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_李自成 >

第504部分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_李自成-第504部分

小说: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_李自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看见长顺的眼泪,忽然回想到起义以后,尤其被围困在商洛山中和初破洛阳时的种种往事,心中也是充满感情。含笑说道:

  “长顺,破了洛阳以后,大家商议是否应该在洛阳建号称王①,你对孤说了几句话,孤一直记在心中。孤曾对你说,不管孤以后称王称帝,你只要想见我,可以随时到宫中见我。俗话说,朝廷老子还有三家穷亲戚,何况你是在孤困难时立过汗马功劳的人。莫多讲皇家规矩!” 

  ①洛阳建号称王--请参看本书第二卷第五十三章第三节。

  王长顺赶快叩头,说道:“叩谢万岁皇恩!叩谢万岁皇恩!”

  双喜进来,向皇上启禀牛丞相和宋军师已经来到行宫,等候见驾。王长顺又叩了一个头,赶快起身退出。李自成随即走出暖阁,来到正厅,南面端坐等待。牛、宋恭敬地走进来,正要跪下叩头,李自成挥手阻止,问道: 

  “要启驾么?”

  牛金星躬身说:“臣等正是来请皇上启驾。”

  这时,行宫大门外三声炮响,接着一阵鼓声。李自成由牛金星和宋献策在左右陪侍,还有一群亲将扈从,走出行宫。在向外走时,他向走在右边稍后的宋献策问道:

  “李过进去清宫,可找到崇祯的尸体么?”

  宋献策低声回答:“李过已经有两次飞马来报:周皇后已经自尽,崇祯不知下落。”

  “难道在夜间逃走了么?”

  “正在紫禁城各处寻找,吴汝义也派人在皇城内各处寻找。臣担心他昨夜从宫中逃出,藏在民间,等待机会逃出城去。此事关系重大,今日非找到他的下落不可。”

  李自成心中一沉,对牛、宋用严厉的口气嘱咐:“如若他藏在民间,务必广贴布告:凡敢隐藏崇祯者全家斩首;如有献出崇祯的,可得万金之赏,还赏给高官厚禄!”

  牛金星和宋献策同声回奏:“遵旨!”

  李自成在一阵鼓乐声中从钓鱼台启驾了。走在最前边的是李双喜,他身后是军容整齐的二百骑兵,全是甘草黄高头大马。这二百骑兵的后边是一位传卫武将,骑在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黄伞。黄伞左右是十名驾前侍卫武将和传宣官,都是仪表英俊,神情庄严。然后是李自成,穿一件绣着飞龙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绸袍,腰系杏黄丝绦,头戴宽檐白毡帽,帽顶有高高的用金黄色丝线做成的帽缨,帽缨上边露出耀眼的金顶。帽前缀一块闪光的蓝色宝石。黄伞,帽缨,袍上的绣龙,说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龙袍和帽前的蓝色宝玉,表示他是“水德应运”。为着要臣民明白他是从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议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装入城。因为是箭袖戎装,所以这件淡青色绣龙绸袍比普通袍于短半尺,仅及靴口。他本来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装,腰挂宝剑,骑在高大雄骏的乌龙驹上,更显得他的威严和英雄气概。 

  这一匹大顺皇帝的御马乌龙驹,在西安时已经换成了黄辔头,黄丝缰,银嚼环,盘龙鎏金镫,镀金铜铃。

  骑马跟随在“圣驾”左右,稍后一点,是牛丞相和宋军师,以备皇上随时有所垂询。跟在“圣驾”马后的是六政府尚书。按照大顺制度,这班文官们,因为天子是戎装,他们今天都穿的是蓝色官便服,暂以绛色丝绦代替王带。但为着在东征的路上可以显示文官的官阶,官便服上也有补子,颜色是淡蓝。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补子用金线绣着一个大的云朵。宋献策的补子上绣着两个云朵。尚书暂定为三品,补子上金丝线绣了三朵云。然后是李自成特准随驾进城的一个小官,即老马夫王长顺。虽然李自成曾说过要任命他为牧马苑使,但因为新朝官制尚不完备,大顺朝的牧马苑使究竟是几品官,尚未确定,所以王长顺今天只是穿着前袖蓝袍,没有补子。他虽然官职不高,却凭着他是挑选骏马的内行,又是李自成的老马夫,今天骑着一匹青海产的雪白红唇大马,使人羡慕。王长顺的背后是二百名扈驾骑兵,一律是枣红骏马。大顺的将士一律是蓝衣蓝帽,十分整齐。文武官员们的奴仆。长随、亲兵,人数众多,一律骑马走在最后。 

