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486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486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地球一直在转,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用来直观地显示经度的差异

    “但是,有一种办法,却是格外简单!”南怀仁说罢,信誓旦旦:“这就是钟表法。地球十二个时辰自传一周,一周三百六十度,一个时辰就是三十度。只需要测量出两地时间差,便可以明白经度多少。只需要简单的估算一下航行时所处的时间,再对比基础时间点的正确时间,就可以确定出海船的经度位置!”

    李天经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南怀仁身边另一个天主教徒,汤若望的徒弟李祖白听了,更是忍不住惊叹道:“如此上佳妙法,我怎么没想到?”

    “这一点,一百二十余年前的荷兰人伽玛?弗里西斯便提出过了。只需要制作出一台钟表始终保持阿姆斯特丹的时间,然后带到船上测定当地时间,对比时间差便可以得出经度差,从而通过运算,得出航海时所处的经度。”南怀仁说罢,忍不住去打量朱慈烺的眼神。

    通过传播西方的知识,南怀仁在不少明国士大夫的眼中都看到过惊异、不可思议、惊叹的表情。当然,也少不了那些说酸话,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微末小道的道学先生。对于这样的人,南怀仁倒是很明白。

    这些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目标群体,他们既然对西方的自然科学不感兴趣,不为认同,那就不会了解到这其间蕴含着的巨大价值。

    但显然,这一位皇帝陛下不是这样的人。

    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这一位新的伟大皇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务实。

    崇祯皇帝的务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让汤若望去督造火炮,因为他们明白西人有造火炮的技术,格外厉害。

    同样,朱慈烺也看出来了西方人在自然科学上的造诣。为此,南怀仁相信,朱慈烺也一定能明白钟表法的意义有多么深刻。

    尤其是这种简单易懂,又蕴含着巨大技术含量的事情,更是适合用来震撼这个明国的皇帝陛下。

    只可惜……

    朱慈烺却悠然的对视上了南怀仁的目光,依旧平静,从容,不疾不徐,不仅带着那种仿佛刻到骨子里的自信,更有一种颇为玩味的眼神。

    这样的眼神,让南怀仁预感到了不妙。

    只听朱慈烺道:“的确是个上佳的思路呀。”

    李祖白眼前一亮,他听出了朱慈烺的赞赏。但汤若望是见多识广,经历得多了,不再年轻,不再单纯,听出了其中不一样的意味。他扯了扯南怀仁,不让他继续着急开腔。

    果然,朱慈烺道:“只可惜,就是这么上佳的思路,一百二十余年了,却依旧没能做到。”

    汤若望叹息道:“圣明无过天子。尊敬的皇帝陛下,这并非是我们有意欺瞒于您。实在是想要制造出一台精确不受海船晃动影响的钟表太难了。”

    对此,朱慈烺表示理解。就是大明,想要认时间,也是依靠日晷呢。

    想起这一点,朱慈烺却忽然间想起了一个后世中流传的清人故事。

    英国使者打算给慈禧太后送一个礼物祝寿,鉴于当年马尔嘎尼觐见时被乾隆皇帝批的一无是处,认为中国之大,无所不有。于是英国使者便到了一个格外别致的东西:时钟。

    后世虽然钟表满天飞,石英表电子表都是廉价。有了手机电脑以后,所有人更是不需要担心无法看到时间。

    但在当时,想要明白自己是几分几秒依旧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

    白天靠日晷,晚上靠更夫,是十分原始的方式。

    如此一来,英国使者便想到了送时钟。

    礼物选好了,也高高兴兴送了过去。

    但收到礼物,慈禧太后便勃然大怒。

    朱慈烺依旧记得影视形象里,那个声音尖细的太监捏着嗓子说:“老佛爷,洋鬼子送了一个时钟,这是要给您送终呢……”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朱慈烺却感慨,时满清的落后与愚昧,压根没有看到一个准确时钟带来的意义。

