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为-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这还不能引起我们每个人的警醒吗?当我们觉得“苦”,觉得如临苦海时,是不是应该打住一切,来作一些人生的反省呢?对我们的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是不是应该以“善”“恶”为准绳去衡量检点一下呢?
如果我们真的已经涉足到作恶,是不是该早一点明白下面这句话,并按这句话的意思去做呢?这句话是:
“若要出离苦海,非为善,万万不能也。”意思是,要想脱离苦海,除了立即从善、行善、做善的事业以外,绝对再没有其它的方法了。
这里,我们将佛学中归纳出的“十恶”摘录于下,以便我们在苦中反省、在苦中检点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参照——
《四十二章经》上讲到“十恶”时写道:
“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以上“身三、口四、意三”,说的身(行为)、口(语言)、意(意识)三个方面,其中身恶有三种,一是杀人夺命,二是不与而取,包括盗窃、抢窃,三是邪淫,指于家室之外发生两性关系。这三种都是行为,故称为“身恶”。
“口恶”有四种,一是两舌,即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谣中伤等;二是恶口,指恶言恶语、粗暴语、出口伤人之语等;三是妄言,包括狂妄语、虚浮语、欺骗语等;四是绮语,指脏话、杂秽语、粗话等。由于这四种都是出自口的语言行为,故称为“口恶”。
“意恶”有三种,一是嫉,指嫉妒之意,二是恚(读音:hui),指的是怒、仇恨和记恨等,三是痴,指的是心性暗昧,迷于事理。
以上“十恶”基本概括了大大小小的“恶”的表现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十恶不赦”指的就是这十恶全都占满、占齐,而且其情节严重,程度太深,无法赦免。而对于没有达到“十恶不赦”程度的人而言,一旦断除“十恶”,便是“十善”。“十恶”都不作,就是“十善”。行“十善”就可脱离苦海,这是佛学的重要观念。
我们应当从对“十恶”与“十善”、以及“苦海”与“福田”的因果交替关系的认识反省中,获得一种“人生觉悟”,并在这种觉悟的基础上,按照“诸恶莫作,从善奉行”的人生原则立身涉世,这样才能脱离苦海,断除烦恼,人生的福乐也就在其中了。
再者,佛学对人的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之初性不善也不恶,可以说叫做“人之初性本空”或“人之初性本白”。总之,人的本性本来无有善恶之分,不仅在“人之初”是那样,就是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刻,人的本性原本也是无善无恶的,善恶之分在于:人心可以向善,生起四无量心,行十善;人心也可以被恶所牵制,生三毒五蕴,行十恶八邪。
按照这种明彻的认识:一、人的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染上的,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当常在这一点上作思量);二、人是可以选择善恶的,是可以通过对善恶的选择来把握自已命运,营造自我人生的。
所以,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也是办得到的,甚至连超越正邪与善恶都是办得到的。对此,我们亦当有所觉悟,常常加以思量。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十善”来改变命运,把握人生。当我们在烦恼时,临苦海时,是不是应该自省自察自己的言行意识呢?
坚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苦海”就不是“苦海”,而是“福田”;“烦恼”也不再是“烦恼”,而是菩提。
明白这些,“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一刹那间的功夫就在眼前,不明白这些根本道理而又四处寻找进入“西方极乐”之门,其路就遥远得无法度量,哪里只是十万八千里呢!无恐怖、无挂碍、无烦恼,就是极乐。
愿所有人于此有悟,奉行众善,永远安乐。
再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谈的是因为过于执着而生烦恼。这也是我们常见的烦恼之一。这种烦恼与前述几种烦恼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是产生于对不良目标的追求,而是产生于对良性目标的过分执着。
因为在我们的心愿、计划、行为与目标之间,客观上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因为任何目标都不是一想到或者一动起来就马上能实现的。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随时都可能碰到各种客观条件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而有些条件改变后,我们实现当初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就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使我们不可能(或不需要)去实现原来目标了。因为客观世界的变化也具有“无常”的特点。
这时,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是某种程度的变通,调整目标,或者调整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许我们简直应该放弃原计划,另作其它打算。
然而这往往是局外人的看法,对于陷在僵局中的“局内人”而言,很可能他就无法像局外人那样清醒地看问题,过去的计划、心愿、目标,仍然活跃在他心中,挡住他的视线,使他的所有心念仍然念念执著于原来的全盘想法。这样的结果,当然是烦恼不断。因为事情已经在客观上推不动了,没有发展的可能了,而主观上还在使劲。
这种“心念著境”的执着现象,虽说对社会不具有多大的破坏性,但对个人或企业自身而言,却有可能导致相当程度的损失。
很多企业,硬着头皮,什么也不管,哪怕明摆着的一些客观事实也不管,咬着牙巴按当初设想去做,其结果就是越陷越深,越干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越努力,越难以再作其它调整,最后以造成很大损失告终。
这就是典型的过余执着。其痛苦与烦恼也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伴侣”,而且,越往后,越烦恼,越痛苦;而越是这样,认识就越是无法清明起来,所以又更加执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执着,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动力和关键所在。只有及早破除执着,才可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因此,在烦恼、痛苦缠绕我们时,当我们反省了自身的动机与目标,认为我们不属于“邪”,不属于“恶”,不属于“贪”时,我们就该反省一下,是不是属于过余执着了。
