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4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案,显然是有的。
这个时候,愤怒没有意义。
他们要想的,是怎么好生考虑……如何应对。
“情报……当真不是明人的攻心之举吗?”范文程低声地闻着。
屋内一干满清大臣冷哼一声,却罕见没有对这个汉奸嘲弄。仿佛,看到这个汉人,就想起了那个汉家国度的强大大明。
一旁,遏必隆沉吟了一下,道:“恐怕不是什么攻心之举。想到此前明人的动作,就能猜到他们的目的了。红娘子突入辽南,使我大清失旅顺口。倪元璐战归化城,漠南蒙古半壁飘摇。这些,都是剪除我大清羽翼。就仿佛……一道前戏一般。餐前甜点已经上完了,正菜好戏,怎么会缺……”
众人一听遏必隆的比喻,一阵嗡嗡闹闹。
宁完我静静的跪在八角殿上,低着头,不由的想到:“何时,面对明人,我大清成了那餐桌上的酒肉呢?仿佛,毫无半点反抗之力。”
当然。他也只是自嘲一下罢了。这点比喻,委实也算不得什么。
有了两人的开腔,八角殿里气氛终归还是起来了,众人低声讨论着,很快,几乎又成了孝庄太后与代善讨论过的话。
震惊过后是不信,不信过后是接受,接受之后,是渐渐调整情绪,开始讨论应对之策。
而应对之策,不外乎是两个:攻、守。
“既然明人在秋收这个时间发起战争打得是就粮于敌的注意,那我们自然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明人的奸计得逞。”济尔哈朗道:“大清国内,本就粮价沸腾,没了山西的晋商、辽东的关宁军卖粮,更没了朝鲜的输入。这粮价都涨到天上去了。要是再被明人闯进来打一仗,就算打赢了,全歼了,可我大清还是毁了。没了粮食,明年怎么过?”
“夺粮!征粮,大清境内,所有粮食都先征上来。现在这一仗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明年?”苏克萨哈强硬着道。
范文程一听,面色一白,夺粮当然不是从满清贵族手里夺,而是从汉人手里夺。就他们种田,不从他们那里抢,从哪里抢?只听他颤抖着道:“那要饿死多少人……”
“饿不死你便是了。”济尔哈朗冷哼一声。
范文程身子一抖,再也不敢多说了。
“要打出去,关键还是要怎么打?从蒙古绕道过去,归化城就是一颗钉子,只能磕在蒙古草原上,压根伤不到明人分毫。要从辽西打,辽南和辽东要怎么守?大清还有没有这么多兵?”额尔克戴青沉声道。
他这是持中之论,没有立场冲突,大家也就冷静下来能够仔细一想。
只是,这么一想,所有人都不由沉默了。
苏克萨哈想要犟嘴几句,可再是强硬,没有本钱也是无用。他想了想,竟是真不知道要如何打。
大清,的确是失去了攻入明人腹心之地的本事。
“所以,得守?”孝庄太后问道。
屋内一阵沉默。
良久,代善道:“防守反击罢。诱敌深入的事,我大清如何做不到?死磕在锦州上,我看没有必要了。关宁军已经被裁撤,老对手不会再有半分留力。一旦与明人磕在锦州,辽南旅顺,辽东凤凰城的明军都会蜂拥而出,使我头尾不能顾。所以……我们得让明人走远一点!”
“弃守盛京?”众人一听,纷纷惊骇。
孝庄太后却是苦笑:“这又不是第一回的事情……”
的确,当年朱慈烺奔袭盛京的时候,孝庄太后便是撒腿狂奔,这才留了一条性命。
“我大清的根本,不仅是这辽东,也是这白山黑水呐……”代善悠悠道:“诱敌深入,再打一个萨尔浒,如何做不到?当年谁能想到,我大清十三副兵甲起事能成如此大业。眼下,大清依旧有雄兵十数万,幅员上千里。一样能再打一个萨尔浒出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二章:人心士气
场内,众人听着代善的话,总算打起了精神。
“没错!白山黑水间,还可以再抓个几千的生女真进来补充!”
“舍得盛京,那还舍不得打烂这辽东?明人要进来抢,咱们就一份不给他留!先征光了,粮,再将那一张张嘴丢给他们。到要看看,明人要怎么管!”
