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

第85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第85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废公族组织)。
平斗桶权衡丈尺(废公族的单行法)。这些政策表现出奴隶社会的发展,同
时也显露出封建所有制的萌芽。所以史记称他,“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
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门,乡邑大治!” 
然而这反映社会发展的进步政策,却被贾谊新书斥为“违礼义,弃伦理, 
并心于进取,行之三岁,秦俗日败”。他的政策不利于旧贵族的专政,历史
也证明反动的旧贵族并不客气,“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
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卒车裂族夷。”(盐铁论非鞅) 
为什么有这样的仇恨呢?原来因为他“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
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同上)这就看出贵“人”以及大“家” 
和国民阶级的矛盾来了。
司马迁说他“天资刻薄”“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这
些话还是旧传统的说法,不从当时历史的发展去分析,而只归诸个人的“天
资”;其实,商鞅的“变法”,在古代历史上确是进步的,他主张的严刑峻
法,也还是出于法家的“以刑去刑”的理论: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
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罹)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
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一曰: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
去刑。’”(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法家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氏族贵
族和国民阶级所展开的悲剧性的历史斗争是激烈的,古代法家是中国历史上
富有优良传统的战斗人物。近代章太炎为商鞅辨诬的话,也具有反封建的民
主主义的精神。
前期法家,有的从儒家的理论发展而来,也有的从道家的理论发展而来, 
申不害、慎到、韩非就是例子。而且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密切,也不是偶然的,

尤其涉及“术”的思想,所谓“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正是两者
相结合的产物。
三、申不害,与商鞅同时,迟商鞅一年死。史记说: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
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自昭侯八年至二十二年,公元前三五一至三三
七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王邵以为不确)。申子之学, 
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汉书艺文志作六篇),号曰申子。” 
因为“术”不离“势”,故荀子批评他说:“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智)。” 
韩非子之定法篇也说: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
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赏
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蔽
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因为韩非认为“术”与“法”不可分离,故他批评申子有术而无法,但
申子也给了韩非思想不少的影响。他说: 
“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託万乘之劲韩, 
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饬)于官之患也。”(定
法)
荀子说申子“不知智”,或许也指此而言。但这却正反映了当时社会新
旧递嬗的现象。
申子书已佚,现被保存于群书治要中的大体篇,较为完整,充分表现了
“黄老道德”思想的气息,全引如下: 
“夫一妇擅夫,众妇皆乱,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难破家也, 
乱臣不难破国也。是以明君使其臣并进辐凑,莫得专君。今人君之所以高为
城郭而谨门闾之闭者,为寇戎盗贼之至也。今夫弑君而取国者,非必逾城郭
之险而犯门闾之闭也,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有其民而取
其国矣。今使乌获、彭祖负千钧之重而怀琬琰之美,令孟贲、成荆带干将之
剑卫之,行乎幽道,则盗犹偷之矣。今人君之力非贤乎孟获、彭祖而勇非贤
乎孟贲、成荆也,其所守者非特琬琰之美,千钧之重也,而欲勿失,其可得
耶?
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 
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 
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故善为主者, 
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是以近
者亲之,远者怀之。
示人有余者,人夺之;示人不足者,人与之。刚者折,危者覆,动者摇, 
静者安,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随事而定之也。
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治主。君,知其道也, 
官人,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为百当者,人臣之事,非人君之道也。
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
倚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主处其大,臣处其细。以其名听之,以
其名视之,以其名命之。镜设,精,无为而美恶自备。衡设,平,无为而轻
重自得。凡因之道,身与公无事,无事而天下自极也。” 
通篇就君人之术立言。如“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

