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铜却像是早就想好了,用表情、手势准确无误地告诉奶奶、爸爸和妈妈:“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
这两个孩子就这样不停地争辩着,把大人心里搞得很难受。妈妈竟转过身去——她落泪了。
葵花将脸埋在奶奶的胸前,一个劲地哭起来:“我不上学,我不上学……”
爸爸只好说:“再商量吧。”
第二天,当事情依然不能有一个结果时,青铜转身进了房间,不一会儿捧出一只瓦罐来。他将瓦罐放在桌上,从口袋里掏出两只染了颜色的银杏来,一颗为红色,一颗为绿色。这里的孩子常玩一种有输赢的游戏,输了的,就给银杏。那银杏一颗颗都染了颜色,十分好看。许多孩子的口袋里都有五颜六色的银杏。青铜比画着说:“我把一颗红银杏、一颗绿银杏放到瓦罐里,谁摸到了红银杏,谁就上学去。”
三个大人疑惑地望着他。
他朝他们悄悄地打着手势:“你们放心好了。”
大人们都知道青铜的聪明,但他们不知道青铜到底耍什么名堂,有点儿担心会有另样的结果。
青铜又一次悄悄向他们作出手势。那意思是说:“万无一失。”
大人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同意了。
青铜问葵花:“你明白了吗?”
葵花点点头。
青铜问葵花:“你同意吗?”
葵花看看爸爸、妈妈,最后看着奶奶。
奶奶说:“我看呀,这是好主意呢。”
葵花便朝青铜点点头。
青铜说:“说话可要算数!”
“算数!”
妈妈说:“我们在旁边看着,你们两个,谁也不得耍赖!”
青铜还是不放心,伸出手去与葵花拉了拉钩。
奶奶说:“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
葵花转过头来,朝奶奶一笑:“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
爸爸妈妈一起说:“拉钩上吊,一万年不变。”
青铜将瓦罐口朝下晃了晃,意思是:“这里头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然后,他将左手张开,走到每个人的面前,让他们仔细地看着:这手掌只是一红一绿两颗银杏。
所有的人,都一一地点了点头:看到了,看到了,一红一绿两颗银杏。
青铜合上手掌,将手放进瓦罐,过了一会儿,将手从瓦罐里拿了出来,捂住瓦罐口,放在耳边用力摇动起来——谁都清晰地听到了两颗银杏在瓦罐里跳动的声音。
青铜停止了对瓦罐的摇动,将它放在桌子上,示意葵花先去摸。
葵花不知道先摸好还是后摸好,转头望着奶奶。
奶奶说:“田埂上,拔茅针,后拔老,先拔嫩。葵花小,当然葵花先来。”
葵花走向瓦罐,将小手伸进瓦罐里。两颗银杏躺在黑暗里,她一时竟不知道究竟抓哪一颗好了。犹豫了好一阵,才决定抓住一颗。
青铜向爸爸妈妈奶奶和葵花说:“不准反悔!”
奶奶说:“不准反悔!”
爸爸妈妈说:“不准反悔!”
葵花也小声说了一句:“不准反悔!”声音颤颤抖抖的。她抓银杏的手,像一只怕出窠的鸟,慢慢地出了瓦罐。她的手攥成拳头状,竟一时不敢张开。
奶奶说:“张开啊。”
爸爸说:“张开啊。”
妈妈说:“张开看看吧。”
葵花闭起双眼,将手慢慢张开了……
大人们说:“我们已经看到了。”
葵花睁眼一看:一颗红的银杏,正安静地躺在她汗津津的掌心里。
青铜将手伸进瓦罐,摸了一阵,将手拿出瓦罐,然后将手张开:掌心里,是一颗绿色的银杏。
他笑了。
奶奶、爸爸、妈妈都望着他。
他还在笑,但已含了眼泪。他永远也不会说出这里头的秘密的。
葵花是一个胆小的女孩,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回家,总有点儿害怕。因为家离学校有很长一段路,中间还要经过一片荒地。本来是有几个同路的孩子的,但她与大麦地村的孩子们还没有熟悉,大麦地村的孩子们也还觉得,她不是大麦地村的,她与大麦地人不大一样,因此,总有那么一点儿隔膜。
