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条里的养生经-连载-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盐灸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葛洪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再如《本草纲目》第十一卷记载:“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古人以盐作为介质,主要在肚脐处施灸,现代逐渐完善、拓展,早已不局限于神阙一穴。
隔盐灸操作时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易炷再灸。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食盐属矿物质,加热后也可产生热辐射,透热持续均匀,与中医的砭石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
(4) 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是间接灸法之一,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诸痈肿牢坚。”这就是隔附子片灸的最早记载,用隔附子片灸治外科痈肿。后来发展出隔附子饼灸,如明代薛已的《外科发挥》记载,治疮口不收敛者“用炮附子去皮脐,研末,为饼,置疮口处,将艾壮于饼上灸之。每日数次,但令微热,勿令痛”。隔附子灸在古代常用于一些急难杂症的治疗,往往能够回阳救逆,起死回生。
隔附子片灸就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就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附子有毒,使用时应注意:
1。施灸时要注意室内通风。
2。附子饼灸须在医务人员指导监视下进行。
3。应选择较平坦不易滑落的部位或穴位处施灸,灸饼灼烫时应及时取下更换以防灼伤皮肤。
4。对阴盛火旺及过敏体质者、孕妇均禁用附子饼灸。
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救的方法。艾条是用棉纸或者桑皮纸将艾绒裹成长条状(直径约厘米,长约26厘米的圆柱形艾卷)而制成的,其中不添加药粉的称为清艾条,掺入某些中药药粉的称为药艾条,目前还可以见到无烟艾条。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也称悬起灸或悬灸。悬起灸主要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肢2~3厘米(一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止。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要用于风寒痹痛以及慢性病的灸疗。
(2) 回旋灸
回旋灸又称熨热灸,施灸时使艾条点燃的一端与穴位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一寸左右),但艾条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施灸,以局部出现温热红晕而不灼痛为宜。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
(3) 雀啄灸
雀啄灸在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频率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20分钟左右。
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灸治急性病、远端病痛和内脏疾病。
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叫做温灸器灸。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两种,在市面上很容易买到。施灸时,将艾绒、艾条或药物,点燃后装入温灸器中,用盖将温灸器盖好,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即可以来回移动熨灸,也可以固定在局部进行熨灸,一般灸治15—20分钟,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温热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温灸器灸使用安全方便,一切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是一种自我及家庭保健的理想方法。
小艾灸…大养生 四季人神不宜灸
施灸要掌握最佳灸量。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灸治恰当、适宜的次数和强度,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要根据病情决定艾灸的灸量,病情轻浅的要少灸、轻灸,病情深重的要多灸、重灸。
《医学入门》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指的是要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强度的艾灸。头面是诸阳汇聚之处,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过多的火气;腹背阴虚有热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当中,四肢穴位比较适合艾灸。上肢和骨关节应该浅刺少灸,下肢和肌肉丰厚处却可以深刺重灸。
还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备急灸法》
实验研究表明单壮艾炷(约0。5~2m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上升到56℃左右,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脓灸由于皮温的升高,必然会造成创伤和疼痛,特别是灸疮的产生。一般人对疼痛、灸疮化脓有恐惧心理,甚至认为感染会引发其他疾病,岂不知这正是灸疗的神奇之处。《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资生经》也说:“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从以上种种论述不难发现,古代医家认为只有经历疼痛,甚至灸疮化脓,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疗效。这就是说直接灸必须化脓,必须经历疼痛的过程才能出疗效。对灸疮出脓,勿须顾虑重重,它与一般的疮痈化脓或创伤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认真护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
直接灸,化脓灸虽具有很好的疗效,备受古人推崇,然而因其直接灼伤皮肉,疼痛剧烈,使患者难以接受。慢慢地,艾灸疗法逐渐背离了原有的方向,神奇的功效不见了。针对这种现实,宋代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中就讲:“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努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状此心,向前取法,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夫欤。”他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因惧怕艾火之苦,而拒绝灸疗的作法,鼓励人们要忍受一时之痛苦,敢于使用灸法以愈疾。现代研究表明,较强的灸治可使血清中IgE含量和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有双向调整作用,说明艾灸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是良性的、积极的。
所以《备急灸法》强烈呼吁:“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如果你真的希望从艾灸中获得健康,真的坚持使用艾灸,就应该正确认识疼痛和灸疮,否则就会“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小艾灸…大养生 十二时经脉十二时辰宜灸与不宜灸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保健养生、祛病强身可以取法自然。《内经》中岐伯论述自然规律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提示我们,人的生老病死要顺应自然四季交替的变化规律,使用灸法祛病保健更要顺应自然之气。《素问?厥论》提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季节、天气都对灸法的疗效有影响,灸法应择时而用以晴朗天气,风和日丽施灸为佳。施灸一般以正午以后为宜;因此时阳气正旺;正是温阳散寒的好时机。而午前阳气未隆;灸之则易伤气耗血。
此外,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理论进行保健养生的。比如,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两阳相得,其效自倍。
切合自然规律进行治病防病是中医的特色,但是当季节和气候交替变化的某些特殊时段,人体相对于外界处于一种相对薄弱的状态,这时我们应该避之有时,减少不利因素。《太平圣惠方?卷一百》记载的四季人神不宜灸就明确提出:“春在左肋,秋在右肋,夏在脐,冬在腰。又男忌除日,女是破日。”也就是说,在春天不适宜灸治左肋处的穴位,秋季不适宜灸治右肋的穴位,夏季不宜灸治肚脐,冬季不宜灸治腰部穴位。男性在除日不适合艾灸。除日指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古人认为除日相当于死日,盖一岁尽处,犹一生尽处。女性破日不适合艾灸。破日是旧历书中的不吉利的日子,认为一年中有些不吉利的日子(根据天干地支经过复杂计算得出),那一天怨气冲天,冤鬼、恶灵因为无法超生,又得不到亲人的供奉,而且怨气又得不到缓解,所以在阴气最盛的时候回到阳间,宣泄自己的怨气。那一天经常是百鬼夜行、鬼怪重生,所以在古时候家里的大人在这一天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出门的,而且每到这天所有人都关紧门窗,灯火全开的等待天明。
可见,古人不仅可以借助自然之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还呼吁要趋避自然对人体不良的影响,适时施灸。
小艾灸…大养生 遇到意外的急救处理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