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第396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第396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嘉靖年间倭寇为患,曾经在国朝初年时抵抗倭寇的沿海无数卫所毫无作用,甚至让百余倭寇横行到了南京城门前。就是原来的京营,也是不堪一用。

    而这个时候,卫所兵已经糜烂到了最惨淡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便是让卫所制度事实上成为一块脓疮,谁都不去碰他,但朝堂也再也失去了以卫所军制作为国防倚靠的打算。

    为此,大明朝堂便开始改为募兵法。戚继光用募兵法在义乌募吃苦耐劳的矿工为军,就此打造了天下赫赫威名的戚家军。

    但戚继光的强大却并非是大明开始变强,而是有赖于张居正的上台。作为戚继光朝中的奥援,张居正推行变法以后,大明罕见重新振作,让戚继光有了练兵的稳固内部条件,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变动产生人事纷争,也不会因为缺乏中央支持而缺少军费来援。

    故而,戚继光剿除倭寇之后,得以在蓟镇就任,让戚家军得以护卫住京畿平安,蒙古人不敢南望。

    但同样,当张居正下台,朝中局势动荡以后,戚继光便只能黯然离开蓟镇,戚家军渐渐消亡,失去声息。到这时,唯一战斗力还算维持稳固的,就只有边疆军阵体系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九边。

    自从大明建国后,其后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大明的严重边患。为此,朝廷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也就是后世所言九边重镇。

    因为与蒙古人的不断交锋作战,九边之中锻炼出了一批强军。尤其马芳,甚至成为一时勇将,名震边疆。

    到了大明中后期的时候,大明与蒙古议和,以互市换取暂息兵戈。就此,大明与蒙古人的敌对就此缓和。九边也渐渐因为成本过于庞大,渐渐虚弱。

    在万历末年时,辽东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造反。一开始,是朝廷不断派出兵马进剿努尔哈赤。结果接连不断的作战之下,整个东北锦州以东的地区尽数丢失。就连赫赫有名的辽镇也丢给了建奴。至此,朝堂终于以举国之力应对,而大明一方也派出了战略大师孙承宗。在孙承宗的出手下,关宁锦防线铸就。大明依靠着堡垒战术筑城推进,终于挽回了一直丢城失地的窘境。

    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整个大明的军费以及军力都堆在了关宁锦防线上。

    关宁军最强,边军其次,再次便是断断续续出来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军,洪承畴等朝堂掌控下忽起忽灭的其余军队,以及最后在原定历史上出现过的军阀如左良玉部,刘泽清部等所谓江北四镇。

    至此,也就铸就了朱慈烺穿越后的国防军事现状。

    这个时期的大明,除了关宁锦防线上的关宁军以外,京营已经衰弱腐烂,卫所制不堪一用,边镇经历了数十年失去敌人的沉沦,也已然越发不堪用。

    经历了朱慈烺到来后的大明,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裹挟边患为重的关宁军因为投降过建奴临阵倒戈,自然不敢再如何扎刺。九边军镇被李自成的顺军一番冲击亦是七零八落,收拾起来宛如牛刀切黄油,轻而易举。

    天雄军跟着卢象升战死在了巨鹿,孙传庭的秦军几经辗转亦是指令破碎,洪承畴投降了建奴等待秋后问斩。

    左良玉在安庆图谋不轨,被朱慈烺收拾去了黄泉。刘泽清的山东镇被朱慈烺拿下成了近卫军团最早扩军的壳,江北四镇还未成形就被朱慈烺碾压不知所踪。

    一切的一切都迥异于原来的历史。

    大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要拥有一个全新的军制。

    原本所有军事改革的阻力都消失一空。帝国的国防军事也终于有了有实际推动能力的改革。

    在杨文岳的阐述之中首先陈述了而今各军清点的情况。

    眼下大明还存在的军队,首先分为以下几个体系。

    第一:近卫军团系统。包括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飞熊团、军团直属独立炮兵营、军团直属独立骑兵营、直属于皇帝陛下的亲卫营,以及陆军医院、枢秘处、辎重营等非战斗部队。

