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的行为-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所有类同的全线逼销的实例中,滞销之物是可以向批发商散买的,只是不能散买急销的。这解释为什么被捆绑的物品还是分别订价。
以市场的讯息费用不同来解释全线逼销这现象,不能解释这现象可以持久。那是说,全线逼销一定是短暂或过渡性的。这是因为批发商对市场讯息的不足,假以时日会知得足够,而滞销物品的存货,清仓后批发商不会补货。事实支持这过渡性的看法。在我调查过的六项(连美国的在内)全线逼销的实例中,没有一项是持久不变的。
123
但有些行业会重复又重复地推行全线逼销,使经济学者以为是长期现象。最重要的例子是美国的电影批发。把影片批发到电影院去,大热和大冷是常有的。这样,影片的批发商喜欢把「热片」和「冷片」捆绑,全线逼销。看似长期,但每次捆绑的影片组合不相同。
电影行业的全线逼销称作block booking,在经济学上有名堂。我认为这现象的解释与上述的讯息假说是一样的。
124
第五节:微软的捆绑销售
论及捆绑销售,我不能不略说一下微软(Microsoft)。其实微软的捆绑销售──电脑软件捆绑硬件、软件捆绑软件──算不上是捆绑,而就是作为捆绑看,其学术趣味比不上本章上文的例子。但微软近几年所打的官司,被称为反托拉斯(反垄断)历史上最大的案件,倒是正确的看法。需要略说,但不便多谈,因为对经济解释的贡献不大。
八十年代之前,主要的电脑硬件供应商都以软件捆绑销售。大电脑如万国商业机器、王安,个人电脑如苹果等就是例子。但当时硬与软的捆绑,只作为一件物品看,不是奇哉怪也的捆绑,反托拉斯法例管不。七十年代后期起,只供应软件的行业崛起。个人电脑的市场变得非常庞大,而不同的个人电脑有不同的性能。微软的兴起,是设计性能不同的个人电脑皆可用的软件,后来称为视窗。微软在商业上的成功故事,有口皆碑,不用多说了。
微软初遇反托拉斯的左右,是把成功的视窗软件以特低之价供应给个人电脑的生产商,但要后者出售硬件时只装置微软的软件,不装置其他的。这算不上是捆绑,因为顾客可以只买硬件,然后在市场上选购软件配上。微软这策略非常有效:其软件实在好,大特价有吸引力,而且好些客户不懂得安装软件,乐得购买有软件捆绑的。
上述的不是奇特的捆绑销售,以捆绑而言不是反托拉斯的话题。但有两方面反托拉斯法例是敏感的。其一是价格分歧。虽然大特价卖给硬件的制造商可说是量大折价,但价格低那么多,在形象上有问题。其二是拒斥(foreclose)。要硬件制造商答应不装置其他软件才可获特价优待,可以看作拒斥,而这是反托拉斯法例的大忌。
对早些时的反托拉斯案件,微软处理得不错,而过了不久他们就撤销了硬件制造商不装置其他软件的要求。这期间微软赚很多钱,大量投资研究,改良软件,精益求精,到今天雄视天下。
让硬件制造商自由选装软件,只以大特价鼓励安装微软的,不是拒斥。我也认为不是量大折价,因为量大折价不需要软件装置于硬件之内。我认为微软鼓励软与硬「捆绑」,是为了防盗。软件盗版易如反掌,捆绑硬件销售是防盗的可靠保障。
微软在中国的经验,支持上述的防盗假说。美国执行反盗版法例多年,虽仍有盗版,但微软来一个安装软件大特价,乐于捆绑销售(但客户可选不捆绑)的硬件制造商所在皆是。但在中国,微软视窗的盗版只售数元人民币,成行成市,硬件制造商就不容易捆绑软件而赚钱了。(据说年来有转变:中国大陆的名牌电脑好些捆绑视窗销售,但「低檔」的依然故我。这也支持为防盗而捆绑之说。)
125
微软的世纪反托拉斯大案,更有关的是软件绑软件。是互联网兴起后的话题。Nestcape先得甜头,设计了Netvigator软件为互联网之用。微软要收购Nestcape,不果,自己设计了Internet Explorer的互联网软件,加进视窗之内「免费」供应。从任何角度我也看不出是违反了哪一项反托拉斯法例。
对竞争者不留情面,是经济学传统最支持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手法变化万千,不限于减价或改良产品。一个魄力雄强的商业天才,可以把所有竞争者杀下马来。但这样的垄断是竞争的结果,在哲理上与反托拉斯的哲理是不同的。这里还有另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新兴的与科技有关的产品行业,其用法或迟或早会标准化。一件赢得众所认同的标准的产品,若得到专利注册及商业秘密的保护,不仅有垄断权,而这垄断可以维持很久。看来这是微软今天的形势。
