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 >

第16部分

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不短咔蚬窕督冢幌蠖侨苏饷磁Γ⒄沟母叨却笾掠商焐谋冉嫌攀坪穸染龆ǎ牧戏岣坏腉DP 就可以炒高些。印度不好说,资源可能还不如中国,除了靠人聪明英语好搞IT外包有比较优势(与印度人口规模相比太小),条件太困难。印度看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希望把制造业发展成下一个比较优势。印度人不比中国人笨,但制造业已经被中国占了位,它即使有出路,也会麻烦得多。
  以上把后进国家的发展理论总结了一下,这很重要。如果按照这个发展理论来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没什幺好争的,并非关键。各国会有各国做事的方式,日本员工终生制大锅饭一样,照样搞。韩国就是国家扶植的大企业,也不合传统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但必须有竞争力,要有比较优势。所以,组织方式可以偏计划,经济运行的方式一定得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最后整出来的经济模式叫计划还是叫市场是哲学定义问题(日本有人自称是计划经济,觉得中国的计划经济无计划可言是乱来),实质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
  大致上,中国80年代还没有认识到这个比较优势理论的极端重要性。那时理论界喜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搞,你好还是我好吵一吵,或者找转型的办法。象80年代两个重要经济理论会议,巴山轮会议(在轮船上开的)议定在四种经济模式中应采取“有控制的市场经济”(其它三种是严格的计划经济,灵活一些的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莫干山会议建议用世界独创的“双轨制”从计划经济价格机制转向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就这些办法与结论本身来说,是相当有水平的。但这仍然是在讨论“做事的方式”,至于“做什幺”,就认识不太清楚,没有一个明确的到世界经济中靠比较优势抢饭吃的意识。那个时期,中国拉外资不算多,还不如东南亚了,进出口有发展,但不算很快,经济发展主要不是由进出口带动的,应该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
  到90年代,就真的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搞了,进出口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之一(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以我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察,他们已经缺省地把这个理论当作最高指导原则了。我认为这才是“主流”的意思,所有主流都同意这条道路。至于所有制、产权之类的运行机制,主流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并不能脸谱化选一种最恶心的来批。如果不同意或者不清楚这个以提升比较优势为核心的理论,迷失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那么只能是丧失话语权,已经没什幺好争的,属于认识层次问题。主流经济学家之所以在政府里混得不错,原因就是这个比较优势理论管用。一方面确实挣来了钱,一方面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解释,也能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政府可择其善者从之。反主流的那些激烈言论,在具体问题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经济学认识太浅,错误的地方很多,可以当作“群众呼声”对待,作为政府政策的一个考虑因素。从辩论的角度来说,根本不成其为对手,主流经济学家们以前甚至不觉得有必要出来驳(不客气地说,我这个业余的去辩论都有必胜之算)。后来被骂得凶,才出来表白几句,也不是说理论,就是自觉有功反被骂觉得委曲。这也是宣传有问题,主流经济学家其实在媒体上写不少文章,但可能是因为太专业,往往简单一句话有一堆复杂背景,我因为熟一些是能看明白的,但一般人很难明白主流经济理论的要义。但中央确定无疑是会按这条比较优势的路线走下去的,而且开始着手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障碍(如要形成正循环的机制,就要去改革科研体系)。具体运行就是官办经济运行大法,想做的事就是提升比较优势挣钱。
  当然这个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说挣了钱怎幺用怎幺分配,它只是说你怎幺挣到越来越多的钱。挣钱这个目标确实是达到了,老朱照此弄了几把,虽然他也犯了一些错误,但确实经济实力做大了,而且形成了套路。他离职以后,反而挣钱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政府财政真正大翻身了。我认为老朱这个历史地位还是有的。在花钱以及分配上,有很多问题,这个不能否认,如应该早些用外汇储备趁油便宜大买特买,但这都是挣钱这个大原则之下的事。老朱应该就是让政府挣钱有些本事,怎幺花钱炒期货之类的,这个要经验,犯错误不奇怪。90年代初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00 多亿美元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中国这个“即将崩溃”的穷国2006年外储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这在老朱手里做成了。再怎幺说外汇储备多了危险,也还得算挣到钱了,得算综合国力里很大一块,出去访问砸钱都有底气。98年金融风暴韩国金泳三找老朱借300 亿美元,没给他,现在再有这样的事肯定借出去了,近年来百亿美元都不当多大事的。
  挣到了钱,又是政府级别的市场经济,小民没有地位,怎幺分配是可想而知的。那就是围着政府吃,吃到的就发了,吃不到的就成“弱势群体”。这方面经济学理论确实没办法。越是信经济学,越觉得这太合逻辑了。说到底,经济学是分析事情如何运行变化的,并不是分析善恶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得去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控诉经济学家是没有用的。经济学家自己跟着官办经济捞些也是人之常情,捞不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也有不捞的经济学家,照样解决不了问题。中国用那个政府通管的体制来搞靠比较优势挣钱的经济,必然就是官办经济。
  从毛泽东放弃与美苏全面对抗的反全球化开始,中国走到世界经济环境里是迟早的事。一方面政治环境逐渐稳定,越来越稳定,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政治运动让位给经济,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到90年代,又最终摸对了全球化中后进国家的正确发展道路,走向了官办经济。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势。我们对官办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作了很多历史与理论背景的介绍与阐述,接下来可以去分析一些现实的成绩与问题,对未来作一些展望。
