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

第13部分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13部分

小说: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雍正认真对待自己说过的话,但是至少在一开始,官员们在安逸的庭园气氛中,并不认真处理事务。当雍正在1726年1月20日坐在勤政殿中的龙椅上准备听奏时,居然没有一个人进奏。雍正的不悦形之于色,斥责园居绝非怠忽政事;刚好相反,就他自己而言,在圆明园这样舒适和愉快的环境当中,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好。他语带威胁地警告,如果大臣们继续在园里随便处事的话,就视之为大臣们反对他在圆明园里生活。
  不久之后,皇帝和大臣都习惯了在帝王宫苑内处理政务。雍正明显地被诱人的周围环境和天然景致所吸引,因此居住在圆明园内的时间越来越多,返回紫禁城的次数渐少。他逐渐变得很不情愿离开这座宫苑。他开启了清朝皇帝经常过园居生活的传统。
  雍正皇帝决定于园内处理政务之后,在圆明园和北京之间,开了一条沿途有漂亮柳树的优质石板路,根据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的估算,这条路大约有6英里(约9。7公里)长。这条石板路从紫禁城开始,经过西直门后跨越在护城河上的高梁桥,最后往西北转入海淀区,然后就可抵达圆明园的大门。这条路让皇帝在两座宫殿之间的经常往返,变得方便。每当皇帝抵达圆明园的前门时,满洲亲贵、满汉大臣、南书房的亲信文士,以及数队士兵都会列队迎接,以示尊崇。
  这条路当然也满足了那些从官员到工人必须经常往返圆明园的人之方便。一般来说,一个人要从紫禁城出发,及时在早朝前抵达圆明园,就必须在半夜出发。因此,日常要在两地之间往返,尤其对上了年纪的大臣来说,可说是一件苦差事。所以,雍正为了表示仁慈而免除老臣出席圆明园的早朝。特别在严寒的冬天,当彻骨的北风从西伯利亚吹来,雍正会豁免大部分的官员来圆明园觐见,紧急情况除外。到了嘉庆二十年(1815年),朝廷允许副手先代呈奏折,正员可以在当天稍晚时到达圆明园。
  历史学家普遍视雍正为俭朴的皇帝,但是如果从他扩建和美化圆明园的做法来看,其实他是一个很会花钱的人。早在1724年,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他就批准在园内加建多座建筑的计划,并授权木料的采购。最初的工程是要满足行政管理之需,包括巨型的正大光明殿和殿堂旁边用来容纳侍从和宾客的别馆。一般的中国园林为自政治圈退隐下来的官员所居住,而圆明园却是全国政治的中心。在这些行政大楼没有完工之前,雍正就在“九州清晏”(由九座人工岛在前湖和后湖之间排成半圆形)的寝宫里设置他的临时理政厅。我们由此可知,在1726年之前,也就是雍正在位四年左右,在九州上的建筑大致已经落成了。
  雍正在1727年仍然感觉到需要为他长居圆明园做出辩护,因为他自觉儒家行为的道德规范不容许逸乐。他在谕旨中表示,他真的需要圆明园宜人的环境,来尽他作为天朝大国君主的职责。他似乎要证明他说到做到,不但要求他的官员在园内努力工作,他自己也要加倍努力,尽他所能地勤政处事。他为了不断警惕自己,在正大光明殿里悬挂了一副巨大的对联,上面写着:
  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
  这还不够,在他的御案后面还展示着两个引人注目的大字:“无逸”。他并且在其宫苑里的理政厅的墙壁上,刻上一篇文章,内容是表示他如何严肃看待他在维持和平与繁荣上的责任,如何决心维护这个帝国,如何了解他维持帝国的责任并不比他的父祖辈艰难创业立国来得容易。




从亲王苑囿到帝王御园(2)



