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史 罗素 >

第50部分

西方哲学史 罗素-第50部分

小说: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至于神,则伊壁鸠鲁坚决信仰他们存在,因为否则他就不能解释广泛流行的神的观 
 
念的存在了。但是他深信,神自身并不过问我们人世的事情。他们都是遵循伊壁鸠鲁教 
 
诫的合理的快乐主义者,所以不参与公共生活;政府是一种不必要的费事,他们的生活 
 
幸福而美满,所以并不感到政府有诱惑力。当然,通神、占卜以及所有这类的行为纯粹 
 
都是迷信,信仰天命也是迷信。 

 
    所以并没有任何理由要害怕我们会触惹神的震怒,或者害怕我们死后会在阴间受苦。 
 
虽然我们要服从自然的威力(这是可以科学地加以研究的),然而我们仍然有自由意志, 
 
并且在某些限度之内我们乃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逃避死亡,但是死亡(正 
 
当地加以理解时)并不是坏事。如果我们能按照伊壁鸠鲁的箴言审慎地生活下去的话, 
 
我们或许能成就一定程度的免于痛苦的自由。这是一种温和的福音,但是对于深深感受 
 
到人类不幸的人,它却足以激发热情。伊壁鸠鲁对于科学本身并不感兴趣,他看重科学, 

 
只是因为科学对于迷信所归之于神的作用的种种现象提供了自然主义的解释。当有着好 
 
几种可能的自然主义的解释时,他主张用不着在其中选择某一种解释。例如月亮的盈亏 
 
就曾有过各式各样的解释;但其中任何一种只要它不引出神来,就和别的解释是一样地 
 
好;至于试图要决定其中哪一种是真的,那就是无益的好奇心了。所以伊壁鸠鲁派实际 
 
上对自然知识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他们抗议晚期异教徒对于 
 
巫术、占星与通神的日益增长的信奉,他们也算做了有用的事;但他们却和他们的创始 

 
人一样始终都是教条主义的、有局限的,对个人幸福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真正的兴趣。 
 
他们能背诵伊壁鸠鲁的教诫,但是在这一学派所存在的整个几百年中间,他们并没有对 
 
伊壁鸠鲁的教诫增加任何新东西。 
 
    伊壁鸠鲁唯一著名的弟子就是诗人卢克莱修(公元前99…55年),他是和尤里乌斯· 
 
凯撒同时代的人。罗马共和国的末期,自由思想成为风尚,伊壁鸠鲁的学说在有教育的 
 
人们中间非常流行。但是奥古斯都皇帝提倡复古,提倡复兴古代的德行与古代的宗教, 
 
因而使得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一诗湮没不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为止。这部书 

 
在中世纪只保存下来了一份手稿,幸免于被顽固派所毁灭。几乎从没有过任何别的大诗 
 
人要等待这么久的时间才为人所认识到,但是到了近代,他的优异性差不多已经是普遍 
 
公认的了。例如他和卞哲明·佛兰克林两个人就是雪莱所喜爱的作家。他的诗以韵文表 
 
现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虽然这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学说,但两人的品质是迥然不同的。卢 
 
克莱修是热情的,比伊壁鸠鲁更加需要有审慎权衡的教诫。他是自杀而死的,似乎是患 
 
有时时发作的神经病,——有些人断言是由恋爱的痛苦,或是由春药的意想不到的作用 

 
所致。他对伊壁鸠鲁有如对一位救世主一般,并且以宗教强度的语言赞颂了 
 
    这位他所认为是宗教摧毁者的人:① 
 
  当人类在地上到处悲惨地呻吟, 
 
  人所共见地在宗教的重压底下, 
 
  而她则在天际昂然露出头来 
 
  用她凶恶的脸孔怒视人群的时候—— 
 
  是一个希腊人首先敢于 
 
  抬平凡人的眼睛抗拒那个恐怖; 
 
  没有什么神灵的威名或雷电的轰击 
 
  或天空的吓人的雷霆能使他畏惧; 
 
  相反地它更激其他勇敢的心, 
 
  以愤怒的热情第一个去劈开 

 
  那古老的自然之门的横木, 
 
  就这样他的意志和坚实的智慧战胜了; 
 
