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6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连皇上都看不起,何谈忠心?
但是对于李景忠于大明这一点王承恩却毫不怀疑,李景做的事,每一桩,每一件,无不是为大明着想。
第262章 用人唯亲()
将盐厂纳入自己的名下以及成立民情署并非李景一时心血来潮,实际上李景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占据平阳府不到两年的时间,几乎把李景这几年攒的家底全部掏空了。
现在大部分的工厂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全靠李景自己掏腰包往里填。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国的老百姓只要是能自己做就绝不会花钱去买,哪怕你告诉他,花钱买比自己做要省时省力省钱他也不干。
就拿李景的制衣厂为例,老百姓几乎从来不到制衣厂买成品的衣服,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己买棉花纺线织布,然后自己去做衣服。
实际上,买成衣的价格要便宜的多。
因为李景是大批量购买棉花,价格要比零买便宜的多,织出布以后又是成批量的漂染,这个成本又降低了许多。
当然其中会有用工的成本,这个是免不了的。
不过老百姓不会算账,他们自己做衣服难道不需要用工么?如果把自己做衣服的时间去做工,同样会挣到钱,也许比自己在家做衣服省的那点钱还要多。
当然会算账的人还是有的,济世军的士兵的家眷大多都在工厂做工,他们知道自己制衣没有直接花钱购买成衣合算,因此他们的衣服大多是花钱买的。
还有那些官员,他们的衣服也是花钱买的。
要是没有这么一批人,李景的制衣厂还真不好维持,李景不可能找一批工人整天制衣然后在仓库里积压。
现在能给李景盈利的工厂只有造纸厂,漂染厂和织布厂。
平阳府现在大兴学堂教育,纸张的用量急剧增加,另外官府用纸自然要在李景的造纸厂采购,因此造纸厂这一块是最早见到效益的。
至于漂染厂和织布厂能盈利是因为李景的工厂生产成本远比小作坊低,老百姓织布要染色都会把布送到工厂里进行染色,有的则是直接买染好的布回去制衣。
这几家工厂虽然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要收回投资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
剩下的像矿厂,水泥厂等等都是赔钱的买卖。
李景估计等这些工厂要想完全盈利,至少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只有老百姓的观念转变过来,这些工厂才能开始挣钱。
现在能帮李景挣钱的主要是景记商号的商业部门,像景记钱庄,景记车马行,景记酒楼,以及各个店铺。
只是单靠这些商业部门挣到的钱怎么可能养活这么多的工厂?养活那么多的工人?因此李景一定要把盈利最高的盐厂至于自己的掌控,这样才能添补自己的亏空。
不过李景考虑到解州乃是主动归顺过来的,张理这些本地的官员政务处理的还算不错,更是为了安抚与这些人,因此当时并没有把盐厂拿到自己的手中。
后来想要拿过来就有些不好说话,硬要的话等于是强取豪夺,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不想这次视察盐厂,居然给了李景一个极好的机会。下面的人办事不利,李景便以此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夺过经营权,然后把盐厂跟地方官府剥离开来。
对此张理等人也很无奈,谁叫下面的人不争气,明知李景体恤民力,爱惜百姓,千里迢迢地从河南迁移过来三十余万灾民,并且把近一半的灾民安排到盐厂,其中每户人家都有劳力在盐厂做工,竟然没有把他们的住处安排好。
现在撞到李景的枪口上,只好自认倒霉。
不过张理等人也佩服李景的手段,虽然选用的人是李景的岳父,但是沈正的头上还顶着平阳府同知的名头,说起来也是张理的顶头上司。
派沈正管理盐厂的商业运作,可谓名正言顺。但是大家都知道,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那就是说卖盐别人是不能插手了,钱等于是直接装进了李景的腰包。