小小人儿,她独自一人上学去,奶奶、爸爸、妈妈也都不太放心。
青铜早想好了,他送,他接。
大麦地有历史以来,大概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女孩每天都骑着牛上学,还有一个小哥哥一路护送着。每天早上,他们准时出发,放学时,青铜和牛就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早晨,一路上,葵花在牛背上背诵课文,到了学校,就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放学回家的路上,葵花就在心里做那些数学题,回到家,不一会儿就能完成家庭作业。每回,青铜把葵花送到学校后,葵花都是跑进校园后,又很快再跑出来:“哥哥,放学了,我等你。”她就生怕青铜将她忘了。青铜怎能把她忘了呢?也有一两回,青铜因为爸爸交牛交晚了,迟了一些时候,等赶到学校时,葵花就已经坐在校门口掉眼泪了。
下雨天,路上的泥土成了油滑油滑的泥糊,许多孩子从家里走到学校时,鞋上已尽是烂泥,还有摔倒的,一身泥迹斑斑。但,葵花却浑身上下,都是干干净净的。女孩们羡慕得都有点儿嫉妒了。
青铜一定要接送葵花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嘎鱼欺侮葵花。
嘎鱼与青铜一样大,也没上学。不是没有钱上学,而是不肯好好念书。一连三年留级,还是倒数第一名。他爸爸见他写不出几个字来,就将他绑在树上揍他:“你学得的东西都哪里去了?!”他回答道:“都又还给老师了!”不好好念书倒也罢了,他还爱在学校闹事、闯祸。今天跟这个打架,明天跟那个打架,今天打了教室的玻璃,明天把刚栽下去的小树苗弄断了。学校找到他爸爸:“你家嘎鱼,是你们主动领回去呢?还是由学校来开除?”他爸爸想了想:“我们不上了!”从此嘎鱼一年四季就游荡在了大麦地村。
葵花上学、放学的路上,嘎鱼会赶着他的鸭群随时出现。他常将他的那群鸭密密麻麻地堵在路上。那群鸭在前头慢吞吞地走着。嘎鱼不时回过头来,不怀好意地看一眼青铜和葵花。他好像一直在寻找空子——青铜不在的空子。然而,一个学期都快过去了,也没有找到这个空子。
青铜发誓,绝不给嘎鱼这个机会。
嘎鱼似乎有点儿害怕青铜。青铜在,他也就只能这样了,心里很不痛快,压抑得很。于是,他就折腾他的鸭群。他把它们赶得到处乱跑,不时地,会有一只鸭挨了泥块,就会拍着翅膀,嘎嘎地惊叫。
青铜和葵花不理他,依然走他们的路。
青铜的家像一辆马车。一辆破旧的马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风里雨里地向前滚动着。车轴缺油,轮子破损,各个环节都显得有点松弛,咯吱咯吱地转动着,样子很吃力。但,它还是一路向前了,倒也没有耽误路程。
自从这辆马车上多了葵花,它就显得更加沉重了。
葵花虽小,但葵花聪慧,她心里知道。
临近期末,一天,老师到班上通知大家:“明天下午,油麻地镇上照相馆的刘瘸子来我
们学校为老师们照相,蛮好的机会,你们有愿意照相的,就预先把钱准备好。“
各班都通知到了,校园立即沸腾成一锅粥。
对于大麦地的孩子们来说,照相是一件让他们既渴望又感到有点儿奢侈的事情。知道可以从家里要到钱的,又蹦又跳,又叫又笑;想到也许能够要到钱,但这钱又绝不轻易能要到手的,那兴奋的劲头,就弱了许多,更多的是焦虑。还有一些心里特别明白这钱根本就不可能要到——不是大人不肯给,而是家里根本就拿不出一分钱,就有点儿自卑,有点儿失望与难过,垂头丧气地站在玩闹的人群外,默默无语。有几个知道不可能要到钱,却又十分希望能照一张照片的孩子,就在私下里,向那些有些钱的孩子借钱,并一口向对方许下了许多条件,比如帮他扛凳子、帮他做作业,再比如将家里养的鸽子偷出来一对送他。借到的,就很高兴,与那些心里有底的孩子一起欢闹;借不到的,就有点儿恼,朝对方:“你记着,以后我再也不跟你好!”
