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83-伤寒论类方 >

第2部分

483-伤寒论类方-第2部分

小说: 483-伤寒论类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 
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 
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 
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属性: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 
升。 
附∶越婢方(麻黄六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 
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 
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 
气分,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 
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药注明分两,则何也?存考。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十四)
属性: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此方专于利小便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头痛发热,桂枝症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 
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饮者也。 
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 
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十五)
属性: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加蜀漆三两(洗去腥),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 
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以火劫其胸中之阳。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 
牡蛎救逆汤主之。此与少阴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故用四逆辈回其阳于肾中, 
今乃以火遍汗,亡其阳中之阳,故用安神之品,镇其阳于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 
去芍药,因阳虚不复助阴也;蜀漆去心腹邪积;龙骨、牡蛎治惊痫热气。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十六)
属性: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 
去渣,温服八合,日三服。 
脉浮宜以汗解,此治脉浮之总诀。用火灸之,误治。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内。病从腰以下必 
重而痹,名火逆也。火气在上,则阴气独治于下,故重而痹。火逆下之,又误治。因烧针烦躁者,更误治, 
下之虚其阴,烧针又益其阳,则胸中益烦躁不宁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钲其阴气,散其火邪,上 
下同治,前方惊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无惊狂象,故蜀漆不用。其症药大段相同。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葛根汤(十七)
属性:此汤成无己本有麻黄。非!有麻黄则为葛根汤矣。 
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 桂枝芍药各减一两余同。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KT KT ”,伸颈之象,邪气渐深,故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芍药汤(十八)
属性: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一倍。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大黄汤(十九)
属性:此二方俱治太阴症,而法不离乎桂枝。 
桂枝汤原方,加大黄一两、芍药一倍,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误治。因而腹满时痛,属太阴也。引邪入于太阴,故所现皆太阴之症。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虽见太阴症,而太阳之症尚未罢,故仍用桂枝汤,只加芍药一倍,以敛太阴之症。 
大实痛者,此句承上文腹满时痛言,腹满时痛,不过伤太阴之气,大实痛,则邪气结于太阴矣。桂枝加 
大黄汤主之。此因误下而见太阴之症。大实痛,则反成太阴之实邪,仍用大黄引之,即从太阴出,不因误 
下而禁下,见症施治,无不尽然。 
按《活人书》云∶桂枝汤,自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症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不必加 
减。 

卷一麻黄汤类·二
麻黄汤(一)
属性: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此须多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止煮一、 
二沸矣。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以其易发汗也。余如桂枝 
将息法。《活人书》云∶夏至后用麻黄汤,量加知母、石膏、黄芩,盖麻黄性热,恐有发黄斑出之虑。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此痛处,比桂枝症尤多而重,因荣卫俱伤故也。恶风无汗而喘 
者,此二症乃肺气不舒之故。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阳诸症,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 
之经方。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阳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热不恶寒,口苦鼻干之类,但见一、二症即是,不必全具也。 
太阳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黄汤主之。喘而胸满,此麻黄症之太阳 
合阳明也。 
太阳病,十日以去,过经。脉浮细,邪已退。而嗜卧者,正渐复。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 
汤;胸满胁痛,病延日久,邪留少阳,故与此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若果邪在少阳,脉必带弦,今但浮,则 
尚在太阳矣,故仍用麻黄汤,此亦从脉不从症之法。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乃太阳伤寒的症。经云∶诸紧为寒。八、九日不解,表证仍 
在,表证即上文数端。此当发其汗,宜麻黄汤。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阳郁而不能外达。剧者必衄, 
衄乃解。热甚动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故热邪亦解。俗语所云“红汗”也。经云∶阳 
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风郁固为热,寒郁亦为热。《内经》云∶热 
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麻黄汤主之。此言未衄之前,可用麻黄。非衄后更用麻黄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必带紧。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数为阳气欲出。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失治。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前段衄后而解,则不必复用麻黄,衄后尚未解, 
则仍用此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阳明本脉大自汗,今乃脉浮无汗而喘,则为麻黄汤症矣。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卷一麻黄汤类·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
属性:此即越婢汤加杏仁也。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既汗不可再汗,津液不得重伤。汗出而喘,尚有留邪在肺,故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邪已轻也。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故用石膏,喘故用麻杏。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二句明致喘之所由,盖喘未必皆由于水,而饮水则无 
有不喘者。戒之!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既下不可复汗,津液不得两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 
石膏汤。 

卷一麻黄汤类·二
大青龙汤(三)
属性:此合麻黄、桂枝、越婢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 
枣(十二枚,擘) 石膏(碎如鸡子大一块)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 
升,去渣,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此外治之法,论中无温粉方。《明理论》载白术, 本、川芎、白芷各等分,入米粉 
和匀扑之。无 本亦得。后人用牡蛎,麻黄根、铅粉、龙骨亦可。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 
风烦躁,不得眠也。 
太阳中风,脉浮紧,紧为阴脉,故汗不易出。发热恶寒,非恶风。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邪深热 
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恶风乃桂枝 
症,误服此则汗不止,而有亡阳之象矣。立此方即垂此戒,圣人之意深矣。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何以发 
汗,如是之烈?盖麻黄汤,麻黄用二两,而此用六两;越婢汤石膏用半斤,而此用鸡子大一块。一剂之药,除 
大枣,约共十六两,以今秤计之,亦重三两有余,则发汗之重剂矣!虽少加石膏,终不足以相制也。 
少阴篇云∶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不沉紧,身有轻时,为无 
少阴外症;不厥利吐逆,为无少阴里症,此邪气俱在外也,故以大青龙发其汗。 
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病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症,此 
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 

卷一麻黄汤类·二
小青龙汤(四)
属性:痰喘证宜此,俟气平就枕,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以次调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利属下焦阴分,不可更发其阳。荛花,《明理论》作芫 
花;恐误。本草荛花、芫花,花叶相近,而荛花不常用,当时已不可得,故改用芫花,以其皆有去水之功也。 
若渴者,去半夏。如栝蒌根三两。本草栝蒌根主消渴,若噎者,“噎”古作“KT ”。论云∶寒气相搏,则为 
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 
按《内经》无“噎”字,疑即呃逆之轻者。去麻黄, 
加附子一枚炮。《本草》∶附子温中。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小便不利而少腹满,则 
水不在上而在下矣,故用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杏仁见前。 
按∶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 
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伤寒表不解,发汗未透。心下有水气,即未出之汗。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以上皆水停心下现症,其每症治法,皆在加减中。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凡水停心下者,喘而不渴。服汤已,即小青龙汤也,渴者, 
此寒气去欲解也,寒饮欲去。小青龙汤主之。此倒笔法,即指“服汤已”三字,非谓欲解之后,更 
服小青龙汤也。 

卷一麻黄汤类·二
麻黄附子细辛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