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 >

第29部分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29部分

小说: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和朋友同事关系都处得很好,我们该是以和为贵了吧?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我们未尝不可多个心眼看看,平日与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是谁?当然是自己的邻里。古人说得好:“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只有千年邻居,没有千年兄弟。”如果邻里的关系都处不好,又何谈“以和为贵”地与更多的人和睦相处呢?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到北京不久,和朋友一起在西城区玉廊园合租了一套房子,房东的母亲住在二楼,我住在她的楼下。她性情特别古怪,天天都绷着一张瓜条脸看着我们,好像我们不是租房的,是小偷。不仅如此,她还很喜欢用摔门的形式关门,每一次关门都好像是在警告我们:“你们住的房子是我儿子的,我儿子的就是我的,别以为交了房租就可以住我楼下了。”而且她向来也不与邻居往来,垃圾从来都是扔在门口,别人替她代扔好像是应该的。
  后来我和房东提意见,正巧老太婆听到了,你说她冲出来说了一句什么?“你心里没鬼,还怕别人把你当贼?”我当时心里想,亏你是个老人,要是年青人,今儿要不和你动起手来,我撞墙去!老子说过:“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一个老人,持着这等“不和”心态处世待人,若能长命那就怪。
  还有一种值得提醒的是以和为贵对待陌生人。这是很多对陌生人有着本能抵触心理的人最容易疏忽的也是最容易犯忌的。请多个心眼想想,假若北风吹袭路人,会使人更紧紧地裹住衣服,那么为什么大雪一场,陌生人也会互相搀扶?前者是心态让人疏远了距离,后者也是心态让人拉近了距离。有“和”的心态,即使在雪地,即使是互不相识者,彼此也能体悟到温暖的阳光啊。
  2005年底,北京726路公交车上,女售票员与一位刚14岁的女孩因为过站补票问题斗起了口角,接着双方互不相让,发生了肢体冲突,女孩当场晕倒,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这个事例听起来悚目惊心,我觉得更悚目惊心的倒是事例以外许多看不见的那个心理暗角:俩人素不相识,谁让谁呀!
  人类历史是人创造的。有顺应大自然规律的“天和”,也就有文明礼让的“人和”。“和”则生财,三人一心,黄土变成金。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以和为贵”的境界呢?
  一是要造就博大的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当然了,这种锻炼,绝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在自己的心中植入“和”的心眼。
  二是凡事养成静心的习惯,静心就是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有时你的礼让,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小利益上的损失,但你多长个心眼想想,你就会找到比失去的更多的那一部分。
  三是既倡导“以和为贵”,但也不是稀里糊涂的没心没肺的毫无原则的“和”,郑板桥画竹画出了“难得糊涂”的“先觉”,是先觉吗?绝不是!其实那就是“无为无不为”的翻版。意思是凡事要讲原则,尤其是“以和为贵”,贵在何处?贵在“准则”二字啊!如果无原则的为“和”而“和”,我们也会与过去“人折腾人”的年代一样带来创痛,也会走火入魔!


