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三国猛将-关羽 >

第30部分

三国猛将-关羽-第30部分

小说: 三国猛将-关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件事在史实上是毫无根据的,正如上面所说,这时刘、关、张并不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当然不可能和吕布交手了。如果说:“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是移花接木,那么“三战吕布”的故事便纯属子虚乌有了。    
    关羽与杜氏    
     如果说:古今戏曲舞台上所上演的关羽与貂蝉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并无史实根据的话,那么关羽与秦宜禄之妻杜氏的故事,则是有史实为根据的。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蜀记》、《魏氏春秋》和《献帝纪》等书记载:秦宜禄,新兴(今山西忻州市)人,是吕布的部下。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被曹操与刘备包围时,吕布派他出城赴寿春(今安徽寿县)向袁术求救,其妻杜氏留在下邳城中。秦宜禄到寿春,袁术把他留下,为他娶了一个汉朝宗室之女为妻。关羽启禀曹操,要求在城破之后,把杜氏赐给自己为妻,曹操答应了。及至下邳快要被攻破时,关羽又屡次启禀曹操,重申这个要求。曹操见关羽如此倾情于杜氏,怀疑杜氏定有异色。    
    及至城破之后,曹操首先派人把杜氏接来,见她果然生得异常美貌,便把她留在自己的房中了,关羽闻知,“心不自安。”后来袁术败死,秦宜禄回来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县(今安徽宿州市西南)县长。再后来刘备叛离曹操,败走小沛,在逃亡途中路过县,见到秦宜禄,对他说:“曹操夺去了你的妻子,你却做了他的县长,怎么这样愚蠢呢!还是随我走吧!”秦宜禄跟随刘备走了数里,又后悔了,想要回去,张飞在一怒之下把他杀了。    
    秦宜禄留下一子,名叫秦朗,小字阿苏,字元明,随杜氏被蓄养于曹操宫中。曹操常在坐席中对宾客说:“世上有像我这样疼爱养子的吗?”秦朗后来成为魏国的名将,甚得魏明帝(曹操之孙)的宠信。    
     小说采用了以上的基本史实,并参照了关羽与貂蝉的传说,加工改编而成。    
    


第四部分尾声(3)