  (二十六)富政府的“超级现金牛”
  改革开放中老邓的摸论,在80年代,理论与实践都是小范围的瞎摸,几个特区摸得比较多,其它地方等中央指示。在90年代,通过“不争论”把理论干掉了,全国各地政府都开始了大规模彻底的瞎摸,这就是官办经济。很快就自然而然地摸到了“比较优势”这条路上去了,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巨型怪兽。搞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本来在以空对空瞎吵吵(一些主流经济学家90年代以前的言论看起来搞笑得很,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这大规模实践一搞,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国的实际,弄出了很多新办法新理论。短短十余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一般把改革开放从70年代末算起至今是一个整体,但80年代主要是政治格局变化很大,经济体制与实际运行与从前相似之处很多。90年代以后政治可以说是超级稳定,但经济格局就与从前完全不同了,与80年代都是完全两样。国际上看中国,90年代以前主要是从政治方面看,要对抗苏联就说你好,要和平演变就说你坏,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和改革开放前一样在国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际上观察中国压倒一切的因素。所以,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在90年代。
  90年代的经济改革的一大“成就”,或者说“后果”,就是中国政府自己“脱贫致富”,变成了一个阔佬。当然,各地政府在官办经济里互相竞争,也有不少混得不好仍然很穷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政府手头的资本不折不扣是暴发了。这一点,以前还有人持“崩溃论”的观点不断质疑,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需要解释的已经不是中国政府,而是这些唱衰派怎幺调整自己的说法了。中国政府有三大王牌数据:外汇储备超过8500亿美元世界第一,2005年税收总额超过3 万亿元五年翻番,国企利润超过9000亿。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还在高速增长中。其它的相关数据,外贸进出口连年增长20% 、30% ,今年都说要减速了看来却仍然会高速增长,FDI 持续在每年600 亿美元的高水平上,人民币不断升值。政府已经有余力(或者说愿意)去搞免农业税、免小学学杂费、封山育林等举措。这些其实不算什幺,并不能显示财力。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建成美国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已成板上钉钉之势只是时间问题,最近又开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是全球独步的),“新农村建设”一投就是3000多亿。这些才是真正显示中国政府财力的地方。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的成长,只能用火箭式的上升来形容,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期。对比之下,90年代初期,一个市建个立交桥都要四处找钱。开建三峡工程的时候,有用倾国之力去搞的感觉,经常有人担心费用超支会拖垮财政。现在三峡级别的工程或者大工业项目很多一起铺开搞,人们都没什幺兴趣去关心了。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政府这三年建的农村公路相当于过去50多年的总和。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种综合国力的成长仍然认识不够,只是从数字角度去理解。一算GDP ,哦,人均170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里都不算什幺,还是穷国。中国政府的实力,恰恰不能用GDP 去理解,即使用PPP 去算GDP 都是不合适的。GDP在大多数国家显得和维持费一样,一些人均GDP 比中国高得多的国家,政府财政会破产。真正有意义的是,政府能够动员多少资金以及资源去做想做的事。也不是说全是政府投,政府做好准备了,喊一嗓子,社会资金外资都会跟过来一起搞。也不一定是在中国搞,到其它国家去收购包搞经济都是可能的。这种能力,我断定中国政府已经是全球顶级之一,一般发达国家都比不上。在国际上,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就是发达国家大国的思路。世界各国也慢慢发现,必须象应对发达国家大国一样去应对中国政府。这也就是为什幺世界上慢慢觉得只有中国才是美国真正的对手。
  中国政府在GDP 背后隐藏了真正的实力,明着说的韬光养晦,居然基本达到了目的。政府从改革开放开始说的翻两番之类的目标,现在说21世纪头十年要翻一番,所以硬凑了个7。5%的年均目标增长率出来(其实6%就够了,但说太低了不好意思)。这通通都是虚的,全是数字游戏。对于中国政府,是想办法压低数字,各省不肯压低,中央政府就统一压一下。其实这些增长率、GDP 总额之类的数据全是虚的,是政府出于宣传目的炮制出来的幻影数字。在真实世界中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经济是什幺,没有人知道,国家统计局都不知道。我也是观察了好久才明白过来的,先还以为国家统计局心里有数。用GDP 数值或者增长率去与其它经济体比,与自己以前比,是一种伪科学。经济模式不同,根本不能相比。
  中国政府真正在意的,是综合国力。GDP 数字,就成天哭穷,企图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混入WTO。对于崩溃论,先还有点烦,后来也听之任之了,反正又唱不衰,还有助于政府哭穷。成天哭穷,自己人都深信不疑了,觉得我们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穷的,加入WTO 怎幺这么难,外国人太坏了。外国政府都不笨,在“中国制造”的教育下,比中国老百姓清楚,知道中国的比较优势太厉害了,如果按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放进去,好多国家都没法混了,太便宜中国了。但我看还是中国政府对自己官办经济的优势最明白,比外国人清楚。最后,得算是韬成了。本来应该韬得更好,老朱谈判时心急了,急于锁定胜利成果,多做了一些让步。就这么让了些开放产业,留了些设限条款之后,混入了WTO。但加入WTO 后四年里进出口贸易无人预料到的惊人增长证明,还是捞到了。如果外国人能够预测到这种结局,那提出的条款会高得多。现在再怎幺变花样贸易壁垒反倾销,中国年年20%30%的出口增长就是下不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己当个一般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有信心,如果这世界是公平地做贸易,我们能打败任何对手。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在经济领域已成现实。自己心里要有底,不要跟着人家信什幺中国的优势在于血汗工厂不要环保人民币低估之类的。我们的优势就在于中国人民大众是勤劳而智能的,只要我们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