至于袁枢,朝廷给的名义是平阳府按察使,更是这些人得罪不起的。让袁枢负责盐厂的行政管理,别人更不敢多嘴多舌,这等于盐厂变相成为李景个人的。
明知是这么回事儿,但是李景用的这两个人偏偏让人没有话说。显然,李景酝酿盐厂的管理人选并非一日两日了。
另外通过这两个人的使用,可以看出李景用人的侧重点开始出现变化。
几年前李景用人都是唯贤是举,凡是用人,必先考察品评一番。但是现在李景用人已不单是唯贤或者是唯才,现在李景用人已经开始倾向于唯亲。
用人唯亲,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大对劲儿,但是这却是李景和袁可立两人探讨了许久才定下的用人策略。
唯亲,不仅仅是亲人,更重要的是亲信。
李景现在的处境并非安稳太平,对他虎视眈眈的人不知凡几,一个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这时,李景手中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万万不能旁落他人之手。
第一个就是军权,对于军权,李景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实际上,对军权李景反而是最不担心的。
济世军现在主要由三个人统领。
第一师直接归李景自己统领,负责的人是陈国柱和张楚,柱子不用说了,对李景的忠心恐怕没人比得过他。
高奇统领第二师,下面主抓部队的则是陈大虎和刘二愣。这三个人是李景一路带出来的,对李景自是忠心耿耿。
骑兵师由曹文诏统领,主抓部队的更是李景的两个义子,孙虎头和李定国,这两人从小由李景抚养教育,对李景的忠心那是不用说了。
另外负责看护红山岭老家的是周老虎,周老虎是当初和马五还有刘二愣等人最早加入到李景麾下的五十多名老兄弟之一。
李景看重周老虎的沉稳,把看护红山岭老家的重任交给了他。
周老虎看似没有陈大虎等人风光,但是每一次晋升他都是第一个,可见李景对他的信任程度。
同样,周老虎也不负李景的信任,红山岭现在基本上是固若金汤,据周老虎回报,红山岭现在的防御能力,如果没有重炮的话,哪怕十倍于周老虎的兵力也打不下来。
对此李景十分无奈,周老虎这是要把红山岭建成李景的大本营了,看来这两年红山岭太平无事,他和张鳌两人闲着没事儿,就带着红山岭的居民鼓捣防御设施了。
其次,济世军外围还有孙猛统领的彰德卫所军,以及卫辉刘洪统领的一个千户所。
孙猛的部队现在训练的水准直追济世军正兵部队,为了保障孙猛的作战能力,李景特意命张鳌给孙猛拨付了一千条枪和五十门火炮。当然这些武器大多是训练使用,并未拿出来列装。
刘洪那边训练的也不错,李景命张鳌按月拨给刘洪一定的钱粮,因此刘洪现在虽没正式加入到李景的阵营,但实际上却已经唯李景之命是从。
可以说,最能动摇李景根本的军队,完全掌握在李景的手中。
剩下就是情报部门,情报部门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当初李景抽调最精锐的成员加入到情报部门,这些人不但精于刺探情报,对暗杀,破坏等行动也是行家里手。
掌握这一部门的是马五,马五现在就是李景的眼睛和耳朵。
马五和李景的关系不用说了,现在大家最搞不明白的就是这两人互相之间的称呼。
李景管马五叫五哥,马五管李景叫大哥,不知道内情的人听了保准一脑袋浆糊。
军队李景不用担心,李景担心的是另一个最强力的后盾,这就是财权。
主抓财权的是沈莹和朱徽媃。
对这两个人李景并不担心,李景担心的是下面的人。
毕竟景记的产业实在太多,沈莹和朱徽媃根本无法亲自去打理,别说她俩不能出面,就算能出面,光凭她二人也照顾不过来。就连马五背着京城景记商号大总管的名义,下面各个店铺也还要雇佣掌柜的处置具体事宜。
如果掌柜的和店员联手贪墨钱财,那是不好掌控的。
好在马五的情报人员很多都安排在这些商号当中,有这些人盯着,倒也没出过什么疏漏。
景记商号成立多年,迄今为止只发生过四起掌柜和店员贪墨的事例。
商号遍布全国各地,情报人员需要找个隐藏身份的工作,在店铺以做工的名义行事,顺便盯着商号的人属于搂草打兔子捎带手。
但是工厂大多都建在平阳府境内,马五自然不会在自家的地盘安排情报人员。
在自家的地盘安排情报人员想打探谁的动向?那不没事儿找抽么?
