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92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92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乎自己目的的推论,不管前提怎样有问题,这前提总是伏在对话者间的心
理中不能怀疑。
例如个别类例是特称的命题,而纵横家常列举些例子,作为全称的命题, 
立为前提,然后诱人承认合乎自己所欲得出的结论。蔡泽欲应侯把相位让他, 
应侯自然不肯,蔡泽说服他的道理,就是使用上面所讲的推论方法。他举了
一些功成名就而善让得有善果之人物,又举了一些功成名就而不善让不得善
果之人物,随即以特称肯定代替了全称肯定,他的大前题是,凡成功而终其
年不夭伤的人都善让;他的小前提是,应侯是一个功成名就而欲终其年的人; 
故结论是应侯必须让位。
这一推论方法,极其普及于纵横家之间。例如有人要取得国君的信任而
不遭疑忌,便拿曾参杀人,告其母三次,母亦怀疑的例子,反面得出取信的
结论。有人要使国君听谤议而不信私誉,便拿亲近者美我乃出于私畏,或有
所求的例子,反面得出听谏的结论。这种推论非常简单,在逻辑上是“以偏
概全”的谬误方法。除了这种方法,他们又常使用两刀论法,即两面皆有理
的说法,如燕国弱小,对于秦、齐、楚、韩、魏,敌那一国都不合理,附托
于那一国都合理,因此苏代说燕王:“凡天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
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
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燕策)这就是一种两刀论法, 
实际上是从谬误的逻辑推理立论的,正如希腊古代的一个故事,因为先有“凡
教人打官司必胜诉”的诡辩前提,于是当师徒之间打官司时,徒弟便对先生
说:“不给你束修;你胜诉了我亦胜诉,你败诉了我亦胜诉”,这也是两刀
论法。
最后,纵横家的行事,颇能发挥老、庄的游戏思想到政治的“揣摩”上
面。他们常引申老子的“虚”义,变成虚诈的谋策,引申老子的“几”义, 
变成机会的运用,甚至巧辩于有无之间,而企图为穷士进身。例如: 
“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
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
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
者,故能得欲矣。”(东周策) 
他们效法庄子的寓言,在制造史例有穷时,就托为寓言,以传会事理, 
其例甚多,如孟尝君欲闻鬼事,苏秦便乘机拿寓言说他,止他去秦,故事如
下:
“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臣来过于淄上, 
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 
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 
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之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

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
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齐策) 
世称纵横家出奇策异智,“扶急持倾”(刘向语,见校战国策书录), 
实则这种谋士智囊,正是诡辩者的实际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没落时期
的一种是非黑白任意造说的一面,宋曾巩颇说出纵横家的辩说观点,他说: 
“战国之游士,。。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
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
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元丰类■战
国策目录序) 
我们以为纵横思想是时务主义热中的老前辈,这在中国史上一直到近代
政学系的政客还继承他们的诡辩思想的传统。

