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最强军火之王 >

第324部分

最强军火之王-第324部分

小说: 最强军火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查什么?

    为什么援助给印度的那么多的反坦克导弹没有送到前线。

    能调查出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美国当局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为啥?

    没脸公布。

    当时,负责向印度移交导弹的美国官员,收了印军给的贿赂,在移交手续上做手脚,主要就是变更部队的番号。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美国当局认为已经把援助的导弹提供给了前线部队,至少从拿到的移交手续上来看是如此。

    后来,这些导弹,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战后,大部分由美国援助的反坦克导弹,全都被印军的各级将领与军官,当成二手货拿到国际黑市上贩卖。

    这些导弹,有很多落到了极端组织手上,被用来对付美军!

    其实,也正是如此,美国当局才展开了调查。

    当然,不管怎么调查,也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印度的国内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虽然印度当局还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显,即便是印度军队,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当回事。

    这可不是简单的士气问题。

    要知道,如果连在后方的印军将领都没有了取胜的信心,开始为自身考虑,那么前线的印军将士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当然,在前线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用了5天时间,巴军就完成了对阿姆利则的包围行动。

    这个速度,让巴军总参谋部都不敢相信。

    为啥?

    太快了!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围阿姆利则,而巴军为此准备了15天的时间。

    结果,只用了5天。

    当然,这未必是好事。

    为啥?

    部队推进得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

    虽然印军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战斗消耗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充当先头部队的4个装甲旅。

    5天下来,4个装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计划的2倍!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军不得不停下脚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则,准确说是攻打城区的作战行动推辞几天。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坦克没有燃油,还怎么打?

    当然,对退入城区的印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巴军已经包围了阿姆利则,切断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锁,印军别想获得外来援助。

    虽然在此之前,印军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比如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还提前实施军事管制,但是只要巴军的包围圈还在,那么城市里的印军迟早会丧失战斗力,跟拉合尔之战的结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则,就有不少从拉合尔撤下来的印军。

    结果?

    显而易见!

    在巴军完成包围的时候,印军的士气就已经归零,而且很多基层部队的官兵考虑的是如车逃出阿姆利则,或者是如何才能活着向巴军投降,而不是说如何死守阿姆利则,更不是如何打破巴军的包围。

第633章 哗变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谈啥?

    投降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为投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问题是,有啥好谈的呢?

    其实,巴军早就公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早就公开承诺,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决定是否接受遣返,对不愿意接受遣返的印军官兵,给予保护,以及非公民身份。

    简单的说,就是投降的印军官兵可以选择在巴基斯坦生活,不过无法成为公民。

    其实,这只是临时政策。

    十多年之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巴基斯坦的印军战俘,都通过各种努力,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准公民,也就是获得了除了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权,而这些印军战俘的后代都成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于给出更高的待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为啥?

    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说白了,巴基斯坦愿意收留投降的印军官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按照国际法,巴基斯坦应该在战争结束之后,无条件的遣返印军俘虏,而不是为俘虏提供政治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印军显然觉得不够。

    当时,前来谈判的印军军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当局划出一块保留地,并且给予印军俘虏公民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一个投降的印军官兵提供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印军军官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就是拿手里的武器去交换巴基斯坦的土地吗?

    此外,巴基斯坦也无法答应这样的要求。

    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没错,在巴基斯坦确实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过那些没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适合耕种。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当然,巴军也没有一口拒绝,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级汇报,即需要由上级决定是否接受印军提出的条件。

    这一拖,问题来了。

    次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采取了行动。

    干嘛?

    消灭叛军!

    巴军还没有发起进攻,印军先自相残杀。

    这下好看了。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阿姆利则的印军指挥官确实是个白痴。

    为啥?

    想要投降的印军,可不止是那个叛变的旅,而是绝大部分基层官兵,只是驻守在城区里面的官兵没有那么好的机会。

    镇压叛乱没有错,但是得讲方式方法。

    以当时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端掉旅部,干掉带头的军官,下面的官兵就会群龙无首。

    接下来,再加以安抚,就能稳住局面。

    结果呢?

    印军指挥官可没有管那么多,调了3个旅的兵力去围攻叛军。

    这下,局面全乱套了。

    为啥?

    让本来就已经动摇的印军去对付自己人,那不是制造麻烦吗?

    很快,叛乱就蔓延到了所有部队。

    在谣言的煽动下,很多不明白情况的印军开始动摇,也开始采取行动。

    什么行动?

    自保!

    虽然印军指挥官发了公告,宣称叛军发生了哗变,准备向敌人投降,但是大部分印军官兵愿意相信谣言。

    什么谣言?

