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眼,十倍机会-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奥赛罗就是一个心眼小又缺乏自控力以致酿出人间悲剧的一个典型。他听信小人谗言,冲冠一怒,回到家中不问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爱妻一剑送入黄泉。及至觉悟,已为时晚矣。痛不欲生的奥赛罗自尽身亡。如果当时奥赛罗稍冷静下来,多一个宽容的心眼好好想一想,对事件有一个理智的估计的话,就不会做出这样的非理智的事情了。
盛怒之下,如果缺了心眼,无异于放弃了应有的判别力。失控之坏就坏在了那可怕的一念之差。这种事例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不胜枚举。君不见足球队场上有些球员因受不了裁判的误哨,情绪失控,一口唾沫就换来了一张红牌;君不见公众场合有些人遇见不平事,情绪失控,一记老拳就换来了一场恶斗。《铁道游击队》里的鲁汉和林忠就是死于义气用事的冲动,就连他们的大队长刘洪、支队长田六子不也是因为冲动差点送了命吗?再看现在正在蹲牢狱的人,请你们去问问里面为打架斗殴者而被判刑者中,有几个不在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一时的情绪而后悔?更有那些不以杀人为业的人一怒之下杀人了;那些把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一气之下跳楼了……那连补救都没得补救了呀!
朋友们,既然我们都知道盛怒之下容易起事端造恶果,为什么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不多一个自控与制怒的涵养呢?我们平常总在说慈眉善目、谦恭待人的人脾气都很好。他们为什么脾气好?是他们心里就没有愤怒的因子?显然不是,而是他们都有制怒的法子。比如林则徐就用“制怒”的条幅悬于堂中,以提醒自己时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苏轼不时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词句来自勉,以使自己在遇到不良刺激时,保持良好的心境。现在有一些原来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也学着在室内贴一幅“忍”字,我看这也总比贴一个“剑”字效果好得多。就按拆字法来理解吧:“忍”字刀刃下多一心,能多此一“心”,每天瞧上几眼,就能逐渐地克制不良的情绪反应。
问题是,在盛怒下,究竟有多少人能达到“忍”的境界呢?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请教心理学家,那么你得到的答案几乎像“白开水”般如出一辙:诸如经常用心自我暗示,自我督促,养成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保待平和心态云云。可是有人说了,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为什么就是很难做到“忍”呢?让我告诉大家,忍就是忍耐,就是多个谦让的心眼。
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思就是说,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很可能会坏了大事。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相信坏心情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多个自我调节的心眼,努力从坏情绪的阴影中走出来,其消极负面的元素就会自动弱化。消极的情绪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所以,善于自我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无论对自己的身心还是对自己的事业,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危机的自控
有句话叫“危难时刻见真情”,真情从何而来?只有给你物质上的无私帮助才叫真情?可是别人和你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何来帮助?依我看,危难或危机时刻,自救是最最主要的。
在生活中常见有两种人,一种是遭遇一点不幸要么捶胸顿足、呼天抢地,要么两眼一抹黑,明哲保身,坐山观虎斗;另一种则是以积极的态度,对付面临的逆境,尽管也不免感到棘手,但决不会因此而失态,更不会一蹶不振,这种人多是在危机出现时比他人都异常的镇静,做到泰然自若,视危机为挑战,因此才能愈挫愈勇。
古人云:“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于有心眼的人来说,出现一时的危机未必就是坏事,它恰恰给你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毕竟,危机同时常常也潜潜藏着某种转机的玄妙。而这种转机,也总是偏爱有心眼的人的。如果你缺心眼,遇到危机就显露惊慌失措或悲观失望情绪,那么危机就会像疾病一样,从你的表情、言行迅速传染他人,其局面也愈发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法西斯侵略者兵临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不愧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历史上还有许多失败的英雄,他们的镇静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委实令后人钦佩、景仰。
打比方说你是一家企业的主要领导,如果你的企业内部人际群体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时,其系统内各种力量之间相互抑制和冲突,从而使有用力量减损或抵消,于是危机出现了。怎么办?你可能会高举压制的旗帜,但无奈“树欲静而内不止”,弄不好还把你也卷进去,最后你只能被这种内耗“耗”得心灰意冷,难施其才、达其志,失去了工作的进取心和锐气,也失去了自我。
这时候,自控心理的要点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关系到一个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态度的反映形式。有人说管理者的脸便是团队气氛的“晴雨表”,这话不无道理。它或使人积极,或使人压抑。所以,对管理者自控心理的基本要求就是管理人才自身要稳定情绪,防止情绪随意波动,保持心理平衡,使整个教育群体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都能愉快、兴奋、精神焕发地工作。所以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多个自我控制的心眼,保持良好的角色心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危机本来不是什么好事,但也是证明一个人自控力强弱的分水岭。也许你的即时举措得不到他人的响应,甚至还招来各种各样的非议,但是现代社会是多元思想的社会,人们从修养的角度,也会产生褒义的理解,就看你的心眼到位不到位,自控力能否转变成影响力、凝聚力了。
四、语言的自控
关于语言的自控,话题很大,我在《管好你的嘴》中就围绕这个话题讲了十来万字,现在我只在这里讲个大概。
我们说是人都要说话。但所谓“祸从口出”恰恰也是因为说话,那么人还说话不说话?当然要,只是要把握好说话的尺度,这把尺度,就是用自控来把握的。反之则反。这个道理明摆着,但总有不少人平时太“唯我”,心眼缺失,语言自控力弱,于是各种各样的“露怯”现象就会随之而来。
这种缺乏自控者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爱插嘴,即在别人说话时,生怕自己遭到冷落,时不时地绕开话题插插话,令人生厌;二是表现欲太强,喋喋不休地说话、对别人出言不逊,而且不听劝告;三是“酒杯一干,政策放宽”,什么话都敢说,落个“酒后吐真言”;四是说话不注意对象场合,自以为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五是对现实不满,心理极度不平衡,直接导致语言失控。此外,还有很多因为语言失控给自己乃至他人带来困惑或麻烦的。
比方人人都知道“观棋不语是君子”这条潜规则,可是不“观”且罢,一“观”起来,就在一旁没完没了地当起了所谓的“狗头”军师,不提醒其中一方两句就会死。比方说话爱用所谓的前卫语者,被不解之人反问,尴尬的还是你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特别爱蜚短流长,没事总说谁和谁“有一腿”,结果有一次被他儿子听到了,儿子问啥叫“有一腿”,朋友只好说:“关系好呗。”结果孩子觉得好奇,到学校以“有一腿”为由,要求老师给他掉换与某同学同桌坐。老师能不愕然吗?
