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6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而今的朝鲜,如而今的日本,只有主动面向大明改革开放,才可能不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所拍打落伍。
在此之前,大明对此所做的行为是接触了商业、工坊业发展的大量限制性因素。也用外交力量,军事理论轰开了朝鲜、日本等地封闭的大明,让大明儿郎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全世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现在,当可以驱除的枷锁都渐渐完成得差不多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这个时代,是全面竞争的时代。
原本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官府改变了态度,将走上鼓励共商发展的方向。对于同样面对着无限机会的地方官府而言,他们一样也渴望在这样的巨大利润之下,参上一脚。
至于朱慈会不会担心官僚资本垄断,从而导致整个竞争走向内向恶性循环,朱慈现在暂时不打算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留给大明而今局面的,是一个充满着无数机会,需要大明儿郎用数十年努力都未必能填满的大蛋糕。
蛋糕在变得越来越大,并且可以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越来越巨大,这个时候,谁若是陷入内乱只想着怎么吞下别人的那一份,面对的结局一定是愕然地发现,自己好不容易抢了两份蛋糕,却比别人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小。
更何况,朱慈很清楚资本家的力量有多强大。
现在,资本家们是蛰伏着,舔跪着。但很快,当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就会露出獠牙,试图争夺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力,而不是面对一个小官,都要露出战战兢兢的表情。
沈万重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他固然因为社会保障税的事情成为不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却同样引得无数人的艳羡。这是第一个敢于光明正大议论政务并且还顺利成功的商人。
可以预见,面对沈万重这个一个资本家,哪怕是大兴县县令林鹏也不会动什么破家县令,灭门令尹的心思。
苏州府昆山县的后衙里,场上已经只余下华夏与金志达两人。
显然,只有金志达走到了最后,被华夏选中。面对这个眼界与见识都不凡的年轻官员,华夏的眼中满是欣赏:“本官此想,你以为如何?”
华夏的全部计划已经在刚刚和盘托出。
金志达听闻之后,久久才缓过劲来,他看着华夏,喃喃道:“县尊此计一出,天下都将因此大变。”
华夏是在搞事,但他搞的这个大事却对极了金志达的胃口。
大家都是年轻人,还是见识都很一致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人共同特征是什么?
永远充满希望,永远激情澎湃,永远永不言败。
落在这件事上,哪怕预想到了朝中定然会嫌弃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无数攻讦,无数责难都落在他们两人的头上,但他们却依旧不打算退缩。
这不仅是新考成法执行后带来的改变,也是他们这些年轻人本来就想做的事情。
建功立业,丰厚万户。
君不见,一个朝鲜,一个日本下来,每次都为朝廷增添了至少十五个侯爵伯爵的名额。至于那些终身制的男爵、那就更不知凡几。在以往,这是武将才有是殊荣。但现在,文官也同样有机会拿到这样一个机会。
面对安南三国交兵,华夏与金志达想的不是其中会涉及多少艰难险阻,而是想着会有多打的机会。
至于困难……?
也许对于别人而言,是有些困难。
但他们是普通人么?
