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

第255部分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255部分

小说: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妈妈给我写的菜谱,她如果外出就会给我留条,为我准备好材料,给我指点,比如“牛奶要热一下再喝”或者“饺子在冰箱第二格里”。
  这样的菜谱,她写了十多年了。要怎样的心意和情意,才能让她出门前一直惦记著被窝里的儿子?其实她不写,我也找得到这些小笼包、馄饨。
  世界上最痴心的是那些叫做“妈妈”的人,她们对孩子,有著毫无要求的从未犹豫和变动过的痴心,这是她们做菜时候的最大的作料。所以冷餐会的饭菜那样好吃,所以週一的家常菜在记忆中一直犹新,所以我时刻惦念家里的菜。那些不存任何討好的食物,因为做菜的人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格外珍贵。若不去领会为份关怀,便是辜负了它。
  或许节上最好的食物只有一种。用那一片无条件的痴心做成的美味。那片情意,懂的人才能感觉。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13
  常沙娜:敦煌的女儿● 苏 容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玻璃静静地洒在客厅的墙上;窗台上绿色植物的影子在白色墙壁上勾出复杂的轮廓;环绕着墙角落地灯罩的影子;如一幅静物画。这里到处是植物;暗香浮动。
  常沙娜的家如同她的人;有一种祥和与静谧;轻声慢语中;70年前尘旧事像手卷画轴慢慢舒展开来;恍若昨天。
  被妈妈抛弃的小女孩
  1998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的常沙娜出访法国;离开60年之后;她再次踏上了这块出生之地。
  在法国里昂;无论是路牌还是公交车上;到处都能见到她的名字〃Saone(沙娜)〃。那是爸爸妈妈为纪念她的出生地里昂而为她起的;Saone(阴性)和Rhone(阳性)是孕育了里昂城的两条河的名字。里昂之行让她想起了爸爸妈妈的过去。
  如果不是20世纪30年代爸爸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边书摊上的一次偶遇;常家人的命运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那时候;常书鸿留学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作品连续4年获得当时法国学院派最权威的画廊巴黎〃春季沙龙〃的金、银奖;前途不可估量。常沙娜的妈妈是江南才女;雕塑家;和丈夫双双在法国求学;1931年在里昂生下女儿便和丈夫一起去了巴黎。整整7年;她已经完全适应了法国的生活。但是;她的丈夫常书鸿偏偏这个时候在书摊上发现了《敦煌图录》;第一次知道了在中国甘肃有个敦煌莫高窟;第一次在图录上见识了从北魏至隋、唐、宋历代佛教艺术图画。常书鸿被震撼了;从此魂牵梦萦不能自己;终于不顾妻子的阻拦;于1936年回到了祖国;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教授。第二年;妈妈带着6岁的常沙娜回国与爸爸团聚。
  经历了战乱轰炸;颠沛流离;l942年常书鸿被推选为新成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筹委会副主任;决定带领全家进驻敦煌。那是父母的又一次冲突;两人激烈争吵;妈妈拒绝的理由是儿子才两岁;体弱多病;〃到那个天寒地冻荒凉彻骨的地方该怎么活啊!〃但爸爸决心已定;妈妈只好哭着让步了。
  1943年10月;常书鸿带着妻子儿女乘着敞篷大卡车从重庆出发;一个多月以后才抵达兰州。常沙娜记得妈妈那时身穿火红的棉旗袍;烫着当时流行的髦发;在那个寒冷的西北城市冻得直打哆嗦。爸爸给她买了一件厚厚的羊皮袄。妈妈穿上散发着羊膻味的羊皮袄;身上虽然温暖了;〃心里是很难过的〃。
  在常沙娜的记忆中,妈妈虽然总是和爸爸争吵;但最终多是妥协的。她摩登、爱美;性格开朗;和爸爸的朋友们很玩得来。刚到敦煌;妈妈对莫高窟的壁画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时间长了;爸爸整天忙于工作;有时在外受了委屈还要回家发泄;〃他急躁;没有很好地安抚我妈妈〃。
  父母的争吵终于在1945年的一天结束了。那一天;妈妈走了;她受不了没有蔬菜;天天吃加点醋加点盐的面条;受不了茫茫戈壁低矮的黄泥小屋;更受不了丈夫全身心扑在敦煌壁画上。她和一个国民党退役军官;来敦煌艺术研究所做行政工作的浙江同乡一起离家出走了;抛下了3个伤心的人——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
  爸爸只好把在酒泉读中学的女儿叫回了敦煌;照看比她小10岁的弟弟。每天;常沙娜除了带弟弟、操持家务;还要完成爸爸给她订的学习计划;练字、学法语、看文学名著……过早承担了家庭重担的常沙娜懂事听话;愿意做一切爸爸希望她做的事情。而每天出入洞窟;那些壁画美妙的线条和色彩也一笔笔进入她的心里。有时爸爸临摹;她帮忙提水,爸爸会一边画一边告诉她从哪个角度画最好。看到女儿对画画越来越有兴趣,常书鸿有意识地选择不同朝代的代表作让女儿临摹。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精华之一是《北魏佛本生图》;后来有人说;常沙娜小小年纪就能把那些佛教中的造画像画得那样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临摹;更有精神上的呼唤——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小女孩儿;一个心灵纯净的少女;坐在昏暗的石窟里;每一笔的临摹都有她自己对美和宗教的理解。
