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37-松峰说疫 >

第9部分

537-松峰说疫-第9部分

小说: 537-松峰说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兼胀者,有不胀者,食则不减,而最恶饮水,意其为湿也。而其时甚旱,经岁不雨,不知湿从 
何来。泻时日数十行,不治终不遽止。长夏炎热,烁石流金,投以健脾温补之药始痊。阅数日而 
复作矣,间或痊可,再阅数日而又作矣。缠绵不已,有至数月者。询其复作之由,半因吃生冷与 
饱食所致。戒以只食七八分饱,服药月余,则不复作。患此绝少不起者,然病体支离,莫可当矣。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下利
属性:(即泄泻) 
瘟疫而见下利,病亦不轻矣。大抵属寒者三,热者七,湿则其仅见者也。而吴 
又可《瘟疫论》中协热下利等说,单以热论,不亦偏乎?第瘟病下利之属寒者轻浅,自不得与冬月 
感寒,与直中阴经者同日而语也。其属寒者有三。一则感原无大热之瘟病,而过用凉药,因致瘟 
不除,而泻又作,此时宜舍病治药,只得先温其里,里温泻止。而瘟病不除也,再解其表。瘟病 
原无汗法,斯时,仍用和解疏利,视其邪在某经,细心施治。治之而邪仍不解,必其先此下利时, 
有伤元气,阴亏营枯,不能作汗,此时又宜平补滋阴。用熟地、当归、白芍、炙草,再佐以白术、 
山药、莲肉,气滞者加陈皮,有寒者加煨姜,不寐者加制半夏、茯神,呕恶者加藿香,调理施治, 
则自然汗解而愈矣。或见其大便不实,恐下利复作,于前药中再重用茯苓、制首乌、白扁豆等药, 
消息施治,无不获效。一则因大下后而泄泻者,亦因元气亏损,气血伤败,或宜健脾,或宜补肾, 
或宜补气血,或宜淡渗,或宜固涩,视其病之轻重,人之虚实,而调治之。一则有不因服凉药与 
攻下,而自利者,或因岁气之偏,时气之戾,司天在泉之殊,致饥馑旱涝之触忤,感而成病,初 
觉亦头痛身痛,身热发热,自汗微恶寒,继则突然泄泻,却无谵语郑声昏冒,舌苔燥渴斑黄等症。 
其脉既不洪数,亦不细微,投以达原饮,而利益甚。投以元霜、素雪等丹,而利不 
除。此症原无大热,乃瘟疫中之变局,问其渴,则恶饮水,视其舌,并无黄苔,知其非热利无疑, 
总以健脾补肾为主,而以利水佐之。此之补肾却不用熟地,又恐其滑肠,尤忌当归,惟用大首乌、 
菟丝、山药、茯苓、白术、苍术、白扁豆、人参、陈皮、炙草等药,消息施治。此时反以下利为 
本,而瘟疫为标。盖泄泻不止,则元气日亏,表邪益不能解。若下利止,纵有表邪,再于补药中带 
和解施治,况经此大泄,瘟邪亦不能逗留矣。再者,下利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恐走津液,而胃 
益虚,必成胀满,当先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复,邪自解,得微汗而愈。盖下利为内虚,若发其 
汗,则内外皆虚,变症出矣。仲景《伤寒论》三阳合病,皆能自利,有发表、和解、攻里之殊。瘟 
病原无发表之说,至于攻里则用凉药。夫凉所以除热也。则试言下利之属热者。热下利必有兼症, 
或有口苦咽干,唇焦舌燥,谵语烦渴,尿赤目赤,潮热等症。则或用寒凉,或用攻下,通因通用, 
在在所必施。总之,下利不过寒热两端,视其兼症,皎若列眉。其因于寒者,口无燥渴,甚则恶饮水, 
恶寒,小便清白,脐下多寒,身虽热,手足逆冷,(此症寒热皆有。)粪色白或淡黄,完谷不化,有如 
溏,澄澈清冷,腥臭,脉不洪硬,且无力。至于蜷卧闭目,向壁卧,引衣自盖,出言微细,不欲 
见明,面如刀刮等症,则系冬月严寒直中阴经之候。瘟疫下利虽寒,亦无此矣。其因于热者,发 
热烦躁,欲饮水,口燥渴,小便黄赤,(寒症亦有。)更兼涩而不利,(寒症则无。)脐下热,泄出作声, 
所下如垢腻奇臭,其色青黄赤,酱色,黑色,后重,得凉药则止,得热药则增。其脉则洪数浮滑弦 
大盛强,以此辨寒热,万不失一。治各不同,医者宜审。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头汗
属性:头汗总为邪热上壅,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 
头汗属阳经。凡遍身有汗,谓之热越,若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阳气上冲,津液上凑,故但头汗出 