不。
无论如何,金志达都是拥有大明官身的官员,他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前往越南,都代表着朝廷的颜面。这当然不是说金志达得当多少个冤大头,摆阔来张脸那是无脑败家子的行为。以大明的国力,根本不需要花钱来买好感度。
支撑着大明体面的,当然是那可以吞灭越南三国的强军。以而今大明军队的实力,不用出动新建的几支主力部队,只需要孙传庭调集一身地方兵都可以执其君问罪于殿前,轻而易举完成灭国平乱的力量。
也正是如此,朱慈这一回没有亲自下手搞一个小小越南。
并非他怕了,实在是太不值当。
“此策,就由金君为我王师前驱了!”华夏说完,躬身一礼。
金志达连忙谢绝:“县尊,使不得。”
“如何使不得?你当得起我这一礼。这一礼,不仅是为了我华某人对你的赞赏,更是要以此见证,这对于一个新的时代,意味着怎样的意义。”华夏怅然说:“过去,中华之世界以为天底下任何膏腴之地都已经尽数入手,所以陷入内乱,亦或者为蛮族所欺,未能发现海外那茫茫天涯,藏着怎样的广阔空间。”
“但自从我见了陛下那一副天下坤舆图以后我才明白,我此前实在是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金君,你我投缘,就接下我这一礼吧。这一礼,不仅为了昆山万千百姓福祉而去,也是为了让我大明儿郎的力量,用在外人身上,而不是陷入内斗身上!”华夏目光灼灼,眼里藏着格外坚决之意。
见此,金志达终于不再推辞,同样正儿八经回了一礼。
金志达说干就干,草草在昆山安顿了几日,就马不停蹄地在县衙办了昆山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名头,随后抽调与自己稍稍亲近一些的张书同一起准备出海远航。除此外,金志达并没有再找人。
金志达与华夏说得豪气万里,但对于海外的畏惧,依旧是许多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事情。商人们当然知道海外能赚大钱,但流传的幅度当然还是有所局限的。谁都不想自己未来多一帮子自己惹不起的竞争对手不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志达一提要出海,就频频遇到冷遇。
倒是在昆山本地的行动还算顺利,面对税务主事以及县衙官吏,不管是哪个倨傲的商人都不敢拿大,纷纷是闻言软语。只是,但凡有人提到要出海合作的事情,大家都纷纷顾左右而言他。
好在,对于这样的情况金志达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不打算扯着这些眼界不广阔的本地商人冒险,当然,这也意味着未来那一块巨额利润与这些人全然没有缘分。
于是,金志达全部自己承担成本,决意采购一大批军需物资。
朝中的邸报已经源源不断更新着越南的局势,大部分人对此毫不关心,但金志达却显得很心急。
莫氏越南喊出了举国内附的口号以后,一举将越南三国的关系紧绷得前所未有的危险。
这也意味着,战争,一触即发。
若是不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接入其中,那么一旦等到后续人家打完了,金志达就要亏本了。这亏得可不是他的钱,而是朝廷的钱。
给朝廷办工坊固然方便多多,但同样只要一点就足以让无数官员畏首畏尾。因为,你若亏本了,无数的调查都会蜂拥而来。有人怀疑你贪污,也有人会质疑你的无能。但无论是哪一点,对于求稳定的官员而言天然就不是第一选项。
金志达心脏强大,并不以为意。
得知官府要出钱采买以后,昆山各地的工坊一下子就欢腾了起来,特别是真义镇的工坊,更是将金志达的门槛踏破。
但很快,金志达的门庭就一下子门可罗雀。
人情的世态炎凉于此现实得淋漓尽致。
至于缘由也格外简单,金志达不肯付现钱,只肯给一笔很少的定金。
国内当然要先铺货,卖了以后再结算的例子。但金志达要做的生意不再国外,一个昆山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名头除了县衙的房子,什么资产都没有。一旦金志达亏了本,他们所有人都要大出血。
朝廷的订单这些年是比较吃相的,特别是军需订单,量大稳定,付钱爽快,是人人都渴望合作的对象。
但与中央朝廷对比而言,昆山的这个小衙门就没有那么大公信力了。
骤然冷热,金志达不以为意,华夏与张书同却着急得嘴上冒泡。
华夏本来还想用行政命令动粗,但金志达等人都连忙拒绝了。这是一个大杀器,破坏规则的大杀器。这等负面手段用出来,哪怕后来赚了钱也挽不回信誉了。
在这个法律几乎失效的时代,经商做买卖就特别依赖信誉。以至于比起后世的一些企业,信誉显得还要好。
金志达没有为难那些商人,而是如往常一样,收取税款。随后用现金付了大部分订单,他知道,这是在为难他自己。
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空子。
在过去,地方收取税收是实物税。而今大明以宝钞收税以后,难度与方便程度都大大降低。但碍于朝廷事务繁忙,原来交割税款的时间依旧留了一个巨大的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长短在两个月左右,而这个时间……足以金志达望来一趟越南。
但同样,如果金志达随后没有赚钱回来,要么他自己补贴上税款,要么……就等着朝廷杀头问罪。
对这一切,金志达表现得十分淡定,只有当船出海奔向茫茫南海的时候,金志达才露出了一点点疑虑的表情。
但很快,他就坚定了信念。
“星辰大海的征途,是我金志达的理想啊!”
