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83-伤寒论类方 >

第4部分

483-伤寒论类方-第4部分

小说: 483-伤寒论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期门,则其治也。 
按∶热入血室之状,此二条为最详,妇人伤寒,此症最多,前条症稍轻,后二条症尤重。男子亦有之。 

卷一柴胡汤类·四
大柴胡汤(二)
属性:小柴胡去人参、甘草,加枳实、芍药、大黄,乃少阳、阳明合治之方也。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 
(十二,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本有大黄二两。王叔和云∶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一误再误。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如寒热呕逆之类。先与小 
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犹有里症。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前虽已下,非下法也, 
以大柴胡两解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此大黄之对症。复往来寒热者,此柴胡之对症。与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当用柴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邪内陷,故用枳实、半夏、大黄。大柴胡 
汤主之。 
伤寒后 后者,过经之后,诸症渐轻,而未全愈也。脉沉,沉者内实也,沉为在里。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桂枝汤(三)
属性:此小柴胡与桂枝汤并为一方,乃太阳、少阳合病之方。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切,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两,炙) 大枣 
(六枚) 上九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以上太阳症。微呕、心下支结,以上少阳症。外证未去者、 
太阳症为外症。柴胡桂枝汤主之。 
发汗多,亡阳 语者,此亡阳之轻者也。不可下,勿误以为有燥屎之 语,故以为戒。与柴胡桂枝汤和 
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桂枝汤,和营卫;柴胡汤,通津液,深着二汤合用之功效,而阳亡可复。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
属性:柴胡(四两) 龙骨 生姜(切) 人参 茯苓 铅丹 黄芩 牡蛎(熬) 桂枝(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洗) 大枣(六枚,擘) 大黄(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大 
黄只煮一、二沸,取其生而流利也,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八、九日,下之,即陷入里。胸满,柴胡、黄芩。烦惊,龙骨、铅丹。牡蛎。小便不利,茯苓。谵 
语,大黄。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茯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乃正气虚耗,邪已入里,而复外扰 
三阳,故现症错杂,药亦随症施治,真神化无方者也。 
按∶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五)
属性: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黄芩(三两) 干姜 牡蛎(熬) 甘草(炙,各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 
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 
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 
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 
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卷一柴胡汤类·四
柴胡加芒硝汤(六)
属性:柴胡汤原方,加芒硝,分两各不同。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甘草(炙) 人参 生姜(切,各一两) 半夏(二十铢) 大枣(四枚,擘) 芒 
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不解,不大便也。 
此药剂之最轻者,以今秤计之,约二两,分二服,则一服,止一两耳。 
按∶大柴胡汤,加大黄、枳实,乃合用小承气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调胃承气也。皆少阳阳明同治之方。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 
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本草》∶芒 
硝治六腑积聚。因其利而复下之,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潮热而利,则邪不停结,故较之大柴胡症,用药稍轻。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豉汤(一)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 
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发汗吐下后,诸法俱用,未必皆误,而正气已伤矣。虚烦不得眠,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发汗吐 
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也。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反复颠倒,身不得宁也;心中懊 ,心不得安也。栀子豉汤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 
结气,无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后,而邪未尽,则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复颠倒,心 
中懊 。摩写病状,何等详切,凡医者之于病患,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烦热且窒,较前虚烦等象为稍实。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误治。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外内之邪,俱未解,结痛更甚于 
窒矣。栀子豉汤主之。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下用小陷胸?盖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 
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症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古人治病,非 
但内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胸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以上皆阳明本症,非因 
误治而得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汗多阳虚。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 
阳惊狂之意。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现 
症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诀,舌上有白苔,则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 
吐也。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表邪未尽。手足温,不 
结胸,无实邪。心中懊 ,饥不能食,痰涎停结。但头汗出,阳邪在上,欲泄不泄。栀子豉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湿滞之象,非窒非痛也。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甘草豉汤(二)
属性:栀子汤原方 加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分 
二服,温进一服,得吐便止。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生姜豉汤(三)
属性:栀子汤原方加生姜五两。先煮栀子、生姜,余俱如前法。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此服栀子汤之戒。 
按∶栀子清越上焦之火,与肠胃亦无大害,微溏者,即不可服,未知何义?想因大肠之气滑脱者,肺气 
不宜更浅也。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甘草能补中气。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此二条言凡遇当用栀子汤 
之病、见此二症,则加此二味也。 
按∶无物为呕,有物为吐。欲止其呕,反令其吐。吐之而呕反止,真匪夷所思也。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干姜汤(四)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下未必误,以丸药大下则误矣。身热不去,外有微邪。微烦者,下后而烦, 
即虚烦也。栀子干姜汤主之,下后故用干姜。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浓朴枳实汤(五)
属性: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两,姜灸) 枳实(四枚,水浸去稂炒)煮服法同前。 
伤寒,下后心烦,即微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烦而加之腹满,则卧起俱不宁矣。浓朴枳实,以治腹满 
也。栀子浓朴汤主之。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檗皮汤(六)
属性:栀子(十五枚,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本草》∶柏皮散脏腑结热黄胆。 

卷二栀子汤类·五
枳实栀子豉汤(七)
属性: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浆水即 
淘米之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分温再服, 
覆令微似汗。此不取吐而取汗。 
大病瘥后劳复者,劳复乃病后之余症,不在吐法,故取微汗。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劳复因病后气虚, 
邪气又结于上焦,其症不一,故不着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后人以峻补之剂治劳复,则病变百出 
矣。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此指劳复之有宿食者,治食复之法,亦在其中矣。 
可吐篇云∶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按∶栀子汤加减七方,既不注定何经,亦不专治何误,总由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尚有痰涎滞气,凝 
结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经》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则不动经气而正不重伤,此为最便,乃不易之 
法也。古方栀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后人作汤以栀子炒黑,不复作吐,全失用栀子之意,然服之于虚烦症, 
亦有验,想其清肺除烦之性故在也。终当从古法生用为妙。 

卷二承气汤类·六
大承气汤(一)
属性:刘河间于此方加甘草二钱,名三一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浓朴、 
枳实,取五升,去渣,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坏症。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时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 
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以上皆阳明危症,因吐下之后,竭其中气, 
津液已耗,孤阳独存,胃中干燥,或有燥屎,故现此等恶症。脉弦者生,涩者死。弦则阴气尚存,且能克制胃 
实。涩则气血已枯矣。然弦者尚有可生之理,未必尽生,涩者断无不死者也。微者但发热,潮热。谵语者。 
恶症皆无。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中病即止。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客热不能消谷。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能食非真欲食,不过粥饮犹可入口耳。不能食,则谷气全不可近,肠胃实极故也。宜大承气汤下之。硬即 
可下。 
按∶燥屎当在肠中,今云“胃中”,何也?盖邪气结成糟粕,未下,则在胃中,欲下则在肠中。已结者, 
即谓之燥屎,言胃则肠已该矣。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阳明本自汗出,然亦有不汗出者,此指明汗出之为风,则 
知汗出乃表邪尚存,不汗出者,为火邪内结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此下之之时。下之若早,语 
言必乱,轻于谵语。以表虚里实故也,下早则引表邪入里,故表虚而里实。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虽已 
误下,然见谵语等症,则更下之,亦不因误下而遂不复下也。 
二阳并病,同起者为合病,一经未罢,一经又病者,为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 
便难而谵语者,以上皆阳明现症。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此乃下之未尽;故有此实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胃中燥屎,必别有 
现症。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仅微满则无燥屎,故不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 
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详解前桂枝汤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惟有宿食,故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