  雍正的许诺并非空言,他在理政厅内花非常长的时间,来批阅奏章,以及与亲信议政。由于有太多的问题要等他来决断,他在圆明园里的日子,即使夏日炎炎,也没有一点点的空闲。事实上,不管什么季节,雍正很少会在圆明园里错过他的理政时间。据我们所知,雍正有一次在理政厅里聚精会神地工作直至深夜,浑然忘了时辰。他作了一首诗记下这次经历,希望黑夜中的明月能为他工作至夜深做见证。
  雍正在圆明园北端开辟了一大块田地,称之为“多稼如云”,是园内的景点之一。此景与其说是为了玩乐,倒不如说是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关切。他视察如何犁地、播种和收割农作物等等,来表现他对广大农民生活的关注。在1729年的8月里,他在园内又添加了蚕桑农场,并指派一名首领太监负责监督。因此,那些在园里农区工作的男男女女就被编成桑户,成为不断成长的园户当中新的成员。蚕丝品的生产又导致在万寿山麓下建造了织染局,以便于蚕户行取养蚕蛮子、蚕纸等材料。
  一旦雍正皇帝把圆明园用作日常的居所,这座皇家庭园的安全与护卫必须得到加强。园内原本只有包括180名骑兵和440名步兵在内的620名绿营官兵,但雍正掌权之后的1724年,园内已增兵至1000人,包括200名骑兵和800名步兵。在隔年的春天,军用练兵场也告完工。每一名士兵因其身负护卫这座帝王宫苑的荣耀职责,可以得到20两白银的额外奖金。
  由于圆明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圆明园八旗的护卫兵力达到3232人。这支军队的所有军官和士兵都是清一色的满洲人,他们武艺精湛,是从可靠的部族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久之后,这支御林军固定为3256人,包括136名军官和3120名士兵,归两名满洲亲王指挥。经过几朝皇帝下来,这些御林军都驻守在圆明园的四周。他们有两个主要职责:平时守卫圆明园的安全,在特殊的节日里增援皇帝身边的侍卫,使皇帝和他的侍从能在园内畅行无阻。平常日子的训练则包括骑马和射箭,偶尔皇帝也会参与操练,在园里的西南边就有一座巨大的操练场,并且有一座高耸的阅兵台,就是为了这个用途。根据1747年的记录,又有2328间额外的营房完工,以便容纳更多的军队。
  尽管雍正在圆明园内勤于政务,但他肯定不会抑制自己不去享受园林之乐。他特别喜欢在福海这个园内最大的湖泊上泛舟,他经常邀请宾客(一般都是大臣和喜爱的嫔妃)在平静的湖上观览风景。他乘坐的龙船后面,通常会有大约三十艘船跟随着。到了晚上特别是节庆之夜,在漫游之后则有精彩的演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更加喜欢在湖中漫游。教士王致诚有一次获得成为皇帝贵宾之一的荣幸,分享了泛舟的乐趣。他描述湖中有许多镀金和闪亮的船只,用途各异:有时候是用来透透气,有时候是用来垂钓,有时候是用来对打、作战或布阵。看来皇帝和他的侍从们在泛舟的时候,同时观赏各种不同的湖上活动。
  庆祝农历五月上旬的端午节,是湖上一年一度的大事。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他为了唤醒楚王的良知而投河自尽。龙舟竞赛的出现,相信不会晚于公元6世纪,赛龙舟是为了寻找这位溺水的爱国诗人。满洲皇帝在这座帝王宫苑内,庆祝中国所有的重要节日。每年一度在福海里的龙舟竞赛,除了大雨天之外,很少会被取消。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皇帝和他的宾客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抵达福海时,几艘鲜艳的龙舟就会在湖中打鼓舞旗,开始竞赛。这跟全中国一般民间过节的情况,没有什么两样。在比赛过后,主人和他的宾客就在湖边的花岗石岸登陆,然后走向一座半月形的台阶,最后沿着两旁种满鲜艳花卉和树木的大道,走回住处。
  湖边是在日落之后观赏烟火的最佳地点。当烟火照亮了黑暗的夜空时,也照亮了许多建筑物屋顶上挂着的不同造型与色彩缤纷的灯笼。乾隆亦喜欢在湖边欣赏满月。有一则流传的逸闻:在一个仲夏之夜,当乾隆和他的侍从正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于蓬岛瑶台上欣赏京剧时,突然响起一阵阵吵闹的青蛙声,场面十分尴尬。这时候聪明的大学士刘墉(1714—1779)半开玩笑地乞请乾隆下谕旨,命令青蛙闭嘴,皇帝同意并让他的诏示投入湖中,忽然奇迹似的青蛙立即停止了叫声。刘墉赶紧恭贺皇帝法力无边,并讲了一番奉承的话。但没多久,青蛙又恢复了它们烦人的叫声;惊慌的官员和太监们只能焦急地投石入湖,希望可以把青蛙吓跑。
  据说雍正特别喜爱位于福海北面的那栋华丽楼阁,在那里可以观赏到夕阳斜照的西山之峰(这个景点完成于1728年的7月)。这里的环境让他感觉开朗而摆脱烦恼。在这座主楼的后面,有被一排木兰树所围绕的含韵斋,根据在宫里当差的于敏中所记,当木兰盛开之时,空气中充满芳香。在农历七月份的第七天,就是七夕节,那天日落之后,雍正会到这里与一些皇室成员和后妃们举行盛宴,同时观看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景况。
  雍正皇帝对于“洞天深处”──位于圆明园东南边一个隐蔽的区域──亦有特殊的情感,因他曾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他亦因此在这个地方竖立了一块碑作为纪念。后来,就在这个景点上成立了皇家学校,并建有教室和宿舍。当乾隆还是皇子弘历的时候,就跟其他皇子一起在这里上课。他一直记得那些让他忘掉时日的清静白天和美丽的晚上。




