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明朝大丈夫 >

第877部分

明朝大丈夫-第877部分

小说: 明朝大丈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体会。

    我们谈论儒学必说孔孟,孔子提倡仁,孟子倡导义,同时他们都提倡遵从礼。儒家五常,仁义礼智(知)信,便是孔孟的核心思想。

    此外,孔子还倡议恕忠孝悌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便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便是忠。其实,恕忠孝悌都是仁的体现。

    以儒家思想教化万民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不能什么时候都死抱着儒家思想不放。

    当年五胡乱华时,无数汉人死于胡人的屠刀之下,这时,我们跟他们讲仁义,讲忠恕有用么?最后还得靠刀枪。

    当年蒙古人占我中原大地,本朝太祖不是靠仁义礼信把蒙古人赶跑的,靠的还是刀枪。

    同样,女真人肆虐我大明北疆多年,我们跟女真人讲仁恕有用么?最终还是靠打。

    所以说,以儒家思想教化万民还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可惜有些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变本加厉。

    就说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延伸,总结出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而后,后人把理学奉为至理。

    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衣食住行皆是人欲,天寒穿暖衣是人欲,饥饿思饮食是人欲,安得广厦千万间是人欲,骑骏马,坐车驾也是人欲。程朱等人要去人欲,未见他们不着衣履,喝风饮露,未见他们铺天盖地,安步当车。

    孝是人欲,悌是人欲,父母爱儿是人欲,夫妻之爱亦是人欲。没有人欲,则世间无情。人若无欲,则不知向上,人若不知向上,则国家无以发展。

    阳明先生说的好,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人若无欲则无天理。

    想知道天理不能靠空谈,要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这便是王阳明在前人的思想上发展创建的心学。

    但不管是理学也好心学也罢,都属于儒学的范畴,其目的都是教化万民。

    可我们都知道,治理一个国家光靠教化是不行的,要想国泰民安,离不了法制。

    因为芸芸众生在追求人欲的过程中,很多人并非遵循儒家的思想做事,这些人做出的事情是有违法理的,比如说杀人越货,奸淫掳掠,对这些人必须要用严刑峻法进行处罚,以此警戒后人。

    如果国家没有法度,则天下必将大乱,因此历朝历代,都是以法制为根本,没有哪个朝代不去立法。

    而制定法度的是谁?文盲好像不会立法吧?立法的都是那些读书人,且大都是儒家的传人。

    儒家提倡以仁德教化万民,而治国却依法治国,那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儒家提倡的以德化教育治国是掩耳盗铃?

    我们知道,国家立法最终秉承的还是法家的一部分理念。

    其实,先秦时期,十家九流(诸子百家),各有一套治国的理论,而自秦朝以后各个朝代,各家学说在治国时都得到了应用,并且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儒家和法家我就不说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农家的以农立国,推行耕战政策,另外还有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兵家等等,各家自有一套治国理念。其中杂家的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集合众说,兼收并蓄,在后世得到的应用最多。

    为什么这么多学说明明在治国时得到了应用,偏偏要尊崇儒家,以至于后世之读书人皆以儒家自居?

    我并不是说儒家的学说无用,相反,我对儒家的某些学说还是很尊崇的,但是你明明治国时应用的是别家的学说,却打着儒家的旗号。这叫什么?老百姓的叫法是挂羊头卖狗肉。在我看来,这叫禁锢思想,不想让别家说话。”

    李景这一番长篇大论,听得袁枢不由目瞪口呆。

    过了半响,袁枢苦笑道:“济民,你这番言论要是只叫一点儿体会,那么那些所谓的大家真该撞墙了。”

    李景摇摇头:“自家事自家知,我知道我这番言论很有些断章取义的意味,但是有些道理还算说得过去。”

    袁枢叹道:“济民,在我看来,你这番言论称作学说有些过了,但是从治国来看,却是经世之言。不过我觉得你现在就罢黜儒家独尊,重现百家争鸣,还嫌为时过早。”