再有一种语言失控现象表现于倚老卖老者。这类人大多有一定的职位,喜欢训斥下属。你就不多个心眼想想,如果你当着众人的面责骂某下属时,岂能不引起众人的极大反感?尽管有的冲突在你的训斥下被压服了,但以后下属会经常跟你唱反调,对抗。难受的还是你自己呀!
更多见的是前面讲到的表现欲太强者,这在当今社会各阶层可谓俯拾皆是。中国老板讲话流光溢彩、天花乱坠的多,逻辑井然、滴水不漏的少,二者兼有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我记得有一次和卞秉斌先生一起做客新浪,主题是给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支招,我出于为大学生择业面临的诸多困惑考虑,着重谈了现在企业试用期的若干陷阱,这可能与卞先生的来意不太合拍,于是他枉顾左右而言他,大谈他的企业如何善待新人,我看他去了就是在为他的人力资源部门做广告。后来我跟他开了玩笑:“你要坐上中国人力部门的第一交椅,我们为大学生就业支招的人恐怕都没饭吃了!”
所以,我还是比较欣赏说话注意分寸的人。有分寸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理自控素质和把握语言的心眼,他们不求语言的数量,但求其质量,因此他们始终都表现出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自控,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始终让自己保持平静。相比之下,说话能力弱表现欲又极强的人,自控力就显得差强人意了。
以上我用四个部分讲述了多个自控的心眼的种种妙处,以下我将以上内容作个结。
第一,学会理智地分析各种失控形成的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最好从根子上加以解决。如果与失控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不在了,那么你自然也就到达自控的境界了。
第二,要达到对贪欲的有效自控,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趋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夹裹着的是数不尽的陷阱,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但要做到自律和自警,而且还要多提着一个自醒的心眼,千万别做《红楼梦》中为贪色而死的贾瑞。就像古人所说:“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你能多出一个“抗诱”的心眼,才叫真正地做到了自控。
第三,良好的自控能力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如果凡事都刻意地抱着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态度,那么这种自控就有矫枉过正之嫌,而且也算不上一个有心眼之人。人只要能用心地把握住“适度”,做到该喜的喜,该乐的乐,该怒的怒,该悲的悲,这就正常了。
第四,用积极的态度配合自控。它会激励你自觉向上的内力。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杂念太多,一旦到公众场合,一个不理智的冲动膨胀起来,失去了对是非原则的正确判断,就谈不上自控了。比如“慎独”就可以为你找到各种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恶狠狠地抡自己两耳光,或者到健身房对沙袋拳打脚踢一番。如此等等,听起来似乎很自虐,很残忍,但你不妨试试看,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彼时的怒气此时业已烟消云散了。再比如你可以通过适当的交谈倾诉、转移心理注意力等方式,改变心境。如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听听音乐会、打打球等,同样可以用来调节情绪。
请问各位,你谈过人生吗?如果谈过,那么你能感受得到快乐人生的最基本定律是什么吗?对于这个,或许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而我的理解再简单不过,即:拿得起,放得下。
禅宗一位祖师说过:“快乐无忧,是名为佛。”意思是人只要心情好,快乐无忧,就到佛的境界了。我不是借此和大家谈佛,我只是想通过佛的意念,来类比我们精神和心理上需求的那么一种意境。然而现在很多人成天事务繁忙,神经绷得很紧,满脑子都是忧愁,这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我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过一句话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你天天心里都揣着重重心事,自然“千斤重担压心头”,又何谈快乐呢?所以,著名的道证法师才会把不能成佛的最大原因归咎于“我们时常都不快乐”。
现在有些朋友抱怨成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活得很不快乐,为什么呢?你想,你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一件事情办砸了吃不下饭,家庭闹了“地震”睡不着觉,做买卖赔了本想捞本,受了莫名委屈就郁闷,可谓愁肠百结,心事不断,然而这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有能力,遇到的烦恼也就越多,无奈乎“剪不断,理还乱”,以致挫折不断,如果你越想越觉得心不甘气不畅,你的心情怎么会好得起来呢?你就不能多个心眼想想,天底下有那么多事让你放不下,你这一生还有快乐的时候吗?
人人都期望自己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愿,然而“常胜将军”是有,“战无不胜”则只是美丽的幻想。如果人人都能事事如愿,这个世界还能存在吗?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所以我要奉劝诸君不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