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变态手册-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没有人知道老邮杀了人,因为死人不会杀人。老邮在决定当鬼的那一天,就设法消了自己的户口,更为离谱的是,他居然还有死亡证明——那个东西,跟身份证差不多。
丁厌躺在沙发上叹口气:“我这两天突然觉得,杨信挺可怜的……”
“可怜什么?查出你非法运营非法公司,就不可怜了?”美姨边喝汤边说,“再查出来我诊所里的事儿,就不可怜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丁厌坐起来,“其实我们也不是敌人嘛……我就觉得他挺惨的。破了案子却被打入冷宫,好不容易扯出一个可以立功的案子吧……又被别人抢了……”
“只能说他命不好。”老邮说着扔给丁厌一个新电话:“工作电话换了,那个号码我停了,又托人在国外找了个更可靠的通信网络。”
“一定要国际漫游吗?很贵的哎……”丁厌拨弄着电话,脸上带着沙发垫儿上的纹理。
“要不是这样,杨信这次早摸到你老窝来了呢!”老邮淡淡地说。
丁厌撇撇嘴,继续埋头想那杨信的可怜之处了,她决定帮帮杨信。
【第八章:西黎的梦想】
1.
古人说的话,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比如祸不单行。
杨信觉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变得坎坷起来。
工作上的打击接连不断。
前些日子被领导排挤到了所谓的“自杀专案组”,安嘉和郎飞的案子好不容易有了些眉目,自己又在这个案子里被架空,所谓的“专案组”并没有专案处理,领导并没有特别重视,那个案子,就等于被挂了起来。
最近呢,先是无所事事的闲逛,所谓自杀案件有点有像赌博一样,全靠运气,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者都那么张扬,人家偷偷摸摸不动声色的死了,你又如何知道呢?
就算知道,也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活人变成死人,除了捶胸顿足,就只有挨训的份儿了——办案不利。
比如这次西黎的粉丝集体自杀案件,没有任何前兆,17个人,说死就死了,这可不是小事儿。媒体的持续报道中,虽然没有指责警方,只是将矛头指向了“理智追星问题”的种种,引经据典,很多非理智追星行为又旧话重提,比如杨丽娟和刘德华事件。
但是,警局相信,这么大规模的集体自杀行为,肯定有组织者、谋划者吧?自杀专案组的杨信你真的是吃白饭的吗?
杨信这两天确实一直吃白饭。工作上诸多烦恼也就罢了,偏偏十里镇老家的老爷子来了。老爷子一听自己儿子跟镇里出了名的疯丫头小变态丁厌走得很近,立马火了。
这老爷子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打起儿子可是出了名的。也不管儿子的脸面,更不懂照顾儿子已经成年这个事实,扯过笤帚扒下裤子照着屁股就打,边打边骂:“你马上和那个小疯子断绝来往!否则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了!”
有那么一刻,杨信真想死了算了。当然,也只是想想。
如果自杀专案组组长杨信都自杀了,那么这个故事,也未免讽刺到极点了。
2。
丁厌太兴奋了,一辈子遇上一次这种集体自杀案件,是多幸运啊。她恨只恨,这次大规模行动不是自己组织的,否则一定会更加精彩,这种大手笔,不给钱她也愿意当免费顾问。
这两天,每次她打开壁橱接血的时候,都忍不住对西黎说:“你小子,销声匿迹假死三年了,还有这么多人为你死!”