从亲王苑囿到帝王御园(3)



  1730年秋天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打破这座皇家御园的平静。根据一位目击地震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记录,这座漂亮宫苑的震后情况,令人哀叹。当地面在9月20日震动时,雍正皇帝逃至龙船上避难,整夜在船上度过。由于震后的恐惧,他跟家人有一段日子住在大帐篷里。即便到了10月5日,他仍然在他的帐篷内接见欧洲的传教士。地震让他变得谦逊,就如同在他之前的天子一样,视地震为来自上天的警讯。他因而下诏罪己,以期获得上天的宽恕和原谅。至于修缮震后的圆明园并非难事,因为皇家的银库仍然充裕。
  雍正在圆明园内度过他大半生的时间,他很少离开这座宫苑。整体来说,他享受了美好的时光,他的愉快和欢乐充分表达在他所作的一首诗作里:
  禁园宜雨复宜晴,
  别馆春深枕簟清;
  数片落花惊午梦,
  一声渔唱惹闲情;
  暂移榻向松间坐,
  恰听禽来竹里鸣;
  唯有东风知我意,
  满池新绿浪纹生。
  他在园内的乐趣是多样的:他沉浸在周围美丽的环境中,观看日出和日落,在优雅的楼阁里阅读和写作,或与官员和亲人在殿堂上或斋阁里聊天,在花卉盛放的庭园内,招待宾客。最后,他于1735年的秋天发病后的第三天就在圆明园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雍正隐秘的宫廷生活及突然逝世,无可避免地引起许多谣言。有个说法是,雍正是被著名的明朝忠臣吕留良(1629—1683)的女儿吕四娘所刺杀,但是许多严谨的学者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虚构故事。雍正的暴毙似乎是因为误服丹药所造成,有很多道教术士住在园内,包括张太虚和王定乾等,为他炼丹制药治病,这并非秘密。




圆明园的黄金岁月(1)



  太子弘历的继位,无可争议。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里留下一份密诏,钦定弘历是他的合法继承人。当雍正身后的诏谕被宣读之后,皇太子弘历就在园内继承大统,然后护送雍正的灵柩返回紫禁城。乾隆皇帝登基后并服满三年之丧,就正式于1738年进住圆明园。这位年轻皇帝原是在圆明园内出生和成长的,长年以长春仙馆作为居所。在他只有六岁的时候,就在九州的牡丹台,跟他的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一起共享了那次传诵一时的赏花会。数年之后,也就是1722年的时候,这位年幼的小皇子再一次跟他的父祖在他们所喜欢的宫苑里,庆祝赏心悦目的牡丹花季。这两次在圆明园的牡丹台三朝清帝聚会的盛事,被引以为傲地记录在清宫的帝王系谱之中。乾隆皇帝后来在牡丹花会的现场立了一块石碑,刻上这两次盛会的事迹,以表达他对父祖们的感恩之情,并提醒自己从父祖身后继承皇位所负的极大责任。
  乾隆继续把圆明园视为最主要的帝王宫苑,并且在他长久的皇帝任内非常热衷于扩充它的规模。对他来说,园内没有一处比长春仙馆更有意义,因为他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此馆的殿堂有非常宏大的庭院,由三楹宽的前院建筑和五楹宽的主建筑所构成。乾隆回忆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坐在高耸的松柏树荫之下读书。他在非常暖和的房间里过冬,在夏夜山丘上的凉亭里消暑。他在馆里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当他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就让他亲爱的母亲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