二、抛砖引玉的心眼


  “抛砖引玉”是一个比喻,按字面解释,即抛出砖头,引来玉石之意。比如我在几年前写的《快意大颠覆》中开了个无厘头玩笑:“我已经把砖头扔了很多出去了,谁有玉石,快快给我回扔过来!”这种玩笑听起来再平凡不过,其实也就是对成语的一种传统消解,并无悖论之意。真正的抛砖引玉,应该指用低价值或量小的事物做诱饵,引出相对价值高的或量大的事物来。这个成语中的“砖”和“玉”是物质,关键是“引”起作用。“引”是思想,是智慧,更是计策。
  抛砖引玉的初衷无疑是向他人取经,但他的“经”并不是都乐意奉献的,在这种情形下,心眼多的人就会想尽办法“以己之砖引人之玉”。比如开讨论会,有些领导就擅长将一些难解的问题故意卖出一些破绽,让大家提出修正的方法,以期达到广众博采的目的。
  诸位可能都知道“二战”期间盟军与德军海战的事,一开始时盟军的海军屡屡遭到德国潜艇的重创,后来,盟军施个了个巧计,将纳粹的潜艇专家雷恩捕获。殊料雷恩不但是个只讲科学不讲政治的“怪物”,而且对自己的主子十分忠诚,盟军对他采用各种的审讯方式,都没让他开口讲出潜艇制造的技术。这让盟军束手无策。
  后来,盟军的审训官在分析雷恩的性格中发现,雷恩是一个对学术极为专注的专家,他容不得任何的错误从他的眼前溜走,主审官得知雷恩的这种性格后,就多了个心眼:想了一个“能让雷恩开口”的“抛砖引玉”的计谋。
  于是盟军安排了一个教授给学生讲潜艇制造课的场景,在关键之处,那位教授故意把一些关键的数据讲得漏洞百出,这时候雷恩正好被带着路过教室门口,雷恩一听教室里在讲课,两只耳朵便竖了起来,当他听到教授讲的数据出现犯错误时,一把推开押解他的士兵,不顾一切地闯入教室,抢过教鞭,冲着教授咆哮道:“你这是误人子弟!”接着他就开始言传身教,把教授的错误一一纠正过来,应该这样那样……
  结果雷恩果然中了主审官巧施的“抛砖引玉”计,把制造潜艇的绝密数据通过这堂非同寻常的课,公诸于盟军,给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创造了机会。
  当然,这是说大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抛砖引玉作为取人之长的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谋宜之术,它常常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善用此术者往往是多人一个心眼者而已,“抛砖”就是使心眼,一种既文雅又含蓄的心眼,目标直指“玉石”。
  那么怎样巧用抛砖引玉的心计呢?
  一是要学会看对象,如果是你的挚友,对某事固执己见,并有可能引发危机,你未尝不可将自己做个引子来讲一些话,尤其是批评的、负面的,甚至是令人不快的话,这又有何不可呢?
  二是抛砖引玉只适合走正道,如果为了歪门邪道也使用此计,我可不予赞赏。比如一些商人以大奖酬宾之类的活动为幌子,出售饮料时承诺多少瓶中就有一个什么奖,但即使你买了1万瓶,也找不到那个所谓的“奖”,这如果也叫抛砖引玉的话,我看应该叫抛假砖引真玉的诈骗术!我们自己在学会理性运用抛砖引玉术的同时,也要预防这类假术在社会上大行其道。
  三是要注意“砖”和“玉”的心理价位比。比如你和一些同行的人在一起聊天,本意是想提一个话题,引出对方的好建议,结果你把自己的想法说得过多,而对方心眼比你多,职业嗅觉比你敏感,不但引不出对方的玉,而且你自以为的“砖”反成对方的意外的信息,这就不叫抛砖引玉,而叫“抛玉引砖”砸自己了。
  我说的这些话对大家是否有用?我还不知道。我只是在这里直抒胸臆,反正权当抛砖引玉!