  就这样他旅行到远方, 
 
  远离这个世界的烈焰熊熊的墙垒, 
 
  直至他游遍了无穷无尽的大宇。 
 
  然后他,一个征服者,向我们报导 
 
  什么东西能产生,什么东西不能够, 
 
  以及每样东西的力量 
 
  如何有一定的限制, 
 
  有它那永久不易的界碑。 
 
  由于这样,宗教现在就被打倒 
 
  在人们的脚下,到头来遭人践踏: 
 
  而他的胜利就把我们凌霄举起。 
 
    如果我们接受了传统关于希腊宗教与仪式的欢愉快乐的说法,那末伊壁鸠鲁和卢克 

 
莱修对宗教所表现的仇视就非常之不容易理解了。例如,济慈的《希腊古瓶之歌》歌颂 
 
了宗教的礼仪,那便不是一种使人心充满了阴暗恐怖的东西。我以为流行的信仰,大部 
 
分绝不是这种欢愉快乐的东西。对奥林匹克神的崇拜比起其他形式的希腊宗教来,迷信 
 
的残酷性要少一些;但是即使是奥林匹克的神直到公元前七世纪或六世纪时,也还有时 
 
候要求以人献祭,这种办法是在神话和戏剧中记载下来了的。①在伊壁鸠鲁的时候,整 
 
个野蛮世界还都公认以人献祭的办法;甚至于直到罗马征服时,野蛮人中最文明的人在 

 
危急关头,例如在布匿战争中,也还是使用这种办法的。 
 
    詹·哈里逊已经极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希腊人除了对于宙斯及其一族的正式崇拜 
 
而外,还有着许多其他更为原始的信仰是与野蛮仪式多少相联系着的。这些信仰在一定 
 
程度上都被吸收到奥尔弗斯主义里面来,奥尔弗斯主义成了具有宗教品质的人们中间所 
 
流行的信仰。人们往往设想地狱是基督教的一种发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基督教在这 
 
方面所做的,仅仅是把以前流行的信仰加以系统化而已。从柏拉图《国家篇》的开头部 
 
分就可以看出,对死后被惩罚的恐惧在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是普遍的,而且在苏格拉底 

 
至伊壁鸠鲁的这一段时间内恐怕也不曾有所减少。(我不是说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而是 
 
说一般的居民。)当然通常也还把疫疠、地震、战争的失败以及类似的灾难,都归咎于 
 
神的愤怒或者是未能注意预兆。我以为在关于通俗信仰的这个问题上,希腊的文学与艺 
 
术或许是误人不浅的。我们关于十八世纪末期的卫理教派又能知道什么呢,假如这个时 
 
期除了它那些贵族的书籍和绘画而外,便没有别的记录保存下来的话?卫理派的影响就 
 
象希腊化时代的宗教性一样,是来自下层的;到了鲍斯威尔和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时 

 
代它已经是非常有势力的了,尽管从他们两人的作品里看来,卫理教派影响的力量并不 
 
显著。所以我们决不能用《希腊古瓶》的形象或者是诗人与贵族哲学家的作品,来判断 
 
群众的宗教。伊壁鸠鲁无论从身世来说还是从他所交接的人来说,都不是贵族;也许这 
 
可以说明他对宗教的极端敌对的态度。 
 
    自从文艺复兴以后,伊壁鸠鲁的哲学主要是通过了卢克莱修的诗篇才为读者们所知 
 
道的。如果读者们并不是职业的哲学家,那末使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唯物主义、否定 
 
天命、反对灵魂不朽这样一些东西与基督教的信仰之间的对比了。特别使一个近代读者 

 
感到惊异的是,这些观点——这些观点今天一般都认为是阴沉的、抑郁的——竟是用来 
 
表现一种要求从恐惧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的福音的。宗教方面真诚信仰的重要性,卢克 
 
莱修是和任何基督徒一样地深信不疑。卢克莱修在描叙了当人成为一种内心冲突的受难 
 
者的时候,是怎样地力图逃避自己并且枉然无益地想换个地方以求解脱之后,就说道: 
 
① 
 
    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想逃开自己—— 
 
  而这个自己,说实话,他怎样也逃不开; 
 
  与自己意愿相反,他还是紧紧抓住它; 
 
  他憎恨自己,因为他老不舒服, 

 
  但却不能认识他的病痛的原因; 
 