也。其兼症如太阳之热结在里,阳明之被火劫,与邪在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及热入血室,与虚烦 
水结胸,发黄蓄血等症,俱是热不得越。治法,或散或和解,或清或下,除其邪而病自愈。至气脱 
头汗,则多以妄 
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上见头汗,则大危 
矣。《活人》以头汗出者慎下,而张景岳治头汗条,有用承气者,始阅之,疑其相背,细看始知 
其皆是也。《活人》之慎下,指五脏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者而言。景岳则以便结腹胀痛,而 
头汗者,宜承气以下之也。视头汗之兼症,而下与否殊施耳。至于有表邪,脉紧数,而头汗当散 
者,宜小柴胡及诸柴胡饮。(见《景岳全书》新方散阵中。)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而头 
汗当清者,宜白虎汤、益元散之类,此治头汗之大概也。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盗汗
属性:睡则卫气行于里,内有伏热,其在表之阳气不密,故津液得泄,热蒸于外,腠理开而盗汗出。 
醒则气行于表,而盗汗止矣。杂病盗汗,责在阴虚;瘟疫盗汗,总邪在三阳所致。三阳经俱有盗 
汗,而邪在半表半里者居多,故总以和解为治。观仲景论三阳合病之盗汗,而归重于但欲眠睡, 
热在胆经可知矣,小柴胡汤主之。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自汗
属性:卫气护卫皮毛,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气干之,则不能固卫于外,由是津液妄泄,而自汗 
出焉。瘟疫之自汗,与他症异,多有感而即患自汗者,则自汗竟属瘟疫中常事,较之头汗、盗汗等反 
轻矣。当专治瘟邪,邪退而汗自止。但亦有表里虚实之异。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非真汗也。有 
汗后邪虽稍减,犹未尽痊者,又未可因汗而谓其必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其在表者,当于 
达原饮中,加三阳经表药以疏利、和解之。在里者,下之、泻之、清之。至于杂症,亦多有自汗者, 
各有本门,兹不赘。汗下后虚极,表邪尽去而自汗者,方可用补,稍有表邪,辄误补,则大害。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无声
属性:方书多将失音与不能言,合为一症。岂知失音者,舌仍能转运,而喉中则寂然无声也。不能 
言者,或舌强不能转运,或喉中格格难出,而其声自在也。余以无声 
解之,自难与不能言者混呼矣。瘟病无声,十不救一,所谓热病喑哑不言,三四日 
不得汗出者死也。此症总由瘟邪入脏,热气冲塞燔灼所致。然析之,仍有数条。有因邪热冲心, 
心气耗损而然者,宜清心降火,用生地、麦冬、川贝、花粉、连翘、竹沥、天竹黄、竹叶、黄连、 
犀角之属。有因火烁肺金,不能宣布者,宜清肺降火,用黄芩、川贝、牛子、栀子、柿霜之属。 
有因热痰壅塞而气闭者,宜清痰降火,清痰则川贝、蒌仁、胆星之属,降火则诊视其火在何经, 
择用本经凉药,并加入本经化痰之品,而兼用枳壳、陈皮、橘红、佛手等理气之剂。□□□□□ 
□□□□□□□□□□□□□□□□□□□□□□□□□□□有因失于解散,邪伏肺中者,当解 
散之。盖肺形如钟,悬而叩之则鸣,倘卧钟而实以泥土,断无鸣理,肺之窒塞亦犹是也。邪窒既 
散,则空灵而响发矣。宜前胡、防风、水萍、苏叶、桑白皮、陈皮、淡豉、生姜、葱白之属,(此 
症系失音之轻者。)此皆失音之类也。至于不能言,亦有数条。有因风热壅盛,咳嗽声哑者,以 
消风降痰之剂治之,用前胡、防风、陈皮、兜铃、姜、葱之属,此症之最轻者。又有太阳发汗已, 
身犹灼热,名风温。脉寸尺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塞,语言难出,宜葳蕤汤。又有狐惑症,唇 
上生疮,咽干声哑者。 
又有少阴症,咽中生疮者。又痉症口噤不能言者。当于伤寒与杂症门中求之,是皆不能言之类也。 
又经曰∶人之猝有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故?曰会厌者,音声之户也。(会厌乃气喉之蔽, 
