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是啊,我早就说过,汉人不可靠,部落非得要听他们的话。”另一个看上去十分魁梧:“还派了人专门去袁家。”
“很难讲,广信那批蠢货,把袁家的嫡长子腿给剁了,回头来去讨好卖乖。无论如何,袁家也会多个心眼儿。”
“就是,对面的赵云是汉人,袁家的人也是汉人。看来我们介入了汉人的内斗,被人当枪使了。”
“到这里二十多天,我们部落勒紧了腰带,地都荒着,是不是该让他们先付出点儿东西来?空口白牙就让我们来拼命,这下麻烦大了。”
南越人有一个好处,这些将领在部落里面是贵族,他们说话的时候,普通的部众就会闭嘴。而且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武者,声音比较大,嗡嗡嗡的声音四处都是。
“许先生,你是不是该给我们一个交代?”一位宗师级强者脸色不善:“说好的汉军渡江作战呢?你们汉人之间,设了啥阴谋诡计?”
“我明白了,要我们去送死,北岸的军队一出来,他们再回师攻打,好计谋。”
“征老先生,我看你老误会了。”许先生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开脱:“或许贵部的人太狠了,对面的水师找不到小船,如何登岸?”
“总不能让他们从船上跳下来吧,那船舷至少一两丈高,武者还无所谓,普通人不得摔死啊。实在不行,我们就只有攻过去!”
“攻过去如何打?欺负老朽不知兵吗?”征老先生额头青筋爆了出来:“你是让我们的士卒跑到岸边,然后爬上那些大船和汉军交战?”
“拿下!我们北岸的军队马上撤掉,这就是你们汉人的阴谋!”
许先生尽管练过武,哪是五大三粗的南越武者对手,他还是很平静:“征老先生,这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主意,而是你们这些部落和我们家主公商议的结果。”
“南征军的领导权,必须要掌握在我们手中,今后和你们这些部落来分享在交州的权利。你们也派人打听下,我们肯定和赵家小儿不是一路人!”
“谁说要攻击船队必须要上船,你们不能射箭吗?”
还别说,许先生大义凛然的话让征老先生也陷入了沉默。
此刻,他眼光游历,希望在自己这边找出一两个脸上慌张的。
毕竟这次联络的部落太多,难免有人通风报信。
“姑且相信你一次!”征老先生脸上悻悻然,他沉声命令:“全体出击,冲出去射箭。”
他知道,这次行动失败了。即便北军能围困高要城,水军也能自如地退走。对方也有宗师级强者,高层一个都捉不到。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不能消灭水军,该不该马上给北军发消息,让他们出来配合。
第五十八章 交叉火力显威,南岸联军投降()
看到如蝗虫一般涌出来的南越联军,蔡瑁浑身都颤抖起来,这些都是水师的功劳,是自己所领导的,不管是贺齐还是赵仁、赵义都不会分润!
“校尉,咱们开始吗?”一位荆州世家子声音都在发抖。
或许此前在江陵的时候,这个校尉还有名无实,你在江上围剿一些水寇,雒阳那帮子大人物连正眼都不会看一下,这可是南征军,是镇南将军的兵,是朝廷水师!
“等等!”蔡瑁现在也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了,他故作无事地摆摆手:“此次我们要最大程度的打击南越联军,片甲不留做不到,毕竟我军人数少,不能下船作战。”
是啊,众人叹了口气。南越兵没有啥正兵辅兵一说,每个部众只要上了战场就是士卒,所有的东西自己背着,除了给养有专人在保管。
光是冒出头的士卒,估计有三万多,整个南岸都铺满了,乌泱乌泱的,看着就叫人头皮发麻。水军加上甘宁那边才九千来人,在正面战场上绝对干不过。
眼看着南越兵都冲到堤坝上,每一个人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蔡瑁才深吸了一口气:“赵仁兄弟,交给你们了!”
尽管有左路军右路军,有些东西赵云还是要掌握在手上的。
譬如水师,谁都不给,可以派遣水军参战。还有步兵,现在有了前世特种兵的雏形,陷阵营和先登营,是攻城拔寨的尖锐。
最主要的就是霹雳车,尽管在左右军都派了十五辆,可惜操作的士卒全是赵家部曲。
平时周围有精卒守护,一旦对方想强行收编,对不起,重要部件立刻毁坏,不过是一个木头架子,你拿去也没用。
赵云不管是对曹操还是袁绍说得很清楚,霹雳车部队是配合作战,你有作战命令他们会一丝不苟地执行,最后还得收归中军。
赵仁手上的令旗一挥,装载着霹雳车的船只瞬间架起了一架架划时代武器。
“开始!”在敌军的箭支射到船舷的时候,石弹腾空而起。
根本就不需要瞄准,每一颗石头都能收割到生命,运气好的,还可以砸到一群人。
“射!”蔡瑁心里狂喜,能近距离地观察到霹雳车的威力,他还稍微迟缓了片刻。
没错,石弹就是拦截后路的,每个船上的弓箭都不一样,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而在指挥舰上,则是大号的守城弩,十多个士兵忙活着不停装箭发射,旁边两队人马守候换班操作,毕竟这是力气活儿。
o妈呀,征老先生看得睚眦欲裂,靠着自己这边石弹如雨,中间有攻城弩,而在岸边则是船上千箭齐发,南越联军成了待宰的羔羊。
反观汉军水师,除了刚开始躲避不及被射中了几个,在霹雳车亮相的时候,趁着南军愣神的当儿,一起出现在船舷上。
“赵云小儿,”征老先生都不敢接近战场,在原地怒吼:“如此杀戮,你不怕遭到天谴吗?”
