其中一位定会回忆当年因为感情不成熟的原因,最后走上这条艰苦道路,终于成名的。基督教的上帝是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也就是说,是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犹太人的上帝。
长话短说,岁月匆匆。终于有机会下山重返巴黎。故地重游,习惯性地去咖啡馆坐坐。开始好像不在巴黎花都,却在绝情谷中。咖啡本来就苦,断肠草啥味道它就是啥味道。好久没喝,此时更苦口。
李白他老人家的诗词向来是我敬佩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嘿,真是高人,学不来这侠客行的轻功。可是与我对饮咖啡的总有百十号曾经现在将来郁闷的人。随便你在哪个咖啡馆一坐,老板都会告诉你坐在毕加索或雨果、萨特,甚至列宁坐过的位置。半年的时间下来,奥赛艺术馆的名画家、先贤祠的文化巨子认识了小一半。遭遇名人最多的咖啡馆集中在拉丁区的圣米歇尔大街和圣日尔曼大街附近。那里是出名的文化区。蒙马特山的白教堂附近出名的艺术家广场的咖啡馆也类似塞纳河左岸地区。不过我是心有余悸,这成了去圣母院祷告了。所以在拉丁区的咖啡馆的机会较多。
生活艰辛,情感难追,功名难就。生活如一杯咖啡,苦。日久天长,从咖啡客喝到咖啡友,再喝到咖啡发烧友。慢慢发觉,其中自有千钟粟,其中自有颜如玉,可以喝出千种风情。喝咖啡时少了红颜知己,倒也可留意以前疏忽的很多东西。在此和前辈落魄高人对饮,也不愧男儿事。自古惟有饮者留其名。
和名士精神对着干的就是饮士精神。名士一出名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不过饮士不小心就会出名。所谓小饮饮于野,大饮饮于朝。只好不挑地方。巴黎的精神基本是名士精神。他们的生活情趣不在咖啡篇研讨范围内。将来得另草葡萄酒篇讨论。他们的名士没出名前倒是人人很平等,没有大中小排队的习惯,一律人手一杯咖啡,饮于某咖啡馆。 饮士俱乐部很容易加入,基本会费是每天两三欧元。
巴黎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咖啡俱乐部连锁。就是全巴黎人的神圣周末,你也总能在住的地方附近寻到一两家开门的咖啡馆,热情接待欲成名饮者。随意遐想构思创意,惟独不可到处涂鸦到此一游之类词句,违者必被开除会籍。自从加入咖啡友的行列,每天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其实世界就是个大咖啡馆,只不过巴黎的咖啡馆特别好。这里的咖啡喝起来苦,感受起来浪漫。
Lofoten餐馆德国吃法
异乡留学,还真是留了呢,说的不是留学,而是留异乡。当初跨出国门时,就没想到是踏上了不归之路。好在早已学会怀揣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能心平气和谈谈想谈的问题。如今是人在西方,就先说说德国吃法。
在德国,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邀请澳门主教的晚宴。点菜时,主教问主人怎么吃法,看没有明白的样子,主教解释说:是按德国人的吃法呢,还是按中国人的吃法。当主教得知他可以决定吃法时,便说:那就按中国人的吃法吧。具体地说,不像德国人那样,自己点自己的菜,又自己埋头吃自己的菜;而是整体地点菜,考虑荤素搭配、前后次序;菜可以慢慢地上,每人都可以吃到不同口味,而且还总吃热的。大家坐到一起来了,不容易,就乐融融地聚,尽情地吃尽情地聊。那天,果然很是尽情,乐融融。
