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228部分

秀才的逆袭-第228部分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思齐知道想脱去铁矿中的硫很简单,只要在炼铁的时候加上石灰石就行。陈于阶将信将疑的按照任思齐的说法去做了,在炼铁时加入了石灰石,结果炼制出来的铸铁延展性极强。

    以往炼出的钢铁极脆,拿制作盔甲来说,因为钢铁的延展性不行,根本没法打制大片的铁甲,只能制作一小片一小片的甲叶,然后用皮绳编织起来,制作成鱼鳞甲。而新的铁炼制出来后,铁匠们发现不论是硬度还是韧性都远高于往昔。于是在任思齐的建议下,开始生产板甲来。

    在崇明岛的东端,工匠们制作出来十来架巨大的风车,来自大海的海风吹来,带动着风车转动,然后通过轮轴带动锻锤,重重的砸在下面的铸钢上。随着锻锤的不断砸击,铸钢块四下延展,慢慢变成大块的钢板。再把钢板击打成一定形状,铆接起来,就可以构成一套全身铠甲。

    在七月底的时候,第一套板甲被制作出来,进行了测试。经测试发现,五十步内能有效抵挡强弓的射击。二十步内一石强弓能够穿透板甲,可也只能给板甲内的士兵造成轻伤。

    当然一套全身板甲重达五十斤,非身强力壮者能够承受得起。可是要是能组建这样一支铁甲步兵,绝对是满洲八旗兵的噩梦。板甲的防御力决定了八旗兵的强弓根本没有威胁力,也许只有沉重的兵器如狼牙棒铁锤才能给铁甲兵以重击,而手拿长枪的铁甲兵又岂能让他们靠近身边。

    只要在合适的战场中,一千铁甲步兵足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利。

    按照陈于阶的介绍,目前板甲的产能可以做到每月生产一百多套。任思齐开始下令在全军中选拔身强力壮者,要求身高必须在五尺五寸以上,力能搬动二百斤的重物。

    明朝时的身高普遍比后世要矮,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左右。而五尺五寸放在后世是一米七五左右,在明朝已经是大高个了。选遍了全军,也只是挑选出来一千五百多人。

    任思齐以熊二为营正,开始筹建铁甲营。铁甲营的编制三千,除了一千五百铁甲步兵以外,另外一千五百辅兵,协助铁甲兵进行作战。

    ps:不太会写科技发展之类,若有谬误不合理处,敬请谅解。祝各位书友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 解救江阴百姓

    随着嘉定和松江的百姓迁移到崇明,现在岛上可以说人口密度已经很大。毕竟崇明是个沙岛,面积虽大但是大多数地方非常荒凉,一半的面积是滩涂地带,芦苇水草横生,不太适合人居住。现在一下子涌入如此多的人口,想靠着崇明本岛的产出养活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本不可能。那粮食来说,现在岛上军民加起来近三十万,每年需要的稻米至少要一百五十万石。而崇明的田地即使开发出来,想养活这么多人口也不可能。

    好在这一个多月来,任思齐先后在嘉定和松江弄到了大批粮食,仅仅在太仓海运仓就抢到了二十多万石,现在岛上的粮食储备加起来将近百万石,算起来够岛上军民吃上大半年。

    可是为了弄这批粮食,也花出了大量的银子,战乱时期粮食价格本就比平常高出许多,现在秋粮又没有下来,松江等地的粮食达到二两银子一石,光购买粮食前后就花了一百五十多万两,使得任思齐手中的银两储备急剧下降。

    这段时日,采购粮食、采购铜铁木炭,采购布匹等其他各种物质,银子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在扬州抄家得来的三百余万两银子,现在剩余不到百万两。而这么大的崇明开销极大,官员的俸禄,士兵的饷银,这些加起来一个月至少就得二十万两银子,算起来岛上的存银支撑不了半年。

    虽然岱山那里还有去年海贸剩余的百万两银子,而且去日本的船队在冬天时会返回来,赚的新的利润。可想紧靠海贸来养活日益庞大的势力不是那么容易的,按照现在占有的日本航线的贸易份额,一年能赚百十万两银子就不错了。

    崇明军为什么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因为高额的饷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一人当兵养活一家老小完全没有问题,而即使战死了,拿到的抚恤金也足够家人生活。

