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远和你在内心中嬉戏;你祈祷吗?那时你就在和新郎谈话;你读经吗?那时他就和你
交谈。当你睡觉的时候,他将从后面来到并把手放入门孔,这时你的心将为他感动;并
会惊醒起来同时说出,‘我害了相思病。’于是他会回答说:‘我的妹妹,我的新妇,
你是一座圈起来的花园,一泓闭锁的泉水和一道密闭的喷泉。’”在同一封信里他又叙
述,当他断绝了亲友,“更困难的是,断绝了惯用的美味佳肴之后,”他仍旧恋恋不舍
他的藏书,于是他把它们随身带到荒野里去。“如此象我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却只为了以
后能读到西塞罗的作品而宁愿绝食”。经过几昼夜的良心谴责,他重又堕落,并读了普
劳图斯的作品。在这种放纵之后,他感觉到先知们的文体颇粗劣而可厌。终于在一次热
病中,他梦见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基督问他是什么人,他回答说他是一个基督徒。于是
基督回答说:“你在撒谎,你是个西塞罗的信徒;而不是基督的信徒。”于是他被判以
鞭笞的刑罚,最后杰罗姆乃在梦中喊道:“主!如果我再持有世俗的书籍,或如果我再
阅读这类东西,我便是自绝于我主了”。他并附带说:“这决不是梦呓或空虚的梦幻。”
此后几年中,在他的书简里几乎没有引用过什么古典词句。然而过了一个时期之后,
他又在文章里引用了维吉尔,霍拉斯甚至欧维德的诗句;然而这些引用则似乎出于回忆,
因为其中某些词句曾一再地重复出现。
据我所知杰罗姆的书信,比任何其他作品,更为显明地表达了由于罗马帝国衰亡而
产生的感情。公元396年时他写道:
“想起现代的各种灾难,使我觉得不寒而慄。连续二十年以上,从君士坦丁堡到朱
利安阿尔卑斯山区之间天天流着罗马人的鲜血。塞西亚、色雷斯、马其顿、达西亚、特
萨里、亚该亚、爱卑路斯、达尔马其亚以及潘纳尼亚等地方,没有一处不被哥特人、撒
马其亚人、库阿第人、阿兰人、匈奴人、凡达尔人,以及边境人烧杀劫掠……罗马世界
在不断衰落中:可是我们不但不低头,反而昂起头来。你想在野蛮人统治下的哥林多人、
雅典人、拉西第蒙人、阿加底亚人以及其他希腊人,竟是具有何等勇气。我只列举了少
数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曾是一些并不平凡的国家的首都。”
他继续叙述匈奴人在东罗马帝国进行的破坏,并以这样的感想结尾:
“即使修昔的底斯和撒鲁斯特再生,他们也终将无法恰如平分地叙述这些史实。”
过了十七年以后,也就是罗马被劫掠后第三年,他写道:
“世界濒于灭亡:是的!然而多么可耻,我们的罪却继续存在和不断发展。这座名
城,罗马帝国的首都,被一次巨大的火灾所吞噬;地面上没有一处罗马人不在奔走逃亡。
被人一度认为神圣的教会,今天只不过是一片瓦砾与灰烬。然而我们还让我们的心去贪
图利欲。我们就象明天行将死亡似地生活着;可是我们又好象将要永远活在世上似地从
事着建设。我们的墙装饰得金壁辉煌,天花板和柱头也都闪烁着金光;但基督却以穷人
的姿态赤裸裸地饿死在我们的门前。”
以上这一段话偶然出现在他写给一个决心让女儿作修女的朋友的信里。信中大部分
是关于教育这样一个女孩时应该遵守的各种戒律。奇怪的是:以杰罗姆对古代世界衰亡
