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集要-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5年7月18日,国防部决定公安部队改称公安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1957年1月22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军。9月1日,军委又决定将公安军司令部改为总参谋部警备部,所属部队一部分由公安部领导,一部分划为省军区建制领导。
建国初期各军、兵种和公安部队的成立,使我军完成了从以陆军为主体的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10—1956。9)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占中国领土台湾。6月30日,杜鲁门下令将美国驻日本的地面部队投入侵朝战争。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拼凑侵朝的“联合国军”的决议。美国扩大朝鲜战争,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8月起,美国侵朝空军不断侵犯中国东北地区领空,轰炸中朝边境的中国村落。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一切国际争端,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侵略中国领土台湾,表示了极大愤慨和高度警惕。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决反对美国的强盗行为。7月13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做出了“保卫东北边防,组织东北边防军”的决定,抽调第十三兵团所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部队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8月下旬,又决定抽调两个兵团的兵力部署于山海关地区,策应东北边防军。
1950年9月15日,美国当局经过精心策划以美第10军7万余人在朝鲜西海岸仁川港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严重形势下,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向中国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正致力于医治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创伤,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亟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经过反复权衡,慎重抉择,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辖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和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炮兵。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跨过鸭绿江,迅速向朝鲜前线进发,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侵略。至1951年6月,中朝人民军队经过5次运动战战役,连战皆捷,将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达成了战略反攻的任务。尔后,在与美方进行停战谈判中,边打边谈,以打促谈,通过阵地、攻防作战,大量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至1953年7月实现了朝鲜停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保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作战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上旬,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中朝人民军队实施战略性的反攻作战,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以南,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愿军将敌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1950年10月中、下旬,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6个军18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1个高炮团、2个工兵团共约28万余人秘密入朝。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初战获胜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25日,敌军进至博川、云山、温井等地,其先头部队已进到鸭绿江边之楚山。根据这一情况,志愿军决心利用战略上的突然性,在运动中歼敌一部。25日10时,志愿军一部在开进中,于温井西北两水洞同南朝鲜军第6师一部遭遇,将该敌歼灭,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当天,志愿军主力分别向温并、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楚山、古场洞地区展开猛攻。11月3日,西线之敌被迫开始全线撤退。次日,敌主力全部撤到清川江以南地区。第一次战役于11月5日胜利结束,共歼敌1。5万余人,挫败了敌人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为下一步作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将美军击退到“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在第一次战役中遭到打击后,虽已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但错误地认为中国不敢进行大规模较量,因而在11月6日开始的试探性进攻之后,于11月24日发动了企图在圣诞节结束战争的“总攻势”。对此,志愿军首长采取了示弱诱敌深入的方针。同时,中央军委调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入朝,担任江界、长津方面的作战任务,使志愿军前线作战兵力达到9个军30个师38万余人,兵力占很大优势。11月25日晚,东西两线志愿军主力6个军开始向敌发起进攻,分割包围,歼灭当面之敌。29日,敌人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立即展开追堵围歼战。12月1日,敌军向“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撤退。12月5日,志愿军收复平壤,并继续向“三八线”追击。到12月24日,志愿军共歼敌3。6万余人,收复“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土地,并占领了“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延安半岛,迫使敌人在“三八线”转入防御,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朝鲜北部的企图。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将美军击退到汉城以南。第二次战役后,美军集中5个军共11个师和3个旅的兵力,在三八线及其以南地区层层设防,企图阻止志愿军、人民军继续南下,以便取得喘息时间,准备重新发动进攻。为了打破这一阴谋,毛泽东12月13日电示志愿军:“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一带地区寻歼几部分敌人。”据此,12月31日17时,志愿军主力6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第2、第5军团分左右两路,在“三八线”上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的防御阵地发起全线进攻。第二天拂晓前各路部队突破敌军的前线阵地,1951年1月2日,敌军开始全线撤退。1月4日,解放汉城。这次战役,中朝军队9个军30多万人,冒着狂风大雪和零下30℃的严寒,忍饥挨饿,连续8昼夜迅猛追击,向南推进80至110公里,把敌军赶到“三七线”附近。但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只歼敌1。9万余人。鉴于“联合国军”似有计划撤退,为避免前进过速,陷入不利地位,彭德怀即于1月8日断然下令停止追击,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第三次战役结束。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在第三次战役后,主力转入休整,准备春季攻势。“联合国军”在连遭失败后,发现志愿军粮弹补给困难,缺乏持续进攻能力,只能打“礼拜攻势”。于是,利用其优越的运输条件,迅速补充兵员和物资,从1月25日起,恢复了攻势。志愿军采取“西顶东放”的方针,以求打破敌之攻势。从1月27日开始,志愿军首先以汉江南北地区依托野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有力地钳制敌人主要进攻集团。3月14日,我军主动撤出汉城。至4月21日,将敌阻于“三八线”附近地区,敌人由进攻转为防御,第四次战役结束。整个战役共歼敌7。8万余人,掩护了后续兵团的集结,为举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敌人每天付出900余人的伤亡代价,才前进1。3公里。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联合国军”4月初进到“三八线”后,企图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继续向北推进,在朝鲜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线建立新防线,以便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为了粉碎敌人的登陆企图,夺取战场主动权。4月22日,西线第9兵团等5个军、第3兵团3个军、第19兵团3个军及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分左中有三路突破敌军防御阵地,至29日晚推进到汉城附近。接着,在东线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敌进行猛烈攻击。5月23日,志愿军为集结部队进行整补,开始向北转移。在转移中,由于交替掩护计划不周,志愿军也受到一定损失。至6月10日,敌军被阻于“三八线”附近地区,敌我双方转入战略对峙。这次战役歼敌8。2万余人,粉碎了敌人企图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并使志愿军新参战兵团受到了锻炼。
中朝人民军队经过上述五次战役,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三八线”附近,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1951年6月11日起,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相持阶段。我军实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7月10日,双方举行停战谈判,从此,也开始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进行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7月至10月,中朝人民军队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夏季和秋季攻势,共歼敌16。8万人。后来又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根据敌空中优势和强大的炮兵优势,从1952年春季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又进行了巩固阵地的作战,阵地形成了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并积极组织小部队战斗活动和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打击敌人,把作战重点推向了敌人的阵地。1952年秋季,我军又组织了全线的战术性反击作战,并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1953年夏,为促进停战的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又胜利地进行了反击战役,特别是金城反击战役的胜利,迫使敌人签订了停战协定,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世界上最现代化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中朝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共歼灭敌军109万余人(含朝鲜人民军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单独作战歼敌13万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粉碎了美国侵略者妄图征服整个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计划,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打出了国威军威,我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取得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10—1956。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为适应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规院校建。1950年7月,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了军事院校建设问题。会后由周恩来制定并经毛泽东批准的方案,确定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新建一批更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各类正规院校,全军首先创办一所综合性的陆军大学。刘伯承同志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11月13日,刘伯承、陈士榘同志向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提出《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书》,建议将陆军大学改名为军事学院,校址暂设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所在地。30日中央军委即电令: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刘忠为军事学院院务部部长、钟期光为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兼干部部长。并调华东军政大学第1总队及华北军政大学一部分机构和人员组成学院管理机构。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军事学院最初的训练方针是“在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熟悉与指挥现代各技术兵种,并组织其协同动作。
同时,熟悉参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