126
第六节:其他的捆绑
转谈其他的捆绑销售,最常见的应该是由价格管制引起的了。甲物品的售价被管制在市价之下,供不应求,出售者往往把没有价格管制的乙物品捆绑出售。这与第四节谈到的全线逼销有类同之处,但解释明显不过,用不引进讯息费用。
若问:政府管制甲之价,把乙捆绑逼销不是明显地违法吗?是违法,但要杜绝不容易。困难是买家通常乐意被绑。政府要禁止吗?卖家会说:「不是我要捆绑的呀!是买家要求我这样做。」互相得益的成交,管制很困难。
七十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大事推行石油价格管制,动员达五万人!汽油站供不应求,排队轮购动不动要一两小时。懂得门路的顾客,把汽车交给汽油站作小「修理」,修理后油箱是满满的。
第二次大战之后,纽约市的楼宇有租金管制,引起了key money的盛行,以致这一词入了字典!租金被管在市租之下,业主出租时以奇高之价把公寓的钥匙作为入伙权卖给租客,因而得名。战前香港租管,业主更富想像力。他们发明了「鞋金」,说是因为找寻和服务租客,行来行去,鞋子行破了,要以奇高之价买新的。战后香港的楼宇租管,以「鞋金」买入伙权怎样夸张也不够高,业主就收取「建筑费」。这是要租客支付楼宇建造的局部或全部甚或高于全部的费用了。
香港昔日因为租管而产生的「鞋金」与「建筑费」的合法问题,我曾请教一位租务法庭的法官朋友。他回应道:「这类收费法律无从禁止。买入伙权,租客自愿出数万元向业主买一张残破椅子,法律管不。租客要签了租约,搬进了楼宇,租管法例才能生效。」
有些捆绑销售,其痕迹并不明显。为了招徕减价,要夸大其辞,不明显的捆绑有用场。「买一送一」其实是一价买二;一般的「赠送」品其实是捆绑之物,「免费」顾客却之不恭也。
这些年来,香港的饮食业不景,出现了「一元一只鸡」的现象。这是捆绑销售,因为此鸡既不能「外卖」,而顾客也不能坐下来叫十只,吃剩的带回家。一位朋友说他想试试,在一元一只鸡的餐馆内只吃鸡,因为没有说明不准这样做。我说:「你去试吧,我不敢试,因为不知道餐馆的厨房会做些什么。」
「一元一只鸡」有夺目的号召力。选鸡而不选鸭,因为鸡是远为普遍的食品,「逼销」的边际用值浪费较为轻微。要是在正常市价出售下所有顾客都选吃鸡的话,那么一元出售而把鸡的亏蚀摊分在其他菜肴之价上,传统的边际浪费只限于其他菜肴的减少消费。
无论怎样说,从边际消费的角度看,以一项食品大赠送招徕是不及把所有食品一起打个折扣可取。但以一项食品大赠送,夸张夺目,一时间有新意。我认
127
为这种「新意」毕竟干预了食品的边际选择,是不会持久的。
128
第九章 讯息费用与讨价还价
讯息费用(information cost)不一定是交易费用。在没有社会的鲁宾逊一人世界中,不可能有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但某些讯息费用还是存在的。例如鲁宾逊可能要花时间走到高山上,远眺环境,希望多知一点明天的天气。
在多人社会中,不管有没有市场,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要解决,各出奇谋,讯息费用就变得大而重要了。因为社会的存在而产生的讯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但前文说过,一般而言,不同类的交易费用只能在边际上分开。这样,讯息费用只能从情况转变的角度看,而推理时我们要假设其他交易费用不变。
讯息费用是重要的,其题材曾两获诺贝尔奖。一九八二年史德拉(G。J。Stigler)获奖,是因为他分析讯息费用的存在使同样物品之价在市场有差异,顾客要花费找寻价格较低的。史氏指出物品愈贵重,找寻的意向愈大。他的分析没有错,但忽略了市价差异的大小──那所谓差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的高低──是经过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寻寻觅觅而决定的。无疑,不同地点调整后,同样物品的市价有差异,是因为讯息费用而起。但这差异系数是最低的,是竞争及大家寻觅的结果。
这结果的价格差异系数高于零,某些顾客会寻觅。关键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这系数。为什么会高于零?为什么某些物品的价格差异系数有规律地比其他物品的高那么多?
