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

第7部分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第7部分

小说: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集注解为“常”,我觉得不如解作“方向”。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出游也有一定的方向。

远游则离父母久远,不能事奉父母,而且让父母挂念。作人子女的,要让父母省心,不要老让父母担心,要关心父母、事奉父母,不要反过来让父母伺候。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是作人子女,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的。听人常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不到那个时候就是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多么大的遗憾。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重出了。

这种情况出现,大概是因为当时《论语》记在竹简上,编的时候弄差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担心。

这一段讲的是骨肉之情。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亲身,自己。逮,赶上,达到。

古人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别解:“古人说话不会过分(出位),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两种解释意思相通。都是教人言行相符。

这个“言”可以理解得广泛一些,可以理解为说的话,作的许诺,发的议论,写的文章,我写的这本书也可以算是“言”。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说得真痛快!

我动手写这本书,很犹豫。我的好友杨君说,这是个普及传统文化的东西,你写这样一本书,就写给我这样的人看,觉得《论语》应该读,但就是读不下去。所以我拿定了主意,也不敢计较自己逮或不逮了。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而犯错误的很少啊。”

约这个字,有节简收敛落实谨慎周密谦虚不少层意思。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这个约。

《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也有守约意思在里面。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意思很像。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音nà,说话迟钝。

君子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孔子欣赏这样的人。

西方的神(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中国的神(盘古)要拿起斧子横劈竖砍,才能把天地开辟。西方的神话重语言,中国的神话重实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亲近。

还有一种解释:有德之人不孤单,他一定是有好邻居。都通。

这一章是一种劝勉,更是说固然之理。

道德之为物,下体人情,上合天心。《易》有:同心相应,同气相求,人也。又有:水流湿,火就燥,天也。有了德这个东西,怎么会孤单呢?前面讲过: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更是把这种天人感应说透了。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造化,本来就可以相通。

读了这一章,不但要知其必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坚定信念。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有人说是烦琐的意思,有人说是催促的意思,有人说是数落责备的意思。

这一章我也不会取舍,总之是要明白君臣朋友之间,不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交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篇和《雍也第六》的前半篇,都是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的。

公治长,是孔子的弟子。缧绁,音léi xiè,绑犯人的绳子,指监狱。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读这一章,我想起了《孟子》上一段话,这段话原本也是孔子讲的: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缩,直。惴,恐吓。

反躬自问没有道理,纵然是个穿粗布衣裳的老百姓(卑贱之人),我也不去吓唬他;自问理直,虽然敌人千万,我也勇往直前。

公冶长坐牢,或是因直受祸,或是无妄之灾,不用往心里去的。

相反有些人,表面是高高在上,志得意满,不过是幸免于难罢了。难道他中夜醒来良心上过得去吗?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说南容:“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有官做,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南容能见用于治朝,能免祸于乱世,是贤明之人,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他。

这两章说的是圣人择婿,朱熹集注合为一章,何晏集解是分作两章,区别不大,我喜欢分成两章。

有人说,女孩嫁给南容比嫁给公冶长更保险、更安全,所以孔子礼让,把自己的闺女给公冶长,侄女给南容,这个说法很是未必。因为女儿侄女年龄什么的都不清楚,男女婚姻也讲究个缘分。圣人不会什么都避嫌,那么小家子气。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说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

里头有“里仁为美”的意思,也有“德不孤必有邻”的感觉。

《论语意原》上说:“夫舍人之善而不称,乃归于他人之渐染,非圣人忠厚之言。盖子贱之为人,必沉厚简默不祈人之知者。自非鲁多君子,孰能取其为君子也?

这样说深刻,但有点偏激了,试想圣门弟子人才济济,敬业乐群,是何等气象!自然能使人道德日进。

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孟子就说,居移气,养移体。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算得上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瑚琏,是很贵重的祭器。孔子以瑚琏比子贡,是很高的赞许。

前说讲过孔子说“君子不器”,跟这一章是不是矛盾?一点儿也不矛盾,不器是较高的层次,器是基本的东西。人生在世,首先就要做一个器,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红楼梦》里说: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这里说的便是个无用之人。

可能也有玩笑的成分。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现在说“佞臣”,“奸佞”,是个贬义词。春秋时佞是口才便给之意,是褒义词。可能就是因为孔子“恶夫佞者”,它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雍,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

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要善辩呢?口齿便给同人辩驳,常常引起别人憎恶。他是否做到仁我不知道,但是何必要善辩呢?

孔子一贯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夸夸其谈,往往心浮气躁,心口不一,君子不喜欢这样。

孔子的弟子颜回“愚”,曾子“鲁”,冉雍“简”,一派浑厚淳朴气象。子贡能言语,而独为孔子庐墓六年,也是忠厚质朴之至。这都是平时的学养。我平时临《九成宫》,写“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这几句,反复看,很耐人寻味。范文澜有一个讲治学的对子: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说一句空。

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想做点东西,第一先需恭默诚谨。 
上贴: 季高 发布日期: 2006…4…08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这个没有多大信心。”孔子听了这话很高兴。

我们可以想见,漆雕开是志存高远的君子,他对仕途没有多大兴趣,自甘寂寞,潜心于学问,境界已经很高了,而当他自信得及,虽欲不仕亦不可得。这样的人真是高明。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是通行的标点。我念大学时听孙钦善先生的课,他讲了别一种断法: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种标点很不错。说起来像是马后炮,我本来就觉得“好勇过我”有点别扭。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

孔子说:“道行不通,我就漂洋过海。跟我的人,大概是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子路争强好勇有点过了,我还没找到桴材。”

孔子伤感道之不行,但仍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有人说材同哉(语助词),有人说同才(才能本领),还有人说同裁(裁度事理),这样这一章的主旨就成了刻画子路之为人,似乎偏了吧。

东坡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记不准了,末句有这一章的影子。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赋,这里是指兵役军政。古代以田赋地税出兵役,所以治其赋有管理军政之意。

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子路,在千乘之国,可以让他掌管军政,但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担任总管,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赤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赤这个人,可以让他穿上礼服,束紧袍带,在庙堂之上接待宾客,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孔子的回答得体而且中肯,可以细细体会。

读这一章还要知道,仁至高至大,孔子不轻易以此许人。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胜一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确实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

学夫子之道,固然需要聪明颖悟,但是仅仅聪明是远不可能的。子贡佩服颜回,只服他的闻一知十,有点偏了,孔子乘着他的一念虚心说“我和你都不如他”,是想启迪他,学问是来自于躬行心得,即使闻一而知十甚至知百,最后也要一以贯之。

《集注》说:与,许也。我同意你说比不上他。我觉得这不太象孔子的语气。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昼寝,有几种解释,可解为白天睡觉,可解为上课打瞌睡,还有人认为昼(晝)当做画(畵),宰我画其寝室,加以藻绘,这个有点想太多了。白天睡觉是最普通的解释。上课打瞌睡这个好是好,然而说不准。

杇,同圬(wū)。粉墙,韩愈有篇文章《圬者王承福传》,选进了《古文观止》。

第二个“子曰”可能是衍文。

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烂木头不能再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再粉饰。宰我这个人,何必再责备他!”“以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会做,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再看他的行为。这个态度,我是因宰我而改变的。”

这一章孔子严肃地批评了宰我,希望他学而不厌、言行相符。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枨:音chéng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的人。”或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多欲,怎么称得上刚呢?”

这个刚是光明正大、坚强不屈之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刚。你看好多做官的有钱的,装模作样,巍巍然,那些都是狐假虎威、色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