三、欲得先予的心眼


  首先我得澄清一下,我将要说的“欲得先予”和前面谈及的“抛砖引玉”不是同一个意思。“欲得先予”——故名思义,前提是物质的,是为了自己既得的更多利益,采用先舍小利益去换取大利益的计谋,而“抛砖引玉”则不同,它是为了采纳别人的先进思想或谋略而采用的一种“反诱”计谋。诸位且别混淆了这两个词的意思,否则,下面我的话就难以继续了。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此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意思是:你要想办成一件不容易办的事,你就要从规律中找窍门,甚至有必要先在“功夫”上多花心眼。就像你要想摘取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要给树浇水、施肥一样。这个道理要是让大家都来讲,相信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就像一个众人皆知的“阳谋”,道理上谁都懂得,但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为什么?平常不把心事往这方面想,只习惯“得到”,不习惯“失去”,那就更别谈什么“施予”了。
  “予之”就是施予,但不是施舍。像路上的乞讨者,你给予多少帮助都是有去无回,它只属于恩德范畴,与心眼不心眼无甚关系,所以我也不必要在这里和大家讨论。我所说的“予之”,是那种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予之”,具体的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要去帮助别人;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先要爱别人。这同样不是什么学术概念,而是连小孩都懂得的做人常识,然而我们大人中却有不少人因为生性自私、吝啬、心眼小,屡屡在这种小道理上犯大忌。
  记不得哪个伟人曾经说过,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要想得到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这样你才会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
  相信林肯成功的故事诸位都听了很多,但林肯的乐善好施却未必人人都能说得出来。实际上,林肯之所以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伟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年青的时候就在帮助别人方面下足了心眼和工夫,这使得他在任何场合中都能与别人打成一片。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亨恩顿先生回忆林肯年青的时候说:“在林肯先生的住所住满了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床让给别人。然后,他自己就到店里的柜台上睡,卷一块布当枕头,似乎谁有困难都会想到向他求助。”
  林肯如此乐善好施,为他日后赢得了什么?选票呀!说到这里,还有谁能不钦服林肯的这番“欲得先予”的超凡心眼呢?
  为什么说“欲得先予”需要超凡的心眼呢?因为几乎所有的人对他人的给予都会持审慎的态度,只要你的“予”是另有企图的,那么你就要在“予”之前多个巧安排的心眼,总不能告诉对方:“我要‘予’给你了,”否则对方受宠若惊,自然会对你“无缘无故的‘予’”多加警觉,这样,你想后面的“得”,恐怕就难了。毕竟,在现在社会,人们都很自私,如何在“先予后得”上做好文章,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依我所见,“欲得先予”得从如下心眼上下足工夫:
  一是分析“予”与“得”的量化上算好账,也就是说,小“予”换取大“得”,是为智慧,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若你改用涌泉之恩去换取滴水之报,这种“予”的成本那就实在不划算了。
  二是尽量把“欲得先予”建立在既含蓄又和谐的基准上。就像前面提到的林肯,他的“予”就做得很自然,这样就不会给对方的心理造成莫名的敌意,现在人都爱讲双向式、互动式、双赢式,“欲得先予”能做到这样则再好不过。比如一个企业老板,要想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先在细微之处对员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物质关怀,员工还会反过来和老板作对,那就不正常了。
  三是充分理解“欲得先予”的词性机能——它通常是和物质的得失挂着勾,所以无论是“予”还是“得”,在动机上要走正路,不要过于俗套,更不要将其当作赤裸裸的交换条件。比如我的一个老同学,现在在建筑业包工程,据他说,他之所以工程单子都接得不错,主要得益于在接单子之前“出手大方”,什么叫“出手大方”,用钱腐蚀发包方的官员呗。像这种的“欲得先予”,既脏且险,我真为我的这位老同学担着把心,因为这种“欲得先予”一旦做成了惯性,总有东窗事发的时候!


四、欲擒故纵的心眼


  《太平天国·文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欲擒先纵,欲急故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多用心计,巧妙处理得与失、大与小、里与外、出与入、先与后等辩证关系,然后有智谋、有步骤地进行舍弃,就像俗话所说:“舍出孩子套住狼。”
  “欲擒先纵”出于兵家智谋,其机理是“欲抑之,必先张之;欲擒之,必先纵之”。战争时期,在对方强我方弱的前提下,要想赢得胜利,比对方多一个“纵”敌的心眼,也就是比对方多一个制敌的战术理念,“纵”就是暂时先满足对方,故意卖出破绽,骄其志气,在对方忘乎所以之际,出其不意地出兵,巧取其利。
  举个战例。1947年7月初,我一纵和六纵将敌整编第70师一个半旅及由独山集北上接应70师南下的整编第32师主力包围在只有200余户居民的六营集。
  刘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