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谱-第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三十回:郭嘉计绝后患
少帝刘辩失去了刘协的帮助,一路上跌跌撞撞迷失了方向,径直到了洛阳城西,恰逢董卓听到消息,领兵进京,正迎住少帝。
董卓一见小皇帝,顿时大喜,哈哈大笑道:“真乃天助我也!”
刘辩久为太子,也认得董卓,随即问道:“董刺史因何在此?”
董卓连马也不下,丝毫不把这小皇帝放在眼里,笑道:“微臣闻听洛阳大乱,特领兵前来救驾,不想却在此处得见皇上,真乃天意也。请皇上上马,随为臣前往洛阳”。
刘辩一听这话,高兴的手舞足蹈,连声说道:“难得董爱卿如此忠心,回洛阳之后,朕定重赏爱卿”。
“哈哈哈哈,好,好”,董卓仰天大笑,觉得可乐之极。命手下人牵过马来,扶小皇帝上马,同回洛阳。
一路上董卓连逼带哄,让刘辩回宫之后如何如何行事,刘辩害怕董卓,只好答应。
回到洛阳,文武百官听闻天子还朝,都到朝堂拜驾。董卓带众将列于殿上,左手按住剑柄,目视刘辩。把刘辩吓的汗流浃背,哆哆嗦嗦的宣道:“西凉刺史董卓救驾有功,朕即封董…董卓为太师,掌管兵马,辅佐朝政”。
这话一出,满朝上下无不惊叹。董卓面露奸笑,迈步向前,跪倒丹墀,谢主隆恩。
刘辩又当朝将御林军各部兵权尽数交予董卓,董卓心下大喜,越发骄横。自此董卓总领朝中大军,震慑朝堂,满朝上下无不惧怕。
这消息传到徐州,“虎威军”尽皆震惊,他们震惊倒不是董卓权倾朝野,而是因为郭嘉的先见之明。就连高云也是感叹不已。
席间,“虎威军”众文武纷纷向郭嘉敬酒,夸赞郭嘉料事如神。
郭嘉淡然一笑,摆手说道:“事情依然过去,再多说也无益处。如今董卓得势,我等须为主公谋划今后之事才是”。
众人齐道:“军师所言甚是,愿闻军师高见”。
郭嘉冲高云一拱手,说道:“兄长,那董卓久居西凉偏僻,威信不足以服众。如今他掌控京都,不日必行篡逆之事。各路诸侯不服,届时必起兵端。董卓向来与兄长不睦,又畏惧兄长之势,小弟恐怕他借天子之名,调令兄长出兵镇压,以削减我‘虎威军’实力。兄长若不往,碍于天子诏令,有抗旨不尊之嫌;兄长若奉旨出兵,则是疲于奔命,又将得罪诸侯。此一桩利害,兄长不可不早作筹措啊”。
“嗯!奉孝所言极是啊”,高云点了点头,这一桩利害倒是他没想到的,不禁从心里佩服郭嘉的深谋远虑,又问道:“此事确实难以应对,不知奉孝可有良策啊?”
郭嘉笑道:“禀兄长,小弟以为兄长可先上表天子,就说下邳今岁大荒,五谷欠收。请朝廷拨粮十万斛以资军用,否则大军失却给养,不日将散。那董卓无谋之辈,惧怕兄长威势,绝不肯拨粮。届时兄长便可以军力消散、粮草不足为由,拒不发兵。不知兄长以为,小弟此计可否?”。
“好!哈哈哈哈,奉孝真是深谋远虑啊,为兄我即刻上表,以绝后患。取文房四宝来!”。
左右闻听,急忙奉上笔墨纸砚。高云当即题写表章,上奏天子,请朝廷拨粮。
此时董卓在洛阳根基已经稳固,统领西凉大军二十万,又掌管了十数万御林军,威势日重,丝毫不把少帝和众文武放在眼里。朝中大小事务、官员升贬,全由自己做主。李儒、李肃、华雄、贾诩等西凉旧吏皆居要职。文武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董卓是个好色之徒,自从掌控了大权之后,把宫里的嫔妃彩蛾玩儿了个遍。这还不满足,又暗地里派人光罗民间女子,供自己享用,帝都内外,怨声载道。
这一天董卓正在太师府跟李儒等一班手下商量一件大事,突然有侍卫来报,说虎威将军高云上表。
董卓一听是高云上表,一下从罗汉床上蹦起来,急道:“表章在何处?速取来我看!”