丁厌并不知道西黎到底能不能听到,不过她希望他能,因为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简直太令人自豪了。她此刻特希望他能活过来,能恢复意识。
可是,无论丁厌说什么,西黎依旧静静的,闭着眼睛,保持着一贯的迷人微笑。
那次集体自杀,其实是有前兆的。
发起者网名叫做“黎粉王”,在案发前半个月,曾在网络上召集同伴,一起自杀。那个帖子在网络上点击率很高,不过多数人都当成了玩笑,观望者甚多。毕竟一个人发帖子说要自杀还有几分真实性,集体自杀,还是为了一个明星,就未免太离谱了。
谁都当是玩笑,谁都没想到,在西黎“忌日”那一天,真的发生了。
黎粉们不但集体自杀,还全程录了像,录像资料自然不是完全公开的,但是老邮就是有办法搞到。
丁厌接了两杯血,抱了两包署片,才激动万分地坐在工作间,让老邮把复制的录像带放进播放器里,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了那17个孩子。
确实是孩子,看起来都是16、7岁左右,应该还是高中生。
他们穿着西黎告别演出时穿得黑色皮衣和亮红色紧身T恤,整齐划一地剪着西黎生前标准的平头发式。
自杀地点是一间废弃的工厂厂房,厂房已经经过精心布置,灯光闪烁,绚烂无比,这一直是西黎对舞台的要求。他们坐在一起,观看了西黎“生前”所有的视频资料,看到告别演出时,每个人都抱头痛哭。
丁厌无法理解,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情,怎样一种狂热。但是无论怎样,丁厌都深深为之感动,她喃喃地说:“西黎,或许为了这些粉丝,你就不应该离开舞台……”
粉丝们哭完了,点起了蜡烛,每个人上台唱了一首西黎的歌,最后又合唱了他的成名作。然后每个人又在西黎的大照片前深深鞠躬,继而才开始正式的自杀行为。
其实正式的自杀行为过程很短,他们都选择了快捷的死亡方式,比如往头上套塑料带,在厂房的铁架上上吊以及刎颈。
根据媒体的资料,这17个孩子,形形色色并没有统一的特征,甚至,他们根本彼此不认识。
孩子们里,有学习差的调皮鬼,也有有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有性格外向的;也有性格内敛甚至木纳的。
一位母亲哭着抱着孩子的日记,告诉媒体,孩子的日记里,充满对西黎的崇拜。崇拜他从一个不放弃梦想的普通送货员,努力拼搏成最具影响力的歌星;崇拜他对梦想的追求,崇拜他的精神,他的为人处世,他对粉丝的态度。崇拜他的歌,他的每一首歌,都唱到了歌迷的内心深处,他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唱他们的生活琐事,他认同他们。
是的,孩子们从西黎那里得到了认同和精神上慰藉。
可是,那一天,西黎死了。正确说,是宣告死亡了,给歌迷的理由是——心脏衰竭。
多愚昧的孩子们,希望用自己命,换取西黎的复活。
3。
丁厌兴庆西黎“死”了,否则,此刻他,将会承受多么巨大的舆论压力?17条人命,没人能担负得起。
其实,她一直知道西黎为什么选择“死”。
那是因为,他实现了梦想。
实现了梦想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梦想。在努力拼命追求梦想的那段日子里,他是快乐的,是充实的,甚至是幸福的。可是,当他走向了舞台的顶峰,举目四顾时,却茫然了,失落了,感到不幸了。因为他再也没有梦想了。
丁厌不明白,没有梦想真的那么痛苦吗?她自己一直都是没有梦想的人,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是没有梦想的人,为什么他们还肯浑浑噩噩地活着?
丁厌反反复复观看着那盘录影,越看越觉得别扭,可是又想不出是哪里别扭,她隐隐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什么阴谋,和西黎有关的阴谋。
杨信简直快疯了,局里的领导接着此次机会,显然是打算把他往死里整。不增加任何人员和设备以及上层支持不说,还限定了破案时间,30天。
“30天啊?”丁厌抱着电话,“时间很宽裕啊,我看电视上动不动就限定7天破案的,包青天里限时三天的都有!”
“说得倒轻巧!你还以为这是写小说拍电影啊!就我一个人,录像带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一点线索都没有。可是,无论怎样,我们得给公众一个交待啊!”杨信边说边又把录影倒到开头。
“那么,就说这是单纯的集体自杀案,疯狂粉丝的极端行为,算不算交待啊?”
