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巨匠-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激动,还是激动;除了支持,还是支持。”
“那些黑我大苏文的人,眼睛都瞎了吗?他入选的是童话故事好不好,这些年,还有谁的童话能比他写得更好?无论是《丑小鸭》还是《皇帝的新衣》,绝对有资格进入教科书让更多小孩读一读。”
“年纪小又怎么了?什么时候我们华夏成为排资论辈泛滥的国度了?古时候大把年纪小的天才写文章,你们还不是一样要读他们的文章?骆宾王玩泥巴年纪写出来的诗歌,你们不知道背诵了多少年呢!”
“不错,年纪不能成为限制,有才者上,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眼看争论有越来越猛烈的趋势,教育部的官员们可比《京都日报》要迅速得多了,他们很快站出来搞了个新闻发布会,就此时发表了最新回应。
当别人问到苏文入选事件,发言人是这样说的:“我们留意到大家的看法了,无非是集中在他年纪轻的问题上。我们华夏一向唯才是举,从不以年纪论英雄,这才是我们泱泱华夏立足世界之林傲视地球的根本。这也是我们的国策。如果大家还揪着这问题不放,那就是要动摇国本,别有用心了。
“另外,苏作家这次入选的文章是童话故事,我们教材编委会一致认定苏文是这些年冒出来的最有实力的童话作家。他的著作,非常适合小孩子,入选小学生课本自然是应有之义了。”
就在苏文以为要与别人打笔仗的时候,这些回应像是一锤定音,让声讨他的声音小了许多。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春雨告诉苏文,有个大人物要见他,与他商讨一件极其重要之事。(。)
第三百二十八章 文化交流()
苏文表示他见过的大人物海了去。
什么帝国作协会长水天一,帝国诗坛第一人海指,但是,与刘春雨引见的这位人士相比,意义就有些不同了。
因为这人是官方人士,确切地说,是高级官员。
苏文不是没有见过大官,当日获得中学生文学大赛冠军时,颁奖现场高官云集,那些大人物随便拎出一个来头衔都能令人咋舌。
甚至于领奖时,还有帝国丞相和皇室太子为他颁奖,握手,交谈,都一一进行过了,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
然而那种程度并不深入,所谓的交谈,无非是他们勉励一两句,而他除了说谢谢还是谢谢,只能算是客套与客气。
今日却不同了,这个高官在刘春雨的办公室,坐在上,做出一副亲近接待知名文人的姿态,让苏文好生紧张了一些。
因为来人是文化部次臣!
华夏帝国部门很多,负责人是部门大臣,比如教育部,就由教育大臣统领,下面还有两三个次臣,负责协助大臣工作。
文化部次臣,别的不说,单说统管帝国文化事业事务,就让所有从事文化行业的人不敢得罪。哦,别说得罪了,甚至要放低姿态,一副低眉顺目的样子。当然,那更多是文化商人的姿态,很多自命清高的文人倒不一定会鸟这些官员。
然而苏文这个知名文人却不是自命清高之人,他的野心告诉他闭门造车是做不了文坛巨擘的,何况他名下还有一家不大不小的出版社,这就让他面对文化部官员的时候有点放不开了。
文化部次臣相当于什么,苏文想到的是前世副部级大官的级别!
眼前的这个文化部次臣名叫文东来,看上去四五十岁的模样,红光满面,显得年轻,看上去一脸慈祥,有一种文人的淡然斯文气质。
等到刘春雨介绍此人的来历,苏文才真正吓了一跳,他竟然是文天祥的后裔!
与丞相是同宗兄弟,以四十多的年纪坐上文化部次臣之位,未来前途无限,说不定是丞相之后文家最有希望在官场登顶的人物了。
这让苏文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文武圣人实在太伟大了,泽被后人,都快上千年了依然可以帮衬后代,让他们从起点上就越无数人。
不要小看这个时代的传统观念,作为一个老大帝国,华夏有着很强大的保守势力,这些家族经营了几百上千年,拥有比别人要强许多的资源。
要不然文家凭什么出了那么多相,又凭什么在华夏的政治版图上占有那么大的分量。他们虽然没有取代赵氏皇室,但是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各家政治势力经营了那么多年后,丞相一职才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
所以丞相专业户的文家才是第一世家。
文东来出身文家,涵养与气度之高当然不在话下,从苏文进来,到刘春雨介绍,再到与苏文握手致意之后分别落座,他都保持着淡淡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进退有度。
面对这样气质逆天的老帅哥,苏文还真有点紧张,一时无法揣度对方找上门来的用意。
虽然文化部主管的是文化事业,可苏文想了半天都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业务能要堂堂文化部次臣出面打交道,也太看得起他了吧!
不是苏文妄自菲薄,实在是他此时还没有资格与对方平起平坐。
想到这里,苏文率先打破了沉静,直接问道:“文部长,听刘主任说你找我有事商量,不知所为何事呢?”