  李自成以大顺皇帝身份,沿路“警跸”,自城外缓辔徐行,望着洞开的阜成门、西直门,并不进城,而是继续往北走,然后转过西北城角向东,到了德胜门外。守城门的大顺军将士跪在大道两旁迎接。从瓮城门外的大街开始,到进城后的沿途大街,已经由军民们匆匆地打扫干净,街两旁的香案也摆出来了。 

  李自成由大臣和兵将扈从,威武地走进德胜门。刘宗敏率领几十员在黎明时已经迸城的部分武将,还有新朝中央各衙门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门里边迎接圣驾。依照宋献策和牛金星在御前拟定的新皇帝入城仪注,按照战争中胜利入城规矩,皇上不乘法驾,不用卤簿,戎衣毡笠,骑马入城,而迎驾的文武官员骑在马上肃立街道两旁,不用俯伏街边。刘宗敏因为在大顺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单独立马前边,然后按照唐宋以来习惯,文东武西。而文臣是先按衙门次序,再按品级次序,即按照俗话所说“按部就班”的传统规矩骑马肃立在大街的东边;武将们按照权将军、制将军、威武将军、果毅将军、游击将军等官阶为序,骑马肃立在大街西边。看见李自成的黄伞来到眼前,刘宗敏赶快在马上抱拳躬身,声若洪钟地说道: 

  “臣刘宗敏,率领文武百官,恭迎圣驾!”

  李自成轻声说:“卿率文武百官随驾进宫!”

  刘宗敏又声音洪亮地说:“遵旨!”随即,刘宗敏勒马到了街心,走在黄伞前边,随着圣驾前进。

  李自成从文臣们面前走过时,尤其是看见了地位高的六政府尚书、侍郎,几乎忍不住拱手还礼。但忽然想起来昨夜牛金星和宋献策曾一再向他说明,皇帝不可向臣下还礼,他才不拱手了,仅仅用笑容回答群臣。

  迎接圣驾的两行文臣武将之后,接着是三百多名跪在地上迎驾的人。他们早已下马,一望见黄伞就赶快跪下,俯伏地上。李自成看见这一群跪在地上迎驾的人都是蟒袍玉带、冠服整齐,但同明朝的文官冠服似乎略有不同,最特别的是这些人的下巴和嘴唇上都是光光的,没有胡须。他正要向左右询问,忽见杜勋从地上抬起头来,声音琅琅地说道: 

  “奴婢臣杜勋启奏圣上:前朝司礼监内臣王德化恭率十二监二十四衙门大小掌事内臣,东厂提督臣曹化淳恭率东厂各级掌事内臣,另外有在大同、宣府、居庸关各地降顺之监军内臣,共三百一十二员,前来跪迎圣驾!” 

  李自成一听说都是明朝内臣,驻马问道:“谁是王德化?”

  王德化抬起头来,惶恐地说:“臣是王德化。”

  李自成又问:“你是明朝内臣之首,是崇祯的一个心腹。如今崇祯下落不明,你知道他逃在何处?”

  “昨夜臣在阜成门,不在宫中。只听说宫中很乱,但不知崇祯皇爷逃往何处。”

  “崇祯逃出宫去,必有内臣相随。你知道是哪个内臣跟随在他的身边?”

  王德化回答:“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共有七人,有一人体弱多病,长期请假在家。六名秉笔大监有五人今日随臣来跪迎圣驾,只有一个王承恩近日常在崇祯皇爷身边,颇受宠信,今日未来迎接圣驾,听说天明前他跟随崇祯皇爷逃出宫了。” 

  李自成不再询问,说道:“启驾!新降顺的内臣们,有职掌的随在后边,无职掌的都回家去,听候发落!”

  传宣宫接着高声传呼:“启驾!”

  倘若为着赶快进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门进入皇城,再经玄武门进人紫禁城。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后门,二不能走偏门,必须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门,即当时的大明门,今日的中华门。从德胜门到大明门经过的路线,是牛。宋和一群文臣议定了的。沿途“警跸”,每隔不远的距离就有兵丁布岗,气氛肃穆,只欠来不及用黄沙铺路。 

  李自成由文武百官和御营亲军前后扈从,进德胜门后一直向南走,然后从西单牌楼向东,转上西长安街。所经之处,异常肃静;沿街两旁,家家闭门,在门外摆一香案,案上有黄纸牌位,上写“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门头上贴有黄纸或红纸,上写“顺民”二字。 

  李自成骑在高大的乌龙驹上,神态庄严,时时在心中提醒自己是大顺皇帝身份,非同往日。他左手轻提杏黄丝缰,右手下垂,坐直身子,眼睛炯炯前视,不肯随便乱看。然而在这种冷静的外表遮掩下,他的心中十分激动,不停地胡思乱想,竟忽然想起来童年时替本村艾家地主放羊和挨打的情形,也回忆起起义后许多艰难的往事,不由得在心中感叹说: 

  “果然有了今日!”