“那蒙古的额璘臣就是首鼠两端,这才丢了归化城。那归化城有什么可守的?只管杀败了来犯明人,城还能夺回来!”
“便是!此刻,已然我大清最后余地,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
众人议论纷纷,士气油然振奋。只是,这些话语之中,听得宁完我与范文程是心中惊涛骇浪掀起。他们显然没有想到,大清竟然已经不堪到了这个地步。要将二十余年来好不容易经营下来的汉民推到绝地死地之中……
只是,一想起济尔哈朗的眼神,范文程便是苦笑着,一句二话都不敢说,挤出全部的热情,一同鼓舞着大清将官们的战意。
……
位于京师思诚坊朝阳门大街上新开的恒信拍卖行又一次成了京师市井街头关注的焦点。作为帝国第一家拍卖行,恒信拍卖行可谓是独领风骚,一骑绝尘,成为行业翘楚。
这当然不是说偌大一个大明没有第二处拍卖行,而是说能够将拍卖行做得专业规范的,唯有这恒信拍卖行。
这里头,自然有朱慈烺悄悄在枕边抵过去的无数金玉良言。
依靠着先发优势,又有充足的资金,优秀的管理人员,恒信拍卖行再一次在朝廷的竞标之中成为还辽令承包商之一,显然,还是份额最大的那一份。
如此一来,自然可以想象恒信拍卖行业务会有多么繁忙。
事情一多,哪怕原本还算充足的人手也不够用起来。在朝阳门大街这处恒信拍卖总行里坐镇的田英琦便感觉到了几分吃力。
于是……
吴巧儿便再一次出现在了拍卖行了。只不过,这一回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底层的小拍卖师了。而是作为田英琦的助手,协助处理着拍卖行不少核心业务。
比如,位于整个拍卖行顶楼的天字号拍卖厅。
得知辽东的土地会在这里进行拍卖,不少人蜂拥而来,便是要先交一千两押金的天字号拍卖厅也人满为患。
虽然说是人满为患,但拍卖厅里还是秩序井然,并不显得拥挤。厅内设施奢华,空间预留得十分足够。
每个位置上都是半隔开,一个个卡座升起屏风,虽然彼此都能听到隔壁卡座里的谈论声,但并不会觉得干扰。当然,最为顶尖的一些土豪还会有单独的包厢。
只不过,这就不是单单只要交一千两押金就能获得的待遇了。
对于这些土豪,不少都是内部邀请,亦或者有高级会员举荐才能得来的。作为田英琦的助手,吴巧儿自然也是有举荐之权的。
于是乎,得知京师大学堂的李老师竟然也要定一个包厢来拍卖,吴巧儿自然是贴心的忙前忙后,亲自带着李香君入了包厢。
整个拍卖厅呈现着环形分布,大体而言,分为两层。一层是大厅区域,一个个卡座竖着屏风,最为众多。但二楼的布局便是有些特殊了。因为,整个二楼的中间是空的,只有一个个单独的包厢作为突出部,立在其间,亦是能够看到一楼里拍卖师的一举一动。半空之中俯视,视线良好,心理状态也更为不错。
李香君与吴巧儿虽然名为师生,却关系不错,更似姐妹。
吴巧儿是异乡入校,又是年纪稍大,左右没有几个可亲近的人。至于李香君,那就更甚了,除了一个丫鬟随时跟在身边每日逗趣解闷,也寻不到一个可以多说几句话的人。一来二去,两人便是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此刻李香君来了拍卖行要个包厢拍卖,吴巧儿是既是愧疚又是开心。
最多的,当然还是有李香君来陪的欢喜:“香君姐姐,这几日我这里筹备着,整个人连轴转,都没得空去寻香君姐姐说话了。现在想起了,还未给你赔个不是呢。这会儿见姐姐来行里,我既是愧疚,又是开心。这里每日忙着,不得个空闲,可是让我愁坏了。”
