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百战奇略 >

第13部分

百战奇略-第13部分

小说: 百战奇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认识到外援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以外交手 
段配合军事斗争,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东汉末曹操联合孙 
权以解樊城被困之危,就是运用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的成功 
一例。 
      当时,曹操面对关羽围困樊城的不利态势,曾一度产生迁 
都河北的想法。后来,由于司马懿等人的及时建议,而采取了 
 “联孙破刘”的正确方针。他根据司马懿所分析指出的:“刘 
备、孙权,外亲内疏”的实际情况,派人去吴,以“许割江南 

… 页面 90…

百战奇略                                                            ·88· 

以封权”(见《三国志·魏书·蒋济传》)为诱饵,破坏了孙、 
刘联盟。此后,孙权正是在曹操的诱使下,适时出兵袭占了关 
羽后方荆州,迫使关羽弃樊而去,樊城被困之危乃解。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以卑恭言词和 
厚重财物结交它,争取其成为自己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进攻 
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这样,就一定能把敌人打 
败。诚如兵法所说 :“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作战,应当结交 
盟国作为后援 。” 
      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 
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正赶上汉水暴涨,关 
羽指挥水师迎战 ,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 
押送到江陵。当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 
近,想把首都迁往黄河以北,以躲避关羽的兵锋威胁。但大将 
司马懿却劝阻说 :“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并非作战不力 
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而轻 
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 
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 
里疏忌。关羽如今得意,孙权必不高兴。据此,可以派人谕示 
孙权,使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好孙权。孙权 
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 
的围困而退走了。 

 【原文】 

… 页面 91…

百战奇略                                                            ·89·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①,当卑词厚赂结之,以为己援。若 
我攻敌人之前,彼犄②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 :“衢地则合 
交 。”③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 
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④。是时, 
汉帝都许昌⑤,魏武⑥以为近贼,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 
懿谏曰 :“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损 
失,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孙权、 
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 
后,则樊围自解 。”魏武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 
拔之,羽果弃樊而去。⑦ 

 【注释】 
①傍与邻国:王本作“傍有邻国 ”。 
②犄:牵制。 
③衢地则合交: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④江陵:今属湖北。 
⑤汉帝都许昌:汉帝,即东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公元19 
 6年)九月,曹操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⑥魏武:即曹操。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是为文帝, 
建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故史称曹操为魏武帝。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又见《三国志·魏书·蒋 
济传》。 

… 页面 92…

百战奇略                                                            ·90· 

                              23.形战 

 【提示】 
      本篇以《形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运用“示形”之法战 
胜敌人的问题。它认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作战,要采用设 
虚形假像的“示形”之法,迫使敌人分兵处处防我。敌兵一经 
分散,其每一处的兵力必然薄弱;我集中兵力一处一处地打击 
它,就会形成以众击寡的有利态势。篇中引自《孙子兵法·虚 
实篇》的“形人而我无形”一语,意思是,使敌人显现真形而 
我真形隐蔽不露。实质上,这是一种以“示形”之法隐蔽真实 
企图,达到出奇制胜的作战指导思想。战争的军事目的,在于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古今中外的战争概无例外。但要实现这 
一目的,必须巧妙地伪装自己以欺骗和迷惑敌人,否则,就不 
可能既消灭敌人又保存自己。因此,孙子所倡导的“示形”惑 
敌之法历来为兵家所强调和重视 。“示形”之法的具体内容, 
则因不同的敌情我情而是有所不同的。本书多篇所讲到的,诸 
如能而示之不能,弱而示强,强而示弱,设置虚形假像,实施 
佯动惑敌,等等,都是属于“示形”战法的范围。东汉建安五 
年(公元200年 ),袁绍派兵围攻曹操部将刘延于白马城, 
曹操原打算率兵北出径援刘延,但谋士荀攸则认为在敌众我寡 
的形势下,直接北救是不利的。为此,他建议曹操率兵一部到 
延津,伪装成“将渡河向其后”的样子,诱使袁绍“西应之 ”, 
然后乘其兵力分散之隙,派兵袭击围攻白马的袁绍军。曹操采 