二○○一年获诺贝尔奖的三位仁兄,其贡献是分析不对称的讯息(asymetric information)。这是指某方面的讯息我知得比你多,或另一方面你知得比我多,而这些不对称会引起欺骗及不信任的行为,使市场的交易受到障碍。问题是,当我们说市场有讯息费用,就是说讯息不对称。反过来,说讯息对称,就是说没有讯息费用的问题。
可不是吗?天下的知识或讯息算之不尽,甚于茫茫大海,要是每个人所知的都是一样,那么作为一项局限条件,讯息费用的存在对解释行为派不上用场。那是说,如果市场的每个人是智商零蛋的大傻瓜,或是无所不知的超级天才,市场不可能有寻寻觅觅的现象,也不可能有讨价还价的行为。
是的,讯息费用之所以成为一项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局限条件,是因为讯息不对称。说讯息不对称因为有讯息费用,是说了等于没说。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市场讯息会不对称?这问题不肤浅。因为讯息不对称会引起的「不事生产」的行为,在局限下争取个人利益极大化的定理下,减除不对称可以使社会的整体得益。整体而言,我们不能漠视柏拉图条件:市场有压力向讯息对称那方面走。不对称的存在显然是受到另一些局限条件的约束,而存在的不对称差距,一定是局限下最小的。我们要问:市场讯息不对称的差距从何而定?
129
第一节:物品讯息与交易讯息
讯息费用可分两类:其一是关于物品本身的知识或讯息;其二是交易讯息:价格的差异、合约的保障、买家及卖家等的讯息。让我先说前者吧。
任何物品,要多知一点是学问。少年时,我对照相机的镜头下过工夫,有点研究。但今天的我就不懂了。不仅不懂先进科技的镜头,就连先进的照相机怎样用也不清楚。今天购买照相机,我是要求教于朋友的。
一个人没有花过一段时间研读纺织行业,不可能对布料的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事实上,市场任何物品,就是平凡如买水果、鲜花之类,要真的懂得选择,总要牵涉到一些学问。十年前我替儿女选购两部普通的唱机,左问右问,花了两个小时才作出决定。
一般而言,对物品的质量缺乏讯息,而讯息费用在物价的比例上过高,不值得支付,质量往往是按价格判断。一般人的判断,是类同的物品,较高之价质量较高。这看法不一定对,但对的机会很大。这是一般人的经验,也是市场竞争下不适者淘汰的结果。这个因为讯息不足而以价判质的意向相当重要。本章第四节分析讨价还价时再作讨论。
以价判质只是讯息费用引起的其中一种现象。比较贵重的物品往往有保证书,商店重视商誉,而名牌的声名可以价值连城。在市场竞争下,值大钱之物其成本一定高。商誉与名牌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可见市场的讯息费用也是价值连城了。
为了理解物品的讯息费用,一九七五年我曾经在九龙广东道买卖玉石产品。这选择是因为玉石的讯息费用不仅高,而这高费用看来是市场的参与者刻意地造成的。是难得一见的特别市场,其中怪现象来得很夸张。以解释某现象来推出一般理论,我的习惯是选取比较怪异而夸张的。这种现象把问题的重点放大,而又能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得到解释后,就可试行一般化地推展到其他现象去。
广东道玉石市场的调查是二十七年前的工作了。当时没有下笔为文,美国的朋友多年只闻楼梯响,表示失望。本章第三节回顾当年,分析玉器市场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