第609章 舆论铺垫() 
李景接道:“我并没想一蹴而就,焚书坑儒那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咱们慢慢来。首先,咱们利用大明民生报刊登各种学说,让大家在报纸上辩驳。

    我知道读书人其实都有各自的想法,咱们就让大家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咱们从中加以引导,慢慢各种学说就会重新绽发,然后一点点削弱儒家的影响力。

    那个孔家的衍圣公,世袭到这一代我就准备削去孔家的爵位。孔子是至圣先师,难道他的后人也是至圣先师?凭着祖宗的余荫,当了这么多年的衍圣公也够本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孔家出几个像样的人才,别总啃祖宗那点老本儿。”

    袁枢沉吟道:“你要削去孔家衍圣公的爵位,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吧?”

    李景笑了笑道:“理由?理由我已经让人去查了,孔家这么多人,我就不信没有不肖之徒,只要抓住他们作奸犯科的证据,那孔家这个不孝的罪名就逃不掉了。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你孔家的后人都做不到,还拿什么去教化别人?凭什么还当这个衍圣公?”

    袁枢苦笑道:“既然你已经做好了决定,那我就不多说了。”

    李景接道:“伯应兄,你是内阁副总理大臣兼着礼部尚书,教育,宣传,外交以及国家抡才会考等等皆由你掌管,我要做这件事,必须得到你的支持,如果你不支持我,这件事万难成功。”

    袁枢正色道:“说吧,要我做什么。”

    “我要你挑选精干的人才,通过报纸,会社进行舆论铺垫。”李景说道。

    顿了顿,李景接道:“伯应兄,教化万民乃是治国之根本,绝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但是儒家学说已然深入人心,这一场仗乃是苦仗硬仗,因此,我们一定要稳扎稳打,你下面的人所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都要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

    说着李景笑了笑:“伯应兄,等我们把儒家学说从神坛上搬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学说,而这个学说是由你带头发起的,那你就是这个学说的鼻祖,日后伯应兄就算不能成为圣人,也必将永垂青史。”

    袁枢闻言苦笑道:“济民,你给我画了这么一张大饼,我要是不做好这件事情,岂不辜负了你的心意?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此事不能急,要慢慢来。”

    李景点点头:“我知道,这件事十年之内恐怕都未必能看到结果。我不急,咱们先引起学术争论,只要有了争论,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袁枢默默点了点头。

    沉吟了一会儿,袁枢忽道:“济民,你刚才让涂绍煃安排人在报纸上刊登文章,显然是已经开始准备干了,也就是说,我无论答不答应你,你都会去做这件事。我想问问你,刚才要是我不同意的话,你是不是准备把我拿下?”

    李景默然看着袁枢,过了好一会儿方道:“伯应兄,你说要是先生在世,会不会同意我这么做?”

    袁枢不假思索道:“父亲大人思想开明,定然会全力支持于你。”

    李景笑着摇了摇头道:“伯应兄,那你刚才这话问的不是多余么?先生都支持我,你能反对我么?退一万步说,就算你反对我,你认为我会拿下你?

    伯应兄,我跟你说句实话,只要你不是杀人放火,做出十恶不赦之事,我就决不会动你,哪怕你我政见不同,甚至反对我,我也不会动你。人皆有私心,我也不例外,先生对李景师恩如山似海,我怎会动先生唯一的后人?我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袁枢闻言沉默良久,终于缓缓说道:“济民,也许咱们有时政见不同,但是我从未反对过你,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

    李景轻笑道:“我知道的,所以我才让你担任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只有交给你我才放心得下。”

    袁枢摇摇头:“可惜我能力有限,有时没有理解你的意图,上次官员们上书反对出兵吕宋,我……”

    李景摆摆手笑道:“这事儿已经过了,不要再提了,而且我早已经说过,我做的事情未必全对,有些事情见解不同,该反对的还是要反对,你要是一味的盲从,那我还真的考虑考虑是不是让你继续做这个位置了。呵呵。”

