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5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李景将他从朱由检处讨来的敕令交给徐骥,并当众宣布徐骥的长子为荣国公世子,又让徐骥选一名兄弟入朝为官,然后又让徐骥从徐家挑选一名后生晚进送入国子监就学。
李景此举,令随行官员一时不明所以,实在想不到李景为何在祭祀徐光启之时,要如此褒奖徐光启的后人。要知道,就算袁可立的后人李景都没给这么大的恩典。
就在大家暗暗猜测李景的用意之时,大明民生报突然刊发了一篇文章:《论孝道》。
文章的内容几乎跟李景评述徐光启的儿子尽孝的行为完全是一个路子,大抵的意思就是提倡人们生前尽孝,至于死后尽哀,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
这篇文章一出世,顿时激起千层浪,那些推崇死后必须守制的文人墨客纷纷撰写文章对该文进行抨击。
而撰写这篇文章的人直到半个月以后,才重新刊登了一篇反驳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大量事实以证明丁忧三年耽误了多少有为的官员,又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大多数的人在丁忧的三年中根本没有真正守制,而且列举的人当中很多就是那些写抨击文章的人。
被人突然揭了老底,那些文人顿时哑火,再也不敢撰文进行抨击。
眼见反对的声音渐渐微弱,李景抓住时机颁布政令,宣布改守制时间为四十九天,以后百日、周年等祭日允许官员请假回家祭拜。
很显然,李景的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一下子得到了众多官员的支持。
不过李景随后颁布退休制度,即官员年龄超过超过七十岁就必须退休,六十岁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也可以告老还乡,退休以后仍然享受原来品级的待遇,同时又规定官员年龄超过五十五岁将不再予以晋升。
之所以把年龄限制在七十岁,是因为很多六十岁的官员依然思维敏捷,身体健硕,这样的官员仍然可以继续工作。
退休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官员终身制,像海瑞那样七十多岁还能出来做官,像严嵩那样八十多岁还担任内阁首辅的事情是再也不会发生了。
退休制度的颁布对年轻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原本这些人反对更改丁忧的时间,就是怕那些年老的官员占据位置,他们失去了很多晋升的机会,现在有退休制度,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等丁忧这样的机会才能晋升。这时,原本反对更改守制时间的低级官员非但不再反对,相反还大力支持新制。
这场改制风波闹腾了近半年,终于顺利得以施行。
当然,施行归施行,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支持,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只是由于支持新制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声音被压住了而已。
而这个时候,李景已经没有精力跟这些人浪费口舌了。这时,李景的目光已经放在了西南方向。
从崇祯九年李景进京的时候,就开始为西南战略进行布局,经过五年多的时间,张楚基本上探明了缅甸和老挝还有安南的地形,同时还修建了三条为大军提供补给的道路,并在沿途建造了多处物资补给点。