所持有的深厚感情,竟会认为保持童贞比战胜匈奴人、凡达尔人以及哥特人更为重要。
他的思想从来没有转向经国济世的任何策略;他从未指责财政制度的腐败和依赖由蛮族
组成军队的弊害。安布洛斯和奥古斯丁的情形也是这样;安布洛斯的确是一位政治家,
但他却是个专为教会利益着想的政治家。当时最优秀最活跃分子的心志既然这样极端远
离世俗事物,也就无怪乎罗马帝国终至衰微没落下去了。另一方面,如果衰亡无可避免,
基督教世界观倒非常适合给人以忍耐;同时当地上的希望似要落空的时候,它又能使人
保持其宗教上的希望。圣奥古斯丁所著《上帝之城》一书,在表现这种观点方面有着最
高的功绩。
在本章中我想先叙述一下圣奥古斯丁的为人;关于他作为一个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事
迹将留在下一章中加以论述。奥古斯丁生于公元354年,比杰罗姆小九岁;比安布洛斯小
十四岁。他是个非洲本地人,并在非洲度过了大部分生涯。他母亲是个基督徒,但父亲
却不是。他于一度信奉摩尼教之后改信了天主教,在米兰接受了安布洛斯的洗礼。大约
在公元396年做了离迦太基不远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并在这里一直居住到公元430年逝世
时为止。
我们对于他的青少年时代比对其他大多数传教者所了解的更为详尽,因为他在他的
《忏悔录》中写下了这一时期的记录。这书在后世尽管有过许多著名的效仿者,尤其是
卢梭和托尔斯泰,但我想在奥古斯丁以前却从未有过与此媲美的著作。圣奥古斯丁有许
多地方是和托尔斯泰很相类似的,但是在智力方面则凌驾于托尔斯泰之上。他是一个富
有热情的人,在青年时代颇为放荡不羁,但一种内心冲动却在促使他去寻求真理与正义。
有如托尔斯泰那样,在他晚年的时候也颇为罪恶的意识所缠绕,因而使得他的生活变得
很严峻;使得他的哲学也变得不近人情。他和异端进行过炽烈的斗争,但当他的一些观
点,在十七世纪为冉森尼乌斯重述时,却被认为异端。虽然如此,在新教徒采纳了他的
观点以前,天主教会却从未非难过这些观点的正统性。
《忏悔录》中记载的关于奥古斯丁生涯中的第一件事,是在他的少年时代发生的。
通过这事说明他和其他少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有一次他和一伙年岁相仿的同伴偷
摘了邻居树上的梨。这时他并不感到饥饿,而且在他家中还有更好的梨。他终身一直认
为这是一种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邪恶。假如因为饿,或由于没有其他办法得到梨吃,那
末这种行为还不至于那末邪恶。但事情却在于这种恶作剧纯然出自对邪恶本身的爱好,
而正是这一点才显得这事邪恶得不可名状。于是他请求上帝宽恕他:
“噢,上帝,请你鉴察我的心!请你鉴察我这颗落到地狱底层也为你所怜悯的心吧!
现在请你鉴察并让我的心向你述说:它在那里追求什么?它希望我作个无端的恶者,在
没有邪恶引诱的时候,去追寻邪恶本身。它污秽肮脏,但我却爱它;我热爱灭亡,我热
爱自己的过错,我并不爱导致过错的原因,而是爱我这过错本身。从天界坠落。从你面
前被逐的污秽的灵魂啊;竟不是通过这耻辱来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这耻辱本身!”