第二十二章:越南烽火燃边关
越南、高平。
一六四八年,大明二八零年元月。
元月的春风吹拂进高平,莫氏控制的这片最后的核心领土里,却是一片风声鹤唳的景象。
莫敬宇站在莫朝的宫殿里,左右踱着步子,回想着现在的处境。莫朝的处境很不好,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事实上,就是现在所在的高平,也并非是稳固如山。
四是八年前,莫茂洽的庶母裴氏在升龙自称国母,号召莫朝的支持者起兵,并迎接莫敬恭归国。莫敬恭闻之大喜,率部试图回到升龙,但被郑松击败,兵败至金城县,最终无奈回到高平。
郑氏见莫氏贼心不死,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三十年前,郑松率军北伐,攻击太原。莫氏也不甘落后,二十五年前,莫敬宽趁机率军南伐,并煽动各路势力起兵叛乱。结果兵至嘉林县被郑击败,莫军全军覆没。莫进口仅以身免,遁入山林之中,逃回高平。
这时,郑派遣郑桥率兵攻陷高平,擒杀太上皇莫代宗莫敬恭和莫朝皇太子等,押往清化斩首。
莫朝偌大势力,仅仅只剩下莫光祖莫敬宽则与次子莫敬宇遁入明朝。
在几乎绝境的情况之下,大明出手了。
黎朝无奈,只能封莫敬宽为为太尉、通国公,准许他回到高平。
莫朝虽然得意保全,在大明的庇护之下继续残存。但莫朝的军事实力由此更加衰弱,更是每年不得不向黎朝进贡。
黎朝可不会好面子给回赐,而是借此让莫朝持续流血。
甚至,就在四年前,黎朝眼见大明日落西山,再不复曾经威势,决定趁此时机,将眼中钉的莫朝攻灭,于是大举进攻高平。
好在,莫敬宇大发神威,抵挡住了黎朝的进攻。
只是一战兴起,莫朝又是衰落一分。
比起据有升龙府等平原肥沃之地的黎朝,莫氏据有的高平显然就贫瘠许多。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莫朝就会烟消云散,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依靠莫朝自己的能力,莫敬宇很清楚,恐怕守成都守不住。作为小国,这是悲哀,是现实。
对此,莫敬宇将最后的全部希望落在了北面的那个大国之上。
去年参加大明庆典的弟弟莫静喜在月前回到了高平。
莫静喜曾个人都陷入了一副狂喜的状态之中。
“大哥你可知晓,而今大明全然变了一副模样。城中高楼林立,京师繁华之盛,据闻比大明盛世之事还要耀眼三分。”
“兵强马壮,无可与之比拟之国!”
“海上战舰如山,徐徐压去,天下无可匹敌之辈!”
“大明已平外患,治内忧,中兴盛世可期。此乃我莫朝绝世良机啊!”
……
听闻了莫静喜在大明国内的见闻,莫敬宇蓦然地升起了无数的希望与惊喜。大靠山强大了,那黎朝显然也不敢再欺负莫朝了。
只是,道理虽然是这样,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全然超乎了莫敬宇的预料。
……
事情,要从两个月前,郑柞也回到升龙府以后说起。安南一地,三国都派出了人马去了大明参加朝拜进贡。莫氏有莫静喜去,郑氏也同样有郑柞去。
两个月前,升龙府。
郑氏的王宫之中,一行四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讨论着北方那个心腹之患的近况。
“柞儿,北国真如那莫静喜所言一般强大?”说话的是郑,而今封号清都王的郑氏第四代领袖。被他称呼为柞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