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变身香江 >

第32部分

变身香江-第32部分

小说: 变身香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jīng神情爱是纯粹圣洁的,远比卑劣、贪婪、短暂、容易厌倦的**爱yù高贵典雅……谁喜欢听一个入土了几千年的大胡子评说情爱呢!真想不明白,为什么几千年前的人,都喜欢用这种对话的方式来说教呢,像那《论语》,毁人不倦啊!”梁音宁感慨万千。

    “有时间在这里叹息,还不如抓紧把它看完了。”

    “你完成了作业吗?”

    “嗯。”

    “那你在写什么,情书?不对啊,你这个漂亮温柔美丽大方得令本小姐都妒忌的人,哪用得写情书,别人给你写还差不多。啊,难道又要写了?”梁音宁侧脸朝正在埋头沙沙的书写着的林静看去,百无聊赖的猜测着。

    “不是。”

    “那是什么我来给你点评一下。”梁音宁坐了起来,然后好像一个柔若无骨的人儿,向林静贴了过去。

    “天气热,别靠过来,这是写好的一章,你拿过去看吧。”林静见状,连忙将刚刚写好的一张书稿递给梁音宁。

    梁音宁却没有依言坐到一边去看,反而背靠着林静的背,双腿靠在沙发的扶手上,半躺着,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第一章,童年’,还说不是。”梁音宁嘀咕了一句,然而当她以为林静在骗她,读下去的时候,很快就傻了眼。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朱重八、朱国瑞

    xìng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颜sè:黄sè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还是我的

    ……

    “你这写的什么东西,怎么和简历一样?”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

    “哈哈,还挺有趣的,比那些死了还活着的人写的东西好看多了。”一张看罢,梁音宁捂着肚子笑个不停。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是准备写历史书吗?”

    “不是历史书。”

    “那是《三国演义》那样的历史?”

    “也不是历史。”

    “别在那卖弄关子了,快说,写的是什么?”

    “你可以称它为史评。”

    没错,林静正在写的是后世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部曾在网络上引起巨大轰动,销量上超过千万的畅销书。

    这部书,它不是史书,也不是,就如当年明月在前言所说的那样,是《明札记》。

    林静觉得当年明月或许有从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那里取过经,因为她发现当年明月也喜欢发挥想象力,用煽情的文字去描写历史细节,填补“历史真相”的空白。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让文章充满感染力,容易引起的共鸣。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会让人觉得这个喜欢夹带私货,主观xìng太强,使文章失真,结果沦为比较严肃的戏说。

    当然,当年明月的初衷不是要写明朝历史论文,所以对于《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研究方面有没有学术价值并乎,他的目的是让历史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写一部让人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

    毕竟正儿八经的历史著作太多了,并不缺乏他所写的一本。

    正是因为这样,他用独具一格的轻松、幽默的叙事笔法,像平常街头巷尾唠家常一样,把自己所理解的历史写给想要看的人看。

    也许那些读惯了有引注、有自己宏观构架和猜想的历史著作的人对这种通俗读物没兴趣,觉得它没有学术价值。

    前世的林静就有一位历史老师,非常不喜欢这部书,觉得它不适合给对历史没什么认识的人看,会将那些还没读过明朝正史的小孩子教坏了。

    因为虽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候灌注太多个人的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历史真相的本身。就像余秋雨曾说,《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完善的一部史书一样人觉得是不靠谱的。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只是一部属于茶余饭后消遣之作、畅销书的缘故吧,当年明月没能将趣味xìng和学术xìng兼顾起来,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林静只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卷到第四卷,而原著有七卷,也就是说她需要自己去完成剩下的三卷。

    不过框架已经有了,写作手法已经有了,她只要查阅史书,按照这个模式去写就没问题,大体上并不会出现多少偏差,也就是某些细节可能会有所异同。

    其实就算是记忆中有原著完整的四卷,她也不能一字不差的复制下来。

    因为当年明月让文章妙趣横生,更贴近大众的口味,的运用了后世那些带有调侃xìng的网络语言。但这些网络语言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就有如老秀才看火星文一样,根本不可能看得懂。

    所以她必须采用另外的表述,将这些词语用现下的流行俗语替换下来。

    而且就林静读过的四卷,是有些不少漏洞的,可能与当面明月进行连载式的创作方式有关,速度快了,资料准备不够充分,质量上难免就会有所牺牲。

    不过“翔实”这个问题对于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的林静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她只要去明朝史料,就能填补这些小漏洞。

    当然,某些大漏洞是填补不了的,毕竟《明朝那些事儿》的基调就有戏说的味道,属于通俗读物,真要去填补,只能整部书推倒重来。只是这样,《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会再是《明朝那些事儿》了。

    “别浪费时间和我说话了,快写,快写,我还等着看呢。”梁音宁此时就好像后世那些网络的粉丝,无师自通的崔更来了!

    “是你要和我说话的。”

    “好,是我错了,我再也不说话,你写。”梁音宁说完修炼起了闭口禅。

    ;

第五十四章 试水() 
“写完了吗?”梁音宁拿着一叠厚厚的稿纸,问。

    “明朝十六个皇帝,这只是朱元璋篇,中的前几章,哪有这么快。”林静头也没抬,依然是埋首伏案。

    “还是交给我们出版社出版吗?”

