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疡医大全-第2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云在里。况瞳人属肾,内热灼极,则肾水枯涸,不能照物,譬之炎天热甚,致目
昏蔽,当速下之,以救肾家将绝之水。设谓此证属虚,误投热药,害岂浅鲜哉。
腹痛 或问腹痛,何以属里?曰∶尝考坤为腹,乃纯阴也,谓之曰阴,则腹痛
非表明甚。若腹未痛而胸前痛者,邪未深入,尚作半表半里证。今腹痛知邪已传腑
矣。曰∶既腹痛属里,当投大黄,又用桂枝者何意?曰∶或太阳证误下致腹痛,尚
有微表未解,或太阴里证而脉带浮者,故用桂枝大黄,令表里两解,然腹痛虽属里,
又有传经直中之分,须慎之。
不眠 或问不眠,何以见里证?曰∶盖热邪入腑,令人烦躁不安。若寒盛为直中,
则属阴,阴主静,静则多眠,又岂能不眠。又问∶不得眠固属传经里证,有投寒药愈
盛者何故?此乃汗、吐、下后证也。名曰∶津液内竭不得眠,必心蕴虚烦,脉未浮弱
者,当用真武汤及酸枣仁汤。而里证不眠者,则烦躁口渴不已,脉必有力,故知之。
手足心腋下有汗 手足心及腋下出汗为里证者,盖人身诸背属阳,诸腹属阴,手
足掌心腋下皆属阴地,五脏经络所系,热邪熏蒸脏腑,致掌中腋下汗出。若掌中腋
下未滋润者,邪尚在表,未入里,即谓之表病里和。今掌心腋下有汗,知大便已硬,当急下之,为里证无疑。
嗌干齿燥 或问嗌干齿燥,何以属里?曰∶夫咽为胃之路,齿乃骨之余,今嗌干
者腑热盛也,齿燥者热灼骨也,骨与胃非里乎?或问曰∶内热甚当咽痛,寒证亦咽
痛何也?盖直中之寒为咽痛,必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此乃寒极而成反致咽痛,与之
水则不欲咽,不若传经嗌干齿燥,极喜饮
水耳。
以上俱传经里证当攻里。
脉沉细无力 或问脉沉细无力,何以是直中寒证?曰∶盖元气固于一身,畅于
四肢,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定理也。沉者阴也,无力者虚也,是寒中阴经,阳气衰
微,故脉不能有力。假内有热,脉必实而且滑,安得无力?若脉无力,即为寒为虚
为直中耳。外虽有表证,或大热之证,不敢用攻里及发表药,若不凭脉而概投麻黄,令重虚其虚,欲救晚矣。
背恶寒 或问背恶寒,如何是直中?曰∶阴邪入于阳分,阴盛阳衰,当用附子
理中汤。或曰∶阳明腑病,背亦恶寒何也?曰∶夫阳明腑病背恶寒者,外无寒证,必
见口渴烦躁,背属阳,阳热内陷入腑,则背空虚,致微恶寒,故用白虎汤。若口中
和者正属直中寒证,又孰敢用白虎耶!总之,渴则内有热,不渴则内有寒也。
呕吐清涎沫 或问呕吐涎沫,何以为直中?曰∶胃腑有寒热,必先现涎沫。《内
经》云∶诸呕吐酸水及水液混浊者,皆属于热;诸病吐涎及澄沏清冷者,皆属于寒。
如天寒则水清,天热则水浊之意,若有热有火在胃脘之间,自烧耗津液,以致口渴,化为酸浊之水,又安得有清涎沫乎!
