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丈夫-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可是这部律法制定以后,李景第一次拿出特权进行奖励。
当然,李景毫不怀疑杨柳风能否拿到这个奖赏。
李景敢把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杨柳风去做,自是知道杨柳风肯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李景对杨柳风十分了解,杨柳风这个人精明强干,而且经常使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如果杨柳风解决不了这个难题,那么济世军当中基本上就找不到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了。
经过袁可立多年的教导,李景早己不是当年那个铁血的军人了。
袁可立曾跟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评价李景时说,李景最大的本事就是会用人,而且是用人不疑,绝对放权。尤其是放权这一点,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李景。
听了袁可立的评价,徐光启等人都是大点其头。
李景用人做事,几乎都是全权委托。
徐光启现在负责科学院,孙元化负责军工厂,方程负责其余的工厂,都是全权做主。李景只有想到什么好主意的时候才会找他们,其余的时候,几乎很少过问。
在李景手下干活儿,可谓舒服至极。
徐光启今年己经七十一岁了,由于工作干得舒畅,整日容光焕发,俨然年轻了十岁一般。
跟徐光启等人一样,杨柳风负责绛州的行政事宜,李景也是全部放权,不过李景知道杨柳风做事经常不按套路,时不时地会敲打他一下。
现在要解决福王的问题,李景自然要全权交给杨柳风处理,以杨柳风的性格,肯定能想出办法来。
收起2楼2013…10…30 10:06 |
第239章 煽动闹事()
当日接到李景的命令之后,杨柳风先是愁眉不展,当听到李景的奖赏之后顿时大喜,当即把孙虎头叫来商议。
孙虎头也算经过李景长时间的教导,但是听到李景的条件也是一筹莫展。
不能让福王拉走一粒粮食,还不能跟福王发生冲突,还得让福王打消这个念头儿,这也太难了点吧?
福王是什么人?那时当今皇上的亲叔叔,在天下所有的诸藩王当中可以说是最有势力的。
“杨先生,父帅这个条件也太苛刻了吧?福王在洛阳说一不二,不让他吃点苦头,如何能让福王打消这个念头儿?”孙虎头皱着眉头说道。
杨柳风摇摇头,笑着问道:“虎头少爷,我问你,你说你父帅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孙虎头不假思索道:“这天下就没有我父帅办不到的事情,福王这个狗日的这点屁事算得了什么?”
对孙虎头的粗话杨柳风也不介意,点了点头笑道:“你这话说的不错,大帅的聪明才智天下难寻,肯定有办法解决福王这点事儿。不过大帅诸事繁杂,总不能事事都要亲为,不然的话,养咱们这些人干嘛?既然交给你我,便是相信咱们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杨先生有什么办法?”孙虎头忙道。
杨柳风摇摇头:“我想不出办法,不过咱们可以按照大帅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
“父帅的思路?父帅教给你法子了?”孙虎头疑惑道。
杨柳风随手拿起桌上的书敲了孙虎头脑袋一下,笑骂道:“糊涂小子,大帅要是教了我法子,我还跟你商量什么?”
孙虎头摸了摸头道:“我本来就笨,你再敲可把我敲傻了。”
杨柳风笑道:“你要是笨,你父帅能让你跟我一起处理这么大的事情?你不会以为你父帅宠你宠到这个地步吧?”
