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良带着三千手下趁乱而起,攻占 了晋州刺史府,并斩杀了王麟及晋州刺史府的官员,打着为百姓治贪吏、平粮仓、免赋税的旗号,就在晋州站稳了脚,赢得了部分百姓的拥护。
随即,晋州、鄂州、郑州三地的盗匪,纷纷投奔了刘良,短短时间内,刘良就招集了两万部众。这一万部众,绝大部分都是这三地的盗匪。
这些人身上背着不少官司,甚至有不少亡命之徒。这些盗匪、亡命之徒,对官府最为憎恨,也有一定的武力,由这些人组成的北路叛军,战斗力自然非同一般。
如今,北路的叛军,部众还在不断地增加,有势如破竹向其他地区扩张的姿势,仅是晋州、郑州之地,似乎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些北路叛军本来就是一些亡命之徒,每次和河内卫的士兵对上的时候,都不要命似的。是以河内卫士兵,都不想他们直接对上。
和北路叛军部众不相上下的,就是西路叛军了。提到西路叛军,古大存只有一声叹息,他不明白,事情怎么会到这种难以收拾的地步。
西路的叛军首领,是河内卫中郎将黄渊,换言之,西路的叛军首领,正是古大存的旧部属。西路叛军,是古大存感到最头痛的一路叛军。
原本,黄渊是带着几千名河内卫士兵镇守在鄂州这里的,却没有想到,他如今成了西路叛军的首领。而西路叛军的部众,大多数是他带领着的几千名河内卫士兵,还有鄂州、郑州、晋州折冲府的守兵。
这些士兵,都是大永的普通士兵,地位自然不会高。与北路叛军打着为百姓治贪吏、免赋税这样的旗号不同,黄渊的旗号是反对朝廷“庸官专权、考选不公、埋没人才”等弊病,在声称为民做主的同时,也赢得了这些普通士兵的拥戴。
更可怕的是,这些西路叛军,就是大永朝廷培养出来的士兵,是为了守护大永疆域百姓而存在的士兵,如今竟然成了叛军!这些叛军的首领、部众,是古大存曾经的旧部属,也是河内卫士兵曾经的同袍!
如今却是势不两立,成了敌对的两方。
这让古大存情何以堪?!这又让河内卫士兵颜面何存?
然而,这一切,就是明摆着出现了,除了叹息,古大存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似乎是约定好的一样,这两路叛军,对占领地内的百姓,有不少的惠举。
他们占领了官府之后,还拿出了他们的储粮,用以救济当地的百姓;此外,还对百姓承诺,他们的叛军,绝对不会扰攘百姓,让他们一切依旧。相反,如果百姓拥护他们,绝对会有饱饭可吃,绝对会有暖衣可穿!
这样的承诺,对于这三地的百姓来说,无疑是福音,又加上旱灾蝗灾,让这些百姓已经无法可想,又对大永官府有着难以消去的仇恨。这三地的百姓,竟然对这两路叛军都拥护。甚至有越来多的百姓加入到叛军之中。
民心、民望的归属,竟然是在叛军那边!这才是令古大存感到胆战心惊的地方,所以他一直不敢动。不能动,只能等待着招讨司带着五万士兵前来。
“大将军能坚持到现在,没有让叛军扩散至另外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本使佩服甚深。这三地的局势,实在艰难!”沈华善回应着说道。
大永官职系统,讲究文前武后。沈华善的文官三品,比起古大存这个武官三品来说,更有地位。然而他初来乍到。话语却很客气。
只是,听完了古大存说的这三地局势,沈华善觉得心眼所见,都不怎么光明。
难怪古大存带着两万河内卫精锐。却不能平定区区三万叛军。这是因为,古大存和河内卫士兵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三万叛军,还有这三地的百姓!
这三万叛军的惠民之举,已经收归了部分民心,剩下的这三地百姓,不是万事不理就是万事不敢理的百姓。仗着这些民望,以这些百姓为遮挡。这三万叛军才能对抗古大存的士兵,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大。
不管是朝廷军队还是这些叛军。赖以生息的,都不是自身,而是背后的大永百姓!