“你我姐妹之间,又何须那般客套生分。赔不是的话,我看还是收住了。至于妹妹的去向,姐姐那日我看了你留书也知道了。这几日你恐怕没有空闲去看报纸,城中好几日头条都是说这还辽令的事情。除去那些打打杀杀军国大事女儿家看不懂,便是对这田地拍卖的事情,有些兴趣了。自然,也过来看看。还能陪陪你,岂不是两便?就是看你这般忙碌,我过来,就怕再给你添麻烦了。”李香君依旧是那般性子温和,心思玲珑,说着话,让人心里暖和而熨帖。
“哪里有什么麻烦,能与姐姐说话,可不知道要有多欢喜。姐姐,我与你说。这拍卖行里呀,这几日可热闹了。前几日筹备的时候,京里的先生们可是抢一般的要来预定座次,唯恐没机会呢。”吴巧儿兴奋的说着。
李香君浅浅的笑着,倒是没有急着点评。
年初的时候,朝廷折腾了好大的劲儿,可总算才将宝钞重新推行了下去,通过税收的担保,百姓们至少总算不排斥继续用宝钞了。
只不过,税收总归是有定额。
既然宝钞是值钱的,那总不能为了套现出银子,将宝钞都廉价折出去。就是市面上虽然各处官府几乎耳提面命劝导用宝钞交易,可究竟有多少人真心实意,自然是要打个对折。
故而,伴随着税收渐渐稀少,宝钞的信用也在经历着考验。
好在,朝廷对此是有关注的。
此前在山西恒信拍卖八大晋商的事情便吸引了天下人极大的注意力,价值上千万两的家产拍卖下去,宝钞的价值又重新得以稳定起来。
此刻还辽令一出,朝廷自然是故技重施,要求恒信拍卖行使用宝钞进行交易。
这一回,地方不再是偏远的介休县,而是位于京师内城的朝阳门大街上。
作为天下心脏之地,这里一呼一吸都能影响全国。尤其战后平静,又是开春河面化冻,漕运恢复畅通,天下财富运转于京师。自然,也有无数有钱人在京师里呆着。
京师有道是东富西贵,东边的大多是富商,西边的大多是显贵。
思诚坊上的朝阳门大街也就是这么一处多为富商的街区。恒信拍卖行一挂上消息,便门庭若市。
无他,手头有宝钞的家伙们都想着检验一下宝钞的真正价值呢。
故而,恒信拍卖行固然是热闹非凡,但要说这里生意会好到极点,李香君却没那么早下定论。
“窗子打开吧,真想听听外间说了什么呢。前几日,你不是还说学堂的教授提了一个论文,你还未完成么?拍卖行里是个好地方,这里能见到一些平日里见不到的有识之士。多听听他们说什么,也有几分帮助。”李香君对此还是有一些经验的。她在南京时,便经常听那些所谓江南才子卖弄见识。
这里头固然有一些是纯属卖弄,清谈无用,但至少算作一个情报,能够多了解一些这世道是如何个模样。
听了李香君所言,吴巧儿依言将门窗推开,细细听起了外间议论。
包厢里的窗子一般是不开的。
原因么,却也简单。
因为吵。
他们要的是清静。
一般开的时候,也是拍卖进行的时候。
此刻打开窗户,外间的声音便转瞬入耳。一楼大厅的卡座里虽然有屏风,可连左右的声音都挡不住,又如何能拒绝二楼包厢里探出来的耳朵?
只是一听,吴巧儿便感觉心头一沉。
“大家伙都说说,这还辽令,到底是个什么路数?”一个四川口音的商人说着,目光看向了卡座上首的一个年轻男子:“英哥儿是去过山海关的,说说?”
“嘿,这要说起来,我还真有些说头。”被称呼为英哥儿的男子说道。
众人一听,都是好奇的看了过去。
就连包厢里的吴巧儿也是侧耳细听了起来。
“这山海关呐,是天下雄关不差。可也是咱们做生意的一道生死关。往常,天津几个大商行就一早想打通关节去辽西做个生意。比如那赫赫有名的勤李记,我此前便在,十字大街上八进门面的大商行,身后更有一个工部侍郎杨大人撑着,要去锦州做生意。嘿……崇祯十三年去的时候,嗨,别提了……”说起来,那英哥儿一脸灰暗。
“英哥儿,你怎么嗨吊起胃口来了。我们听得正是兴起,你这般捣蛋,可别怪我回去收拾你!”那看起来长辈模样的男子板起了脸。
英哥儿闻言,这才叹了一口气:“也委实不是我摆谱儿呐。这辽西的事情,实在是太黑了。去一趟,差点没给当细作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