而调往云南驻扎的数万士兵经过多年训练,已经完全适应了西南的气候,加上秦良玉的悉心调教,这些人也适应了山地作战。可以说西南军已经具备了收复缅甸和老挝以及安南侵占大明疆土的条件。
实际上,近两年张楚和秦良玉已经多次请战,只不过这两年大明依旧天灾不断,国库虽然比以前富足,可依然受制于粮食问题。
其实,要不是李景这几年异常重视水利,各地都在兴建水利设施,同时大力推广各种高产并且抗旱耐涝的农作物,这几年的天灾恐怕没这么容易度过去。
当然,占据了河套地区以及开辟了辽河平原这两大粮仓以后,朝廷还是储备了一些军备用粮的,只不过这些军备粮不可能同时支持几路大军同时开战。
现在卢象升部已经完全占据了朵甘地区,洪承畴部也已完全控制了原来土默特部落占据的地盘。
这个时候,李景必须要有所选择,是全力支持卢象升攻占乌思藏地区,还是全力支持洪承畴向西北进军,抑或是支持曹文诏平定漠北,或者是支持张楚平定缅甸。
就在李景左右为难之时,高奇的话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奇建议对缅甸用兵。
理由是这几年曹文诏,卢象升和洪承畴各部一直处于作战状态,虽然各部所向披靡,但是毫无疑问,士兵已经非常疲惫了,应该休整一段时间。
而西南方向朝廷这些年投入这么多,却一直没有展开军事行动,看到别的兄弟部队都在开疆拓土,只有西南军寸功未建,不免有伤将士们的士气。
对高奇的建议,李景自然要仔细地考虑,权衡再三之后,李景终于决定卢象升,洪承畴暂缓军事行动,稳固已经占领的地盘,全力进行生产。至于曹文诏部则进行整编,将原隶属于祖大寿和吴三桂的部队及曹文诏所部人马进行整合,然后重新编派,令祖大寿和吴三桂的步兵作战能力大幅提高。
做通了三人的思想工作以后,李景让高奇卸掉抚远大将军,改任征南大将军,同时任命张楚为平南将军,统领右路人马直驱缅甸,任秦良玉为定南将军,统领左路人马直驱安南方向,高奇统领中路人马直驱老挝,同时策应左右两路人马。
崇祯十四年十月,高奇抵达云南,随后发布军令,大明开始对缅甸,老挝以及安南等国发动战争。
应该说,在了解了当地的地形以后,同时后勤补给能够保障的情况下,明军与这三国作战只能用摧枯拉朽来形容。
任这些蛮夷使出再多的花样,面对大明的炮火,也只有一败涂地的份儿。哪怕是当年令明军大吃苦头的象兵亦是不堪一击,在明军的火炮的轰击下,那些大象四散奔逃,死在大象脚下的敌军士兵,远比死在明军枪炮下的人数为多。
实际上困扰明军推进速度的不是这些国家的军队,甚至也不是当地险恶的地形,而是当地的气候。
缅甸,老挝和安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平均温度在二十七左右,而且这些国家森林居多,可谓是湿热难当。大军在这样的条件下行进,实在是困难异常。可以说,明军行军消耗的时间是打仗的时间十倍以上。
好在为了打这一仗,大明准备了五年,各种所需基本上都准备的足足的,因此,此行虽然艰难,终究是有惊无险。
此时统治缅甸的是东吁王朝,在连吃败仗之下,东吁王朝当即遣使求和,可惜李景根本就没打算跟东吁王朝和谈。
开什么玩笑,当年大明国力衰弱的时候,你们趁机占我疆土,现在大明强大了,你们就想求和,当大明是什么?
李景的目标只有一个,灭掉这个东吁王朝,把缅甸彻底纳入大明的版图,所有不臣于大明的人全部杀掉。
对缅甸是这样的政策,对待老挝和安南,李景也是同样的政策。
但是就在高奇所部逐渐向南推进的时候,朝廷中再次出现不和谐的声音。
一些大臣认为,既然这些国家已经认输,要求和谈,大明应该坐下来跟他们谈判才对,通过外交手段,用大明的仁德征服这些国家,不比用武力征服强得多么?
对于朝中一些大臣的提议,李景实在是哭笑不得。
李景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的局势明明是一战而下,这些人偏偏又动了以德服人的腐儒念头。
这些人根本不明白,要是缅甸真的是一个穷山恶水一般的所在,值得李景花这么大力气占领这个国家么?