    第二:关宁军系统。包括吴三桂作为山海关总兵的直属军队,驻扎在锦州、宁远等各处城池里的守军。这也是吴三桂与祖大寿参会的原因。

    第三:边军系统。也就是除了陷落的辽镇外的其余各处边军。包括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代表则是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宣大总督王继谟。

    第四:内陆新军。主要则是孙传庭所部秦军,以及各省巡抚组建用于剿匪的地方诸军。

    而在这一回枢密院审议提出的改革计划里,以上的四个系统将成为历史。所有军队将重新直属于中央掌控。

    在朱慈烺崭新的军制里,设想的是后世法国的经典军制。

    当然,从朱慈烺的计划提出出来的时候,便有了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复周礼。”杨文岳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场上的文官们几乎都兴奋了起来。

    这可是历代儒生的g点,一按就可以焕发无数的激情与动力。尽管,他们也明白,这只是名词上的变动。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鲁)三军,次国(宋虢等公国)二军,小国(齐晋陈蔡等侯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这一回,大明的军队便会按照军师旅开始重新建制。但基层的军制则不会照搬周礼,则是依旧采用了旅以下为团,团一下为营,营一下为百户,百户一下为总旗,总旗各领小旗。这一轮的建制革新里朱慈烺去除了千户的建制。实际上,百户便是连,总旗则是排,每旗便是一班。

    众人听杨文岳如此说起,纷纷便是嗡嗡闹闹了一阵。

    但很快,众人便平静了下来。

    杨文岳接下来便开始提及的是军衔制。

    一名新兵入伍,首先授衔列兵军衔。半年期满,在完成三百个识字要求后,便可以获得二等兵的军衔。完成全部识字课程并且服役半年无处分后,便可以获得一等兵军衔。其后经过年限不一的要求或者拥有军功便可以从下士、中士、上士、军士长、护军以及上护军一路升上去。

    这是士官系统。

    其后便是军官指挥系统。

    从初级尉官的少尉、中尉、上尉。

    然后便是少校、中校以及上校。

    最后便是上将、中将、以及少将。这是将级系统。

    对于近卫军团系统而言,虎大威、陈永福以及夏晨等人都是了然。

    但孙传庭却皱眉了,他轻咳一声,有些不甚适应地看了看座椅,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个礼节发言。毕竟,崇祯年间可是没有大臣有椅子做的。

    朱慈烺笑道:“举手示意便可。孙卿家但请直言无妨。”

    “那老臣就多嘴几句。”孙传庭起身,笑道:“军衔之制,荣于将士,分明指挥体系。这是大善。然则,若不能让将士明白上下等阶之分,则恐怕会出很多误会,甚至笑话。尉,军尉乃晋国古称,为初级军官无不妥。一军之将,少中上之分亦是无碍。唯独这军校,还请商榷一番。毕竟……军中小校,多为寻常之称。以数千将士之长,以校官论,恐怕不妥。一家之言,诸位评判。”

    杨文岳缓缓颔首,不置可否。

    众人一阵翁闹,也都反应了有这些担忧。

    李邦华沉吟了一下,道:“既然说起晋国古制,那我也想起来了六卿。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了新军。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不如改为,少军佐,中军佐以及上军佐。当然,亦可简称为少佐,中佐,以及上佐。”

    又是一阵嗡嗡闹闹的议论之声,这一回众人听着这个陌生的古称,倒是纷纷有些不明觉厉的感慨。

    就如同后世不少人听了日本人的地名都纷纷觉得很厉害,很有含义一样。

    其实,也只是对陌生不太理解的东西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先决印象。反而对已经熟悉的名字觉得渐渐俗气。

    朱慈烺心中倒是觉得这些有些像是后世的日本军制。但转念一想,日本人设置这些还不是从中国学来的?弟子用的,老师还用不得?