“是!”侍卫应诺一声,双手奉上奏折。
董卓打开仔细观看一遍,知道不是声讨自己的,这才放下心来,把奏折给李儒等人传看,问道:“高云说下邳是岁大荒,上表求朝廷拨粮,尔等以为,当如何是好?”
李儒忙站起身来,拱手回道:“启禀太师,属下以为那高云久与太师作对,此番上表,恐怕下邳大荒是假,榨取粮草是真。若将粮草与他,必将让那高云更加壮大,与太师甚为不利。属下以为,不如以朝中粮草匮乏为由,不拨粮草,若他真是军力消散,倒是一件好事。请太师定夺”。
董卓略微点了点头,说道:“嗯,文优所言不无道理”,转脸又问贾诩道:“文和,你以为如何啊?”
贾诩此时正似有所思,听到董卓问话,忙站起身来,拱手笑道:“回太师,愚意以为李大人所言甚是,确不可拨粮与高云”。
“呵呵,既是文和与文优所见相同,不拨粮是也。然而若是那高云因此恼怒,起兵来犯,却如何是好啊……?”
贾诩笑道:“太师不必忧虑,如今太师坐拥诸处兵马,又得近天子之便。高云断不会因区区十万斛粮草而轻动兵马”。
董卓听了贾诩这话,好像吃了颗定心丸,顿时喜上眉梢,笑道:“好!文和此论甚是,如此就依文优之计,回书与那高云,此时就交由文优你去办”。
“属下遵命”,李儒拱手应命,转身出府,去替天子回书去了。
贾诩看看李儒的背影、再看看董卓那神态,心里暗叹道:“此必是郭奉孝之谋也!想必奉孝此时已得明主,大展经纶矣。想我贾诩,自付胸怀韬略,却不知何日得展胸中所学,叹哉!叹哉!”
高云收到朝廷回书,打开略一观看,噗嗤一声乐了,随即交给众人传看,笑道:“皆不出奉孝所料也”。
众人看过又是一阵感叹,越发对郭嘉敬重不已。
郭嘉讶然一笑,说道:“我此计虽瞒过董卓,然断瞒不过贾文和。他既然不肯说破我的计策,可见其心意并不在董卓身上。不久之后,必归兄长”。
“好啊!奉孝此计可谓一石二鸟啊,哈哈哈哈”。
“兄长过誉了,小弟惶恐”。
其余众人见高云和郭嘉这样重视贾诩,不禁也都对贾诩多了一份好奇。
董卓回绝了高云,安下心来,开始筹划谋篡。董卓自从在西凉招兵买马时起,就已有不臣之心。如今虽然掌控了大权,但有刘辩在,毕竟还是有些违碍。董卓本来就是个狂妄自大的货,做事向来图一时之快,从不考虑后果。
为了篡权,董卓在进驻洛阳之后,不但收取各处兵权,同时还笼络朝中文武。能为自己所用的,悉数收归门下;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董卓便会寻机会将其除掉。入朝短短数月,朝中就有数十官吏遭董卓诛杀,更有十数人被满门抄斩。
朝堂上下惶恐不安,殿堂之上无人敢有异声,这也让董卓更加的狂妄不已。
一日早朝,董卓当朝设宴,款待众文武。满朝文武虽然是如坐针毡,但却谁都不敢驳董卓得面子,一个个强颜欢笑的陪着。
正饮宴间,突然华雄带一队武士冲入大殿,持刀环立。汉少帝与众朝臣无不惊骇。
董卓哈哈大笑道:“诸公莫要惊慌,咱家今日设宴,实则是有一事与诸位相商”。
群臣皆战战兢兢地回道:“恳请太师示下”。
…亲爱的朋友^~^多谢您的阅读^~^请顺手点一下主目录页面上的【加入书架】按钮^~^给大墨一点支持!一点态度!大墨一定不让大家失望的^~^多谢!多谢!
一百三十一回:袁绍归途遇追兵
董卓命华雄带武士压场,站起身来,对已经心惊胆怕的众朝臣说道:“我大汉朝累经大乱,百业待兴。当今天子年幼,不足以执掌均衡,复兴社稷。老夫既为太师,理当以复兴我大汉为己任。故此,老夫欲代天子掌朝三年,待三年之后,幼主成龙之日,老夫再将朝权归还。不知列位以为如何啊!?”
董卓话音未落,坐下顿时站起一人,大喝道:“不可!你乃何人!?能代天子!?胆敢出此大逆不道之语,其罪当诛!”
董卓闻言大怒,目视那人,喝道:“袁绍小儿!焉敢阻我!?我宝剑新磨正利,今日要试汝头!”