“唉……虽然算,不过……是最差的交待。你不觉得奇怪吗?他们当中谁是组织者?”
“是啊……”丁厌对这起自杀案件也抱着万分一万的好奇心,因此显得干劲儿十足,“这样吧……你到我家来,我家有个工作……哦,不,书房,比你们警局舒服多了,咱们商量商量。”
“呃……”杨信想起老爷子的话,犹豫了一下,随即马上说道:
“好!我马上去!”
4。
媒体的侦探能力显然要比专案组组长杨信强很多,这些家伙在利益的驱使下,嗅觉比夏司猎犬还要敏锐。
在集体自杀事件的第10天,就有媒体率先亮出了新的王牌:西黎没有死。
文章深度分析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很显然,就是西黎。关于三年前西黎的死,本来就有些许疑点,比如死因只对外公布了是“心脏衰竭”,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心脏衰竭,并不明了。当时西黎的只举行了非常秘密的葬礼,而当时的纪念活动,并不是西黎的家属或经纪公司举办的,而是歌迷会的歌迷自己出钱出力自发组织的。所以怀疑西黎并没有死,也在情理之中。
媒体推测,西黎当时可能只是以这种方式彻底隐退。西黎撤出娱乐圈后,虽然每年歌迷都举行纪念活动,而歌坛也没有新的黑马可以和西黎相媲美,但是毕竟,他已经不是最受关注的人了。
明星都是不甘寂寞的,包括西黎。三年后,西黎想重出江湖,火爆登场,于是导演了这起集体自杀事件。因为那17个孩子中,有人曾在自杀前几天提到,以自杀的方式为西黎祈福,西黎就会复活。很显然,这就是有预谋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幕后指使者,肯定就是西黎。
这家媒体在报道的最后预测:西黎不日肯定会出现。
此则报道一出,立刻得到了关注,其它媒体纷纷效仿,褒贬不一,并且越来越离谱,集体自杀事件,很快由悲剧演变成了闹剧,那些半红不紫的二流明星或过气明星,也分别以不同的角色粉墨登场。
这简直是娱乐圈千年一见的空前盛事。
然而,最为劲爆的新闻,还在后面。
不知是谁指使的,竟有盗墓贼挖了西黎的墓,那个墓,是空的——当然是空的,因为西黎就在丁厌家的壁橱里。
这个新闻一报出,“西黎未死”的推断几乎就被媒体炒成了事实。一方面,是粉丝们对盗墓贼和无良媒体的愤怒和控诉,另一方面,粉丝又开始集结聚会,呼吁西黎尽快现身,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追捧他,爱他。很显然,这些粉丝心里,那17个付出的生命是值得的。就算不值,也不能白死,起码西黎得真的复活才行。
5。
杨信和丁厌从工作间出来,美姨已经煲好了爽口的汤。
杨信一边夸美姨的手艺,一边说:“总算有眉目了。”
是的,总算有了些许眉目了,他们终于知道那盘录影的特别之处了。
虽然整盘影像看起来确实没有任何镜头的切换一起摄像位置的移动,整体看起来,很像是自动录影的。但是,其中有两个歌迷流泪的镜头,有特写。自动摄录的话,机器是没有办法选择什么时候给谁特写,什么时候不给谁特写的,这是第一个疑点。
另外,17个孩子集体自杀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表情里充满了憧憬和期待,眼睛都望着镜头。但是为什么?
多数人在临死的瞬间,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真的在看镜头吗?还是在看镜头后面的人?
杨信和丁厌都坚信,在自杀现场,还有第18个人。
找出这第18个人,就是破案的关键。
杨信一边喝着汤,一边深情地望着丁厌。丁厌瞥了他一眼,笑骂:“看什么看?再看把你吃掉?”
“怎么吃?”杨信笑着。
“哇!想不到你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还挺坏的啊!”丁厌也跟着笑。
两个人此刻都很开心,因为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