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

第21部分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第21部分

小说: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世界能源领域,太阳能发电技术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2007年,与燃煤发电超过1000吉瓦的能力相比,全球的所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容量仅仅只有6。6吉瓦;在美国,太阳能电池提供的电能还不到电力供应总量的0。 05%。最大的障碍是光伏电池还没有价廉到可以大规模竞争。
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在过去30年里一直统治着市场,在2007年仍控制市场的93%。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者相信,在世界上廉价制造商的帮助下,他们能够达到那个价格。2007年,中国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电池制造者,并且为进一步扩大产能,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募集了数十亿资金,在此进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亿万富翁。该领域排名第一位的公司无锡尚德市值55亿美元、拥有员工3500人,并将其产品的90%出口德国。
尽管这种全球扩张导致了晶体硅的短缺,但是更快速的扩张肯定需要尽快在实验室研究出能够走向商业市场的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
晶体硅有许多限制。这种限制导致大多数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者放弃硅而偏爱其他半导体材料,通常是几种材料的混合物:通过混合或者层积具有不同带隙(临界能量)的元素,就能获得更广范围内的光波,使入射的太阳能损失更少。许多制造商也已经放弃芯片而开始偏爱“薄膜”,用廉价、快速、整卷加工制程(roll…to…roll)制造的大量方便实用的柔性材料,代替昂贵、沉重、不易使用的批量生产模块。其他厂家正在开发太阳能浓缩器,它把超高效微电池和低成本的镜片结合在一起。就像能把无助的妈蚁烧焦的放大镜一样,这些设备也能使稀薄的阳光增强几百倍。
本文摘选自 '美' 弗雷德?克鲁普(Fred Krupp)、米丽亚姆?霍恩(Miriam Horn)的《决战新能源:一场影响国家兴衰的产业革命》
 