按说在李景的眼皮子底下,这些管事儿的应该更规矩才是,但事实恰恰相反,越是眼皮子底下越容易出事儿。
这跟李景以前当特工时经常隐藏在敌人的内部是一个道理,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
大家都以为在李景的眼皮子底下,谁也不敢搞什么小动作,那肯定疏于防范,于是下面的人就开始下手。
可惜李景也是同道中人,对这个道理非常地清楚,对此自然要严加防范。
不过无论猎人再精明,却也逮不光狡猾的狐狸。
这不盐厂这边就给李景上了眼药了么!
第263章 民情署()
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没有给灾民建房,那肯定是贪墨了一部分钱。
李景可是来自现代,见惯了腐败的官员如何上下其手,从工程中捞钱。
承建一堆豆腐渣工程,只要把主管官员打点足了,就没人会去追究,出了事故,再去贿赂查案的人员。
总之,不是我们没用心干,更不是不想好好干,而是材料不合格,是土地不行,不是土地太软,要不就是下面石头太多,反正跟人没关系。
对付这些人,李景只用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逮着就杀。
第二个办法是:罪行不够杀头的,就让犯事儿的人倾家荡产,然后关进牢房。
也就是这两年李景的脾气收敛了,当着王承恩的面没有当场发作,不然的话,像刘书言这样的直接就拿下了。
另外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敢贪墨给灾民建房的钱,那么保不齐就把盐私下卖给盐商。
如果刘书言真的做了,那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下面的人肯定都跟着拿了好处。
也就是说,这一块一旦烂了,肯定是全部烂了。
甚至李景还怀疑张理等人也从中拿了好处。
否则的话,不会等到自己来看才发现问题。
张理这些人能力还是有的,做事也比较有章法,但是毕竟不是李景的亲信。
哪怕张理在其中没有什么事儿,李景也不放心再把盐务交给他来管理。
不用张理管理,那用谁来管?答案只有一个:亲信!
能做李景的亲信,必然了解李景的脾性。
这些人最多只敢犯一点小错,大错是绝不敢犯的。
而像盐厂这么重要的地方,当然要用最亲信的人来管理。
李景身边有这个能力,而且是绝对亲信的当然只有沈正。
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沈正本身就有钱,多大数目的钱都见过。何况李景的家产本就是沈正给的,他想用钱只需跟李景要就可以,哪怕他要再多的钱李景都会给他,完全用不着私自做手脚弄钱,更不会贪图小利坏了女婿的正事。
可以说选沈正经营盐厂,李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将盐厂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是李景考虑很久的事情,同样设置民情署李景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随着李景的事情越来越多,已经不能再像红山岭时那样,每天都可以到下面看一看,问一问,虽不能说耳目闭塞,但是毕竟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掌握民情。
李景知道自己的根基来自哪里,不是他手里有兵,也不是他手里有钱,而是他拥有民心,拥有民望,治下的老百姓才是他最大的根基。
哪怕他手里没兵没钱,只要还有这些老百姓,不需三年,又可以打造出一支济世军出来。
因此李景对治下的老百姓可谓异常重视。
但是平阳府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李景哪里有时间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看,去问?
于是李景就萌生设置民情署这个想法。
考虑到可能对地方官员不满,用地方官员管理的话,恐怕要遭受一些不良官员的迫害或者报复。因此李景决定将民情署独立出来,不在本地选取官员,并且实行轮换制。
另外李景设置了考成制度,提拔晋升官员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