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55-太平圣惠方 >

第233部分

055-太平圣惠方-第233部分

小说: 055-太平圣惠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治脱肛出在外者。宜服此鳖头散方。x 
鳖头(一枚炙令焦黄) 磁石(二两烧醋淬七遍细研水飞过) 皮〔一枚炙令黄燥(焦)〕 
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x治脱肛不瘥。宜服此方。x 
鳖头(一枚烧灰) 蒲黄(半两) 白蔹(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敷于肛上。按抑令入。日三四度瘥。 
x又方。x 
生铁(五斤)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日三度洗之。 
x治脱肛泻血不止。宜服此方。x 
太(石)耳(五两微炒) 白矾(一两烧灰) 密陀僧(一两细研)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x又方。x 
附子〔一两焙(烧)令熟于地上用盏盖出火毒〕 桑黄(一两微炙)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 
x治脱肛不缩方。x 
石榴根 茜根(各一握) 
上件药。细锉。用好酒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 
x又方。x 
上取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 
入为度。 
x又方。x 
五花精叶(不限多少阴干) 
上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兼涂肠头亦瘥。 
x又方。x 
蛇床子(一两) 
微炒。捣罗为末贴之效。 

卷第六十
治肛门有虫恒痒诸方
内容:夫肛门有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肛门为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内之一 
虫也 
门溢 
x治肛门痒。或出脓血。有虫傍生孔窍内。蜣螂丸方。x 
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去足翅微炙捣末) 新牛粪(半两) 好肥羊肉(一两炒令香) 
上件药。都捣如膏。丸如莲子大。炙令热。以新绵薄裹。纳下部中。半日。少吃饭即大 
便中虫俱出。三五度即永瘥。 
x又方。x 
白蒺藜(半两微炒) 硫黄(一两细研) 猪牙皂荚(一两烧灰)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硫黄同研令匀。用葱薤汁和丸。如莲子大。以绵裹一丸。纳下部 
中。日二三易。 
x又方。x 
雄黄(半两) 胡粉(半两) 
上件药。细研。以枣肉和丸。如莲子大。以绵裹一丸。纳下部中。日再易之。 
x治下部痒如虫行方。x 
朱砂(一分细研) 白矾(一两烧灰) 芎 
上件药。捣罗为末。每用绵裹一钱。纳下部中。日再易之。 
x又方。x 
死蛇(一条如指粗者) 
上掘地作坑。置蛇于中烧之。取有孔板覆坑上。坐熏之。其虫尽出。 