人生当中,无论从个人生活讲,还是从经营一个企业、从事一桩事业讲,我们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大小目标的奋斗,也不知要遇到多少我们没有想到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实现目标,因此,即使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善良的、我们的努力方式是正当的,当我们感到不顺、感到烦恼时,我们应当从“执着”与“破除执着”方面进行一些思考。这需要我们平日对这种现象有所觉悟。这一点,应当作为诸种基本的“人生觉悟”之一来对待。
三、心应专一,不可乱动
改革开放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人拥向商海。无论原来职业怎样,爱好怎样,善长干什么,总之,统统离开原来努力的中心,奔向商海弄潮来了。
这些年过去后,很多人开始纷纷上岸,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但也有一些还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继续在商海中苦苦撑持。有的经过一番折腾,回到原岗位后反而发挥出作用,等等。
这些现象中有一点是较为明显的:人们曾经“动心”。不管动机与目的怎样,总之,都对商海动了心。这种情况,从佛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犯了大忌讳。
佛学一贯认为,心宜静不宜动,宜定不宜动,宜专一不宜散乱。
从心与智慧的关系讲,佛学历来有“定能生慧”、“因定发慧”的说法,《大宝积经》讲,“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所谓“清净智”,是人本来具有的种基本智慧,这种智慧于“心静”时显现,于“心动”时则被扰乱。就好比风吹水动,泛起水底的泥沙,水就因为混浊而不能正确而清晰地反映岸上的景物,只有平静清澈的水面,才能如镜映物,清晰地映现一毫一发。这就是“清净智”。这种认识之中得出的一条结论是:心动则乱,心有动乱,则导致认识不清。包括对现实、对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法则,都可能认识不清,失去正确的判断。
佛学的这一认识在我们当今的现实中也再得到应证。很多人由于“心动”而致“心乱”,在商海中折腾一阵之后,不仅事业无成,而且内心也搞得十分迷茫,什么也看不清,该做什么也不知道了,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彷惶。
并且,由于在商海中有所损失,有所失落,种种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关系都有所改变,于是欲罢不能,欲进无路,处境十分尴尬,心更加不能稳定,动得更凶,更频繁,导致认识上更加糊里糊涂,失败连着失败,使人生走上了更大的弯路。
对这种人生现象,也需要有一种“人生觉悟”。要明白地领悟到:
人心是万万不可动的,因为动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是更加有害的,心动,如同人陷沼泽,动得越大,灭顶越快。
可以说“心动便是苦海”;“心静即是福田”。“心贵静”“心贵专一”。更要明白地领悟到,心动容易,制伏甚难,万万不可轻动。
一般来说,心一旦“动乱”就难以再驾驭得住。《大智度论》上讲,“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其描述的就是“乱心”的一些特征:比鸿毛还轻,飘忽不定;比疾风还散乱,忽东忽西,狂驰不停;比猴子还活跃,七上八下,难以制止;比闪电还突然、还短暂,变灭无常,等等。到了这种地步,再想收心,再想定心,已是甚难了。何况在“心乱”期间,必然是“乱行”频出,胡乱的行动也必然落入现实的因果关系之中,更使人生被缚不能自解。。。。。。
在心的动与定上,难道能够不慎吗?
哪些东西能使心动呢?
佛学认为有八种东西容易致人心动,这八种东西是:利、誉、称、乐、衰、毁、讥、苦,称为“八风”。前四者为“顺风”,后四者为“逆风”。
据我们对当代现象的观察,人们在“逆风”面前似乎还较能保持住不动心,而在“顺风”面前,却往往难以再保持住心的平静了。因此,最当提防的还是“四顺风”,即:利、誉、称、乐。内容包括:名利,好听的话,享乐的事。这些东西确实具有蛊惑人心的作用,这四种“顺风”,每一股都吹动着“挡不住的诱惑”,不基于某种对人生的深刻觉悟,确实很难不被这些诱惑所俘获,结果是走尽弯路。
许多人在走上弯路后才去烧香拜佛,请求吉祥。这说明他们没有获得人生觉悟。因为佛学的观念认为佛性在自己生命中,不假外求,外求只会离佛更远,佛学给人生指明的最重要的真理,就是自身要觉悟,觉悟了就是佛,就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吉祥如意,也只能从自己那里去求,从自己觉悟的人生中去获得。
《吉祥经》上就说过:“风吹不动,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佛遗教经》上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其意旨都在于教导我们要收摄心念,不可放纵,要全神专一,一心一意,方可成就事业,方可成就美好人生。
愿各位有缘的读者,能于心的动静之上有所觉悟,把握住人生航船,时时在彼岸。
第六章 除十恶八邪 生四无量心
——现代人的道德品质修养问题
我认为,高尚的品德像生命一样贵重。因为没有高尚的品德,宝贵的生命就很容易在人生海洋中迷失、淹没、断送。人生离不开好的品德;就像生命离不开一颗好的心脏一样。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健强的心脏。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人生也就完了。
这个意义上讲,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薛永新
改革开放,一方面搞活了经济,另一方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也涌入我国,在人们脑海里引起激荡,这个阶段,是人心容易被搞乱的阶段。人心乱了,各种怪事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染了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以胡作非为为荣,以腐败堕落为荣,以淫乱、自私、不择手段、不讲道德责任为荣的怪现象,许多人都卷进了“及时行乐”、“不择手段夺取利益”的泥沼。其结果;当然是迟早受到相应的苦报以及恶报。
这些现象说明,这样的阶段,我们更不能放松道德思想的建设。一旦放松,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你想,那么多文化思潮在你脑海中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