  是的,只要他能清楚地认识了它, 
 
  那么,每个人就会把一切别的都抛开, 
 
  而首先去认识万物的本性, 
 
  因为这里成为问题的, 
 
  不是一个人的一朝一夕的境况, 
 
  而是永恒时间中的境况, 
 
  在人们死后那全部时间之中 
 
  他们所将要度过的那种境况。 
 
    伊壁鸠鲁的时代是一个劳苦倦极的时代,甚至于连死灭也可以成为一种值得欢迎的、 
 
能解除精神苦痛的安息。但相反地,共和国末期对大多数罗马人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幻 

 
灭的时代:具有巨人般的精力的人们,正在从混乱之中创造出来一种为马其顿人所未能 
 
创造的新秩序。但是对于置身于政治之外并且对于权力和掠夺毫不关心的罗马贵族来说, 
 
则事情的演变一定是令人深为沮丧的。何况在这之外又加上了不断的神经病的磨难,所 
 
以卢克莱修就把希望根本不生存当作是一种解脱,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怕死在人的本能里是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致于伊壁鸠鲁的福音在任何时候也不 
 
能得到广泛的流传;它始终只是少数有教养的人的信条。甚至于在哲学家们中间,自从 

 
奥古斯都的时代以后也都是照例拥护斯多葛主义而反对伊壁鸠鲁主义的。的确,自从伊 
 
壁鸠鲁死后,伊壁鸠鲁主义尽管日益萎缩,但仍然存在了六百年之久;可是随着人们日 
 
益受到我们现世生活的不幸的压迫,他们也就不断地向宗教或哲学里要求着更强烈的丹 
 
药。哲学家们除了少数的例外,都逃到新柏拉图主义里面去了;而没有受教育的人们便 
 
走入各种各样的东方的迷信,后来又越来越多地走入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早期的形式是 
 
把一切美好都摆在死后的生活里的,因此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与伊壁鸠鲁的福音恰好相 

 
反的福音。然而与伊壁鸠鲁非常之相似的各种学说,却在十八世纪末叶被法国的philos 
 
ophes(哲学家们)所复活了,并且被边沁及其后学们传到英国来;这是有意地要反对基 
 
督教而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人对基督教的敌对态度和伊壁鸠鲁对他当时的宗教是一样的。 
 
     
 
  ①《希腊的原子论者与伊壁鸠鲁》,西雷耳·贝莱著,1928年牛津版,第221页。贝 
 
莱先生对伊壁鸠鲁做过专门的研究,他的书对于学者是极有价值的。 
 
    ①斯多葛派对伊壁鸠鲁是非常不公平的,例如艾比克泰德写信给他说:“这就是你 

 
所宣扬的有价值的生活:吃,喝,淫,屙,睡”。见艾比克泰德《文集》,卷2,第20章。 
 
    ②吉尔伯特·穆莱,《五个阶段》,第130页。 
 
    ①约合美金二十元。 
 
    ①奥德斯(W.J.Oates)著《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的哲学家》,第47页。在可能 
 
的地方我都引用奥德斯先生的译文。 
 
    ①(对伊壁鸠鲁来说)“没有痛苦的本身便是快乐,而且按他分析到最后,简直是 
 
最真实的快乐”。贝莱,前引书,第249页。 
 
    ①关于友谊这个题目以及伊壁鸠鲁那种可爱的言行不一,可参阅贝莱,前引书,第 

 
317…320页。 
 
    ①在我们今天,艾丁顿解释测不定原理时也提出了一种类似的见解。 
 
    ①下文引自屈味连(R.c.Trevelyan)先生的英译本,卷一,第60…79页。(参见 
 
三联书店中译本,1958年版,卷一,第3…4页。——译者) 
 
    ①卢克莱修举出过伊妃格尼亚的牺牲,作为宗教所铸成的祸害之一例。卷一,第85 
 
…100页。 
 
    ①卷三,1068…76。我引用的仍然是屈味连先生的译文。(前引中译本,卷三,第1 
 
86…187页。——译者)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虽然和伊壁鸠鲁主义起源于同时,但是它的学说却历史更长而变化更多。 
 
它的创始人——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的芝诺——的学说,与公元后二世纪后半叶的马尔库 
 
斯·奥勒留的学说是截然不同的。芝诺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的学说大体上是犬儒主义 
 
与赫拉克利特的结合品;但是斯多葛派则由于渗入了柏拉图主义而逐渐放弃了唯物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