    是印军指挥官让那个旅发起反击,而该旅的官兵知道反击就是送死,所以没有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命令。

    因为对该旅不满,所以指挥官决定杀鸡儆猴。

    当然,也不全是谣言。

    印军指挥官确实制订了一份反击计划,而且下发给了各个旅,要求旅级指挥机构尽快做好安排。

    这份计划,其实就是让大部分印军官兵去送死。

    连构筑好的防线都守不住,凭什么发起反击?

    更何况,印军没有重武器,没有支援火力,没有足够的弹药,能够守在城区里面就非常不错了。

    那么,其他部队的官兵会怎么想?

    此外,还跟印军指挥官的身份有关。

    这个家伙是新德里派来的,名义上是陆军上将,但是更多的印军官兵相信,他是总理派来的亲信。

    简单的说,印军基层部队的官兵根本就不相信这个空降来的指挥官。

    很多印军官兵甚至觉得,新德里已经抛弃了他们,因此才让他们去送死,以免在战后支付退役津贴。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这场镇压叛乱的行动,变成了印军的大乱斗。

    这下,城外的巴基斯坦军队反到轻松了。

    为啥?

    不再需要强攻阿姆利则,等着看热闹就行。

    当然,更多的印军官兵选择了直接向巴军投降。

    在第72日,就有十多个营的印军直接向巴军投降,而且交出了防守的城区。

    当然,主要是外围城区。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3天之内,投降的印军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且都是成建制的投降,至少有5个步兵旅直接投降。

    不过,全都是在当地组建的部队。

    到第75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已经是溃不成军。

    当天,在阿姆利则东面发生了一场战斗。

    一支印军试图突破巴军的防线,结果直接撞上了巴军的装甲部队,一个营的印军官兵几乎全部战死。

    在清扫战场的时候,巴军才发现,战死的印军中,还包括那名上将司令官。

    显然,这是印军指挥官的警卫部队,即印军指挥官都失去了守住阿姆利则的信心。

第634章 举棋不定

    被围困了不到10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全线崩溃。

    这个结局,肯定是出乎预料。

    要知道,那可是30多个旅,近20万官兵。

    更重要的是,在围困期间,巴军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甚至没有进行火力打击,只是围住了阿姆利则。

    前线部队已经斗志全无,这仗还能打吗?

    当然,阿姆利则还没有被巴军占领。

    为啥?

    巴军没有去凑热闹。

    在指挥官逃跑,并且被巴军机会之后,阿姆利则的印军就成了无头苍蝇,到处都在发生战斗。

    跟谁战斗?

    相互残杀。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争夺有限的资源。

    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守在城外,等着印军出来投降。

    其实,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为啥?

    如果巴军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印军就会团结起来,或许会跟巴军死战,或许会制造更大的麻烦。

    更何况,阿姆利则还有数百万平民。

    虽然很残忍,毕竟在混战中遭到荼毒的是平民,但是对巴军将领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让巴军官兵进去送死?

    显然,那才是下下之策。

    再说了,巴军还没有为进攻阿姆利则做好准备呢。

    为啥?

    太多的印军出来投降,因此巴军不得不花更多的力量来运送战俘,并且为这些战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证。

    对后勤保障本来就不算强大的巴军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此外,还得考虑即将到来的威胁。

    在第75日,也就是印军前线指挥官被干掉的那一天,印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了东面的贾朗达尔。

    足足4个装甲旅,此外还有4个机械化步兵旅。

    当然,严格说来,其实只是半机械化步兵旅,即这4个旅都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

    8个印军主力旅,那可不能小觑。

    有趣的是,印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甚至没有积极发起进攻。

    为啥?

    进攻还有意义吗?

    阿姆利则的守军已经完蛋了,哪怕还有近十万官兵在城区里面混战,也跟全军覆没没有区别。

    发起进攻?

    就算打退了巴军,又能如何?

    派部队去对付叛乱的军队?

    还是说,趁机发起反击?

    或者收拾残局,比如安顿数百万遭到战火荼毒平民?

    对印军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没有多少意义。

    就算要收复阿姆利则,也用不着动用主力部队。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印军高层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

    别的不说,印军总参谋部连一份应急预案都没有。

    按照之前的计划,应该是守住阿姆利则,然后里应外合,击溃入侵的巴军,在趁势反攻杀入巴基斯坦境内。

    不管是制订计划,还是做出调整,都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当然,只是击溃巴军,就已经不可能了。

    为啥?

    巴军有6个装甲旅!

    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