    “暂时还不行。”

    对《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林静虽然开写了,但是心怀忐忑的。

    毕竟这部书是二十多年后,网络时代的畅销书,与《英雄志》和《昆仑》这种传统的武侠是不同的。这种文风,这种文字,会否在这个时代遭遇滑铁卢,她心里也没底。

    所以她打算是投稿的新亚书院的院刊那里,试试水,而不是冒着风险,一开始就交由出版社来cāo作。

    想到这里,林静将自己的疑虑解释了一遍。

    “像我这种不喜欢看历史书的人,都觉得挺有趣的,应该会大受欢迎的。”梁音宁笑着说。

    “还是先投到院刊看看再说吧。”

    “既然你坚持,那行。”对于林静的xìng子,梁音宁是一清二楚的,一件事一旦决定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于是大概五万字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卷,朱元璋篇的一部分稿件,很快就被投到了院刊那里,然后引发了一场林静所未知的小风波。

    翌rì,新亚书院院刊编辑室。

    一个戴着眼镜,模样周正,发型打理得一丝不苟的青年,正襟危坐于书桌之前,着一叠新投上来的稿件。他叫蒋俊如,是历史系大四的高材生,被系里的周仁教授到院刊担任副编辑,已经有半年多了。

    “《明朝那些事儿》,嘿,这年头还真是疯狂啊,是个人都敢跑来写历史。”他读着读着,突然发出一阵怪异的笑声,“还大言不惭,说什么历史可以写得更好看,也不怕笑掉别人的大牙。”

    他这话被旁边的同样是副编辑,中文系的丁志听见了。而丁志对《明朝那些事儿》很是看好,是其主推人之一,所以他听见蒋俊如用嘲弄讽刺不屑的语气来贬低《明朝那些事儿》,立即就不愿了。

    “这是我上来的。”丁志沉声说道。

    “哦,原来是你的啊。”蒋俊如嗤笑了一声答道。

    “你这是什么话,yīn阳怪气的,我的又怎么样,入不了你的法眼吗?”见蒋俊如一副忍俊不禁的模样,丁志盯着蒋俊如,问道。

    “丁兄,你的原意我知道是好的,但你终究不是我们历史系的,可能对明朝的历史不是那么了解,所以一时看漏了眼也不奇怪。”蒋俊如摆摆手说,“所以嘛,才要我们历史系的来把把关。”

    “那蒋兄,你一个历史系的高材生,听说有如椽大笔,不知写了什么比这《明朝那些事儿》好的历史巨作呢?”

    丁志这一句有些胡搅蛮缠的反问,却一下子击中了蒋俊如的要害。

    因为蒋俊如在历史系是颇有文名的,有明朝历史书柜之称,历史系上下无不认识他这个大才子,连其它院系的学生都对他有所耳闻,他对此也是颇为自得。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而偏偏怀才犹如怀胎,不是说怀上了就能分娩,需要时间来积累的。怀胎要十个月,怀才,则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蒋俊如是读过鲁迅先生的《流产与断种》的,所以感觉积累还不够的他,不想写一些有流产嫌疑的东西出来。也就是说,他目前还没有的著作。

    不料丁志一句话将他逼到了墙角上来,特别是编辑室里不只有他们两个人在他感觉有些难堪,恼羞成怒之下就说了一句;“就这大白话,小学生作文一样的东西,也想刊登在院刊上?还是多读几年历史书再来吧。

    “你说哪个是东西?”

    “就这《明朝那些事儿》,怎么样,敢投稿投到这里来,就不能让人说了?”

    “你有种再说一遍?”

    “怎么着,想打人?”

    “打的就是你。”

    青年人血气方刚,特别是丁志这厮,虽然是中文系的,可偏生就一副体育特长生还是投掷铅球的五大三粗,本就xìng格与体质都火爆,更何况蒋俊如说了一句欠扁的话,于是丁志爆发了。

    啪的一声响,丁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拳在蒋俊如的左眼上留下了一个黑圈。

    蒋俊如是笃信“真理越辩越明”的斯文人,以为文人相轻,最多也就打打嘴炮,哪里料到丁志虽然中文系出身,却是身体力行派,身体上的肌肉多脑子里的肌肉也不少,说打就打。

    突遭打击,眼眶中了一记黑拳,他痛呼一声,泪流满面的同时捂着眼睛下意识就蹲了下去。

    这一蹲却是错有错着,因为隔着一张书桌,丁志想要再下黑手,就需要绕过书桌去才行。

    而这样一来,编辑室的其他人就冲上来拉住了他,阻止了战斗的。

    “别打,有事好好说嘛,怎么能打架呢,要是被教授看见了,被赶出编辑室就糟糕了。”有人劝道。

    “被教授看见什么了?”孰料这人生了一张乌鸦嘴,说曹cāo曹cāo就到,门外立即就响起了新亚书院院刊的主编,王立民教授,一个华发已生,相貌清癯的小老头的声音。

    他走进编辑室,看到手下两个副主编分为两个阵营,正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却并不恼怒,还是那一团和气的神情,并用好奇的语气问了一句:“有什么大事,值得大打出手啊?”

    蒋俊如自诩受害者,认为道理掌握在手里,自然是先声夺人大吐苦水,将事情说了一遍。当然,《明朝那些事儿》也就难逃被贬得一文不值的下场。

    可老教授却非偏听之辈,他沉吟了几秒钟,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我一手招进来帮忙的,合作都不少了,应该相互都知根究底才对啊,以丁志的水平,他的文章也不至于只是小学生水平吧?”

    “这?”老教授权威如山,蒋俊如虽然自视甚高,却也还没达到目中无人的地步,心道,莫非真是我太偏激了?

    “好了我也看看这《明朝那些事儿》究竟是哪些事儿吧。”老教授说时,从口袋里拿出一副老花镜,拿起那一叠稿子,坐到了椅子上。

    “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看到抬头这一句,老教授笑了笑,说:“倒是有些想法。”

    “对啊,这文章写得很新奇,别开生面……”丁志听到老教授似有赞赏之意,连忙附和上几句。

    “别忙说话,等我看完。”

    老教授发话,编辑室立时鸦雀无声。

    半个小时后,他才放下稿子摘下老花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