卷第六十
治肛门赤痛诸方
内容:夫肛门为大肠之候。其气虚为风热所乘。热气击搏。故令肛门赤痛也。 
x治大肠风热所攻。肛门赤痛。川大黄散方。x 
川大黄(三分) 赤芍药(半两) 黄 (锉) 黄芩 玄参(以上各一两) 丹参(三 
分)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二钱。 
x治大肠风毒所攻。赤痛。令人烦热。为风热不安。牛蒡子散方。x 
牛蒡子(一两微炒) 白矾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当归(半两锉微炒) 枳壳(三 
分麸 
炒微黄去瓤) 芎 (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x治大肠风热(壅)。毒瓦斯攻肛门。赤肿疼痛。槟榔散方。x 
槟榔(一两) 沉香(半两) 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赤芍药(半两) 川大黄 
(一两锉 
碎微炒) 防风(半两去芦头) 芎 (半两) 犀角屑(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x又方。x 
皂荚树白皮(一两涂酥炙令黄)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枳壳〔三分麸炒微赤(黄) 
去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 
x又方。x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川朴硝(一两) 芎 (半两) 沉香(半两) 川大黄 
(一两锉 
碎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内容: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 
行。血涩不行。则卫气壅遏而不通。故生大热。热盛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于骨髓。骨髓 
不为 
骨髓 
已 
流 
血 
而 
狠 
聚 
内则生胸腹腑脏之中。外则生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壅滞之本 
者。始于血老不作汗。肉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内热所为也。夫痈疽生脓水之 
成。非天降。非地出。盖微之所成也。大保命全生者。谒医于无伤。防萌于未形。理之于未 
成。是谓朝觉而夕理。使身被痈疽之疾。致令脓血之聚者。不亦去道远乎。脓水已成。则死 
者十有八九矣。岂不慎欤。然而发有多端。感动不一。为疮为疖为痈为疽。初觉小异。须怀 
大怖 
唯宜 
惧不 
极刑。 
岁。人 
且须及 
痈疽疖 
必愈。 
间。其 
一头如 
疽生于 
易得痊 
灸。为 
皆由内 
液疏其 
热多者 
时苍黄。何能辨于此疾浅深。是以毙也。疗痈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足 
而发有缓急。发于喉舌头面脑项间。肩背上胸腹里。四肢大节。女子妒乳 
为缓。若生险处。朝觉而夕理。或可获痊。忽不遇良医。自复不明此喻。 
痊者幸矣。然痈疽所发有二等。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 
变者。发于骨髓。浅疮者欲在浓处。深疮者欲在薄处。痈疽肿。大按乃痛 
者脓浅。所按之处不复者无脓。必是水也。 
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谓气结为肿。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痈。此是寒 
气 
排 
决 
应当发热而又恶寒者。痈疽也。论曰。簪贵发肿。危困者多。市俗有之。所殆者少。何则。 
人受气同禀阴阳。共食醋咸。病有殊异。答曰。夫勋赫英杰。嗜欲非常。冬不履于冻寒。夏 
不伤于炎暑。击钟鼎食。兼饵乳石之流。积阴滞阳。遂致涩凝之弊。郁气伤于血脉。痈疽随 
积而生。重者旬日而终。轻者逾月而殒。是故市俗则不然矣。何者。蔬食不给于口。寒暑屡 
中于形。当卫纵有沉 。力役毒随汗泄。寝御理异。病故殊途。将逸性类于劳生。岂可同日 
而语哉。是以晋尚书褚澄。疗寡妇尼僧。虽无房室之劳。而有忧思之苦。此乃深达其性者也 
。审其浮沉之针。艾若灸烙合度。实不足忧。或任庸愚。危毙立致。遇良医者必保十全。或 
因循侮慢。或询于凡流。或自以委命。或祈以自瘥。或犯以诸类。盖疑谋之丧生也。古人患 
痈。已成大脓者。十不存一二。有疽生于指上。疗者于后节截去之。传曰卢淳有截指之效 
静而思之。非良法也。何者。夫疗痈疽。未精识别。一概施之以针艾。用之铍割。为毒则剧 
保效诚难。刘涓卢扁之流。虽擅名于前。审详理趣。亦未得全通也。是以古人见痈有大脓而 
弃之。有疽在指。断之而不疑。弃脓则舍重而非工。截手则伤本而 
哉。今之所疗。则不然矣。何者。调脏腑致其疏通。和营卫使无壅 
气血聚散之源。内则补虚而泻实。调浮而和沉。外则以汤水淋注以 
者使筋骨保安。浅者令肤肉不坏。至于将摄条例。并有铨次。然而 
之于心。非愚能尽。医者意也。随时之义。略陈梗概。以定大纲云 

卷第六十一
辨痈疽证候好恶法
内容:夫痈疽外发。理体已备于前。至于内痈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接。所谓至难。然 
五脏六腑。有俞募。虽结固于中。而自形于外。外察其部。则内审其源。定药投分。若拔芒 
刺。 
小便 
嗜睡 
重。 
肿。 
善也 
然 
知 
明 
一 
一 
穴在鸠尾下一寸是)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期门一穴在第二肋 
旁 
一 
名 
长 
是) 
中管隐隐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痈也。(中管二穴一名太仓在上管下一寸)天枢 
隐 
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天枢二穴在脐两旁各二寸陷中是)丹田隐 
隐 
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痈也)(丹田一名石门一名精室一名命门一穴在脐下二 
寸)关元隐隐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关元一名腋门在脐下三寸)右验 
其 
人所慕。依据此候审定痈疽浅深。病从何腑脏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 
之。 

