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明三园”所组成。
根据近年的调查,圆明园占地3。4平方公里,或者是5100亩(约合775。5英亩),周边的测量长约10000米,呈长方形,从东到西大约是2415米,从北到南差不多1890米。在这个广大的空间里,曾经营建了16万平方米的人工建筑。许多建筑物都代表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精华,并且与周遭的环境相配合。细心的思索和无限的创意随处可见,包括了独特的欧式建筑在内,西式建筑同样和整个庭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目前仍然保存良好的颐和园(原本是圆明园的一座附园)、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少数幸存在中国各地的明清园林,对重塑圆明园的建筑外貌来说,都极有参考的价值。留心每一座园林的独特风格,可为我们提供中国帝王宫苑在视觉上的直观,以及理解文献的基础。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显示整座圆明园的三张巨型地图,和一些个别建筑的原始模型,也是重要的指引。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要描述圆明园的风景和那些人工建筑。
第二,我要检讨圆明园的兴衰,也就是历史叙述大清帝国全盛期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和精神,以及预告帝国灭亡和文化衰落的入侵、抢掠和烧毁的悲剧。我也将会检视这座宫苑被焚毁后的遭遇。清朝并没有觉悟到所面临的问题之严重性,以至于想要重建这座已遭焚毁的宫苑。有些建筑物修复了,但并没有完成。后来的义和团运动,给这座已经残破的宫苑另一次重大的打击,而气数已尽的清朝也只好任由这座破落的宫苑,在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无情的侵蚀之下,慢慢地荒废。这段庄严和屈辱的故事,将是本书第二部的内容。
第三,我会探索圆明园这个曾经是清帝五个世代的居处,其中各方面的人文活动。皇帝及其亲属、侍从、大小官员、太监、侍卫、僧侣,以及所谓园户,在园内各方面的现实生活,诸如游览、接见宾客、处理政务和写作诗文等。更重要的是,由于清帝长年驻跸圆明园,这座宫苑实际上已成为帝国的中枢。
雍正皇帝最先在园内建造一座跟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一模一样的正殿。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清朝的天子比较喜欢住在愉悦的园林环境里,紫禁城内的宫殿,显得太严肃了。五世清帝把圆明园当做他们长住的居所,自然极为重视此园。随着时日的增长,圆明园里聚集了极为丰厚的财富,包括珠宝、文物和书籍。七部几乎包罗所有中国典籍的《四库全书》之一,就放置在圆明园里。另外,在几百幢建筑物和楼阁之内,都藏有书籍和工艺品、奢侈的家具和昂贵的装潢。毫无疑问,如果圆明园能保存到今天的话,它将会是全世界最伟大和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不过,随着圆明园的毁坏,许多昔日在园里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就像逝去的风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虽然如此,由于近年档案资料的开放,让我能够取得一些证据去重塑过去曾在圆明园里的人文活动之一鳞半爪,包括清帝的日常起居、管理的组织和功能,以及犯罪和惩罚。
***************
*第一部建筑
***************
圆明园占据这个地区内一个最好的地点,整体布局的安排特别地和谐。在这座帝王宫苑里的众多假山,大概是刻意根据堪舆学的理论而建造。四十景的彩绘十分清楚地各自展现每个不同景点中的人工建筑物,里面耸立的山脉叫做青龙,跟称做白虎的较低山脊会聚在一起。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景点以风水的用语来表现兴隆的象征。
…
第一章缘始
…