缅甸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甘蔗,后世有稻米之国的美称,另外缅甸还出产柚木,是世界上出产柚木最多的国家。
柚木是什么?柚木是造船没使用钢铁之前最好的造船材料,大明要想发展海军,离不开缅甸出产的柚木。
另外,缅甸还盛产玉,缅甸的玉是翡翠玉,其品质远高于别处的翡翠。单就翡翠一项,便能为国家带来无数财富。
占领这样一个国家,其中的好处多的不可想象,可是大明的一些人完全看不到。
对于那些迂腐的人,现在李景已经不愿跟他们解释了,跟这些人是解释不通的,当初李景对台湾用兵他们反对,对吕宋用兵他们也反对,哪怕他们看到占领这些地方给大明带来的好处他们依然反对。
这些人的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想让他们改变固有的思想根本是不可能的。要是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把这些人给拿下了,不过李景并没有这么做,李景认为迂腐有迂腐的好处,起码他们立场坚定,比那些墙头草要强上不知多少。而且这些人提出的想法并非都是错的,很多都是长治久安之道,或者说这些人的治国思路更加稳健。
第七百零九章 李安国从军()
茫茫草原上,一支押运着粮食和武器补给的部队在缓缓前进。。访问:。
这里属于朵甘和乌思藏的‘交’界(现青海境内),已经被明军所掌控。
这支后勤补给部队并不是给卢象升的部队运送补给,而是奉卢象升所命,给叛军黄得功部进行补给。
给叛军提供补给是李景让卢象升秘密安排的,知道的人不多,负责做这件事的也是后勤部专‘门’委派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秘密给黄得功提供补给已经有三年了。
实际上正是由于明军暗中为黄得功部提供补给,黄得功部才能坚持这么久,不然的话,没有新式武器支持的他,早就被藏人们连皮带骨给吃掉了。
即便如此,这两年黄得功的部队也是减员减的厉害。当初黄得功败退到乌思藏地区时有五万多部队,到现在已经不足三万人。
减员的主要原因是士兵们适应不了乌思藏地区的高原气候,当初黄得功败退时,不明深浅,带着部队一头闯进乌思藏地区。突然进入高原地区,这些士兵根本无法适应,大部分士兵得了高原病,黄得功见状不妙,当即带领部队转向东进,进入朵甘地区的平原地带,这才避免了全军覆没。
等黄得功所部抵达朵甘地区时,已有一万余人病死,另有一万多人病重无法行动。幸好此时卢象升得李景密令派人跟黄得功接洽,见此情形,当即派部队秘密接应这些病员返回内地然后秘密安置起来。
由于高原的气候太过恶劣,黄得功和卢象升经过秘密商议,决定黄得功部暂时驻扎在高原和平地的结合部,这样既避免了士兵因不适应高原气候得病乃至死亡,又能慢慢适应当地的气候,同时卢象升补给的时候也方便许多。
然后黄得功部以此为根据地,四处出战,在卢象升的配合下,终将朵甘地区完全收归大明。
由于朵甘地区已经完全被黄得功部和明军控制,补给部队并不担心有藏人敢来偷袭,实际上藏人别说来偷袭,这个地区方圆五百里就见不到一个藏人。
敢在这里‘露’面的藏人和‘蒙’古人只要被黄得功的部队发现,全部斩尽杀绝。
由于没有完全隐患,这支运输部队走的非常轻松,不过人群中却有一位少年不住地东张西望。
“呵呵,小兄弟,不要紧张,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三年了,从来就遭遇过敌人。”一名老兵看着那少年笑道。
那少年点点头:“我知道的,其实我更盼着能有敌人出现,这样我们就有仗打了。”
那老兵叹了口气道:“唉!打仗的事是轮不到咱们头上了,别说咱们,就连卢督帅麾下的主战部队都没仗打。”
摇摇头,那老兵接道:“我就纳闷了,你们说咱家大帅是咋想的啊,明明这边打得好好的,可是突然下令停手,然后把高帅调去西南,跟西南那边的国家开战,这不胡整么!”
那少年笑道:“你要是能明白大帅的战略意图,你就不是现在这个位置了。”
那老兵笑道:“说的也是,咱就一个大老粗,哪懂得那些。对了,小兄弟,你这么年轻咋想着要当兵呢?好好读读书,考个一官半职的,不比当大头兵强?”
“这位大哥,你这话可错了,什么叫大头兵,要没咱们这些当兵的保家卫国,老百姓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那少年笑道。
那老兵摇头笑道:“什么保家卫国咱可不明白,咱就知道当兵吃饷,养家糊口。不过要说咱们大帅可真够意思,咱们拿的军饷可比前些年那些当兵的高的太多,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干一年至少能落下三五两银子,以前别说结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那少年笑道:“那你以为咱们的军饷从哪里来?咱们大明现在有一百多万军队,一年下来光军饷一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