    岛上的百姓为何这么快安定下来,更是和崇明官府大面积的抚恤分不开的。扬州和嘉定松江的百姓刚到崇明,哪里有赚钱的门路,是官府组织他们开荒,修筑道路江堤,开挖灌溉河流,然后付给他们粮食作为报酬。而能赚到活命的粮食,这才使得新迁移来的百姓能迅速安定下来。

    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钱粮来支撑。而以崇明加上岱山岛现在的钱粮储备,也仅能支撑七八个月。七八个月后,从扬州查抄大户得来的财富花尽之后,海贸赚得的银两又支撑不住这么多人的花销,那时崇明军将会变得非常艰难。

    所以现在要想维护住日益庞大的势力,摆在任思齐面前的道路不是很多。一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迅速开辟新的财源,靠海贸不行,除非能够击败郑家独霸日本以及南洋航线,那样的话赚的银子足以养活百万人口,可是以崇明军现在的实力,想击败郑家那是不可能,除非发生大的变动。据任思齐的记忆,一年后郑芝龙会投降满清,郑家的势力陷入混乱,郑鸿魁郑彩郑联郑成功等人各自为政,是郑家最为虚弱的时候。可即使那时,郑家手中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想撼动也不容易,而攻打郑家的举动必然会使得满清渔翁得利,是任思齐所不愿的。

    另一条路就是在接下来的这半年里打下一块真正的地盘,一块足以养活百万人口二十万大军的地盘。崇明地狭,不足以为根基。而有了真正的地盘,也就有了驱逐满清争霸天下的根本。任思齐现在大肆招募军队,铸造火炮火枪,花费巨金打制铠甲各种军械的目的就是尽快增加实力,好打下一块真正的地盘,至于攻击的目标,任思齐的心里已有定数。

    除了岛上各种事物以外,还有其他的事情使得任思齐颇为忧心,那就是江阴方面的战事。

    自从江阴举义以来,时间已经过了近两个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是大汉民族的噩梦。是异族加给全体汉人的耻辱,在这一场又一场的屠杀中,有骨气的汉人流光了身上的鲜血。史可法、阎应元、陈明遇、张煌言、李定国,当这些汉人中的英杰一个又一个的倒下之后,整个民族都沉沦在黑暗之中近三百年。

    有骨气的人先后战死,只剩下软弱者屈从在鞑虏的刀下,剃掉了父母给予的头发,扎起了金钱鼠尾辫,以奴才的身份跪在征服者的脚下,去实现民族的融合。

    任思齐之所以不顾伤亡先援扬州,再就嘉定,就是不想看着历史上的大屠杀再次出现在眼前。可是以崇明军现在的实力,也解救不了所有被屠杀的百姓。嘉定三屠虽然没有重现,可是苏州、昆山、无锡、常熟,死在清兵屠刀下的义民百姓仍然数以万计。

    可是唯有江阴,任思齐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在先前,他已经派出了刘肇基的第三镇官兵前往常州,给出的命令就是尽量援助江阴。而这一个多月来,大量的物质又从崇明出发,沿着长江运到江阴城下。有了崇明的援助,相信江阴能比历史上守更长的时间。

    可是江阴毕竟是一座孤城,一座小城,想防住数十万清军的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早期清军攻城兵力不多时,崇明援助的物质还能送入城中,而现在,在清兵的四面围攻之下,即使城内的百姓能够撑住,可等到粮食耗尽时,等待满城百姓的仍然只有一死。

    必须得设法接引江阴百姓撤退了!和李彦直等人商议之后,任思齐下了命令,命令以茅十八为统帅,带领五百艘战船赶赴江阴,会合第三镇刘肇基,共同接应江阴百姓的撤退。

    同时命令崇明知府沈廷扬,征调民夫,为新来的百姓尽快搭建房屋住所。据估计撤离江阴的百姓至少有五六万人,为这么多人建设房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现在崇明岛上有的是人力,有的是工匠,只要钱粮到位,一切都没有问题。(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致歉

    ps:向各位书友致歉,这么长时间没更新。主要是家中房屋装修,加上过年,加上老家没有写作环境及条件,才断了这么久,对不起各位了。太监是不会的,虽然这本书不挣钱,但绝对会完本。从今天开始会恢复更新,先定个目标,这个月每天两更,六万字。