德国人请人吃饭有说法,不但嘴巴吃(或曰胃),眼睛也在吃。通俗地解释,嘴巴吃的是指实实在在的内容,而眼睛吃的则是虚得不能再虚的形式。比如,用什么样的盘子啦,用什么样的餐具啦,别忘了还有杯子。餐桌上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少,点根蜡烛,说是增加情趣;放束鲜花,也说是增加情趣;餐巾纸大到就是浪费。可以想像,一个桌子被花里胡哨的东西占去位置不少,到真正吃饭时,就不过是一荤一素。这一素可以是根本不煮不炒的色拉,也可以是煮得面目全非的蔬菜。这一荤不是大块肉,就是大块鸡,除了表面有点滋味,里面的味道,用我们一个同胞的话说,就全是木头味(或曰锯末味)。如果再隆重些,还可算上饭前一稀汤,饭后一甜食。吃法大多是,你吃你的,我喝我的,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样子。
德国人在家里请客,也是口罗嗦一大堆。客人来之前,打扫住房卫生,比我们当年在国内单位对付上级卫生检查团,要认真得多啦。吸地毯、擦窗子、抹家具等,全都做得无可挑剔。如果还有花园,那更得除草、剪枝、打扫,又是一整套。在请客之前,还得先考虑有什么装东西的家伙,如果没有香槟酒的杯子,就不请客人喝香槟。有时怎样围桌子而坐,也有讲究,主人安排你坐哪儿,那就一定要听话,乖乖地坐在那儿,诸如此类的麻烦,不一而足。在德国当上家庭主妇,别以为是什么轻松的活儿,那不但讲究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还讲究非凡的组织能力。要不,请人吃饭,采购打扫,安顿孩子等诸多事情,不只是多花时间而已,简直就像一次家庭主妇组织能力、理家能力的大检查。
我并不想攻击德国人请客的吃法,要说,眼睛跟着嘴巴一块吃,也是文明进步。看着烛光和鲜花,人们吃饭说话会小声些,互相之间会多一点尊重。家庭宴会的精细安排,一切进行得就有条不紊,各方来客,是满意而来,又满意而归。一次饭店聚会,一次家庭聚餐,就是一次美好的记忆,让德国人回到自己宽大冷清的住房中,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是否值得提倡?
不过,如果一个刚从国内来的同胞,参加如此聚会,是不是就如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不知所措呢。你看,那桌子上放着极复杂的餐具,比如光刀叉就几副,还按大小、形状、作用由里到外,一路排开。刘姥姥一定心里犯嘀咕,是该先举刀,还是先举勺,还是刀叉并举。就是到了今天,我如果看到一大堆餐具酒杯,就知道那饭局是形式重于内容,赴宴是拘谨多于尽情。
说起德国人吃法形式大于内容,我还深有体会。刚到德国不久,一个同事老太太邀请我去喝咖啡,当时我还很想让一个朋友同行。只听老太太说:我家的咖啡餐具是六个人的,超过六个人就不行了。我当时就纳闷,老太太请喝咖啡的人数,是由她餐具的多少所定的,难道不可以用别的杯子代替吗,如果来的人不止六人呢?再说,我们到你那儿,注重的根本不是喝咖啡,而是大家一起聊天,相互认识。后来慢慢发现,德国人请人吃饭,餐具的讲究,不亚于装在餐具里的内容,本末倒置的现象也时时出现。
再后来,我也渐渐地置了一套Hutschenreuther(很有名的一个牌子)餐具,深盘子浅盘子蛋糕盘子、咖啡杯子咖啡底盘、茶杯子茶杯底盘、早餐杯子和鸡蛋杯子,口罗嗦得让人觉得不近人情。比如,都是底盘,咖啡杯子和茶杯子用同样的不就可以吗,依我中国人观点,咖啡和茶都可以是同一杯子的。可人家不这样,做得非让你样样都买才行,价格当然不便宜。说实话,我是被人弄得上贼船的。还是几年前,德国人送礼物,送了两个深盘子两个浅盘子。结果,我在请人吃饭喝咖啡时,也和德国老太太一样,先看看我有几个盘子,不够的话,就到WMF店买。这也是名牌餐具的一个优点,我那套餐具到2005年,保证都还能买到,也就是最晚到那时,应该把这套餐具置齐了。
有了这套餐具,我这儿并没有高朋满座。而且中国人到我这儿做客,他们对这套餐具的评价,不是说没必要,就是说我太傻了,怎么让人拽着上贼船,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但是,到我这儿的德国人,似乎没人不注意到这套餐具的,最差的也是在把盘子倒过来,看到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