    过五关斩六将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是戏曲、曲艺、年画、寺庙壁画中常见的题材。这个故事见于《三国演义》,其情节有的出自《三国志平话》,有的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改编与虚构,并无史实根据。元曲有无名氏的《灞陵桥曹操赐袍》一剧,亦名《关云长千里独行》,本事也出于《三国志平话》,可能也为《三国演义》所借鉴。    
      关于关羽投归刘备的时间与地点,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据《三国志·先主传》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7月,曹操正与袁绍相拒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汝南黄巾军刘辟等叛曹操应袁绍,袁绍派刘备率军到汝南(郡名,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与刘辟等会合,在许都以南开辟了第二战场,对曹操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形势。关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脱离了曹营,到汝南投归了刘备。    
    《三国演义》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但《关羽传》却说:他在斩颜良之后,在刘备还没有到汝南之前,便在官渡前线上“奔先主于袁军。”《武帝纪》的记载也和《关羽传》一致,说时间是在建安五年的四月,比刘备到汝南的时间早了三个月。《资治通鉴》采用了这种说法,也说关羽在四月“奔刘备于袁军。”    
    两相对比之下,还是这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当时曹操屯兵官渡,袁绍屯兵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两军隔河对峙,相距不远。刘备随袁绍屯于阳武,关羽随曹操屯于官渡,是关羽投归刘备的最近距离和最佳时机,他是不会错过这个时机而舍近求远的。那么,关羽既是在官渡前线就近投归了刘备,并没有跋涉千里,当然也无须过关斩将了。    
    《三国演义》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古城会·斩蔡阳    
      “古城会·斩蔡阳”,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出于《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改编的。讲的是:关羽离开曹营,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地面的黄河渡口斩了守将秦琪,而这秦琪是曹营大将蔡阳的外甥。蔡阳十分愤怒,在后面紧紧追赶。关羽走到古城,原来守城者是张飞。    
    张飞以为关羽既已投降了曹操,现在定是来攻城的,随即出城大战关羽。恰在这时,蔡阳的兵马随后赶到,关羽为表明心迹,斩了蔡阳,张飞这才打消了怀疑,迎接二嫂和关羽入城。    
      上面已经谈过,关羽是从官渡前线上投奔刘备的,因而并没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当然也就没有古城会斩蔡阳之事了。而且张飞与刘备分散,占据古城之事也不见史书记载。    
      我国境内称为古城的地方很多,据说这个“古城”是在今河南确山县北、西北距驻马店18里。商务印书馆在1931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三国关羽保二夫人辞曹归刘,时张飞驻古城,即此。”这是根据《三国演义》和传说的说法附会的,并没有史实的根据。    
      斩蔡阳,也被说成是关羽一生中很光彩的一件事。但根据史书记截:斩蔡阳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以南连荆州刘表为名,脱离了袁绍,到汝南与黄巾军龚都等部会合,“众数万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蔡阳,史书上又写作蔡扬、蔡杨。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再没有其它记载。只因为《三国演义》说他挨了关老爷一刀,才在民间成为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了。    
    关于周仓    
     《三国演义》说关羽在千里走单骑到达古城之前,收了一员大将:周仓。并说周仓是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人,“两臂有千斤之力”、“形容甚伟”。原在黄巾军张宝部下为将,张宝死后,啸聚山林。久慕关羽盛名,因而投归于帐下。    
    民间有关周仓的传说故事甚多,《三国演义》中常提到他跟随关羽活动,戏曲中常见他为关羽扛大刀,是关羽的贴身跟班。在各地的关帝庙中,都少不了他的塑像。    
    《三国演义》还说他最后死在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麦城遗址附近有一座不大的周仓墓,墓碑上刻:“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但周仓纯属传说人物,在史籍中绝无记载,所谓“周仓墓”也是附会而成的。因而在小说中,并没有把这个人写进去。    
    关羽与张辽    
      张辽原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后又归属董卓和吕布,吕布失败后,投降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名将,与乐进、李典、张、徐晃等齐名。张辽与关羽属于不同的阵营,为什么会成为朋友呢?    
    《三国演义》说:吕布失败时,张辽被擒了,曹操要杀他,多亏刘备和关羽苦苦的讲情,才得以不死。因为关羽对张辽有这种特殊的恩义,二人才成为朋友。    
    但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曹操在下邳击败吕布,张辽率领其众投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并没有曹操要杀张辽,刘备、关羽为之求情的内容,再查刘备和关羽的传记,也没有这种记载。根据史书上所透露的信息来推测,大约是吕布到下邳投靠刘备时,关羽和张辽结交的。以后刘备随曹操住在许都,以及关羽投降曹操期间,二人应多有来往。    
    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市)人,张辽为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同属并州。古人重“州里”,同州之人也算是老乡,比一般人要亲近些。    
      关于关羽与张辽互相过往的具体情况,史书上只记了二人同解白马之围和曹操命张辽探测关羽口气的两件事,《三国演义》又有土山劝降的情节,为史籍所无。小说有关关羽和张辽过往的多处描写,基本上是本于史书,有的参照了《三国演义》(如土山劝降),但基本上还是忠于史实的。    
    关于“保皇嫂”    
      如上所述,《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妻子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刘备的妻子很多,这次被掳的是哪位夫人,史书上没有写明,我们就不清楚了。下落如何,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也没有归还的记载。    
    《三国演义》说陷入曹营的是甘、糜二夫人,如果我们根据史书考察一下,甘夫人是始终跟随刘备的,以后随刘备到荆州,生下了后主刘禅,她的下落很分明,所以这次被掳去的,不应该包括她在内。至于糜夫人,则在这次徐州战役以后,便不见记载了,很可能在这次被曹兵掳去了。    
    《三国演义》说她在赤壁之战前死于长阪坡,并无史实根据。她是在小沛一带与刘备失散而被掳的,与关羽的投降并没有什么关系。    
    曹操善待关羽    
      关羽投降后,曹操对他非常重视,“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关羽传》)《演义》和戏曲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献金,下马献银,又赐美女十人,锦袍,赤兔马等等,都是从“礼之甚厚”这句话衍化而来的。    
    本传又说:曹操很钦佩关羽的为人,而观察到他的心神没有久留之意,便派张辽去探测关羽的心意。关羽叹息着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甚厚。但我受到刘将军厚恩,誓共生死,不可背之。我终究是不会留在这里的,应当立功报效曹公,然后才能离开。”《傅子》还记载说:张辽想把关羽的话奏报给曹操,又怕曹操因此会杀了关羽;不奏报吧,又不合于事君之道;便叹息着说:“(曹)公,君父也;羽,兄弟耳!”便如实地向曹操奏报了。而曹操非但没有杀关羽,反而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本传又记载:后来关羽逃离曹营,去寻找刘备时,左右之人想要去追,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称赞曹操说:“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关羽离去而不派兵去追)以成(成全)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美德)。”      
      关于关羽投降后关、曹二人的心态和言论,小说基本上是全据上述的史书记载。    
    义释曹操    
      “义释曹操”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大意说:火烧战船,曹兵溃败。诸葛亮调遣各路兵马,堵截曹操的败兵。关羽主动请缨,去华容道拦截曹操,行前立下了军令状。关羽走后,刘备表示担心关羽念及旧恩,把曹操放走了。    
    诸葛亮说:“我夜观乾(天)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关羽到了华容道,果然截住了曹操。曹操诉说了昔日的恩义,关羽不忍,终于把他放了。关羽回营,诸葛亮做出要将他斩首的样子,刘备求情,才把他饶了。    
      这事不见史书记载,纯属虚构。上面说过:关羽在随刘备寄居许都时,曾向刘备提出要杀死曹操,刘备未从。后来关羽投降曹操,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为报答曹操,斩颜良立了一功。在赤壁战前,刘备被曹操打得惨败,逃至夏口,关羽仍然埋怨刘备当初没有杀了曹操。可见根据关羽在赤壁战前对曹操的这种思想感情,他怎么能在火烧战船之后放走曹操呢?    
      这个故事既缺乏科学性,在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首先,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走曹操,却偏偏派他去华容道拦截,说什么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死,才送与关羽作人情。这是古代“死生有命”的迷信观念,本来毫无科学性,诸葛亮却以此为根据,有意识地把最大的敌人曹操放走了,他的原则性在哪里?原则是可以拿来做人情的吗?其次,《三国演义》在这里宣扬的关羽的“义气”,也是大成问题的。当时曹刘两家是你死我活的死对头,关羽放走了曹操,在这件事上就是背叛了刘备,有何“义气”可言?    
      总之,这个故事很离奇,简直是莫名其妙,既宣扬了“天命论”,又把“义气”说成是至高无上,可以超越一切的道德准则,把人引入了重私恩、重感情、轻原则、轻立场的误区,从宇宙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等不同角度来衡量,都是不可取的。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