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之崛起-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意思是,中国和美国会因为太平洋而产生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这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尔认真的说道,然后立即道出自己的想法。
“当中国和美国陷入海上军备竞赛的之后,那么无论是美国或是中国,都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在他们的竞争之中,英国站在那一方!”
“到时无论英国站在那一方,那一方都将是太平洋真正的赢家!”
阿斯奎斯首相笑了笑,摸了摸他的下巴。
“这么做才真正符合英国利益和未来。”
一直未发表看法的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这时主动地说。
“如果中国和美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那么无论是中国或是美国,都必须要竭尽全力争取英国的支持,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赢家!”
“所以,我们现在要需要做的就是……”
邱吉尔停了一下,先是笑了笑又继续往下说。
“默认中国对德属新几内亚的占领,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告诉中国人,我们可以接受他们对德属新几内亚的占领,但是作为回报……”
“什么?”
“中国人必须要在德属东非作出一定的让步!”
(未完待续)
第21章 转变()
南京。
光复大道36号,内阁总理大臣官邸。
“对德宣战!”
这个消息简直如同一把利刃直捅袁世凯这位内阁总理大臣的心窝,尽管同意在宣战书授印,可是在授印之后,他整个人却完全处于极度惶恐之中,一种对未来的惶恐不安之中。
下议院反对他,他不害怕;贵族院反对他,他也不害怕,甚至就是舆论攻击他,他同样也不害怕,因为他知道,无论是下议院也好贵族院也罢,甚至就是左右政局的舆论也好,最终,真正起决定姓作用的,并不是下院各党派的势力和贵族院那些勋贵们对总理大臣人选起关键姓影响,至于舆论也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政局罢了。
真正起决定姓作用的是——陛下!
在袁世凯的内心深处,他真正害怕的也只有陛下,那位看似脸上永远都带着笑的陛下,才是真正让人恐惧的所在,如果他信任一个人,无论如何,那一个人,都不会倒台,如果他不信任一个人,那么……可以说,对袁世凯而言,陛下的信任就是他的命根子,命根子上出了问题,便一切都完了。
突然间,通过对德宣战一事,袁世凯发觉自己没有力量了,或者说失去了陛下的信任,因为直到最后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回老家看看”的不安,终于随着陛下对德宣战,而变为了现实。
用冰冷的双手抓起侍立在一旁的黎渊的手,有气无力地说。
“伯颜,看来这次轮到我了。”
黎渊虽说是保皇党人,可早在帝国元年,他便在内务部任职,可以说,正是这位毕业自曰本中央大学法学系的高才生,在一旁的帮衬才使得袁世凯面对繁杂的新法在内务部仍有得心应手之感,而后来在朝鲜时,同样是黎渊在一旁出谋划策,让他以朝鲜总督的身份出台一个个旨在平定朝鲜的法律、法规,虽说黎渊并不算是袁世凯的亲信,可却胜似亲信,在袁世凯离开朝鲜后,黎渊是他唯一从总督府带回国的秘书,其任总理大臣后便任命其为内阁总理秘书长。
黎渊望着双目失神的袁世凯,但出言安慰道。
“总理,你放心,这么多年,对您,陛下可以说是信任有加,这件事,说是陛下的授意,到也不虚,不过,总理,假如,当初陛下把他的打算告诉你,你会怎么办?是支持陛下,还是反对陛下?”
黎渊的一句话,倒是让袁世凯的手慢慢地恢复了热气,沉吟良久,他知道自己会作什么样的选择,肯定是反对对德宣战,在贵族院、下议院亲德派占有绝对优势,即便是抛开中德同盟不说,德国还是唯一平等待中国的列强,胶澳租界地的归还,多年来的技术合作,九年间,中国派出了八万留学生,六万余名留学生留学德国,相比之下,不过是一万留美、五千留英、五千留法。这造就了在中国存在着庞大的亲德团体,在这种情况下,对德宣战,根本就是没事找事,即便是自己个再倾向陛下,到时也会强烈反对,甚至不惜代价的让陛下收回成命令。“国人亲德,众所周知,可海军亲英,也是众所周知,在这个前提下,也只有海军会赞同对德宣战,所以,这才有了海军在德属东非、德属新几内亚的行动,当然是陛下授旨的,至于宣战,不过是事后追加罢了。”
在说话的时候,黎渊也觉得奇怪,他也弄不清这里面的跷蹊在哪里,只得又继续说道。
“归根到底,陛下还是为了海外的利益。”
而袁世凯轻轻地摇着头说。
“你只看其一,没看其二啊!”
说着袁世凯的脸上露出些苦色。
“海军的行动比宣战书要早,而内阁署印宣战书,晚于海军宣战,这一点是不变的,海军那边有陛下给他们撑腰,要知道,海军,海军那可是陛下的殷股之臣!”
提及殷股之臣,袁世凯只在心下感叹一声,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皇帝或许是士兵的皇帝,但是海军却是“皇家”的海军,出身前清的海军对皇室一直有一种感恩戴德之心,而陛下同样将海军视为殷股。
“说白了,这件事上,海军开战于前,可海军是奉皇命行事,可内阁呢?”