… 页面 93…

百战奇略                                                            ·91· 

纳了荀攸的这一建议,打败了围困白马的袁绍军,击斩了袁军 
大将颜良,解除了白马被困之危,创造了以佯动为“示形”内 
容而战胜强敌的成功战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兵力众多,就要用制造虚形假像 
的“示形”之法来改变敌人的兵势,迫使它不敢不分兵来防备 
我。敌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么,它在每处的兵力必定减少; 
而我军集中兵力于一处,兵力自然众多。用我众多的兵力攻击 
寡少的敌人,是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 :“用制造虚形 
假像之法诱使敌人暴露弱点,而把我军真实情况隐蔽来不为敌 
人所知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曹操同袁绍 
对抗于官渡地区。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兵进攻驻扎 
在白马的曹操部将、东郡太守刘延所部,袁绍亲自率兵进至黎 
阳,准备南渡黄河。是年夏四月,曹操率军北进援救刘延。荀 
攸向曹操献策说 :“现在我军兵少难以抵挡袁军,如果分散他 
们的兵力,然后才可以战胜它。您带部分人马向延津方向,摆 
出将要北渡黄河攻打其后方的样子,袁绍必定会西来应战。然 
后我们率领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其不备而攻之,颜良就可以 
为我们所擒 。”曹操听后采纳了他的建议。袁绍听到曹军要从 
延津北渡黄河的消息后,立即分兵西向应战。曹操乘机率兵日 
夜兼程直趋白马,当进抵距白马尚有十余里时,颜良得悉大为 
吃惊,匆忙前来迎战。曹操派大将张辽、关羽为前锋,打败了 
袁军,击斩了颜良,于是解除了白马之危。 

 【原文】 

… 页面 94…

百战奇略                                                           ·92·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 
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 
寡,无有不胜。法曰 :“形人而我无形。”①汉末,建安五年, 
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②。绍遣郭图③、淳十琼、颜良攻曹将 
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④,绍率兵至黎阳⑤,将渡河。夏四月, 
曹操北救延。荀攸⑥说操曰 :“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⑦,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 
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 。”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 
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 
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⑧ 

 【注释】 
①形人而我无形: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官渡:古地名。位于今河南中牟东北,临古官渡水。东汉建 
安五年(公元200年 ),曹操以劣势兵力歼灭袁绍主力于此,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今尚存上垒遗迹,称中牟台,又名曹 
公台。 
③郭图: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字公则。为袁绍谋士, 
曾劝绍乘汉献帝东迁,将其挟持于邺,但不为绍从。 
④白马:古县名。位于今河南滑县东。 
⑤黎阳:汉置县 。位于今河南浚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 
 “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 
名,取水之阳以为名。’” 
⑥荀攸: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字公达。东汉末,曾任 
黄门侍郎,后为曹操军师,从征屡献计谋,被任为尚书令。后 
随曹操攻孙权,病死于途中。 

… 页面 95…

百战奇略                                                             ·93· 

⑦延津:古津渡名。位于今河南汲县东之古黄河渡口。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页面 96…

百战奇略                                                            ·94· 

                              24.势战 

 【提示】 
      本篇以《势战》为题,旨在阐述充分利用有利态势击敌的 
问题。它认为,作战上所讲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 
势问题。只要抓住敌人可被击败的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进攻 
之,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因此,本篇这里所讲的“乘势”问 
题,从作战指导的角度看,乃是一个如何正确选择战机的问题。 
作战时机,特别是战略决战时机,选择得是否恰当有利,将直 
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所以,正确选择战机问题,历来是为兵 
家所极其重视和把握的问题。 
      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 ),晋灭吴战争,就是 
充分利用有利态势,不失时机地发动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典 
型战例。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于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 
 5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以后,为了实现灭吴统一全国的宏图 
大略,他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 
施,经过十余年的稳步发展,使西晋一跃而成为当时“国富兵 
强 ”(见《晋书·杜预传》)的中原大国了。相反,地处江东 
的吴国这时在昏君孙皓的残暴统治下,却呈现出“吴之将亡, 
贤愚所知 ”(见《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襄 
阳记》)的衰败局面。晋武帝司马炎正是在这样对已极为有利 
的形势下,及时采纳了镇南大将军杜预、中书令张华等人建议, 
派遣大军对吴国发动战略进攻而取得决战胜利的。此役晋在作 

… 页面 97…

百战奇略                                                           ·95· 

战指导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能从敌我双方情况和地理条 
件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见《资治 
通鉴·魏纪十·元帝景元三年》)的正确战略方针,充分利用 
吴国日趋衰败的有利态势和长江顺流而下的有利条件,以二十 
万大军兵分六路齐进,给吴军造成不可阻挡的“破竹”之势, 
从出兵到占领吴都建业,仅四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吴国,完成 
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译文】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 ”,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 
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 
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 :“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 
 “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 
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 
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 
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 
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 
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 
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 ,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 
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