    靖江,古称马驮沙,原本是江中一孤山,千百年来滔滔江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山下沉淀下来,渐渐有了沙洲出现,慢慢的沙洲越来越大,成了江中岛。有了陆地,就有人口居住,成化七年,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表章中说马驮沙“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是年十一月,得到朝廷批准。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

    当然作为江中孤岛,靖江县不论人口和面积都不能和一江之隔的江阴相比。而因为有江河相隔,当南岸的江阴等地爆发了熊熊抗清浪潮之时,靖江却处于难得的太平之中,这让清知县何秋暗自庆幸。然而还未等他高兴几天,一支船队突然从下游逆流而上,来到了靖江。

    靖江全县仅数万百姓,县城所有差役加起来不足百人,如何能和一支数千人的大军抗衡?当崇明军第三镇在刘肇基的带领下登陆靖江的时候,何秋果断的下令开城投降。

    一枪未发便夺下了靖江,这让刘肇基很是意外,对主动投降的知县何秋稍加安抚,便派船送往崇明岛,然后宣布全岛军管,派出船只沿岛巡逻,占领码头。

    靖江虽是江中孤岛,可是却也是长70里、宽30里的大岛,并不比崇明小太多。况且岛距离长江北岸只有不足一里的水道,一条木筏即可横渡水道往来靖江和北岸之间。所以想在岛上立足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来自北岸清军的进攻。而长江北岸的清军准塔部虽然刚被崇明水军打败,然而还有数万军队,实力强大,不得不防。

    故刘肇基下令控制所有岛上船只,严格封锁水道,并派出大量细作往来北岸,探查敌情。

    任思齐给第三镇的任务是游击在常州镇江一带,并负责救援江阴义民。而靖江县作为江中岛屿,对拥有大量船只的第三镇来说是很好的根据地。以靖江为基础,可以派出军队沿江而上,袭掠常州镇江。不过考虑到靖江岛距离长江两岸的距离太近,容易受到清军的两面夹击,以之为短时间的根基尚可,若是有大批清军来袭的话,很难防守得住。

    刘肇基在完全控制了靖江之后,立刻派人去和南岸江阴取得联系。而对江阴城来说,崇明军的到来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自从闰六月一日举义以来,江阴义民在陈明遇等人的带领下已经坚持十多日,四乡百姓纷纷响应,并全歼了常州知府宗灏派来的三百清兵。然而陈明遇等人知道,更多的满清军队会被陆续派来,来镇压江阴义民。现在大半个大明都被满清占据,大明朝廷也已经覆灭,小小的江阴在八旗兵铁蹄之下根本不值一提,可是义之所至,虽死不悔!为了头上之发,为了不沦为蛮夷,死又算得了什么?在开始举事那天起,陈明遇就想过了自己将来可能的遭遇,可是他全然不怕。

    可是虽然自己不怕死,陈明遇却不愿满城百姓陪着自己一起死,既然决定举义,就要设法取得胜利,所以这些时日以来,陈明遇一边和其他义军首领一起组织全县义民,排查奸细,训练军队,征募粮饷,打造军械,一边积极派人联络各方明军,寻求支援。

    距离江阴最近的明军有两部,一部就是崇明军,另一部则是淞沪副总兵吴志葵和镇东伯黄蜚部,陈明遇派人向这两部进行求援,没想到求援的人出发还没有几天,就传来了崇明军攻下靖江的消息,这让陈明遇大喜过望,当即派人携带重礼乘船前往靖江,邀请崇明军入城。

    刘肇基便派出了营正沙千里带领一千士兵进入江阴城,协助陈明遇防守江阴,自己却依然带领着大部分军队留在靖江。

    此时江南各地先后乱起,苏松常各府都有义民反清,而江南八旗兵的主力一半镇守在南京,另一半则在杭州,面对汹涌而起的抗清浪潮,驻扎在南京的满清豫亲王多铎调派兵力镇压各处叛乱。可是偌大的江南,仅凭多铎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兼顾,只得下令集中主力沿着运河先平定苏州的叛乱,确保运河一线不失。至于偏僻的江阴等地,就由地方官吏自行镇压。

    此时多铎手中的八旗兵主力尚有近两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