四肢厥逆 或问四肢厥逆,何为直中寒证?曰∶盖四肢属阳,寒邪属阴,阳衰
阴盛,故发厥过乎肘膝,况肘膝乃人之四关,今寒过之是为直中。脉沉迟无力者,急
温之。或问又有阳厥者何也?此物极则反,虽厥指甲尚温,不似寒厥冷极,外证必口
渴烦躁恶热,小便短赤,大便或闭或下利肠垢,脉必沉实有力,但有一证,即以为别。
多眠 或问多眠何以属直中?曰∶阴盛则静,静则使人多眠。若传经热证则属
阳,阳主动,焉得多眠。又云∶表证亦有多眠者何说?曰∶表证是感邪深重,必头
痛发热,方为表证多眠,若传经里证,则
烦躁恶热,揭去衣被,甚则谵语发狂,又何能多眠也!总之,多眠非直中寒证,即是表证矣。
干呕 或问干呕,何以是阴寒证?曰∶盖寒郁中脘,阳气不舒,欲吐不吐,名曰
干呕。若有热在内,则吐出物或呕酸苦水,便无此证。或谓太阳、少阳、水气亦令人
干呕何也?曰∶太阳干呕,头痛发热,少阳干呕,胸满胁痛,水气干呕,咳引胁下
痛,惟直中干呕,则外无一毫表证,必见下利清谷,面惨洒淅,及诸寒证。然太阳、少阳、水气三者干呕,究未
离乎寒也。
下利清谷 或问下利清谷,何以是直中寒证?夫寒邪居内则水谷不化。经云∶食
下即化腐臭而出者,是有火也,食下不化完谷而出者,是有寒也。又云∶天寒则水
清,天热则水浊。《病机》云∶诸水液澄沏清冷者,皆属乎寒。今下利清谷,非寒而
何?若传经热证,便下利肠垢,而不下利清谷矣。
吐蛔 或问吐蛔,何为直中?曰∶蛔得热则安,遇寒则泛吐蛔,必膈上有寒也。
投以凉药则逆,当急温之。又问曰∶倘外大热证而吐蛔,亦禁用寒凉药否?曰∶如
乌梅理中丸,系安蛔药也。皆用附子、干姜,虽有热证,必先安蛔而后可治。他证不然,膈上虚寒,犯之必危。
蜷卧 或问蜷卧何为直中?曰∶热则舒畅流通,何有蜷卧,试观常人冬月独卧,
寒极必蜷卧,天气稍暖,则手足伸舒,卧便自如。曰∶阳经表证,亦有蜷卧者,寒
耶?热耶?曰∶阳经蜷卧,表中寒深故也。须大发表,分别在有头痛发热及诸表证,乃
是阳经蜷卧。盖阴经蜷卧,则无一毫表证。
囊缩 或问囊缩,何以属直中者?曰∶盖热主流通,寒则敛缩,且直中寒证,乃
阴盛阳衰,不能温其下,故令阴囊收缩。如常人遇冬,睾丸反隐于上,此寒盛也;遇
夏睾丸下垂,此阳盛也。然《指掌》以囊缩用承气者何意?曰∶厥阴者肝也,肝主
筋膜,若次第传至厥阴,六经已尽,邪气盛者,致筋急舌卷如中风状,而囊为之敛
搐,以筋聚于阴器故也。非似直中曰隐曰缩。夫《指掌》以囊缩当下者,必口渴烦
满极,方敢投承气。至于口不渴,兼有一毫厥逆清谷,误投承气必危。
唇甲青 或问唇甲青,何以是寒证?曰∶盖指得血而能握,唇得血而色赤,今
寒中之血凝,不能濡润,唇甲色变,况色之赤者为热,青者为寒,急温无疑。或曰∶
阳厥亦唇甲青,别之如何?曰∶阳厥热深也,热极反厥。然唇甲似青实非青也,乃
紫黑色,唇虽紫口必渴,与之水则饮,启唇视之,咽喉如煤,指甲虽紫尚温。若直
中者,唇青而口和,甲青而厥逆,寒热之辨,相隔千里,司命者凛之毋急。
小便清长 或问小便清长,何为内有寒乎∶曰∶夫内热则便赤短少,内寒则便
清且长。或曰∶邪在皮毛,未入腑者,亦便清长,何以别之?曰∶邪在表为表病里
和,言便如常,今谓之曰清长,则异于常时耳。要知直中,小便清长,必见厥逆清
谷,外无表证为异。若有头痛发热,而小便清长如旧者,则又属表矣。
以上俱直中寒证,当救里。
卷四十附刊寒门秘法
似证辨疑
属性:少阴似太阳 有少阴直中发热。似太阳发热,何以辨之?曰∶盖太阳发热,必
有头痛,脉浮而紧,宜麻黄汤。少阴属里寒,不当发热,今发热何也?乃表里俱伤。
惟表有寒故发热,虽发热脉必沉迟,或下利清谷,当用麻黄、细辛以发表,附子以
温中,令表里寒邪两解。若有头痛发热而脉重紧,即是太阳表证,又何以为少阴热
乎?经云∶阴证少头痛,设有头痛发热,兼之下利清谷,即是两感于寒也。而非少阴热矣。
阳明经证似腑证 有阳明经证误作阳
明腑证者,如何辨?盖阳明经病,表病里和也,阳明腑病,里病表和也,经腑同见
者,表里俱病也。经则目痛鼻干,无便闭、谵语、恶热等证,此不可下。腑则恶热、自
汗、便结,无头痛、恶风、恶寒,此不可汗。然汗解者,汗阳明之经,而不汗阳明
之腑,下者下阳明之腑,而非下阳明之经也。
表证自汗似里证自汗 有表汗认为里汗,何以别之?盖表病自汗,太阳伤风也,
里病自汗,热邪传腑也。风者善行数变,性主舒畅万物,人身腠理开,故自汗必恶风、
头痛、发热,其脉浮而缓;若里证自汗,因热传腑,熏蒸鼎沸,亦腠理开而自汗,恶