    显然,依旧到19世纪,时钟都是一个先进的存在。那么,在惠更斯没有写出《摆钟论》发明摆钟,制造出史上首个精密计时器之前,这个时代也显然造不出能够在海上航行无误的时钟了。

    “所以,依靠钟表法,只能理论上做到,却实在无法切实做到呀。”朱慈烺不由感慨道。

    李天经却不由沉思了起来。他只是稍一沉思,便忽然间眼角一撇,看到了门缝里溜进来一人,将一个小纸条拆给了给他。

    此刻朱慈烺与汤若望、南怀仁谈得兴起,没人敢打扰。

    李天经微微一看,果然看到了门缝后的几人。赫然正是齐远、陆仲玉、陈荩谟以及一个小尾巴跟过来的吴万英。他看完纸条,惊喜的朝着朱慈烺禀告,得到应允以后,放了几人进来。

    一路跟过来的吴万英深得陆军精英的本事,没有被说得兴起的几人发现。

    这样的发现让吴万英有些自得,也有些张狂了起来,他打算直接流进天文学院的院长办公室,听听这几位先生们讲学。

    于是,吴万英装作警卫的模样,打算继续跟着几人进去。他掏出了自己的军官证晃了一晃,便打算继续入门。

    却不料,原本还风平浪静,看不到一丝奇异之处的会议室门口却忽然间不知道从哪个疙瘩角落里蹦出无数个精壮汉子。

    为首一人便是刚刚门前的岗位,此刻打起精神,一双眼睛犹如火眼金睛一般,看得人心中发慌。

    宁威手疾的在吴万英打算将军官证收回去的时候抢到了军官证,扯过来一看,止住了几个将吴万英扑到在地的侍卫动作:“等等,动作轻点,还真是个真货。第一军的?咦,医护兵?哟,吴万英啊。这名字有点眼熟……来人,去给我那一份京华时报的报纸来。这个人么……就先压着……嘶,想起来了。押下去问问,一个正儿八经的战斗英雄溜过来干嘛。我去给陛下说说……”

    被无数警卫扑倒在地的吴万英一头雾水,只是觉得眼冒金光,实在是吃苦不已。正当他纳闷之际,却忽然间听到了宁威那几个字:陛下……

    陛下……

    陛下……

    自己竟然碰到了皇帝陛下!

    ……

    此刻,眼见朱慈烺识货,明白了钟表的问题,汤若望不由感觉沮丧,他明白,这个皇帝不仅识货,还懂行呢。

    这么说,光靠见闻这些虚的恐怕打动不了这位富有四海又眼光卓绝的大明皇帝陛下了!

    就当汤若望打算继续抛出心中所想的时候,不料朱慈烺抢先开口,一下子让汤若望惊得起身了。(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出使欧洲

    汤若望提出钟表法,其实为的也是证明自己的水平。眼下,大明可是连座钟都自己造不出来呢。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15~30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1500~1510年,德国的亨莱思首先用钢发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158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了重力摆;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但朱慈烺既然是个识货的,也一眼看出了西方虽然也有时钟,但巨大的误差以及海上航行恶劣的情况都让将钟表搬运上船艰难。

    当然,想要测量出经度,也并非是钟表法不能为。

    可是,这一句话却不是汤若望率先说出。反而是朱慈烺抢先道:“钟表法,症结在于钟表。这一点,我大明的能工巧匠或许可以继续专研。李院长可以行文到匠作大院里,立个项目。这等大事,朕看可以好生筹措一番,立个高额奖金,定个长远项目以备将来。当然,想要解决眼下困难。朕看,更实际一些,还是用天钟法为妙啊。”

    听着朱慈烺所言,汤若望凝神细看,顿时收起了原本的心思。

    这一位皇帝,知晓的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多呢。

    如此一来,原本简单的用西方科技震撼皇帝陛下的想法便只能收起来。

    话归原题,还是得落到这定位经度的问题上。

    没错,时钟法存在着制造技术的难关。但天空上的星体却是天然存在的。

    就拿大明来说,这里固然是没有时钟,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测量出时间。比如,用日晷。