郁水南岸,到处是胡乱奔跑的南越部众,嘶喊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他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战场,直达高要县城。
“战争就是要死人的,”一位老人的声音悠悠越过去:“没有你们南越人的反叛,就没有南征军。除非你们全体投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打嘴皮子?崔家本身就是书香门第,崔成老人可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年轻的时候伶牙俐齿,不知折服了多少青年才俊。
“姓许的,你们和赵家小儿联合起来哄骗我们,看剑!”征老先生怒不可遏,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宝剑。
其实一个文弱书生罢了,即便身上挂着宝剑,在武者眼里也不过是装饰品而已,他一拳过去就能打出粑粑来。
“先生请恕罪!”平时镇定自若的许先生吓得瘫软在地:“这些东西都是赵云自己的,我们右路军有,使用的也是他的人,某实不知啊!”
“哼,我带着你去你们家主子那里分说。”征老先生毕竟是宗师强者,心里一想也对,收回剑一把拎起他就走。
留在原地的南越各部落将领傻眼了,有几个身上还带着伤,从石弹下逃回来的。
看着那道绝尘而去的身影,欲哭无泪,你们征氏部落是此次联军的主力和实际策动者,你走了我们这里谁主持?
这那里是打战?就是一边倒的屠杀,连汉军的一根毛都没伤到。
他们一时间没有了主心骨,不知道何去何从,只是呆呆地看着石弹弩箭和箭雨在自己的部卒丛中飞舞。
“哈哈哈哈,痛快!”蔡瑁顾盼生辉:“兄弟们,加把劲,所有的南越兵都给劳资留在南岸,让他们永远都回不了家。”
要是熟悉的人看到了,这那是风度翩翩的蔡家郎?分明就是一个游侠儿,头盔早就摘下来,头发散乱。
“是,校尉大人!”众志成城,士卒们齐声吼叫:“万胜!”
南岸上,那些没有被石弹砸着的人,一个个哭爹喊娘,恨不得能肋生双翅逃掉。
经过那些将领身边,没有丝毫停滞,就是一个劲的跑。
看到平日里熟悉的人一个个被石弹砸死砸断砸烂,实在太震撼了。
“诸位,征家先祖被大汉政府军绞杀殆尽,余孽逃到山林间休养生息。”一个明白事理的将领站了出来。
“就是,他们攻城拔寨,才搜罗到导引术,不然哪有今日的征氏部落?”
“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我们如今该如何行事,才能挽救一些战场上的兄弟们。眼看冲过去的部卒眨眼间就没了四五千人,再持续下去得全军覆没。”
“投降吧,汉军确实太强大,我们没办法!”一个将领当机立断:“再不投降,兄弟们一个都逃不出来了,就是此前的伤亡,回到部族也得受惩罚。”
“请各位汉军大人收手!”一位一流武者开声吐气:“我们联军投降!”
“当我们是白痴啊!”赵义嗤之以鼻:“等我们下去,你们不是跑远就是反攻!”
这下,此前矜持的南军将领们面面相觑。
突然,有一个将领急中生智:“发誓吧,赶紧的!”
“好,”众将齐声高呼:“我们对天发誓,投降大汉,永不反叛!”
没办法,先把自己的手下给救了,至于部落,大不了不回去。
到时候和汉军一起回到部落,看看究竟是谁掌权。
“蔡校尉,命令兄弟们停手吧,过多杀戮有干天和。”赵义劝慰道:“大帅还需要降兵修桥补路呢。”
这就胜利了?蔡瑁脑袋还是晕晕乎乎的,他懵懵懂懂地diandian头:“兄弟们,我们胜利啦,停手吧!”
第五十九章 学校比武,拼音传播()
华夏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
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子弟就读。
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以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控制,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庶民和奴隶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官学。
随着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颍川书院和燕赵书院,也是私学,前者有族学发展起来的,后者直接面对整个社会。毕竟赵家想参与权力游戏,文化人的培养必不可少。
像赵云现在除了在鸿都门学带了一部分学子外,因为燕赵书院去年才刚刚开学,目前真还提供不了人才上岗,除非是先生们。
但是每一个博士,又是书院的火种,到交州来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到第一批学子学成,再择一批优秀的上任,毕竟天下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历经发展,到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雒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现在也就这个规模。
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初期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现在世家实力过大,私学林立,地方官学衰废,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