对照相最热心的莫过于女孩子们。她们三五成群地待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商量着明天下午照相时,都选择一个什么样好看的风景照,又都穿一件什么样的衣服照。没有好看衣服的,就跟有好看衣服的说:“你明天照完了,我穿一下你的衣服,行吗?”“行。”得到允诺的这个女孩就很高兴。
教室内外,谈论的都是照相。
在此期间,葵花一直独自坐在课桌前。满校园的兴奋,深深地感染着她。她当然希望明天也能照一张相片。自从跟随爸爸来到大麦地后,她就再也没有照过一张相片。她知道,她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孩。无论怎么照,那相片上的女孩都是让人喜欢的。她自己都喜欢。望着相片上的自己,她甚至有点儿惊讶,有点儿不相信那就是自己。看看自己的相片,让人
看看自己的相片,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她想看课文,可怎么也看不下去。但,她还是摆出了一副聚精会神看课文的架势。
有时,会有几个孩子扭过头来,瞥她一眼。
葵花似乎感觉到了这些目光,便将脸更加靠近课本,直到几乎将自己的脸遮挡了起来。
青铜来接葵花时,觉得今天的孩子,一个个很有些异样,像要过年似的,而只有妹妹,显得很落寞。
走在回家的路上,骑在牛背上的葵花,看到了一轮将要沉入西边大水中的太阳。好大的太阳,有竹匾那么大。橘红色的,安静地燃烧着。本是雪白的芦花,被染红了,像无数的火炬,举在黄昏时的天空下。
葵花呆呆地看着。
青铜牵着牛,心里一直在想:葵花怎么啦?他偶尔仰头看一眼葵花,葵花看到了,却朝他一笑,然后指着西边的天空:“哥,有只野鸭落下去了。”
回到家,天快黑了。爸爸妈妈也才从地里干活回来。见他们一副疲惫干渴的样子,葵花去水缸舀了一瓢水,递给妈妈。妈妈喝了几大口,又将瓢递给爸爸。妈妈觉得,葵花真是个懂事的女孩。她撩起衣角,疼爱地擦了擦葵花脸上的汗渍。
像往常的夜晚一样,一家人在没有灯光的半明半暗的天光里喝着稀粥。满屋子都是喝粥的声音,很清脆。葵花一边喝,一边讲着今天一天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大人们就笑。
青铜却端了碗,坐到了门槛上。
天上有一轮清淡的月亮。粥很稀,月亮在碗里寂寞地晃荡着。
第二天下午,油麻地镇照相馆的刘瘸子扛着他的那套家伙,一瘸一拐地出现在了大麦地小学的校门口。
“刘瘸子来了!”一个眼尖的孩子,首先发现,大声地说。
“刘瘸子来了!”看见的、没看见的,都叫了起来。
刘瘸子一来,就别再想上课了。各个教室,像打开门的羊圈,那些渴望着嫩草的羊,汹涌着,朝门外跑去,一时间,课桌被挤倒了好几张。几个男孩见门口堵塞,谁也出不去,便推开窗子,跳了出来。
“刘瘸子来了!”
刘瘸子就在他们面前,听见孩子们这般喊叫,也不生气。因为,他本就是瘸子。方圆数十里,就油麻地镇有一家照相馆。刘瘸子除了在镇上坐等顾客外,一年里头,会抽出十天半月的时间到油麻地周围的村子走动。虽是一个人,但动静却很大,就像一个戏班子或一个马戏团到了一般。他走到哪儿,仿佛将盛大的节日带到哪儿一般。到了下面,他的生意主要在学校,一些村里的姑娘们知道了,也会赶到学校。他就会在为老师学生照相的中间,穿插着给这些姑娘们照相。价格都比在他的相馆照时便宜一些。
像往常一样,先给老师照,然后给孩子们照。一个班一个班地照,得排好队。秩序一乱,刘瘸子就会把那块本来掀上去的黑布,往下一放,挡住了镜头:“我不照了。”于是,就会有
老师出来维持秩序。
井然有序,刘瘸子就会很高兴,就会照得格外的认真。笨重的支架支起笨重的照相机后,刘瘸子就会不停地忙碌,不停地喊叫:“那一个女同学先照!”“下一个!下一个!”“身子侧过去一点!”“头抬起来!”“别梗着脖子!落枕啦?”……见那个人做不到他要求的那样,他就会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扳动那人的身体,扭动那人的脖子,直至达到他的要求为止。
刘瘸子使校园充满了欢乐。
绝大部分孩子都筹到了照一张相的钱,有的孩子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