“朝廷养兵,岂可用来对付百姓?可是如今这三地的百姓遮挡在叛军前面,本将军,一时无法可想!”古大存苦恼地说道。
他是个标准的武将,昂藏七尺躯,虬髯四方脸,如今因为无计可施,须发似乎都纠结在一起,看起来形容可怖。
是了,朝廷养兵,岂可用来对付百姓!这一点乃古大存和河内卫士兵作为军士的坚守,也是他们入伍之时,就紧记在心中的信念。按照古大存的想法,若是那两路叛军,没有这三地的百姓夹在中间,他早就攻克这些叛军据点了。
“可是,拖延了这么久,只会让叛军得寸进尺,这三地的局势更加不可控。总不能顾忌这三地的百姓,就眼看叛军壮大。这样,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卷进这动乱之中来。”沈华善又开口了。
古大存的苦恼,他就不认同了。
士兵不可以用来对付百姓,却一定要对付叛军,河内卫和招讨司的士兵,必须要平定这三地的局势。若是这一次动乱波及到整个河内道,就不是五十万百姓的问题了,而是三百万河内道百姓的问题!
孰大孰小,何得何失,这个选择, 这么简单明了,古大存怎么会在这一点上犹豫苦恼呢?一卫大将军,怎么会没有这一点判断果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到底,古大存少了这一点果敢!这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怎么会如此?
沈华善的话语一下,古大存的脸色就变了。他猛地腾起,朝一旁的副将军洪启扑去,一下子就箍住了洪启的脖子,瞬间就让洪启动弹不得!
一旁的张戈见到古大存的动作,也瞬间拔出了腰间的大刀,站在了沈华善面前,护住他,神情警戒。
这是古大存的军帐,在这里商议的人,就是他们四个而已。如今古大存这一番突然的动作,让沈华善和张戈不明所以,古大存怎么会这样对副将军洪启呢?
“说!叛军和你有何联系?!你一直劝说我以这三地百姓为重,是这等三思!我原本就觉得有些不对,若不是沈大人提及,我还想不到这一点!你是何居心?!”
古大存箍住洪启的脖子,恶声地问道,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怒气和懊恼。他堂堂一位大将军,竟然会犯下这样的简单的错误,以致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听信了这位一直最信任的副将军之言!
却没有想到,副将军的大忠之言,竟然包含大祸心!
若是不是沈华善说了这句话,古大存还不能反应过来!
洪启涨红了脸,却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容。这个时候,沈华善和张戈都知道了古大存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难道洪启竟然是奸细?
就在这个时候,军帐外响起了士兵急切的禀告:“报大将军!斥候有急报!西路叛军有异动!竟然在鄂州、晋州等地,发了檄文!”
什么,檄文?这是说,西路叛军竟然正式向朝廷宣战?!(未完待续。。)
ps: 国家养兵,岂能用来对付百姓?此乃张之洞之言。感谢657muzi的粉红票!感谢大家没有放弃啊……
第四百一十四章 檄文
檄文,是朝廷征讨叛逆文书,如今竟然由叛军发出,这当真是讽刺!沈华善、古大存等官员第一感觉是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过后,沈华善和古大存的脸色就开始阴沉了。这个檄文的出现,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点:西路叛军的势力更强了!
不管是他们自身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有了外力的相助,这个檄文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些叛军有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出略,与之相应的一套严密系统,甚至可以想见的是,有了相应的官职配备,这也就是说,西路叛军已经是一个缩小的朝堂了!
不然,不会有这个檄文。
“虽然我是个粗人,可是这篇檄文,写得真是好!光是看字面,就让人热血沸腾。更何况,叛军必定会派出整群整批人,去高声宣读这一篇檄文。那样的感染力,威力就惊人了。我倒不知道,我的旧部何时有了这等人才!”