孙虎头急忙摇头道:“那自然不是,父帅让我跟先生好好学点东西。”
杨柳风闻听叹了口气,冲外面拱了拱手道:“杨某出身微末,蒙大帅简拔重用,实是无以为报。”
孙虎头见状也叹道:“其实咱们都一样,当年我爹还只是一个总旗,家里穷的不成样子,后来我爹和高叔叔投了父帅,被父帅委以重任,我爹从一个总旗一路升到卫指挥使,全是我父帅的安排。”
喝了口茶,孙虎头接道:“我爹曾对我说,咱家蒙大帅的恩情,这辈子是报答不了了。还说我蒙父帅看重收为义子,让我一定像对待亲爹一样孝敬父帅。唉,看着父帅整日劳累,我却帮不上什么忙,我都快急死了。”
轻轻拍了拍虎头的肩头,杨柳风说道:“是啊,咱们都受过大帅的恩惠,想报答大帅,就得尽心做好大帅交办的事情,这次就是一个机会,也是大帅在考验咱们。”
孙虎头听了连连点头。
杨柳风接道:“虽然我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但是咱们知道大帅肯定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大帅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咱们就按照大帅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想办法。”
孙虎头忙道:“对!咱们就用父帅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我父帅解决问题时,一般都是先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会先研究对手的性格,然后找对手的弱点,咱们也分析分析福王是什么性格,有什么弱点,只要找到他的弱点就好办了。”
杨柳风笑着一伸大拇指赞道:“难怪你父帅看重你,真是一点就透!那咱们就分析分析福王是什么性格,他有什么弱点。”
孙虎头点点头道:“要说福王这个王八蛋弱点还是不少的,贪财,好色,吝啬,不过这些弱点咱们都用不上,咱们肯定不能给他送钱,更不能给他送女人。”
杨柳风笑了笑道:“你说的这些只是他的缺点,并不能说是弱点。”
孙虎头挠挠头道:“这还不算弱点?那什么才算弱点?”
杨柳风笑道:“福王最大的弱点,就是他是藩王。”
孙虎头疑惑道:“他是藩王也能算弱点?他可是皇上的亲叔叔,据说无论福王做什么,皇上都是一一依从。”
杨柳风摇摇头道:“你错了,你说的这些都是小事,根本没有危及到皇上的地位,你让福王拥兵试试,恐怕皇上第二天就把他拿下了。我告诉你,别说他只是皇上的叔叔,就算他是皇上的亲爹,只要危及到皇上的地位,皇上照样不会客气。读过新旧唐书吧?唐高祖李渊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爹,还不是被李世民逼着退位?”
孙虎头挠挠头。他哪里会看什么新旧唐书?好在以前听袁可立讲过玄武门之变,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逼着自己的父亲把皇位传给他。
杨柳风接道:“对于皇上来说,无论是谁,只要是威胁到他的地位,那就毫不客气,管他是亲叔叔还是亲爹,统统拿下。”
“可是福王手里也没兵啊,根本不可能威胁到皇上的地位,皇上千嘛要把他拿下?”孙虎头道。
杨柳风笑道:“有时候,能皇上感到威胁的并不一定是拥兵自重,别的事情一样能令皇上受到威胁。”
“那是什么?”孙虎头问道。
“流寇!”杨柳风道。
“流寇跟福王有什么关系?”孙虎头奇道。
听孙虎头接连不停地询问,杨柳风抓起刚才那本书又敲了孙虎头脑袋一下:“有些问题你要自己想,怎么一直问我?”
孙虎头嘿嘿笑了两声:“这不有先生您么,我费那劲干嘛?”
杨柳风摇了摇头无奈道:“那行,你接着问吧,有你问话我正好能打开思路。”
孙虎头笑了笑道:“您看,我还有点用处不是?”
杨柳风笑了笑接道:“流寇确实跟福王扯不上关系,但是咱们可以让福王跟流寇扯上关系,比如说福王逼着灾民造反,那灾民就变成流寇,这样就跟福王扯上关系了。你想,现在陕西,山西等地都闹流寇,皇上正焦头烂额呢,福王这里要是再逼出一拨,皇上得气成啥样?”
“你是说咱们让灾民造反?父帅不会同意吧?”孙虎头道。
杨柳风摇摇头道:“当然不是真的造反,咱们只要煽动那些灾民闹事即可,有你的大军在此,咱们手里还有这么多粮食,怎么能让灾民真的造反?
要是那样,大帅非砍了咱俩的脑袋不可。”
孙虎头想了想,猛地一拍手道:“我明白了,咱们可以告诉那些灾民,福王要抢他们的救命粮,然后鼓动他们闹事,福王非害怕不可。”
杨柳风笑了笑道:“可不是这么简单,单是灾民闹事儿,福王怎会害怕?别忘了,河南府可是有兵的,灾民闹事儿,岂能不派兵镇压?这事儿主要得靠你。”
“靠我?父帅不是说不让咱们跟福王发生冲突么?”孙虎头疑惑道。
杨柳风摇摇头道:“大帅只说不让咱们跟福王冲突,可没说不让灾民跟福王冲突,你干嘛非要明火执仗地跟福王冲突?变成灾民不行么?”