第二节 阴阳五行思想和易传思想
我们在第十一章里,曾详细说明荀子非十二子篇所称:“略法先王而不
知其统,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
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
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
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现在我们
要进一步说明思、孟和邹衍的关系。
五行说在春秋时代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思想则被唯心
主义者所剽窃。唯心主义的五行说出于子思、孟轲所唱和,因此思、孟学派
更加重了它的神秘的色彩。这一造说在“受而传之”之中,遂至“附庸蔚为
大国”,产生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派。大概就以这派为契机,构成了五行思
想与阴阳(八卦)思想的合流,遂成为所谓形而上学的易学及荒唐无稽的谶
纬的先河。
邹衍(公元前三○五年至二四○年)所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在战国末
期本来不是显学,故荀子、韩非都没有直接对它加以批判(如非十二子篇及
显学篇等都没有提到它)。然而,它似乎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吕
不韦所“集论”的吕氏春秋就受了它不小的影响,并替它保存了所谓“五德
终始说”(详后);而且自汉代以降,它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十分
重大;梁启超也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
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古史辨第五册阴阳五行说之来历)我们几乎可以
说:如果不理解阴阳五行学派的世界观、知识论和逻辑学,则对于自汉以下
的儒家哲学,也不能够有充分理解。所以这里特辟一节,来探讨思、孟学派
到董仲舒之流的阴阳儒学这个中间环节——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
首先使人感到困难的,就是文献的不足。汉志所著录邹子四十九篇和邹
子终始五德五十六篇两种著作,均已散佚。现在所可凭借的资料,只是一些
间接的断片。关于邹衍的生平行事及其学术渊源,也因它不是显学,先秦各
家大都略而不述,后世史籍也语焉不详(如史记孟荀列传及平原君列传等); 
又因这派具有神秘的因素,故关于邹衍其人的记载,涂上了一些神话的色彩, 
使人难于置信。例如后汉书刘瑜传所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譛之, 
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又如伪列子汤问篇言“邹衍
之吹律”,张湛注说:“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鄒之,而
禾黍滋也”。现在只好从史记等书勾稽出一个比较可信的轮廓: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先孟子。其次驺衍,后孟子。。。是以
(因其学说——作者)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 
平原君侧行襒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 
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 
如淳于髠、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姡е剑髦檠灾温抑拢愿�
世主。。。驺姡В!R嗥牟涉阊苤跻约臀模谑瞧胪跫沃W匀绱居隗�
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驺衍之术, 
迂大而闳辨;姡б玻木吣咽淮居隗偅糜氪Γ械蒙蒲浴9势肴怂淘唬骸�
‘谈天衍,雕龙姡В遂惫偂!保献榆髑淞写�
“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驺姡�
修行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姡А!保ㄊ芳羌庖跸虮鹇迹�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髠、孟轲皆至梁。” 
(魏世家)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
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召公世家)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
绌公孙龙。”(平原君虞卿列传) 
“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 
以问邹子。”(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邹衍事迹之可知者,大略如此。或以
为邹衍大概与公孙龙同时,不可能与梁惠王为宾主,史记于此或有错误,不
过它的注意在表明“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而已。这里,我们只要明白邹
衍所倡道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发展不平衡而骤致强盛的诸侯中间,有过一
个时期曾很吃香就够了(孟荀列传说:“王侯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
后不能行之”),其他因文献不足,只可阙疑。
关于邹衍的思想学说,孟子荀卿列传有如下的记载: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 
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
并世盛衰(按‘并’读若‘并海上’之‘并’,史记索隐所谓‘言其并大体, 
随代盛衰,观时而说事’)。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
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
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稗海’环之,人民禽兽
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
亲之施,始也滥耳。” 
史记集解于平原君虞卿列传“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下,又
引刘向别录以释之: 
“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见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 
以问邹子。邹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辩有五胜三至,而辞正为上(原讹作
“下”)。辨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 
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
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
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坐皆称善。” 
由此可以窥见,邹衍的基本思想无疑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
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轰动当世“王公大人”的主张。在探讨这一
“五德终始”论之前,我们须先考察他的观点和方法。
邹衍的观点是儒道混合的,而更偏畸于思、孟学派。其持论的动机,在
于“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尚
德”是儒家的思想,“整之于身,施及黎庶”,宛然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路数。而“要其归,必止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之施”,“仁义”、
“君臣上下”固为儒家所常谈,而“节俭”则带有道家的风味,所以“大并
世盛衰,因载其禨祥”,要上溯至黄帝,“五德转移”即自黄帝始(详后)。

邹衍批评公孙龙辩者之徒以“辞正为上”,是儒家的见解,而不事苛察(所
谓“不能,无害君子”),则稷下道家学派(宋、尹)也有同样的主张(道
家老、庄也轻视辩者)。他的方法是从经验开始,而转向扩充式的主观的类
推逻辑,如“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 
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
而推之,及海外,人所不能睹”,这些都是思、孟学派的作风。更不消说, 
他的五行思想,是继承思孟的“造说”;所谓“五德推移,治各有宜,而符
应若兹”所依据的“天人合一”这一根本思想,更符合于思、孟学派的精神。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比较完整的一段: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
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
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
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
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