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不简单,所以没有一种教育理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一本育儿书能让父母找到绝对合适的育儿方法,好在今天有互联网,70年代父母可以通过论坛来寻找“同病相怜”的父母共同解决一些任何书籍或者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所采纳的案例都是真实的,我们不希望一个定论来告诉生于70年代的父母该怎么做,只是想通过一种交流的方式将问题不断展开,因为70年代出生的父母是独具个性的,你们的思想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只是想通过一个个在这个时代必定会遇到的案例来给你们提供一些选择路径,至于最终的解决方案则由你们自己来找出。
依靠着今天的博客技术,将你的育儿理论和育儿观点形成日记,虽看似是碎片,但这就是你与你孩子的成长史。
1重中之重的问题——早期教育
人物背景
余洁,母亲,大学本科,生育前任某保险公司人事主管,现在在家照看孩子。
程刚,父亲,大学本科,某大型卖场部门经理。
程天杰,儿子,2岁半。
情景
宝宝2岁半了,母亲余洁没有送宝宝上托儿所,而是选择在家自己带孩子。父亲程刚的意见是要送宝宝进托儿所,这样余洁就能早点回去工作。可是余洁认为托儿所的教育水平太低,而且和其他孩子打打闹闹,容易被其他孩子同化,也容易受伤。
余洁认为“3岁看终生”的古训很有道理,于是就给宝宝买了许多的教具。在房间的每件家具上都写上拼音和汉字,每天固定时间用卡片教宝宝识字,背唐诗。宝宝现在会数数,还会背好几首唐诗,点着识字卡也能说很多词语了。
每个来家玩的朋友都夸宝宝聪明,余洁就更觉得自己选择是非常的明智的了。在得意之余,也就不断加大宝宝学习的难度,希望在下次汇报演出时能有更多新的节目。最近进行的科目是背圆周率,宝宝已经背到小数点后7位了。但是问题是宝宝现在的脾气很坏,常常喊叫,今天不但没有表演好,还抓打来访的客人。
对话——到底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
父亲:你就让宝宝歇会吧,他才多大,又不是神童。
母亲:就是因为不是神童,所以才要从小就进行教育。你知道吗?1~3岁儿童的大脑正值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对外来信息接受能力占人一生大脑接受能力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幼儿脑还是一张白纸,现在你画什么将来他就会是什么。
父亲:我可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人的大脑一生都在产生细胞,一直都在繁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你又何必强求孩子在这所谓的黄金时期里去接受知识呢?枯燥地反复学习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倦。你看宝宝今天的样子,我真的担心你太急于求成,给宝宝带来厌学的情绪。
母亲:今天宝宝是有些累了,他以前不是一直喜欢学习的吗?我一直没有强迫他学习的。
父亲:我只是觉得宝宝现在学的东西未必是以后有用的东西。你说你教他圆周率有什么用?换了是我,在该玩的时候不能玩而去背什么圆周率,我也要火大的。
母亲:背什么不重要,关键是通过背诵来开发宝宝的智力。你知道吗?我看过有专家说过,记忆文字需要的是机械记忆能力,学习语言需要优秀的模仿能力,这些都是幼儿的天赋,而到了7岁以上的儿童时这些能力就已经开始退化了。你想想你学英语费劲的样子。
父亲:说归说,别拿我说事啊。
母亲:如果宝宝在上学前就基本过了阅读关,那他在7岁以后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初步抽象分析时,就能比较轻松地展开思想的翅膀,他的智力就会以加速度的方式获得发展。因此我在教宝宝识字说话的同时也有意识地通过背诵圆周率来培养他的机械记忆能力。
父亲:这个我知道,我也没有说孩子不需要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把他送进托儿所嘛,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不是很好嘛,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母亲:我何尝想这样辛苦啊,你以为我闲得没有事做了。但是托儿所教得再好,也没有我自己教得好啊!我上次和毛毛的母亲聊天的,她说托儿所吃又吃的不好,小孩疯着也不管,学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父亲:但是你不要忘记,托儿所有其他孩子啊。宝宝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现在这样孤单的一个人。
母亲:问题是现在的托儿所的老师可不是省油的灯,如果我们和他们关系处理得好,他们才会好好照看孩子;不然,扔一边没人管呢。伙伴么,我会定期带他去一些幼儿游乐场和一些宝宝聚会场所,这些交流我想足够了。
父亲:我还是觉得宝宝现在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我们小时候父母有什么早期教育,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我像这么大的时候哪里有咱们宝宝一半聪明?
母亲:话可不能这么说。那是因为我们当初条件不好,现在有条件了,就不能让宝宝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最希望弹钢琴,可是我们家买不起。唉,你看看,可惜我这么纤长的手指,就是因为我爸妈没有培养我,否则我现在早就是著名钢琴家了,还会嫁给你?
父亲:呵呵,你呀,又觉得嫁给我委屈你了是不是?你可不能把你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宝宝身上啊?