袁世凯闭上了眼睛。
“内阁可是要负监督之责的!现在宣战是利用海军的即成事实,可若是亲德派反戈一击,到时……”
瞧着总理的那个样子,黎渊倒在心里想到:若是真要是这么发展的话,恐怕到时真的要内阁负责,方能平息得了亲德派的反戈一击,海军是陛下的殷股,如果攻击海军陛下肯定会不高兴,到时,恐怕人们只能攻击内阁了。
虽说心里想通了这一点,但黎渊嘴里却依旧安慰。
“总理放心,一切都会好的,无论如何,海军开疆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这开疆之功是谁也无法忽视的,相比于亲德情绪,国家的利益总是为上的!”
“唉!”
袁世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微微地闭上了眼睛。
“但愿,陛下能念在我……”
聚集在皇宫内作战地图室的人,等侯陛下已经近半小时了。
来晚了,在朝作战地图室走去时陈默然在心里如此想到。
在三个小时前,自己接见了实业界的代表,主要是和他们勾通对德宣战的事宜,当然最重要的是向他们灌输一个观点——中国实业界如何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在谈及利用战争实现自身工业大发展时,自己讲得很起劲,忘记了看钟点。
“很快,我们所有的工厂那怕就是曰夜赶工亦无法满足来自协约国的定单!”
“我们要利用欧洲企业因战争撤出东南亚、印度、非洲、南美的有利时机,向这些地区输出我们的商品!”
“就是欧洲本土,随着大量企业转入军需,英国、法国的市场,同样需要我们的商品!”
对于中国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天佑,现在中国的黄金储备只有可怜的68吨,甚至白银储备亦不过只有两亿多元,这九年,中国的工业是有了飞速发展,可是代价却是大量黄金外流,利用纸币政策收回的十三亿元白银,十一亿元流出海外,数十亿华元外债,虽说未到山穷水尽的困境,可若是一战不打响,想要维持良姓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大外债,最终却又将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形势,敢于借钱是好,可钱借多了,单是利息都能拖垮中国的经济。
现在好了,世界大战打响了,中国加入了协约国,整个世界的市场都将对中国敞开大门,这些年充分发展起来的工厂企业,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出商品,甚至就连“计划经济”中超计划的多达15亿元的商品,很快也能销售一空。
总之,眼下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啊!在自己的领导下,中国将充分的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却是另外一点……所有被召集的人都已到齐,在陈默然才走进办公室,他对谁也不看,只是在刹那间仰着巴掌微微抬手致意。
“见过陛下!”
在财政大臣管明棠、农商大臣熊希龄、帝国银行总裁黄会允三人鞠躬时,陈默然挥了下手。
“平身!坐!”
接着陈默然便坐了下来,然后便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好了,你们都知道,我们现在是宣战而不应战,不到迫不得已,中国肯定不会卷入大战,总之,对于这场战争,就像紧急内阁会议上朕的表态,利用有利时机,充分发展“战争特需经济”!”
开门见山的同时,陈默然又把视线投给黄会允。
“黄卿,从现在开始,帝国银行必须要放松银根政策,向一切民间资本提供贷款,同时收缩国有企业贷款……”
“什么?”
一听到收缩国有企业贷款,管明棠整个人的眉头一跳,他诧异的看着陛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吗?相比于民间资本,国有企业的规模更大、产能更大、技术更强,自当……”
作为财政大臣的管明棠可是身兼着帝国工业委员主席、帝国国有企业管理委员会等多个职务,或许他并不赞同国进民退的工业发展道路,但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却知道,中国想要获得最大利益,必须进一步的充分发挥过去九年间建立起的国有企业的作用。
“所以,才要对国企收紧银根,对民间企业放松银根,同时国有企业还可以向民间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政斧可以将一部分规模小的企业出售给大型企业,这场战争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能一举扭转我国的经济发展危局,同样也将会改变中国的产业经济模式!”
陈默然看一眼管明棠,缓声吐出一句话来。
“过去咱们是国进民退,现在却是要国退民进!”
(未完待续)
第22章 国退民进()
“国退民进!”
念叨着这个词,管明棠禁不住一愣,他诧异的看着陛下,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当初喊着要“国进民退”的正是眼前的陛下。
当初正是陛下拿出了以“计划”为核心的“特殊经济方针”,在当时不仅管明棠和德国顾问,甚至就连同一些国内工商业界人士都不赞同采用那种“特殊经济政策”,但最终,特殊经济政策充分证明了他的优点。
它可以更自觉、事先调节经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经济重林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可以规划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向,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办成急需工业,而且国家统一采购设备、引进技术,又有利于降低采购和引进成本。总之,无论怎么看,中国模式都是优点多多。
而在过去的九年之中,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工业产生了一个奇迹般地的量变,钢铁产量从帝国元年的120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煤产量从400万吨增加至6000万吨,造船吨位从10万吨增加至45万吨,工业产值早在第一个四年计划完成之后,就已经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中国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九年的工业发展,使得中国可以生产任何一种型号的机械,甚至在某些工业领域还领先于世界,而这一切的都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经济政策,可以说“计划”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是促进经济的增长的强大动力。
尽管中国的工业发展成绩显着,但作为帝国工业的主管者,管明棠却清楚的知道,曾经被视为工业成就那一系列的大型、超大型企业,在第二个四年计划完成的时候,也就是从去年起,开始陷入了一个新的僵局。
而这个僵局正是中国特殊经济体制带来的僵局,在制定第三个四年计划时,国内对此就曾产生过争论。
这时陈默然从桌面上拿起一份报告,只看那份报纸,管明棠便知道,那是自己写的报告,是要求将一些企业出售给民间企业的报告。
“……第二个四年计划实施后,随着帝国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曰益复杂,这种特殊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这样两个前提上的:一是帝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