说这话的,是古大存。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然而最后那句话,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怒意。
那一篇檄文,传遍鄂州、晋州和郑州三地的檄文内容,出现在他的军帐内,沈华善、张戈,还有招讨司十营中郎将,如今都出现在古大存的军帐内,就是为了商讨如何对付这两路叛军。
本应该出现在军帐内的副将军洪启,已经自绝身亡了。在古大存下令将他关押之后,他就咬舌自尽了。他一死。古大存就更不清楚他的用意了,也不知道他和叛军到底有什么关联。
洪启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如今摆在古大存和沈华善等人面前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应对这篇西路叛军的檄文!
“这篇檄文,已经传遍鄂州、晋州、郑州三地了。百姓们受这檄文蛊惑,听闻又有不少的百姓去投奔这两路叛军了。”张戈说着斥候汇报上来的最新消息。
这对于招讨司而言,不是个好消息。可是就如古大存所说,这篇檄文的感染力实在是不一般,非二三十年官场文坛浸淫。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西路叛军,大多数都是武将官兵,他们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怎么可能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难怪百姓们会受蛊惑,此乃大国手的手笔!你们听听:盖闻国之将亡,必有大灾祸。河内道旱蝗之灾。盖因君主无德。施政无纲。忠臣难以立权,百姓难以存生。朝廷无复护民爱民之意,反为生民之巨害,君非明主也。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沈华善拿起了檄文,读了起来。语气随着檄文的内容动荡起伏,整个军帐之内。就只听到他的声音。
“檄文里还禁止官员添置私产,县令贪赃者灭族。并声言将引军北上,克京兆。能够写出这样文章的大国手,对于朝堂官职设置,对于官员的调度使用,必定也谙熟的。看来,西路叛军已经整合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鄂州一带,情况要比晋州一带更为不妙!”读完了这篇檄文,沈华善再补上了这一句话。
虽然感叹着大国手的檄文,可是沈华善的语气可不是这么轻松。他想到了最坏的可能,就是西路叛军有这样的武力基础,若是再有严明的纪律,辅以行之有效的官职设置,如此一来,等于是在鄂州之地自成一朝了。这样的叛军,是会有大生机的!
叛军的大生机,是招讨司和河内卫的大危机!
“看来,叛军也知道了,这三地的百姓,才是他们倚仗的关键。越多的百姓支持他们,他们的力量就越强大。本使就不明白了,河内道发生暴动到现在,就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这西、北两路叛军形成气候,也不过是半个多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百姓怎么会对这些反贼这么支持?”
这是沈华善深思的。从斥候的汇报中,可以得知,叛军对百姓有济粮的惠举。可是在旱灾之后,这三地的官员也不是毫无动作的,他们也在赈灾救民的,不然钱同式和张段等人,也不会在河南这里没了性命!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一场大旱灾,还是因为备荒粮!说起来,动乱首先在这三地爆发,是有原因的。此三地的百姓,一向彪悍,又有盗匪猖獗,民心不稳,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观察使钱大人这几年想稳定民心,却受到当地世家的阻挠,一直没有成功。”
对于河内道的情况,在场没有人比古大存更清楚了。这三地的民情,就是如此,再由旱荒蝗灾一激发,就成了如今的局面。局势变化太快,很多事情古大存也并不完全知道,但这一条脉络却是清晰的。
“当地世家?想必动乱起,这些世家必定受到攻击了吧?这些世家还复存否?”听了古大存的话语,沈华善这样问道。
所谓世家,是门第高贵且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家族。世家得以传承,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承平之年。动乱之时,家族子弟的性命都难有保障,何来世家?所以现在大永能号称世家的,大多的只有一百多年至两百年的时间。
当然有极少数世家大族是从前朝大安之时延续下来的,但九成九之数,都在朝代交替、政局动乱中被湮灭了。
沈华善会有此问,是想到了这两路叛军的旗号。这两路叛军中的“平免”“不公”这样的旗号,又打着为百姓着想、为底层官兵作主的名义,那么必然要向这三地的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