    起身轻轻拍了拍袁枢的肩膀,李景接道:“伯应兄,这段时间我的精力要放在战事上面,涂绍煃是你的下属,以后这件事你就多费心了。”

    袁枢重重点头道:“你放心,以后我大部分的精力就放在这上面。”

    李景点点头:“这件事靠你一个人是做不来的,多找一些思想开明的文人,尤其是有才学的年轻人。我给你推荐一个人,都察院有个叫方以智的年轻人,此人在复社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此人才学人品都相当不错,我跟他谈过,他比较倾向于我们推行的新政,也很支持新法取士,这个人你可以见一见,要是觉得行,让他给你写几篇文章。”

    袁枢笑道:“这个人我知道,他进入都察院见习当差就是你安排的,去年过年皇宫赐宴时,你还曾特许他参加宴席。你如此看重一个人,自然不会差,回头我找他跟他谈一谈。”

    李景笑了笑:“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如果能争取过来替我们说话,比我们自己人说话要管用的多。”

    袁枢笑着点了点头。

    想了想,李景又道:“还有,我身边的几个文书也颇有文采,我让他们每人写几篇文章,到时你看看,觉得可用,你就找他们。总之,所有能调用的人,你都可以动用,我会全力以赴地支持你。”

    “呵呵,你身边那几个人的文章写的比我都好,要是有他们相助,那我就有把握了。”袁枢笑道。

    李景笑了笑道:“在学术争论这件事上,光文采好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看名气,看号召力,不过那些对读书人影响比较大的人应该是没有机会参与这场辩论的,这样你就少了很大的麻烦。”

    袁枢微笑着点点头,知道李景说的是周延儒,钱谦益,张溥等人。

    这几个人乃是大明文坛的领袖,自身的文学修养不用说了,在读书人当中的影响力更是无与伦比,要是这些人在的话,不用辩驳,己方就已输了一半。因为这些人说出的话,就算没有典故出处,很多读书人也信服。

    想必李景打压这些人,一是对这些人的人品不看好,另外,便是为罢黜儒家独尊之事做打算。

    抬头看了看时钟,袁枢起身道:“济民,时间不早了,我回去把那篇文章写出来。”

    李景轻轻点了点头。

    待袁枢走后,苏衡拿着几张纸走来对李景道:“大帅,这是您刚才说的话,您要不要过目一下?”

    李景抬眼看了看苏衡,摆摆手:“我不看,是对是错让后人评说吧,还有,以后这些东西也不要再拿给我看了。”

    苏衡点点头,把纸收了起来,走了两步,忽然回身道:“大帅,有些话我没有记。”

    李景闻言一怔,旋即明白苏衡说的是自己跟袁枢交心的那段话。

    李景说那些话其实是想以情打动袁枢,但是从别人的角度看那段话则是徇私,如果被史官记下来,那就是自己的一个污点。

    轻轻叹了口气,李景摆了摆手。

    ……

    涂绍煃的动作很快,再拿到袁枢和苏衡的文章之后,第三天就把报纸刊印出来。

    如李景所料,报纸刊行以后,马上吸引了那些读书人的注意力。

    要说那些读书人有什么本事,那么写文章,打笔仗,各个都是行家里手。一时间,各种驳斥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

    看到这些驳斥的文章之后,袁枢和涂绍煃马上组织手下的人拟文进行反驳。

    其实,这应该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因为袁枢和涂绍煃掌握的是大明民生报,大明民生报除了几个偏远的省份没有发行,北方和中原以及江南各省基本全部覆盖,这个宣传面远比那些拘泥于一地,交际只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的读书人大得多。

    处于劣势的读书人是不会气馁的,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把文章送往京城,送往大明民生报的总部,并要求报纸刊发他们的文章。

    在得到李景首肯之后,涂绍煃筛选了几篇文章予以刊发,同时刊发的还有驳斥的文章。

    这一下,大明上下所有的读书人都震惊了。

    这些读书人并不傻,他们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