“你是说让我的部下扮成灾民?然后跟福王闹事儿?”孙虎头接问道。
“不是让你的部下扮成灾民跟福王闹事儿,而是让你的部下扮成灾民,然后混到灾民当中,协助灾民闹事儿。”杨柳风摇头道。
嘿嘿笑了两声,杨柳风接道:“有你的部下协助,官军哪里是灾民的对手?自然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然后四下求助,你说他们能求到哪里?”
孙虎头嘿嘿一笑:“我父帅现在负责赈灾,自然要求到我父帅那里,到时父帅把咱们这里的情况跟皇上一说,皇上见福王抢灾民的粮食,把灾民逼得要造反,肯定不能饶了福王。”
杨柳风摇摇头道:“皇上最多只会斥责福王一顿,处罚是不可能的。不过只要斥责一顿就行了,福王总不能为了点粮食真的逼灾民造反,那样皇上可就不会饶他了。”
孙虎头点点头:“只要福王不来要粮,这事儿便解决了。”
杨柳风笑着点头。
孙虎头也不迟疑,当即起身道:“杨先生,我马上安排部下扮成灾民,然后去收拾福王手下那群走狗。”
杨柳风笑道:“注意点分寸,不要太过,闹得太过,大帅那里也不好处理。”
孙虎头抱拳说道:“先生放心,虎头知道分寸。”
杨柳风点点头,拿起刚才那本书继续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只见福王府的人人匆匆跑来:“杨大人,灾民突然作乱,你赶紧派兵镇压。”
杨柳风抬眼看了看那人,淡淡道:“我只管放粮,这事儿我管不了,你找本地的官府吧。”
那人急道:“官府派兵弹压,被那些灾民打回城里了,现在只有你手里的兵能够镇住那些灾民了。”
杨柳风摇摇头道:“我奉李大人之命赈灾放粮,如果派兵镇压灾民,李大人知道以后岂能饶我?你想让我发兵,得有李大人的军令,所以你还是赶紧去找李大人吧。”
那人急道:“李大人在陈留,离这里好几百里,等他的军令到了,灾民已经进城了。你别忘了,洛阳城里住的可是福王千岁,要是福王千岁有什么闪失,你吃罪得起么?”
杨柳风笑道:“放心,洛阳城高墙厚,灾民并无组织,更无攻城器械,进不了城的,你还是赶紧找李大人求助吧。”
见杨柳风软硬不吃。油盐不进,那人狠狠地看了了杨柳风一眼说道:“姓杨的,我看你是活到头儿,你等着,等灭了灾民,看福王千岁怎么收拾你!”
“你要是再跟我磨蹭一会儿,恐怕灾民真的就要进城了。”杨柳风笑道。
那人恨恨地骂了一声,拔腿出了杨柳风的军帐。
收起5楼2013…10…30 13:29 |
第240章 人口迁移()
吴巡抚等一众官员得了李景的许诺之后,马上着手开始帮李景招募灾民。
李景远道而来赈灾,灾民对李景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现在这些官员大开绿灯,准许他们到山西去,灾民们自是踊跃。
但是李景也不可能把所以的灾民全部迁往山西,首先平阳府暂时还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其次也没那么多工作岗位提供给这么多人。
李景打算先迁两万户,也就是十万人左右,对这两万户人李景是有要求的,首先家里必须有一名壮劳力,还得有一名青壮年妇女。
李景把这些人弄过去是要他们去做工的,要是弄一帮老弱病残过去,那不成养活老太爷了么?
不过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远不是李景想象中那么简单。
那时并没有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儿,一户家庭,成员只有五六个人。
那时的一户人家包含的人是很多的。
以一名青年男子为例,他和父母还有兄弟再加上兄弟的子女,都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大家庭统称为一户。
同时妻子这一边还有一大家子的人,这两家很可能就生活在一个村子里。
迁一户总不能把亲家那一户给扔了吧,甚至他们可能自己说这就是一户。
也就是说,这一户很有可能是十多个人,甚至更多。
另外,这些灾民当中很多男人是光棍,还有许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