在讨论圆明园这个中国有史以来最雄伟的园林兴起之前,首先让我们概述一下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和营造建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生活在美丽而风貌不同的特殊山水之中,使中国在过去三千年来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园林美学。一般来说,中国艺术家,无论是诗人、画家,或园林设计者,都效法自然,并推崇那种全然天人和谐的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的诗与画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现代的学者经常引用苏东坡(1036—1101)赞扬唐代艺术家兼诗人王维的作品时所得出的评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诗与画都有各自的标准和形式,但两者共有一个广受欢迎的主题,就是强调山水之美,以及包含于其中的微妙情感。这种密切的关联性也存在于诗和庭园之间,著名的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就把理想的园林视做优美的诗词。
同样的关联性也存在于山水画和园林设计之间。举例来说,中国画家和园林设计者都遵循一个引人联想的基本法则:呈现漂浮的远山、远树,以及悬于天际的船只。在中国园林史中,有不少园林的设计就是依据著名的山水画来建造的。当代建筑学家彭一刚就正确地指出,中国绘画为中国园林的建筑风格定了调。
当然,中国的山水画家除了深深地被田野的宽广辽阔触发灵感之外,也极受水墨山水画和诗词所呈现之自然美的影响。可以说,绘画和诗词两者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概念化提供了特别优美的意境。园林跟诗词和绘画一样,是艺术、抒情和风景的一部分,许多庭园设计者本身也是够格的画家和诗人,所以他们很自然地为园林环境注入一种建构形式,这种建构形式自然流露出画与诗的气质。这就是为什么够水准的传统中国园林会被认为好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中国园林虽由人工建造,但整体景观构成表现出像自然界一样地自然。既然园林建筑跟周围风景和谐一致是中国园林设计的必要条件,把人为建筑添置在风景中就需要巧夺天工,将建筑与自然交融为一体。
相对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呈几何形式的庭园,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没有束缚的美,强调自由形式、持续流动和意想不到的曲折变化,然而拟真的自然环境却又是人为的创造。辽阔的自然可以被浓缩在山水模式之中,需要的只是“咫尺创寰宇”或会聚成“乾坤在一盆”。具备峰顶、绝壁、沟壑、峡谷、溪涧和瀑布的假山是中国园林的基本,虽然18世纪的英国庭园也换成田园风貌,但中国这种“象征性的表现主义”跟欧洲的写实主义传统还是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的中国园林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范畴,就是一般大众休闲的风景公园,宗教团体的寺院园林,由文士拥有的宅第庭园,和悠久而极其壮观的皇家园林(或帝王宫苑)。翻阅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宫苑,很快就得出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极其宏伟,被圈入皇家园林的都是最好的风景,有庞大的建筑群,表现出让人敬畏的气派和天子的威严。冠冕堂皇是帝王宫苑最基本的艺术特征。第二,园林建筑追求奢华、雄伟和壮丽的外观,给人一种超华丽建筑的印象。第三,它们根据神话题材来设计,像蓬莱仙山上的琼楼玉宇,来表达长生不老世界里的愉悦和梦幻。圆明园就是最壮观的帝王宫苑,在中国园林设计的历史当中从未有过。
…
帝王宫苑的兴起
…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帝王宫苑。中国的统治者跟全世界的帝王一样,都喜欢享乐,他们运用丰富的资源在正式的宫殿之外,为自己建造华丽的庭园和壮观的园林。中国早期的帝王宫苑跟国家的形成几乎是同步出现,早在半传说时期的夏朝(公元前2033?—前1562?),君王桀就曾经建造十分奢侈的瑶台供自己享乐。根据商朝(公元前1562?—前1066?)遗址挖掘到的甲骨文,证明了这个给君王享乐的狩猎场曾经存在。帝王拥有不同的享乐场所,地点都坐落于王城里或附近的地方。从商朝到秦帝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期间,中国君王通常在远离王室宫殿的地方,寻找引人入胜的空间,以求欣赏景物之美,并建造提供休憩和暂住的苑囿。大部分苑囿是由高台、花圃、鱼池、鸟笼、兽栏和舒适房舍组成,许多设置逐渐转化成乡间别墅,被称为“离宫别院”。这种享乐场所的其他名称还包括灵台、灵沼和灵苑,这些名词都出现在《诗经》里,指的是周王的宫苑。
