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朱熹)-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
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
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
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
程子曰 :“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
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
… 02…
论语集注 ·100·
为仁矣。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
适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
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
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
子告之以此。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
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杨氏曰 :“君之所
以君,臣之所以臣,父之所以父,子之所以子,是必有道矣。
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悦而不绎者。齐
之所以卒于乱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折,之舌反。与,
平声。片言,半言。折,断也。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
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子路无●诺。●,留也,犹●怨之●。
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以见子路之
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尹氏曰 :“小邾射以句绎
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国,不信其盟,
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
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范氏曰:“听
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 。”杨
氏曰“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而不知以礼逊为国,则未能使民无
讼者也。故又记孔子之言,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
无讼为贵。”
子张问政。子曰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谓存诸
心。无倦,则始终如一。行,谓发于事。以忠,则表里如一。
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
… 03…
论语集注 ·101·
此。”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者,
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
好又有善恶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范氏曰 :“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胡氏曰:
“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
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
溺于利欲而不能也。”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
之不窃。”言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
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
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夺嫡事见春秋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焉,于虔反。为政者,
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上,一作尚,加也。偃,
仆也。尹氏曰 :“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达者,德孚于人而行
无不得之谓。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务外,夫子
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子张对
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言名誉着闻也。子曰:“是闻
也,非达也。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
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夫达也者,质直而
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音
… 04…
论语集注 ·102·
扶,下同。好、下,皆去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
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
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
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行,去声 。○善其颜色以取于
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
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程子曰 :“学者须是务实,
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
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
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
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
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慝,吐得反。胡氏曰:“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之匿于心者。
修者,治而去之。”子曰:“善哉问!善其切于为己。先事后
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
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与,平声。先事后得,犹言先
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
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
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麤鄙近利,故告
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范氏曰 :“先事后得,上义而
下利也。人惟有利欲之心,故德不崇。惟不自省己过而知人之
过,故慝不修。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惑之
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于细微,能辨之于早,则不至于大惑矣。
故惩忿所以辨惑也。”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上
知,去声,下如字。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樊迟未达。
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
… 05…
论语集注 ·103·
相悖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直错枉者,
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
用矣。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乡,去声。见,贤
遍反。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
之理。子夏曰 :“富哉言乎!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舜有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选,息恋反。陶,音遥。远,如字。伊
尹,汤之相也。不仁者远,言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不仁者,
若其远去尔,所谓使枉者直也。子夏盖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
言矣。○程子曰 :“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虽若有浅近者,
而其包含无所不尽,观于此章可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
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尹氏曰:“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
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如樊迟
之问仁知也,夫子告之尽矣。樊迟未达,故又问焉,而犹未知
其何以为之也。及退而问诸子夏,然后有以知之。使其未喻,
则必将复问 矣。既问于师 ,又辨诸友,当时学者之务实也如
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告,工毒反。道 ,去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
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
则自辱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讲学以会友,则
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 06…
论语集注 ·104·
论语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凡三十章
子路问政。子曰 :“先之,劳之。”劳,如字。苏氏曰:
“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凡民之事,以身劳之,
则虽勤不怨。”请益。曰:“无倦。”无,古本作毋。吴氏曰:
“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 ,故以此告之。”程子曰:“子
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
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有司,众职也。宰兼众职,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
则己不劳而事毕举矣。过,失误也。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
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贤,有德者。才,有
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曰 :“焉知贤
才而举之?”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焉,
于虔反。舍,上声。仲弓虑无以尽知一时之贤才,故孔子告之
以此。程子曰:“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弓曰‘焉
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便
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
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范氏曰:“不先有司,则君行臣
职矣;不赦小过,则下无全人矣;不举贤才,则百职废矣。失
此三者,不可以为季氏宰,况天下乎?”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谓出公
… 07…
论语集注 ·105·
辄也。是时鲁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卫。子曰 :“必也正
名乎!”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
名为先。谢氏曰“正名虽为卫君而言,然为政之道,皆当以此
为先。”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谓远
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
不知,盖阙如也。野,谓鄙俗。责其不能阙疑,而率尔妄对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杨氏曰 :“名不当其
实,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无以考实而事不成 。”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中,去声。范氏曰 :“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
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
失其道,故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程子曰:“名实相须。一事苟,
则其余皆苟矣。”胡氏曰:“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
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
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
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夫子为
政,而以正名为先。必将具其事之本末,告诸天王,请于方伯,
命公子郢而立之。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矣。夫
子告之之详如此,而子路终不喻也。故事辄不去,卒死其难。
徒知食焉不避其难之为义,而不知食辄之食为非义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种五谷曰稼,种蔬菜曰圃。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小人,谓细民,孟子所谓小人之事者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