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纯是道家的见解。而“其名正则天下
治”,“其名倚而天下乱”,与宋、尹“正名自治,奇名自废,名正法备, 
则圣人无事”(奇即倚,废即乱意),完全是同一路数。从韩非子所引申子
的话看来,大体篇为申子所作是很可靠的: 
“申子曰:‘上明见,人备之。其不明见,人惑之。其知见,人饰之。
(“饰”,通行本作“惑”,依迂评本、赵本、凌本校改)不知见,人匿之。
其无欲见,人司(伺)之。其有欲见,人饵之。故曰:吾无从知之,惟无为
可以规(窥)之。’” 
“一曰:申子曰:‘慎尔言也,人且知汝(“知”当作“和”)。慎而
(汝)行也,人且随汝。尔有知见也,人且匿汝。尔无知见也,人且意汝。
汝有知也,人且藏汝。汝无知也,人且行汝。故曰:惟无为可以规之。’” 
(外储说右上)既知用术,术便不能为君上所独擅,而臣下也能用之。“治
不逾官,虽知不言”,虽说守分,也是不欲“其知见”的。申子自己也曾以
此事试探过昭侯: 
“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 
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一日申子请
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
之谒。’申子辟舍请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策在末尾还加了一句: 
“曰:‘君真其人也!’”在商业资本已相当壮大的时代,贸易之道自然要
反映于政治,君臣上下于讨价还价时,也就可能有了一种类似商人投机的揣
度。但是申子也言法,例如: 
“尧之治也,善明法察令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治,任数而不任说。黄
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也。”(类聚五十四、御览六三八
所引)
“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至轻重,所以一群臣也。”(类聚五十
四、文选颜延年讌华林诗李注及邹阳狱中上书吴王注、御览六二八所引) 
这是纯粹的法家之言,后人称他为法家者以此。惜原书散佚,无从确知
申子怎样处理法与术的关系罢了。
四、慎到,赵人,曾为齐稷下先生,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
意,著十二论(史记孟荀列传)。又汉书艺文志法家类有慎子四十二篇,注
云:“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大约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吧,天下篇
把他和彭蒙、田骈等放在关尹、老聃之前,作为道家看: 
“公而不当(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马叙伦庄子义证云:“决” 
疑借为“■”。“■”,穿也,穿有空义。“决然无主”,谓心虚无所主), 
趋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
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道),曰:天能覆
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平)之。知万
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
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冷汰(隆替)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
薄(迫)知而后(复)邻(磷)伤之者也。謑髁(懈惰)无任,而笑天下之
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
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巍)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 
若飘风之还(旋),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回)。全而无非,动静无过, 
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

是以终身无誉(与)。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圣贤。夫块不失道。
豪桀(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
怪焉。。。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乎皆尝有闻者也。”(庄子
天下)
这分明是在描写着一个道家的慎到。所谓“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隆
替于物,以为道理”,所谓“无用圣贤”,正是宋、尹所谓“静因之道”、
“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史记说他“学黄、老道德之术”,是有根据的。
然而荀子却把他作为一个法家去批判: 
“尚法而无法,下修(不循)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 
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是慎
到、田骈也。”(荀子非十二子)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由法谓之, 道尽数矣。”(解蔽)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天论) 
由这些话看来,荀子所不满的,主要还是慎子的道家的态度,证明了慎
子确是天下篇所描写的那样的道家的慎子。
慎子书早佚,现在的“通行本,分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 
严可均(四录堂本)、钱熙祚(守山阁本)、缪荃孙(四部丛刊本)从群书
治要辑出知忠、君臣二篇,并旧有者为七篇。书虽非伪,而断简残编,亦非
秦、汉旧观。”(罗根泽慎懋赏本慎子辨伪,燕京学报第六期) 
慎子是由道到法的过渡人物,他的思想具有道法两方面,但其法家思想
却是由道家的天道观导出的,故他不仅言“法”,也兼言“势”。所以说: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
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慎子因循) 
这显然是从道家的天道观出发而推及于人事。天下篇所谓“齐万物以为
首(道)。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
不能辩(平)之”,恰好是“天道,因则大,化则细”的注脚。天地的“覆”、
“载”,只能各以其一德而及物,故说“化则细”。“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
(平)之”,故须“因”,“因则大”,故“能包之”而“无遗”,一任物
之自然。
应用于人事,就是一任人之自为,不欲“化而使之为我”。所以说:“选
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齐万物以为首(道)”。因此,其
所谓“齐”,就不是机械的齐,而是“斩而齐”(荀子荣辱篇,“斩”读如
“儳”,“儳”,互不齐也)之“齐”,也即是“差差然而齐”(同上正名) 
之“齐”,故曰“维齐非齐”(同上王制)。物万不齐,不能强之使齐,所
以主张“因”,而反对“化”。
“因”,就要承认客观的现实。所以必须“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冷
汰于物,以为道理”。他的“法”“势”理论,大抵是由此出发的。
“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 
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威德) 
“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同上) 
“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君人)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
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