秦始皇(在位期间公元前221—前210)征服中原期间,曾依照被他灭掉的六国宫殿样式,建造美轮美奂的宫殿。最后他在渭河沿岸所盖的宫殿数量绝不少于三百座,当中最宏伟壮观的宫苑就是上林苑。它位于渭水南岸,距离帝国首都咸阳大约八公里,面向渭河。上林苑是由高台、池沼、苑囿、林地,以及传说中的阿房宫所组成,根据清代学者的研究,阿房宫是非常庞大的宫殿群,看过去就像一座城,这座显赫的上林苑被接下来的汉朝继续扩建。
到了汉朝,许多苑囿都转化成宫苑,由园地、宫殿、庙宇、池塘和湖泽组成。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就盖了十二座以上富丽堂皇的宫苑供自己享乐,其中最宏伟壮丽的是建章宫,耸立在太液池南边,池中点缀着许多假山,营造出“仙境”的气氛。美丽的风景围绕着人工建筑,就成为后来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元素。汉代的帝王宫苑虽然早已消失,却为后世壮观的宫苑提供了典范。
在皇室和大臣的追求之下,私人园林也在汉代兴起。当然唯有财富和权势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追随皇帝,建立一座供自己享乐的园林,不过一般在气势上远不如皇园壮观。从汉代在公元2世纪式微,直到中华帝国在公元6世纪再度复兴的这段期间,政治中心已经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新的帝王宫苑和私人园林也就在洛阳相当兴盛。在帝王宫苑当中,最负盛名的是由魏明帝(在位期间公元227—239)建造的芳林园。明帝十分热衷这项工程,他调动几千名工人,在官员和专家的帮助下,在洛阳东北方建造这座园林。他命人挖出一个名叫苍龙海的巨大湖泊,并竖立一座名为景阳山的假山,这些石材都是直接从遥远的太行山上运送过来。
晋武帝(在位期间公元265—290)大力修复这座帝王宫苑。中国在这段长期分裂的时代中,由于同时并存好几个皇朝,因此帝王宫苑在平城(今日的大同附近)、龙城(今日的辽宁)、建康(今日的南京)等地方都可以找到。随着南北朝富裕的世家大族在这个时候兴起,私人园林也到处兴盛,有些私人园林的壮观程度更足以跟帝王宫苑相匹敌。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有各式各样的文士庭园,虽然不是很壮观,但这些庭园都以幽雅为目标,来表达文人向往宁静和朴素的田园生活,这是对当时乱世的一种共同心理反射。融合逃避现实和自然主义,结果激发出所谓山水园林的兴起,与由来已久的山水画和诗歌互相配合。这种含有自然主义的山水园林或庄园是由流水、池泽、沟壑、巨岩、幽谷、树荫和假山组成,再与亭台楼阁合为一体。整个人工创作再配合周围的自然景色,就成为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要求。
中国在公元7世纪初再度统一,隋朝(公元605—618)在渭河南岸建立新都大兴城时,把整个大兴城的北边划为皇家的宫苑。隋炀帝在历史上以荒淫奢侈闻名,即位不久就在以园林和花卉闻名的洛阳辟建雄伟壮观的西苑。西苑是根据神话设计的,由三座人工岛构成,每一座人工岛上都盖了大量亭台殿阁,延伸成十六院,没有一处景点不和自然风景协调一致,西苑里主要湖泊的直径就达十余里(大约五公里)。根据史书记载,这座巨大的宫苑可以容纳隋炀帝及其庞大的侍从,其中还包括上千名歌姬。隋炀帝后来又在江南建造了许多宫苑。后代的历史学家描述隋炀帝好恶无常,从来不会满足于自己不顾一切所取得的种种享受。他毫不犹豫地追求玩乐,被批评是隋朝速亡的原因。
大唐(公元618—907)的统一使中华帝国再度恢复活力,其惊人的财富和力量把山水画和园林设计的审美标准提升至更高层次。大明宫是唐代建造的皇家宫苑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在公元634年落成,包含三十幢以上的建筑物,由优美建筑、精致装饰和广大的湖泊与树林组成。近年挖掘到的含元殿遗址只是整座大明宫当中的一幢建筑,由东向西的长度是75。9米,由北向南是41。3米,仅从这幢建筑就可以想象整座大明宫有多雄伟了。
…
园林艺术的成熟(1)
…
除了巨大的帝王宫苑之外,唐代的文士庭园也十分兴盛,例如柳宗元(公元773—819)把荒野改变成享乐的庭园,包含了湖光山色与楼台别馆。唐朝大诗人王维在辋川拥有的别业(庄园别墅),里面就有山石、蜿蜒的湖泊、竹室、柳树、花圃和船埠,是诗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