    反过来说,人类一开始之所以研究天文,其实也就是因为要计算时间。因为,天体的移动总是准时的。

    太阳,月亮,以及那些距离更加遥远的星星总是会准时的出现在天空之中,就仿佛是另一种形式的钟一样。

    故而,这也就是朱慈烺所言的天钟。

    比如之前说的,一百三十年前,德国人约翰…沃纳就提出利用月球的移动来测量经度。

    而这,就是另一种法子,天钟法。

    “原来,皇帝陛下也知道天钟法?这倒是……是草民无知了。”汤若望姿态一下子放得很低。

    对此,朱慈烺只是缓缓轻笑,不置可否。

    感受不到朱慈烺到底知晓多少,原本对大明科技低下的印象刷新以后,更是不清楚明国是否已经掌握更深的技术。对此,汤若望也没了底。

    但为了讨好这位大明最尊贵、最有权力的人,汤若望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他所知晓的一一道出。

    天钟法说起来,自然又要从那个德国人说起。

    在他之前,其实众人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程度。虽然,在渺小的个体看来,自己在路上奔跑,月亮也会跟着跑。仿佛永运跟随,也永远不变。但实际上,月亮在天空的相对位置一直都在改变。只不过这样的改变幅度不能让肉眼明显知晓。

    当然,对于天文学家而言,只需要长时间的观测便可以得知。

    比如沃纳精确测量,月球每小时会移动一个本身直径的距离。他因此假定,假如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移动都是一样的,只要在两地分别观测月球,准确记下它在某个位置上的时间,就能算出两地之间的经度差。

    “委实是个好办法呐……”李天经赞道。

    汤若望得了赞赏,也是一阵高兴,但很快,他又不由叹息道:“但这种月距法也有令人头痛的问题。显然,想要准确的了解到月球的规律。那显然需要一个十分完备,十分准确详细的星图。这显然是一个需要财力物力,更需要人力的事情。”

    李天经微微颔首,一阵默然。

    但朱慈烺却是眼前一亮:“若是如此,这却简单了。”

    “啊?”汤若望惊讶难言。

    “要财力,朕给你们拨付。要物力,只管拟定单子去买。要人力,朕更是可以给政策引导。眼下,我大明已经重新走上正规。说起来,汤教授可能不知道。三年过去了,我大明而今新修筑了初级小学一共三千九百所,中级小学一共两百三十处。高等学校,一共四处。按照朕的规划,接下来的三年,大明朝廷会将这个数字翻一番。如此坚实的教学体系,足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李院长,你想到过,天文学院在下一年将会进来一百名学子的景象吗?那个时候,就是考验京师大学堂能不能教的过来的问题了。”

    “这……这……”汤若望惊讶得不禁哑然。

    这的确是他无法想象的事情。试问,整个欧洲又才有多少人口。恐怕加起来也不会有大明国多。

    就是整个欧洲识字的人,也恐怕没有此前的大明多。

    但眼下,大明却如此兴修学校,那毫无疑问,将会涌现大量有学问的人才。这些人,哪怕只是分润一点点到天文学院里,那也一样可以迅速将天文学院原本缺乏人力的情况得到解决。

    这就好似后世中国的崛起。

    无数人说中国的崛起依靠的是人口红利,是廉价的劳动力。但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非洲、南亚,尤其是印度与孟加拉,一样拥有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

    但这些劳动力并没有成为所在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因为,这其中少了一个十分关键的前提:教育。

    能够识字,能够懂得机器的操作,最能够学习生产所需的技能。这才能够在工业生产里充当工人的角色。

    工人也许有苦力,但大部分的工人,反而是比农民更有知识的存在。甚至,就种田而言,也是需要技术的事情。

    故而,依靠着后世中国有较大基础的教育体系,以及中国人想来对教育的热切。这才能够奠基经济腾飞的基础,更为后来科学技术腾飞有了依托。

    一样,对于大明而言。有这么多新建的学校,大明一国将涌现的人才足以超越整个欧洲所有的人才。

    这,便是大国的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