以掩饮食,使不错入气喉。)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云云。 
此又以寒客经络而致不语者。热邪流入经络,亦或有此理,然不经见,姑笔之以俟高明者。 
x二沥汤x 
竹沥 荆沥 梨汁 
如无梨汁,即以西瓜汁代之;如无荆沥,止用竹沥亦可。等分和匀,病急不拘时服。此治瘥 
后失音者,未瘥前服之总效。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囊缩
属性:囊缩为足厥阴肝经受病,因热极筋枯,而燥缩也。再看其大小便结,发热引饮者,急用大承 
气下之。若无下症而脉浮者,宜汗,缓者宜和。六七日,脉微浮微缓,是有胃气,胃不受邪,将作 
寒热,则大汗解矣。阴症而囊缩者,不在此例。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结胸
属性:吴又可《瘟疫论》中,止有胸胁腹满一症,而抑知结胸痞气,瘟疫中皆有之,且不因误下而成 
者更多也。论曰∶太阳病表未解,医反下之,膈内拒痛,心下因 ,则为结胸。又曰∶从心下至少 
腹满而痛不可近为结胸,皆大陷胸汤主之。夫曰膈内拒痛,是胸胁间事;曰心下 ,则兼胃之 
上脘而言也。曰从心下至少腹,则又兼满腹而言矣。盖表邪传里,必先胸以至心腹耳。第大结胸最 
重,小结胸次之,痞气则又其次也。经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 
之,因作痞。而成氏释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夫无热恶寒,似指寒邪直中阴 
经之症。随来陶张二氏之驳,驳之诚是也,而阴阳二字,总未得真解,故有谓伤风属阳,而伤寒属 
阴者。有谓在表属阳,在里属阴者,纷纷聚讼,随成千古之疑团。愚意以为,何必尽推敲阴阳二字 
于闲处错意。不论大小结胸,以 
及痞气支结,皆属于郁,郁而未有不结者,总以开郁为主,而痞结自散矣。又当审其兼症,诊其 
脉理。气郁者,顺之调之;血郁者,行之破之;痰郁者,化之吐之;表郁者,散之和之;里郁者, 
攻之下之;热郁者,清之;寒郁者,温之;(瘟疫无寒,或过服寒凉药,或汗下后。)食郁者,消之; 
水郁者,利之。而治痞结之能事尽矣。至于仲景用大陷胸汤,治误下之结胸,想古人所秉者浓,故误 
下而复用陷胸不至为害,至陶氏则心知其未稳,故有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过下则伤元气之论。 
然尚未敢深驳。惟张景岳则云∶伤寒本病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 满,痛连少腹而不可近 
者,此大陷胸汤所宜也。至于太阳、少阳表邪未解,因下早而成结胸者,若再用大陷胸,是既因 
误下而复下之,可乎?不若以痞满门诸法,酌轻重而从双解,或用葱熨法,以解散胸中实邪。此余 
屡用而屡效等语,虽大翻仲景之案,然明白洞达,有至理存焉,真长沙之功臣,结胸之宝筏,最稳 
最捷者也。且外熨法不特治结胸为然,遇瘟疫用药弗效,俟六七日,应汗不汗之期,觉心腹稍有痞 
闷疼痛,用葱熨法(见前 熨)。往往大汗而解。至于陷胸等汤,一概不录。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呃逆
属性:瘟疫呃逆不止者,大是凶候。余在长安治贺水部莲友,患瘟发黄,而兼呃逆,用承气辈加茵陈 
与服,大便行而黄渐退,惟呃逆不止,更兼喘而痰壅,众皆谓不治,适得鲜花粉数枚,大如臂, 
捣烂少加水,滤汁数碗,外用前胡、枳壳、橘红、香圆、柿蒂,煎出,兑花粉汁频服,一昼夜服尽, 
呃逆稍止,瞬息复作,又令其仍将前药再作一剂,入碗内,用箸一双,十字加于碗上,令病者自持 
碗,于箸之四空处,每空吸药一口,圆转挨次吸之,持碗不得换手,一顺吸去。(此泛常饮水治呃 
良方,以以之服药,冀其获效。)服后觉渐轻,然时作止,又迟二三日始愈。若诿之不治,不几误人 
性命乎!再者,瘟疫打呃皆热症,丁香四逆辈,断不可用。 

卷之二·论治瘟症杂症治略
摇头
属性:头为诸阳之会,阳脉有乘,则头为之动摇。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多因 
风火上乘所致,风木动摇之象也。古人治此,有灸百会、风府等穴者,吾终不以为然,头之所以 
摇,以热极生风故耳。清其邪热,其摇自定,何必用火攻耶。又有心绝而摇头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