热甚,外无大表证,其脉洪而有力。一恶风、脉浮而缓,一恶热、脉洪有力,须细察之。
表证身痛似直中身痛 表病身痛似直中身痛,从何分别?盖表证身痛,太阳伤
寒也;里证身痛,寒邪直中三阴也。名曰表,则头痛发热;名曰阴,又何有头痛、发
热。表证身痛者重表之,直中身痛者重温之。皆寒为病,以寒主凝滞血脉,故令人身痛。若热则无身痛证。
如狂似正狂 如狂未若正狂之甚,阳热盛极,令人发狂,其证大便闭结,小便
短赤,面红口干。经曰∶重阳者狂,此之谓与。若如狂乃蓄血下焦,小便自利,唇
焦漱水不欲咽,当用桃仁承气汤。一小便短少而狂甚,一小便自利而粪黑为别。
动阴血似衄血证 动阴血与鼻衄,何以异?盖衄从鼻孔中流出,若动阴血则不
止。在鼻乃少阴传经,里证热极而反厥逆者,是误用麻附,以热证而用热药,使内
热愈甚,迫血妄行,故从耳目、口鼻中滴流,名曰动阴血,非衄血也。
表恶寒似里恶寒 表恶寒不同里恶寒者,直中里证恶寒,外无一毫身热头痛;若
表证恶寒,必有发热头痛之异。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此乃千古确论。
阴躁似阳躁 有阴极反烦燥似阳躁者,何法辨之?盖热极烦躁,必口渴饮水
能咽,或大便闭,或下利肠垢,腹中急痛;若直中阴寒反躁者,乃物极则反,口虽渴
欲饮水不上咽,大概以脉消息之耳。辨其有力无力,脉稍有力而能咽水者,即是阳躁,非阴躁也。
瘀血发黄似郁热发黄 瘀血发黄与郁热发黄,何以别之?盖当汗失汗,致热邪
传里,熏灼肌肉,热弗能升越,令人发黄,则小便不利;若膀胱热不解,瘀血蓄于下
焦而发黄,则小腹硬痛,而小便自利。二证发黄,惟视小便利与不利耳。
热厥似寒厥 寒热之厥,辨在何处?盖寒厥四肢逆冷,过乎肘膝,指甲青,脉沉
细无力,有寒证见于外;若热极而厥者,火极似水,虽厥而指甲尚温。不似寒厥过乎
肘膝,脉来沉实,大而有力,以此为别。
直中咽痛似传经咽痛 直中、传经皆有咽痛,不知传经咽痛,必口燥渴能消水,
大便闭,不闭则下利肠垢,小便短赤;若直中咽痛,则脉来无力,或下利清谷,口
不渴而咽痛者,名曰肾伤寒,急用半夏桂甘汤。即传经咽痛,宜用苦寒之剂。二者总在渴不渴,消水与不消水辨焉。
太阳无脉似阴脉 太阳无脉,(即脉不出也。)认作阳证见阴脉者,不可也。盖太阳无
脉因寒邪在肌肤,凝滞不行,血脉难以周流,故无脉乃表感寒邪深重,外必见太阳
证方是,当大发表以通血脉,岂得混作阳证见阴脉乎。
太阳脉似少阴 有太阳脉似少阴,别之奈何?在外绝是太阳表证,头痛发热,
恶寒身痛,脉当浮紧,今反沉迟无力,(此取脉不取证也。)是太阳表证得少阴脉,此里虚久
寒,正气衰弱,故脉不能浮紧而见沉细。若正气旺,脉必浮紧,何至沉迟无力,故用
四逆汤使正气旺,逼寒外出,脉遂自然浮紧,设误投麻黄发表,是重虚其虚矣。
太阳腑证似里证 太阳腑证与里证有辨。盖太阳腑者膀胱也,膀胱所以盛溺。若
溺短赤,即太阳腑病。误以溺赤为里证者,非太阳始受病,必头痛发热,甚则邪传于
本腑,遂便赤。此邪只在太阳经腑,其他脏腑平和无恙,勿作里证,治当两解太阳
经腑之邪,发散中加渗利药如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气化添官桂,利便
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汤头》)即太阳腑药也。今人见病起有表证兼溺
赤,即不敢用发散,然果是里证而小便短赤,无一毫表证,清利无防。若溺赤而兼
有表证,外无胃腑证者,此是太阳经腑俱病,当即发表,又何疑焉。
津液内竭误利小便 有津液内竭,小便不利,而失错利之过矣。盖人身之汗与
溺同源。经云∶天寒衣浓则为气为溺,天热衣薄则为汗。言寒则溺多而汗少,热则
汗多而溺少,阳明腑病汗多小便不利者,皆津液内竭,妄利之重虚其虚,而便愈不利
矣。果是里证,热在下焦,及未曾大汗而小便不利者,方用渗利之品。若一见自汗,
或大汗后小便不利者,乃津液内竭,切勿轻利也。
两感须分传中 两感者,阴阳双传也,表里并行,如膀胱与肾,脾与胃,肝与胆
俱伤,若与他经同见,即为合病,或表里俱见,遂非两感矣。如《活人书》宜先救
里以四逆汤,以《六书》言不可救,以攻为主,二者偏见,非活法也。果见下利
清谷,必先救里,果见烦满口干,则先攻里。大法传经两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