第九章
新能源汽车大战:我们真的领先世界吗
新能源产能过剩的闹剧在上演。欧美在拿中国做实验,可谓险恶用心。
新能源电池的神话——王传福。
我们又掉进了“大跃进”的误区了。
背景提示
面对产能过剩的危机和低碳理念的革新,环境税箭在弦上。全球汽车产销第一的桂冠让中国汽车市场重担在身。继政府提供资金补助个人购买新能源车的消息传开后,2010年3月9日又有媒体披露,国家电网计划于2010年12月前在全国27个城市开建电动车充电站。而从全国两会传出的消息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将是2010年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和重头戏。来自各大汽车公司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带着自己的议案、提案,开始了影响中国汽车发展的群英论道。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要一个理性而深刻的思考。
一、又一出产能过剩的闹剧
低碳经济现在是持续发酵。有大学要开始设低碳经济专业了,现在是没有教师,只有专业。而且你看现在各行各业都想沾沾这个低碳的热乎气,处于领跑之势的是新能源汽车。而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电动车。这个江湖可以说是风起云浦,应者云集,遍地开花。
现在媒体把2009年叫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我想到了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的司长讲的一句话,他说,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这个话好熟悉哦,你记不记得前面说过的新能源的机会与陷阱?包括风能发电,包括光伏多晶硅。到最后,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大力推动的结果,使得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风能过剩,太阳能发电也是过剩,尤其是多晶硅。为什么?就是因为大家盲目推动的结果,有条件、没条件大家都上。
好了,同样的问题突然又出现在汽车上面。各地政府又开始推动了。我们这里有几个资料,比如长安汽车宣布,投产后它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30万辆整车、100万台发动机,最终产能达60万辆整车、200万台发动机。哇!听得好激动。中国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大国。哟,我想起我们的多晶硅了。今天呢,多晶硅的产能是3万吨,可是需求只有1。7万吨。一两年之后,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将达10万吨,而全世界的需求5万吨,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在我已经闻到这个味道了。“新能源”之后,现在加个“汽车”,以后再加个什么“风车”,再加个什么“脚踏车”,反正不管什么车,只要前面是“新能源”,到最后结果一定是产能过剩。为什么?在我们没有了解这个情况之下,各地政府大力推动。
这个未来啊,实在让我感到非常忧心。
而且现在不光是新能源汽车一窝蜂上,充电站现在也是风起云涌。
像几大石油巨头,可能除了中石油没有表态之外,都开始往电网这个方向去努力了。然后国家电网已经开始在20多个城市里面布局了。央企开始向这个新的领域、新的“蓝海”虎视眈眈。这个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这等于还没有经过成功的示范就大规模地普及啊。我们把这么宝贵的资源用在风险奇高的行业,这真的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二、新能源汽车的瓶颈在哪里
新能源汽车跟传统汽车的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是动力。那么这个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就有几种,比如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不是2009年才提出来的问题,而是由来已久了。因为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所以汽车行业一直想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最早乙醇汽车红过一段时间,后来又搞燃料电池。前几年燃料电池很热,大家全部都搞燃料电池。但燃料电池成本太高,无法商业化,所以现在又转过来搞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甚至是比传统汽车还早的一个产品。传统汽车是1886年问世的,但是1873年英国就有电动汽车了,是靠电池来驱动。最早是铁锌电池,一次性电池,但一直没发展起来,关键是它的电池不过关。实际上大家都认为,如果以电池做动力,是最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呢?真正的高科技就是这个电池的问题。
美国跟日本也没办法做真正商业化的电池。其实电动车本身不是高科技,那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就是个装配吗。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电池,这是一切一切问题的核心。那么为什么美国、日本做不出来呢?我们就不要讲太复杂的经济理论,只要想一想就知道,做不出来的原因只有一个,技术不达标,无法商业化,不可能有别的。实验室里的逻辑跟大规模商业化的逻辑是两回事。
因为电池有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容量的问题,叫比容量。汽油的比容量是多少?一升汽油产生的是12000瓦斯的能量,但是电池呢,一般电池才40瓦斯,如果是锂类电池的话,才100瓦斯多一点。所以说这个比容量差得特别大。汽车如果跑350公里左右的话,一般30升汽油就够了,对吧?但是如果要用电池的话,我要带上400多公斤的电池才跑得下来,比乘客都重。
汽车在外面跑的话,续航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啊,一般起码要三五百公里吧。我们所有的对象都是便携化的,可是一个电池上去以后,就变成臃肿化了。这个电池的重量真的占了车的三分之一了。最后汽车变得像坦克车,开着电动坦克。
三、拿中国做实验:欧美“谦让”为什么
其实我今天只问一句话,汽车发动机真正领先的是哪个国家?美国跟日本,还有德国。新能源方面领先的又是谁?欧洲领先,美国其次。我们汽车方面不如欧美,也不如日本,我们新能源方面不如欧洲,不如美国,也不如日本,如果这真是一个可行的项目的话,美国跟日本、欧洲他们更有条件做,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做?竟然还轮到了一个发动机和新能源都不领先的中国来做,读者们不觉得有点可笑吗?不过这种可笑的事在我们中国太多了,真的是见怪不怪了。
美国很多大学有汽车机械工程系,他们的教授申请了很多研究经费,一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他们从来没有停过。我们不一样,我们是一窝蜂上。美国不是的,我很多的教授朋友是搞汽车专业的,有的在麻省理工学院,因此他们就有几百万、上千万研究经费,一直在研究电动汽车、电池。他们是持续研究,没有停过。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让人感到可怕。当它一旦决定要做的时候,它那种工业实力已经是积蓄了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到时候它要转变成商业化的话,它绝对比我们有条件得多。日本也是一样,欧洲也是一样,它们是持续不断做研究。我们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如人家,这个我们得承认。好,它们这么做研究,已经这么先逬了,可是它们为什么不做?这一点我们都还没有搞清楚之前,我们就开始激动地做新能源汽车,我大惑不解。
这个正是我要说的重点,就是大家要冷静一下。像2009年车展的时候,日产给广州一个协议,生产“叶子”汽车,在广州这边试行。那么这个车为什么在日本不用?要拿到广州做实验?这就是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外不用,而是拿到中国来做实验。比如说转基因稻米,国外也不用,拿我们这边做实验。转基因玉米,也是,拿我们这边做实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边法律各方面都很缺乏,而且我们又喜欢一窝蜂上,这么愚蠢的好试点全世界去哪里找啊。
在美国,你推出一个新能源汽车,如果出了问题的活,汽车制造商要负多大的法律责任啊。但是我们不必啊。美国那里,试错的阶段更多的是出在实验室里,而咱们这里经常是商业化推广或者大规模生产的时候再试错,真是有趣。
更可笑的是什么?有一个消息说,德国的戴姆勒,就是制造奔驰汽车的公司,居然跑来跟比亚迪合作。这怎么可能?你想想看,哇,奔驰汽车来跟我们合作,它有汽车制造的技术,那我们有什么?我们不受宠若惊的前提,是我们自信满满,因为比亚迪是我们民族企业的骄傲啊!我根本不是这么看问题的。它来跟我们合作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测试场所,可以商业化来测试,并且没有法律责任。而且呢,在整个电动车的制造过程当中,各种的零配件都有一个制造的标准。好了,它在我们这种可以随意测试的国家制造的话,可以从中推广它的标准。所以这也是个话语权之争嘛,制造标准本身就构成活语权。
你以为它是跟我们合作啊?人家是透过跟我们合作,首先抢下话语权,抢下定价权。谁控制汽车制造的标准,谁就有话语权。它现在正在干这个事,这才是我所了解的奔驰。
四、一个天上的神话:王传福的电池
王传福也想抢活语权,他也想通过一些对电池的概念的炒作抢夺活语权,但是我想他抢不到,但他抢到了中国首富的宝座,这也不错了。最近《福布斯》的百富榜,王传福也没有跌出前五。那么就王传福引以为自豪的所谓电池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
西方的或者日本的所有有关电动汽车的资料,网站上可以查得到。可是王传福这个电池数据,却查不到。王传福这个电池,按他的说法,包括比容量在内的各方面指标,在国内来说应该还算是可以的。但是目前我们没有看到真正的车在外面跑,这就是关键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汽车喷水式发动机。成都威特、一汽无锡、广西玉柴在实验室里面设计的原型发动机的指标参数呢,基本都符合国际水平,可是就是不能商业化。一批量生产,质量就失控。所以讲到王传福这个电池,我看结果差不多。
据说他已经交了100辆给深圳出租车试运行了。现在也就是政府采购、大集团合作。这样做应该说是对的,先在局部范围里面,出租车啊,公交车啊,做一些尝试。但是100辆出租车的试运行结果还没出来,如果这时候大规模普及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感觉就是比亚迪这家公司啊,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换句话说,是听得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且比亚迪特别喜欢炒概念,譬如说,哎哟,巴菲特买它的股票,哎哟,戴姆勒跟它合作。国家的项目它基本都不参加的,像2009年年底全国十大汽车联盟,它没参与,国家的一些重点的“863计划”,它也不参与。它摆明自己做自己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技术不是很了解。很多人甚至在怀疑比亚迪是否拥有这种电池的核心技术。
欧美、日本的这种电池技术,网上都查得到,这是公开的信息,因为它们非常注重专利,因此就非常注重文献的发表。有人在网上这么查过,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在美国有多少多少专利。可是有没有查到比亚迪的?没有,所以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