董卓说罢,拔剑在手,径直走下座位,要杀袁绍。
袁绍见状,端起酒盏,怒摔在地,也拔剑在手,喝道:“汝剑利,吾剑岂不利耶!?”
董卓见袁绍发狠,遂目视左右,两厢武士见状,一齐举刀,来杀袁绍。
正在此时,猛听殿门外大乱,数十名武士横倒竖歪的摔进殿来。后面两员健将,全副披挂,手持利刃,杀进殿来。
袁绍一见大喜,喝令道:“颜良、文丑听令!”
那二人一齐拱手诺道:“末将听令!”
“命你二人即刻诛杀篡逆之贼董卓!不得有误!”
“得令!”
颜良文丑齐声应命,提到向前,来杀董卓。
原来袁绍早知道董卓心怀叵测,所以时常提防,刚才怒摔酒盏,正是给颜良、文丑的信号。
董卓手下武士见状急忙往前,围攻二将,颜良、文丑大发神威,两股刀横劈竖砍,立斩十数人。
华雄见武士抵敌不住,急忙同部将徐荣一同向前,两人各执兵刃,分取颜良、文丑。
眼见殿堂之上即将大乱,司徒王允急忙站起身来,劝道:“太师、本初且请息怒,惊动天子,甚为不妥。国家大事不益在宴间谈论,二公且收手,容来日适时再议”。
董卓已经见识颜良、文丑勇武,恐怕若有须臾,伤及自身;袁绍也顾虑颜良和文丑寡不敌众。王允这一番话正好给了两人一个台阶。
董卓随即说道:“既是司徒大人说情,今日且放过此子,日后若再顶撞本公,定不轻饶!”
袁绍也收剑回鞘,冷哼一声,怒道:“我们走!”
说罢,带颜良、文丑二将径直下殿而去。出了宫门,袁绍并未回住处,而是直接到了曹操的官邸。
曹操在殿上饮宴完毕,回到府中,便听门丁报道:“启禀主公,袁本初大人造访,已在前厅侯主公多时了”。
“噢!?”,曹操略感惊讶,心想:“本初殿堂之上与董卓反目,今日前来,莫非已有去意…?”
想到这里,曹操快步来到前厅。袁绍见曹操回府,赶忙站起身来,冲曹操略一拱手,说道:“孟德公真好兴致,绍在此恭候多时了”。
曹操笑道:“哎呀!不知本初驾临,操礼数不周,望本初海涵”。
袁绍向前一步,拉曹操一同坐下,低声说道:“我已与董卓反目,此地不可久留,我便长话短说。绍此番前来,乃是邀孟德一同离开此处的。奸贼董卓权倾朝野,必行篡逆。我等世受皇恩,岂能与董贼同流?我欲返回渤海,收罗旧部,招兵买马,以讨伐国贼董卓。目今朝中大臣皆懦弱无用之辈,唯独孟德忠义,故此前来相邀,望孟德随我同回渤海,助我一臂之力,同谋伐贼!孟德可愿否!?”
曹操听了这话,心下暗想:“果然不出我所料,想必袁绍早已有离都之意,故此才敢在殿堂之上与董卓反目”。
想到这里,曹操故意左右看了看,把前身半伏在茶几上,压低声音说道:“我有心诛贼久矣,苦无同谋之人。既是本初有此忠心,操愿献绵薄之力。但正因为如此,操却不宜离开洛阳,其中情由,还望本初明鉴”。
袁绍急问道:“噢!?孟德这是为何啊!?”
曹操又道:“本初莫急,且听我一言。我意留在洛阳,假意奉迎董卓,使其不疑。待本初兵临洛阳之时,操却可为公之内应。届时,本初讨贼于外,曹某谋贼于内,两相呼应,大事可成!”
袁绍听了这话半信半疑,却又找不出理由反驳曹操,只好点了点头,说道:“既是孟德心意如此,便依孟德之计。只是董卓贼子阴险歹毒,孟德须小心才好啊”。
“多谢本初提醒,操定小心在意”。
袁绍见曹操心意决然,也就不再多说,随即辞别曹操,出府而去。
见袁绍走了,屏风后面这才转出一个人来,约有二十几岁年纪,身型修长,体貌端庄,隐有儒风,冲曹操一拱手,说道:“袁绍离都而去,不失为良策。董卓残暴,谋朝篡国,必不能长久。孟德公若留于此地,恐难保不受牵连,宜早作打算才是啊”。
曹操笑了笑,说道:“文若所言,操又岂能不知啊?只是如今袁绍走得,曹某却走不得啊”。
原来这名青年儒生正是原任守宫令的荀彧,荀文若。董卓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