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 >

第4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第4部分

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笔记(何沁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求。
其次;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来看;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有失误;主要是:(1)求〃纯〃求〃公〃;即追求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追求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在分配形式上;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2)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上;〃限制;利用〃与〃改造〃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私营工商业只看到它的落后性;而忽视了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作用;主张〃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3)在改造的时间上急于求成。原来准备用15年到18年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实际上只用不到4年(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算起)。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5。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的异同: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既有相一致(或基本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两者在过渡性质上;在任务和目标上;在过渡的方法上;在转变的时间设想上等;大体是一致的:都是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都是要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张用和平的方法实现过渡。关于转变时间;都是设想10年;20年。但两者也有重要区别。主要是在过渡时期总线路提出之后;客观上强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多次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逐渐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主题;就是纲。提起了这个纲;各项帮助农民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一切都有统属了。〃这些论述;同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建国后的战略方针与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不完全相符的。此外;过渡时期总路线从原来设想的〃先建设后改造〃改变为〃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从原来设想的10年;20年后向社会主义转变;改为从〃现在开始〃就转变;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到逐步改造;一步一步地消灭资本主义;等等。在这些方面;过渡时期总路线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也是有区别的。
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缺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1)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及时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3)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4)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党的领导必须切实掌握客观实际情况;既不要犯主观主义错误;又不要犯命令主义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农业合作化健康地发展。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成就是巨大的;经验是丰富的;但也存在着缺点和偏差。主要是1955年以后;对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工作上出现了强迫命令;违犯自愿互利原则;以及经营管理跟不上等缺点。出现这些缺点的原因;既有对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对个体经济的作用与倾向估计不准确的问题;也有生产关系改造越快越能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偏差;还有批判右倾机会主义造成的政治压力的因素;等等。另外;从今天的认识高度上看;当时人们把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集体化)与经营方式(劳动集体化)混为一谈;把集体化与大规模社会化生产混为一谈;误认为集体经济必须集体劳动;才能显示出优越性;误认为有了大型合作社;就有了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因而;改造后建立起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模式上;体制上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缺陷。
7。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偏差: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激烈了丰富的经验:一是;根据中国的历史特点;把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经济区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并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政策。对官僚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对民族资产阶级保持政治上的联盟;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对官僚资本主义采取强力剥夺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二是;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采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使企业的性质逐步过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这样;使资产阶级在这种特殊的阶级斗争条件下接受改造;从而减少了社会的震动和不安;保证了有条不紊地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以企业为基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坚持思想教育;采取参加劳动和企业管理等形式;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使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都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减少了改造的阻力;还能使资本家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为社会服务。总之;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绩是巨大的;经验是丰富的。当然;在改造的过程中;也有要求过急;步子太快;工作粗糙等缺点和偏差。主要是公私合营的面过宽;改组过多;对原来私营企业的产品特色;经营特点没有吸取;对有些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也不很适当;特别是对私方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从今天的认识高度上看;当时由于受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私营经济的落后性;把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忽视了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作用;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失误。
8。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鲜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其一;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充实和加强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其二;和平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不仅和平赎买了资产阶级的资产;而且将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其技术;管理专长;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平赎买的成功;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其三;逐步过渡;无论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改造;循序渐进。这样;一方面使被改造者在心理上;习惯上逐渐适应;减少阻力;另一方面;也便于从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减少失误和社会震动;使三大改造健康地发展。
  历史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成功的;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一个重大发展。这一成功经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9。一五计划建设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规模是空前的;成就是巨大的。〃一五〃计划的大多数指标;1956年底就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了建设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也于1956年提前完成了。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9%;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5%;国民收入总额增长了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3%。〃一五〃期间取得的经济文化的巨大成就;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建成一大批重要工程项目。5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55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为493亿元。5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和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和矿山设备制造业;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从地区来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上形成;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大为加强;华北;西北地区以及河南;湖北等省;也开始建成一批新的工业企业。(2)工业技术基础得到加强;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5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提高。(3)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7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9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22%。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4)农业生产超额完成了原定计划。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的产量;也都有很大增长。
(5)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5年内;全民所有制部门职工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30。3%;农民的收入增长近30%;每人平均的粮食;肉类;食油;食糖;棉布等主要的消费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10。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1)清醒地估计形势;树立正确的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实际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正确估量;明确提出既要反对右的保守主义;又要反对〃左〃的冒险主义。就是说;既要加速工业的发展;保持相当的建设规模;又不可以不顾财政力量;技术力量和设备供应的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而任意地;无限制地去扩大建设规模。(2)搞好综合平衡;把重点建设与全面安排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发展。由于重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生产水平相当低;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点部署了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方面的建设;但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建设的根本目的;但同时又指出;人民生活水平只能稳步地渐进地提高;必须注意扩大资金积累;以便建立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4)讲求经济核算;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到了重要地位。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建设资金短缺;所以中共中央要求一切企业;建设单位和国家机关都必须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高效率;杜绝浪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增产节约运动;各行各业普遍重视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工作也出现过一些毛病;如1956年初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但由于发觉较早;纠正比较及时;没有造成大的损失。11。〃一五〃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一五〃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它主要表现在:国家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集中统一的劳动工资制度;对能源;交通;金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等。这种经济体制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1)国家建设资金不足;(2)技术力量和建设经验缺乏;(3)限额以上的项目;特别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都是技术复杂;投资较大的项目;有些项目一省一市难以完成;必须由中央有关部门集中统一管理。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和主要技术力量;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
这个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尤其是〃一五〃后期;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表现在:(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由于对私有制改造得过急;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一些手工业;小商业摊点不该合并的也合并了。(2)在工业管理方面;中央工业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过多;中央直属企业由1953年的2800个增加到1957年的9300个。(3)在财力支配上;中央的比例偏高;地方的财权较小;企业的奖励基金少;超产分成的比例也小。(4)在劳动工资管理方面;用工形式逐步向单一化发展;并形成了〃铁饭碗〃的劳动制度。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