母亲:我像是那么没有见识的母亲吗?我只是觉得,小时候不对宝宝严格一点,长大后就来不及了。现在大学扩招,以后宝宝长大了就业压力就更大了,不从小打基础,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啊?趁我现在还年轻,抓紧时间帮助宝宝打好基础才是要紧。
父亲:这个也不能乱来的,要是急于求成,反而拔苗助长了。
母亲:算你会说成语了。你看看,《蒙台梭利教育法》、《天才启动工程》、《早教学习机》,我都是按照专家的指导再进行的。
父亲:专家也不是一定就正确。儿子是我的又不是他们的,看着宝宝又哭又闹的,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呢?要我看,照你这么逼下去,孩子早晚要疯掉了。
母亲:其实我现在是在摸索宝宝的兴趣,你觉得你孩子的兴趣在哪里? 我们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尝试来寻找,这是一个过程,明白吧!
父亲:目的没错,但你的方式有待商讨。但我感觉孔子肯定不是靠早期教育成功的,爱因斯坦的早期教育更是烂得到家,在相信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天才这个概念时,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先天的天才如何在后天发挥到极致,这个才是我们更该考虑的。
母亲:所以我正在发现孩子的天才一面!
70s记忆与展望
Jackie 35岁 销售总监
犹太人把真正的早期教育的时间定在4~5岁,但在这年纪之前父母已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真正开始被有意识地实行早期教育的一代当属我们70年代,我属于70年代初期,父母已注意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只是碍于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只能用他们讲故事、我复述的方法对我进行培养,而我更多的认知则是在与小伙伴们沟通中积累的,从第一次知道火烧着会烫到雨最终去了哪里,所有的疑问都在游戏中产生,也常常在玩耍中释然,文化知识则来自于学校的学习。
如今看看身边稍大年纪的兄弟姐妹的孩子所遇到的问题,觉得今天的早期教育太过早期,幼儿园基本就将孩子培养成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而孩子在读一年级时便有了“知识”的优越感,没能好的引导将会使得孩子更加的“自傲”,这也是目前70%的父母所遇到的短暂教育迷茫感。
我对我孩子的教育理念则是,学校老师会教的内容我避而不教,最多给孩子打点基础,更多的是培养他的兴趣。我很热衷于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主动提出来自己想学什么,比如说他一直和我说喜欢看动画片,于是我买了很多动画片和童话书给他。当然这里面就需要有侧重点地选择并陪着孩子一起看,不失时机与他沟通,儿子很快便会被我所诱导后激发出“伟大梦想”,我接着便和他一起去实现。
如果不是这样,只是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早期教育,那么必定事倍功半,说不定还会被记事后的孩子埋怨。父母不好做啊!
TIPS:
对支持此案例中的“父亲”或者“母亲”观点家长建议
早期教育除了有助于开发幼儿智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这对儿童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力强、智商高的儿童与能力差、智商低的儿童相比,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自信心也较强,在精神上常常处于优势状态,而这些又增加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形成一个正向递增的循环。
无论进行怎样的早期教育,都不要把早期教育当作知识教育。人有七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个人智能。一般父母只关注智育方面的智能,却往往忽略了其他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结果使宝宝成为一个聪明的“小尾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能是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对孩子今后帮助最大一项。
在进行早期教育时,千万不要以父母的判断为惟一标准,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与宝宝的主动参与有关。因此,为了让宝宝健康开心地成长,在对宝宝实施教育时应先仔细考虑以下问题:
宝宝现在应该达到怎样的智力状况?
准备培养成神童还是只是开发孩子的思维?
目前幼教理论优缺点分析,以明确哪种幼教适合自己的宝宝。
谁来培养宝宝,自己,自己的父母,幼教老师,幼儿园,还是其他力量?
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宝宝的各项智力?
我现在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合理吗?有效吗?
形成自己的育儿理论,并制定季度育儿计划。
国外针对早期教育所做的实验
在格塞尔的孪生子爬梯实验中,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C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T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
另一个研究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专家对于早期教育的评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哈佛大学儿科专家布雷泽尔顿说:“人人都想培养美国最聪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调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畅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从孩子兴趣到孩子的兴趣班
人物背景
郭令,母亲,外资企业职员,工科硕士研究生,江苏省无锡郊区人。
张扬,父亲,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山东泰安人。
南南,女儿,3岁,现由奶奶照看。
奶奶,58岁,曾是小学教师,现退休在家,和儿子、儿媳一起居住在上海。
情景
下班时,郭令和同事Tina一起乘坐地铁回家。听Tina一路在抱怨,帮孩子报培训班真是太昂贵了,现在每个月在培训班上的花费都要在1000多元,再加上乐器、文具等投入,实在让人吃不消。Tina因为刚进公司不久,收入并不高,再加上她刚换了一所大点的房子,每个月要还不少贷款,因此在培训班上花费千余元的确不是小数目。但郭令奇怪,Tina的孩子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小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