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

第37部分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第37部分

小说: 03四书五经合集之论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孔 子的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人。 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 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久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是以滥 为滥,打牌喝酒“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属于 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既然有这样四个等级的划分,那么,孔子自己属于哪个等级 的人呢?以我们的看法,他当然应该属于天才的级别,是生而知 之的了。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述而》篇里,他曾说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自己排队是 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学而知之的人。 圣人如此,我们自己对号入座,又该属于哪一等呢?
  

  君子的九种思虑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1),见得思义。”
  【注释】
  (1)难:指患难,引申为后果、后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 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 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 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恕时要想想后果; 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读解】   
  这九种思虑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顶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教的清规戒律。 “
  试想,一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视一听都要自我 省察一番,想想对不对,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吗?
  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九种思虑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 有必要的,但当你真正面对现实,尤其是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 现代生活时,就会感到要真正履行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实行起来很困难就完全否定它们或者置 诸脑后不予理睬,九种不能实行,就是实行其中一二种也是有好 处的啊。比如说“忿思难”,当你发怒时想想后果;又比如说“见 得思义”,当你有得可得时想想是不是不义之财。起码在我们这个 时代不是非常适用的告诫吧。君不见,街头巷尾,打架斗殴而酿 成严重后果,往往不就是起因于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吗?结果 就造成孔子在《颜渊》篇里指出的那种情况:“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亲,”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连累到家人。这岂不是很糊涂 吗?再说“见得思义”的问题。那众多断送前程或晚节不保的贪 污受贿者,不就正因为在有利可得时没有想一想是不是不义之财, 是不是不应该得,不应该拿吗?当然,也许想过,也许当时就知 道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们讨论的范围。
  总而言之,凡事还是多想一想,思虑思虑为好。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①,见不善如探汤②;吾见其人矣,吾闻 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注释】
  ①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②探汤:探,用手试; 汤,滚烫的热水。
  【译文】
  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 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 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 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
  【读解】   
  这里展示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处世哲学:前一种是独善 其身的人;后一种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尽心上》的人,或者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叫做“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述而》)
  发  两种人都不错。但孔子认为前一种还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说 他不仅听到过这种说法,也确实见到过这种人。后一种则不容易 做到,所以说他只听到过这种说法,但却没有真的见到过这种人。 其实,孔子也不是完全没有见到过这种人。在《公治长》篇里,他 曾评论南容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把自己 的侄女儿嫁给了他。在《卫灵公》篇里,他又评论卫国大夫蘧伯 玉,说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些人都是他见 过的。甚至在与颜渊谈到“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的处世态度时, 他还说“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认为只有他和得意弟子颜 渊能做到这样。当然,所有这些人,包括他自己和颜渊,都有做 的程度不同,尤其是,往往是有这种处世态度,但不一定真正实 现了,特别是关于“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行义以达其道”的 方面,无论是颜渊还是他自己都没能够做到,南容和蘧伯玉也成 就不大,所以,朱嘉认为只有伊尹、姜大公一流的人才真正州 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伊尹、姜大公都只是孔子 听到过而没有见到过的人。
  为什么独善其身还比较容易做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 其道”就非常难做到呢?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 起很大的作用,不外呼是自己管住自己罢了。而“隐居以求志, 行义以达其道”,尤其是“行义以达其道,,不只是靠主观努力就可 以做到的,还必须有客观的条件,也就是时势和机遇才行。
  所以,没有时势和机遇,你也就不必苦苦追求,‘行义以达其 道”了,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独善其身、洁 身自好也就算不错了罢。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原文】 
  齐景公有马千驷①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②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③”?
  【注释】
  ①千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叫驷,千驷就是四千匹马,是一笔很大的 财富。或者把“有马千驷”理解为“千乘之国”,指齐景公拥有一个大国,自 然然是很有财富的了。②首阳:山名,即传说中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具 体地点现已难以确证。③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前面没有承受语,一般认 为掉了文字。宋儒认为就是《颜渊》篇的“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两句,但 也没有确证。
  【译文】
  齐景公拥有四千匹马,但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认为他有 什么德行可以称赞。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老百姓却直到 现在还对他们称赞不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解】   
  什么意思?
  即使这里掉了文字,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意思,那就 是: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官贵如齐景公,拥有四千匹好马”(还不说其它了),该是够富 的了吧?贵为大国领袖,该是够责的了吧?可是当他死了以后,还 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钱财都是身外 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或者还是如那《红楼梦》中的《好了 歌》所唱,“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 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有什么意思呢?
  相反,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下,可以说是 穷到极点了,但老百姓却到现在还称赞他们,传扬他们的美名,这 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节感人,精神动人。
  所以说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又急急如律令似的汲汲于富贵干什么呢?
  

  诗礼传家
  【原文】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曰:“子亦有异闻③乎?”对曰:“未也。尝独 立,鲤趋(4)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 《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 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5) 其子也。”
  【注释】
  ①陈亢:字子禽,他一向对孔子心存怀疑。②伯鱼,孔子的儿子孔 鲤的字。③异闻:特别的听闻。陈亢怀疑孔子对自已的儿子有不同于其 他学生的特别的教育。(4)趋:快走。按照礼的规定,臣经过君的面前,儿子 经过父亲的面前,都应快走以示尊敬,⑤远其于:与自己的儿子保持距 离,以免偏私、溺爱。
  【译文】
  陈亢问孔鲤说:“您从老师那里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吧?”孔鲤回答:“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 ‘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 说话?’我退下后便学起《诗》来。又有一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 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又叫住我问:‘学礼了吗?’我说:‘没有。’ 他便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退下后便学起礼来。要说有 什么特别的教育,就这样两次罢。”
  陈亢下来后很高兴他说:“我问一件事得知了三件:得知 《诗》,得知礼,还得知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读解】   
  过去很多文化人家的厅堂里都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这 来源大概也就起于孔子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了吧。
  而我们看到,孔子对于儿子学《诗》学礼的要求,的确也不 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 们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求 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 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卫灵公》) 的教育方针。   回到《诗》和礼本身的重要意义上来看,《诗》就是《诗经》, 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 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至 于说礼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所 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 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
  

  阳货第十七
  本篇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政治、礼乐、诗教、道德、人性 等各个方面,还有几章涉及到当时“家臣执国政”和叛乱的情况, 具有史料价值。全篇原文共26章,本书选23章。
  圣人的虚与委蛇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③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④。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⑤:“怀其宝而 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欲见孔子: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这时已把持季氏的大权, 成为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氏》)“见”,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是阳 阳货想去拜见孔子去拜见他的意思。②归孔子豚:归同“ ”,赠送;豚:乳猪。  ③时其亡:等到阳货不在家。时:伺;其,代指阳货;亡,无,不在。  ④涂:同“途”。⑤曰:以下几个“曰”字后面的话均为阳货自问自答。  (6)亟(qi):屡次。
  【译文】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于是他便送给孔  子一只乳猪。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不巧在路上遇见 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跟你讲话。”于是说:“怀藏本 却任   凭自己的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然后又自己回答说:”不 可以。想为国家做一点事却屡次失去时机,这可以叫做智吗?”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