他这样继续写下了篇章,而且全都是关于年幼淘气时从一棵树上偷摘了几个梨的问
题。在一个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是一种病态;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这却似乎是正确的,
是神圣的一种标志。当时犹太人中间非常强烈的罪恶意识,是作为调和自尊心与外界失
败的一种方法。亚威是全能的神,而亚威又特别关切犹太人;可是他们却为何不能兴盛
呢?因为他们是败坏的:他们是偶像崇拜者,他们和外邦人杂婚,他们未能遵守律法。
上帝的一切目的都集中在犹太人身上。然而,因为公义是最高的善;同时又有待于通过
苦难才能达成,所以他们必先遭受惩戒,和必须承认这种惩戒是上帝慈爱的一种表现。
基督教徒以教会代替了选民,除开其中一点以外,其于罪恶心理并没带来什么不同
之处。教会,有如犹太人一样也遭受了苦难;教会曾受到异端的骚扰;个别基督徒因不
堪其害以致叛教。虽然如此,犹太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却达成了一项重大的发展,那就
是以个人的罪来代替了公共社会的罪。最初是犹太民族犯了罪,因而受到集体地惩罚;
但后来罪却更多地变为个人问题,因而失去了它的政治性格。及至教会代替了犹太民族,
这变化更具备了根本性的意义。因为教会作为一个精神实体,是不会犯罪的,而个别罪
人犹可与教会断决关系。如上所述,罪恶是与自负心相关联的。最初所谓自负心指犹太
民族的自负心,而后便成为个人的自负心但与教会无关,因为教会从来不犯罪。因
而基督神学有了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关系到教会;另一部分则关系到个人的灵魂。及
至后世,天主教徒特别强调前者;而新教徒却强调后者。但在圣奥古斯丁二者却是均等
存在的,丝毫没有不调和的感觉。得救者是上帝预先决定拯救的人;这是灵魂和神的一
种直接关系。但一个人若不接受洗礼成为教会的一员则绝对不能得救;这就使得教会成
为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媒介。对这种直接关系来说,罪恶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它说明
仁慈的上帝如何能让人受苦,同时,尽管如此,个人的灵魂却又能在神造的世界中占最
重要的地位。因此,无怪乎成为宗教改革所倚重的神学却要出于一个罪恶观念反常的人
物了。
关于梨的问题就叙述到这里为止。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忏悔录》对其他一些问题的
提法。
奥古斯丁叙述:他如何倚着母亲的双膝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拉丁语,但他却讨厌希腊
语,因他在学校里学希腊语的时候,“曾受到残酷的威胁和惩罚。”以致到了晚年,他
的希腊语知识还很有限。从这个问题的对比来看,人们可能认为他会得出一条教训用以
支持温和的教育方法;可是他所说的却是:
“十分明显,自由的好奇心比可怕的义务感更有力地促使我们学会这些事物。按照
你的律法只有这种义务感才能限制那自由的动摇,噢,我的上帝!你的律法,从师父的
棍棒以至于殉道者的试炼,因为你的律法具有给我们混入某种有益的苦痛的效力,这种
苦痛会召唤我们远离那有害的欢乐,正是由于这欢乐我们才离开了你重新回到
你的面前”。
教师的鞭策虽然没能让他学会希腊语,但却医治了他那种有害的欢乐。根据这一理
由,鞭策也成为教育工作中值得向往的一部分。对于那些把罪恶认为是人类所关心事务
中最重要的人来说,这种看法是合乎逻辑的。他进一步指出,他不止在儿童时代犯了罪,
例如说谎和偷窃食物等,而是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犯了罪;他当真用了一整章的篇幅(第
一卷第篇章)证明甚至啜乳的婴儿也充满了罪恶,例如:贪食、嫉妒和其他一些可怕的
邪恶。
当他进入青春期以后,他被情欲制服了。“当我的肉体到达十六岁的那年,当出于
人间邪恶的情欲,肆其淫威支配了我虽然这曾为你的律法所禁止而我则完全委
身于其中的时候,我简直无从得悉我的处境,以及我究竟距离你天庭的喜乐有多远?”
他父亲没有为防止这种坏事而操心,他只是对奥古斯丁的学业给予帮助。他的母亲
圣蒙尼卡和他父亲相反劝他要保持童贞,但却毫无成效。然而即便是他母亲在当时也没
建议他结婚,“唯恐家室之累会妨碍我的前途。”
十六岁时,他去到迦太基。“在我的周围沸腾着无法无天的爱情。我现在还没有恋
爱,然而却在热爱着恋爱;同时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对自己无所愿望感到憎恨。
我寻求我能恋爱的人,热中于恋爱,并憎恨安全……当时爱与被爱对我来说都是甜蜜的;
尤其在我享受我的爱人时,那就更为甜蜜。因此我竟以淫欲的污物玷污了友谊的清泉;
以淫猥的地狱遮掩了它的光辉。”①这些话叙述了他和一位多年衷心相爱的妇人关系;
②她为他生了一个男孩,奥古斯丁也很爱这个孩子,在他改宗之后,曾特别关心这孩子
的宗教教育。
他和他母亲必须开始考虑他应该结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