卷第六十一
痈疽叙疗诸法
内容:凡痈疽疖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许大。微似有痛痒。或触破之即 展。初觉有之。即须速 
服犀 
四畔 
是痈 
兼帛 
血滞 
烂肉 
草从风 

卷第六十一
辨痈疽宜灸不宜灸法
内容: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大。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 之。经 
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凡灸后。却似 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 
下微 
奇 
作 
豉饼子若干。更换新者尤佳也。其疮苦痛。即须苦灸。仍壮数唯多为妙。若是疽。即不宜灸 
。夫疽初生。形如 。头白焦枯。气本深沉。疗者既不精辨。亦便灸之。以至数壮。或痈 
疖成脓之后。亦令灸之。深须将理。莫谩轻生。初灸三壮。不觉痛者为上。肉已夭。其下脓 
深。及至数壮之后。 痛必倍。为热气益盛。脓伏内攻之。火灼其外。转增毒甚。物理推之 
。事则可验。诸所不宜灸穴。及大妨处。具载之于后。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 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是) 神庭(在发际直鼻 
上) 
承泣(在目下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 风府(在脑后发际一寸大筋旁宛宛中) 喑门(在顶后发际宛 
宛 
中) 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中间) 三阳络(在肾上大脉沟上一寸) 下关(在耳前动脉是 
也) 
耳中耳门(禁灸) 人迎(在颈大脉应手侠结喉旁通五脏气)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禁灸) 
伏 
兔(二穴在膝上六寸) 地五会(在足小趾次趾后 
上件穴。据明堂经。并禁不可灸。或于上出疮疖。亦不得便灸。且以诸方法。及汤水注 
射。 
经久 
灸法。 
上用硫黄一块子。随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 
点硫黄上。令着三两遍。取脓水。以疮干瘥为度。 

卷第六十一
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
内容: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脓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诸药贴 救疗。以 
安病者之心。脓成。即当弃药从针烙也。既至脓成。即当决生死际。不可疑惧痛。顷刻之间。 
以 
夫 
而 
若不针烙决溃。热毒无从而解。脓瘀无从而泄。或过时不针。即反攻于内。内既消败。欲望 
其生。岂可得乎。嗟夫。此疾针烙取瘥。实为从容。疑而受毙。亦岂容易。此为必死之患。 
或隐讳此疾。或惧痛不针。此神夺其识。死期将至。诸可知也。痈则皮薄宜针。疽则皮浓宜 
烙。古法无烙。唯有针刺。烙即火也。亦谓之燔。针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瘥 
殊稳。妙于铍针法。本用铍针。烙法当用火针。如似火筋。磨头令大小如枣核丸滑。用灯焰 
烧。须臾火作。炬数 油烧令赤。皆须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 
稍广。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疏达。脓水易出。不假按抑。实者捻发为维。虚者以纸 
为 
令 
其 
针 
良 
也。务求速瘥。肿内余脓及脓根未尽。便令疮合。后必有再发之理。熟能言之。诸发肿都软 
而不痛者。即并宜针烙。若发于背者。即须用水角乃得痊矣。 

卷第六十一
辨痈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
内容:凡疗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 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慢稀者。不用 
水角。角法。于宽静室中不当风处。平实地。掘一小坑。口稍阔于疮肿。深一尺以下。去此 
坑二 
背下 
侧。 
被 
或 
乖 
智 
早 
毒瓦斯内坚。肉变为脓。以致内溃。深可哀也。疽之已盛。而乃火攻。则火毒相击。令人烦闷 
。加其虚惫。可不慎乎。或富贵之人。遭遇此疾。多贮水银以为水角。尤妙。用水银角法。 
上拣稳实地。穿一坑。口稍阔于疮肿处。深可四五寸。先于坑中布纸五六重。衬水银。 
诸余铺设。一依前方。其水银多至一升已来。如无。只三五合亦得。 

卷第六十一
治痈诸方
内容:夫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 
不调 
脉。 
阳也 
皮薄 
骨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