文东来还是一脸微笑,却答非所问:“苏才子真是年少有为啊,而且才华横溢,可谓是少年才子。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只会读别人的书,可写不出来东西给别人读。”
这话听听就算了,可不能当真,苏文赶紧谦逊地说过奖过奖。
文东来反而收敛了一下笑容,正色说道:“我可真不是过誉,说的是真心话啊。要不然今天我也不会来找你了。”
苏文感觉有些懵圈,一头雾水。
文东来扫了他一眼,继续笑道:“好了,我就不兜圈子了,我们开门见山吧。我是代表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来找苏文你商议一些事情的。”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苏文更懵了,这玩意他一点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刘春雨见状赶忙站出来帮忙解释。
原来,最近三四十年,西方文化科技有追上华夏甚至赶的趋势,老大帝国就算再不愿意,也要捏着鼻子承认人家欧洲和美洲在某些方面已经越华夏了,而且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华夏在这些方面落后于人家,当然不甘心认输,好在华夏人最擅长吸收别的文化来滋养自己了。
于是,由文化部牵头,成立了一个与外国交流文化的项目,其中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等类型。
这个交流的形式比较复杂,文学则相对简单,那就是找出本国具有潜力的作品,翻译成外语,在与外国行业人士交流的时候,把它们推介出去,放到外国市场去销售,从而出本国文艺界的声音。
当然,说简单,做起来就比较繁琐了,比如说翻译吧,就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做这事,不能敷衍,否则翻译出来的东西太垃圾,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还有这个具有潜力的作品就是很笼统的说法,怎么划分,怎么遴选,虽有一套机制,却能操作的空间还是太大了,让人不知内情。
按照刘春雨的说法,“潜力作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代表具备西方市场潜力,话句话说,就是价值观和内容形式都比较西化,可以让西方人更容易接受。
“这些年我们华夏的作品不能像一两百年前那样畅销全世界了,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市场,不再以欣赏我们东方人的作品而荣幸,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创作形式,而且因为他们更贴近现今的市场潮流,反而在世界市场上占了很大的份额,就连我们东方市场也屡屡被他们入侵。所以,反攻西方市场,就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了……”这是文东来的原话。
苏文闻言,隐隐明白他的来意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东西方文化()
“文部长的意思是说,要让我响应帝国号召,为国出力,在对外文化上多花点功夫,要让我创作
说来他有些不悦,这什么被帝国高层看重,加入对外文化交流行列,看上去名头很唬人,大概也能吓到不少人,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为了向他们的目标靠拢,需要作家调整创作方向,附和西方的市场潮流,会致使作家丢失自我的东西,作家反而不是作家了。
苏文生怕文东来让他做这种“命题作文”,从此就要无限纠结了。
文东来察言观色的能力非常突出,察觉到苏文皱眉的犹豫,笑了笑,摆手说道:“苏文,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来。其实我们挑选这个对外交流的作家,也不是谁都能入选的。他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先,要有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能够掌握市场流行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比较商业化的文字,如果只是为艺术而艺术,别说整个世界了,就是我们帝国也不差这样的作家!”
这一点苏文好理解,如今华夏帝国在文化上没有以往强势,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不能像以前一样随着军事扩张而扩张。在天下太平的时代,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以市场竞争为主。
市场是什么,不就是看谁的产品卖得好么。
如今西方文化产品能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是因为他们在市场把握上深得其中三昧,能够准确抓住市场消费主力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消费**,从而为自己产品的畅销奠定基础。
华夏帝国想要与之抗争,乃至收复失地,也要遵守这个市场规律,从自身产品上下功夫,重新赢回市场。
在文学这一块来说,就是要写出平常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字,要下里巴人一点,不能再那么阳春白雪,再在后面的路线上走下去,估计会丢失更多的读者。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要商业化!
至少,对外的作品,要更商业化一点,完全艺术的作品可以有,却不能是主力。当然,财富的刺激更能改变作家创作路线。
如今的年度作家富豪榜,动辄数千万的收入,确实让不少作家改变了感念,使很多人成了商业作家,从而获利。
当然,如果能在商业与艺术上达到平衡,拿捏好两点,那就是文学大师了。王天明如是,王忘、谢坤如是,如今苏文也有这样的迹象。
文东来此来,应该就是看重苏文的商业价值。那么,苏文符合他的第一点要求。
文东来继续说第二点条件:“另外就需要作家拥有一种能够融合东西方有点的叙述方式,既能让我们东方人接受,也要让西方人接受。当然,我们本土的知名作家,东方式的文字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更西方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又不能全盘西化,否则失去了我们的文化特色,那至多只能说是外国文化的复制而已,不属于我们,没有多少意义。”
听完最后一句话,苏文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帝国之人急功近利,主张激进,要让作家向西方看齐呢。
现在看来,帝国高层还有清醒的认识,怎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一来,作家也不必贸然失去自我。
当然,这第二点反而更难做,苏文记得在另外一个世界,那句“用世界的方式书写民族的东西”的口号喊了多年,却没有几人能做到。有的依然沉浸在古老的思维上,不肯从那陈旧的烂坑爬出来;有的则完全投入外国怀抱,把自己最自身最民族的东西给丢弃了。
文东来的要求颇高,要在东西方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还真没有几人能做到。好在这个世界的华夏帝国强势了好几百年,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
比如美洲,既盛行英语文化,也有中文底蕴,两者半斤八两,难分上下。只不过是华夏太过保守,连带很多作家也不思进取,不去钻研西方叙述的可取之道,一步步推出了市场而言。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把握东西方的平衡点,创作出一些精彩的作品来,成功应该不难。
比如华夏帝国当今文坛第一人王天明,在国内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寂寞如雪,就主攻西方市场了。
为了更准确把握西方市场脉络,他深入美洲,这一两年都定点在那里生活,适应那边的生活方式,接触那边的人民群众,琢磨那边的整体思维,从而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上来,最后想打造出风靡东西方世界的作品。
王天明能不能成功不知道,然而想到这一点的苏文,心中忽然蠢蠢欲动了,他想到了一个可能——
他苏文在这个时代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脑海记忆的作品,足够他辉煌一辈子了,他自信凭借这些作品未来能成为一个文坛巨擘。
但是,俗话是这样说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