  他想着他的全体将士们早已盼望着能有今天,连老马夫工长顺也是一样。长顺随驾进北京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他此刻一定也高兴……李自成想到这里,再也忍耐不住,回头向王长顺看了一眼。

  王长顺多年盼望闯王能夺取江山,进入北京,今日果然如愿了,而且他自己也有幸跟随圣驾进城,心头自然十分激动。但是他对圣驾经过的大街上关门闭户,断绝行人,冷冷清清的情景,又觉得十分失望。有一些居民听见了刘宗敏的传谕,知道大顺军不再杀人,开始敢将大门打开一半,出来接驾,但都是跪伏香案旁边,不敢抬头,不敢做声,帽子上贴着用黄纸写的“顺民”_二字。 

  王长顺不由得想起几件往事来。崇祯十四年新年刚过,李闯王的人马攻破了洛阳,第二大他跟随闯王进城。百姓们男女老幼在离城几里外的官路两旁迎接,有的提着开水,有的提着小米粥,有的燃放鞭炮,人们对闯王一点不害怕,常常提着盛小米粥的黑瓦罐,挤到他的马头旁边,拉着马缰,要他喝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再往前走。人们向他控诉福王的无道,官兵的残害,地方官吏的暴虐。百姓一边控诉一边流泪,一边叫道:“闯王啊,你是我们老百姓的救星!”闯王有时一边同百姓招呼,一边滚着眼泪。进到洛阳城内,不管经过哪条街道,老百姓都是夹道欢迎,燃放鞭炮。闯王在马上不住地点头微笑,还对父老们拱手还礼…… 

  崇祯十五年腊月,闯王破襄阳的时候,有些老百姓抬着宰好的牛、羊,迎接到樊城以东的张家湾①,甚至有人迎接到双沟②,向闯王控诉左良玉驻军的种种罪恶。当刘宗敏率领前队人马进入樊城时,左良玉在襄阳尚未退走,仅仅是一河之隔,樊城百姓和地方绅士不怕左军报复,夹道欢迎,燃放鞭炮不绝…… 

  ①张家湾--原来是樊城东边相距十五里的一个小镇,现在在襄樊市区。

  ②双沟--唐河。白河相汇处的巾镇,距襄樊五十里,今属襄樊。

  原来王长顺总在猜想,大顺皇帝进入北京的时候不知有多么热闹,那盛况一定比洛阳热闹十倍,鞭炮的纸花会在大街堆积半尺。他没有料到,闯王成了大顺皇帝,进北京竟是如此这般地冷冷清清,不许老百姓拦着马头欢迎,只能低着头跪在街边,而且多数人不敢出来。他知道这规矩叫做“警跸”。于是他又想,连县太爷出衙门,前边还有人擎着“回避”和“肃静”的一对虎头牌,何况是皇帝在街上经过?这“警跸”就是“静街”,完全应该,只是今天还没有黄沙铺地哩! 

  王长顺在心中叹息:“到底是皇上啊,不再是李闯王啦,不能让老百姓随便揽住马头说话!”他又望一眼冷清的街道上,家家门口都摆着香案,又在心中自言自语说:“到底是北京城啊,看,老百姓多懂规矩!”

  且说李自成正在西长安街往东走,忽然下旨驻马。他向身旁一位护驾的将领手中要来一张雕弓,三支羽箭,轻声说:

  “拔掉箭镞!”

  侍卫亲将赶快拔掉箭镞,双手将箭捧呈到他的面前。他不慌不忙,举上稳重,向背后连发三矢,说了几句话。但因为他现在已经是皇帝身份,不能像从前在旷野战场上那样大喊大叫,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只有近在身边的文臣武将们才能听清,但是他不用担心,立刻有一位在西安经过训练的宣诏官勒马出了队列,转眼间在街心将李自成的口谕编成了四言韵语,用铜钟般的洪亮声音,铿铿锵锵地向后宣布: 

  万岁有旨,

  军民钦遵。

  大兵入城,

  四民勿惊。

  家家开门,

  照旧营生。

  三军将士,

  咸归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