    更何况,往后日本是行省还是加盟国都说不定呢,哪儿还有什么大日本帝国的事儿。

    一念及此,朱慈烺便笑着点头:“如此上佳。”

    杨文岳刷刷改了一下,军衔制便就此取得了共识。

    其后,便是军制上的细节部分了。近卫军团的将官们都很淡定,其实,全军的改革都是以近卫军团作为主干进行的扩充调整。

    比如第一团,全团满编一共有八千人。按照近现代的军制,这哪里是一个团,分明是一个师。各营两三千人,实际上反而更像是加强团或者一个旅。只是朱慈烺一直苦于没有足够的军官这才不能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

    眼下朱慈烺掌权两年,陆军学校亦是在两年时间里输送了上千名优秀的军官种子,原本的短板也就渐渐补齐了。

    最关键的是,伴随着获鹿镇一战以及遵化战役的胜利,全军上下都培养了足够优秀的老兵骨干以及在战争之中脱颖而出的功臣。

    如果是别的朝代恐怕还要头疼怎么去赏,有没有位置,有没有银子。

    夏税过后朝堂当然不缺钱,战利品亦是格外众多。那就只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位置。

    但联想刚刚,朱慈烺原本还苦于没有足够军官种子,这一回功臣如此之多,自然原本担忧都不在。

    真可谓是:正瞌睡着有人送了枕头。

    【读者群号码:15146926。想要催更讨论剧情聊天就来这里吧!我的读者都欢迎来加哟~】(未完待续。)

第八十三章:升职加官

    有了足够的人,建制便可以渐渐完善了。故而,朱慈烺便参考了后世法国的军队系统,重新精简基层扩充了指挥层。

    在大明崭新的军制之中。

    每个军拥有两个师,每个师拥有两个旅,每个旅拥有两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一个战斗营下分配六个百户,故而,一个百户下约莫有一百四十人。

    如此一来,每个营有八百四十人。

    改革后,每个百户下就有一名上尉百户,一个中尉军师,以及四名少尉总旗,八个士官小旗。以及大约一百二十名左右的普通士兵。除此外,每个百户旗下总会有数量不一的随军医护兵。以及直属于军师的文职士兵,负责统计战功核对军饷等庶务以及安排后勤的炊事班,除此外还有传令兵、旗手等专职或者兼职士兵。

    改革军制后,一个团会按照此前战功如何以及补给等阶序列拥有两到六个步兵团。

    而这,便有设计到枢密院这一回设计的两个等阶。甲种军以及乙种军。甲种军便是意味着齐装满员,后勤补给投入最佳,平时保持全部训练的主力军队。而乙种军队则是保留骨干以及编制的普通部队,平时训练也并不按照最高的强度进行训练。遇到战时,则迅速填充人员,对前线军队进行补充。

    显然,最强的主力会拥有较多的战斗团,而乙种军则很可能只拥有两个或者保留架子一般的三个团。

    在团的基础上,两个团为一个旅,两个旅为一个师,两个师最终成为一个军。而军,便是这一次军制改革的最高级别单位。

    说到这里,杨文岳停止了继续说,他仔细打量着在场众人的反应。而一旁,朱慈烺拿起茶杯开始喝水,闭着眼睛听着大家的议论。

    现场讨论的气氛格外强烈。

    近卫军团一系的将官们表现都非常淡定,唯有刘振有些神情恍惚,但也还算正常。毕竟,不管从战功还是从正常的道理来将,近卫军团的几个部队都只有扩充绝无降格的可能。自然,不出意料也会是甲种军。

    反倒是关宁军、九边军镇的各处将官们异常关心。他们都很可能被打入到乙种军队里去。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对这个改革并无异议。

    毕竟,在近卫军团的赫赫战功映衬下,没有人有勇气反抗。

    比如祖大寿,他便明白关宁军已经不可能再成为军法了。被肢解打散将有功将士分派到其他新军之中反而是对他们的一种照顾,能够洗脱汉奸的骂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