  1946年;因国民党要停办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回重庆述职;宣传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重要性;途经兰州,举办了一场以敦煌壁画临摹本为内容的“常书鸿父女画展”,引起轰动。一位加拿大籍美国人叶丽华当即表示;愿意在适当的时候资助常沙娜到美国深造。两年后;常沙娜果然成行。
  二十多年后给妈妈寄钱
  在常沙娜去美国的前一年;爸爸又结婚了。事先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去兰州办事;后来;常沙娜收到爸爸的一封信;说要给他们带个妈妈回来。〃我那时候很木;就是个小孩子;觉得只要是爸爸做的事情;那一定是对的。〃继母来了;〃对我们还不错〃。但一年后;常沙娜去美国读书;而弟弟则被寄养到已经有7个孩子的杭州伯父家。
  那天;爸爸带着弟弟一起到机场送她。爸爸一直在跟她讲自己当年在法国是如何奋斗的;一个人目标明确以后就一定要努力。弟弟在一旁哭成泪人;看着姐姐要离开;哭喊着说:〃姐姐;千万别扔下我;姐姐……〃对年幼的弟弟来说;姐姐就是妈妈;哄他睡觉;送他礼物;生病的时候;姐姐还会把小玻璃放在怀里保暖;喂他吃药……常沙娜的眼泪喷涌而出,一上飞机就大哭起来。从此在她年轻的心里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继母来了;我们两个孩子都得走。唯一令她感到安慰的是;爸爸有人照顾有人陪伴有人一起共患难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沙娜在美国著名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刚学习了两年;就随一批进步的中国留学生回到了祖国。她甚至没有拿文凭;也没有跟爸爸商量。但爸爸没有责怪她;他能理解;当年他不也是这样义无反顾地回国的吗?爱国是两代人共同的心结。
  差不多二十几年的时间;她的生活中不再有妈妈的影子。由于受爸爸的影响;她和弟弟对妈妈多有怨恨;弟弟后来再没有同妈妈有过任何联系。
  1964年;在中央工艺美院工作的常沙娜带学生去杭州实习;见到了大伯。大伯问;沙娜你要见见妈妈吗?大伯告诉她;妈妈离开敦煌后就回了杭州老家;后来嫁的那个国民党退役军官在监狱里病故。不久后她改嫁给一个工人;生活很苦;靠在街道帮人洗衣服当保姆为生。在杭州有很多她和常书鸿共同的朋友;但无论遭遇多大的闲难;她都躲着他们;决不求助。常沙沙回答大伯;我想见她。
  眼前的妈妈实在让她无法与那个留法的女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她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她以前喜欢化妆;天天都要画眉毛的;可现在面容憔悴。〃母女二人在相隔二十多年后相见;谁也没有掉眼泪。妈妈脸色苍白;声音凄惨:〃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沙娜我对不起你;但你不能埋怨我一个人;你爸爸也有责任。〃
  恨意在悄悄消解。长大的她已经能够理解当时的处境对一个大家闺秀有多难;妈妈能在那里待两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次见面;她没有告诉爸爸;但从此以后;她每个月给妈妈寄20元钱;直到因〃与反革命家属划清界限〃受到批判;不久与学院全体同事下放农村。〃文革〃整整10年;母女失去了联系。
  事实上;常沙娜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习惯了不想妈妈;但妈妈的命运让她无法忽视。〃文革〃后;她忽然收到妈妈的一封信;信里说自己很苦;是上帝的继续惩罚……信很短;字迹也歪歪扭扭;〃像没有文化的人写的;甚至语句都不太通顺〃。常沙娜没有回信;只是按照来信地址又开始恢复给妈妈寄钱。每次收到钱;妈妈都会来信;告诉她这些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买了一个暖水袋或两袋奶粉;感谢女儿在关键时刻帮助她。常沙娜从不回信;〃因为实在元从说起。我只能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和她联系。〃
  这样的联系以妈妈心脏病发作猝死而结束;她很难过;至此才把妈妈的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很吃惊;问妈妈是怎么去世的;听完以后却没有吭声。过了很长时间;爸爸又反复问到妈妈的死因。常沙娜这才知道;爸爸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呢。
  〃再后来伯父伯母也去世了;我爸爸也不在了。就这样;一代人的故事也就走过去了。〃
  像爸爸一样对美好始终坚持
  成年的常沙娜虽然很少有机会和父亲深谈;但父亲却影响了她的一生。〃他从没有说过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也从没有明确设计过我的未来;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亲对这个女儿是满意的;两人经常通信谈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仿佛志同道合的朋友。
  杭州有句话叫〃杭铁头〃;爸爸经常这样说自己;想干的事情不管有多苦;非干到底不可。当年如果不是爸爸坚持去敦煌;恐怕那些壁画就很难留下来了。当地人求神拜佛;挖土烧香;人为与自然的因素使洞窟一天天被破坏。是爸爸带着研究所的同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尽力维护;在那里修围墙、做研究;一待就是几十年;是名副其实的〃敦煌守护神〃。而爸爸给她最重要的传承是〃敦煌精神〃;〃就是对中国历史艺术的保护、研究;是一种时代的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在常书鸿和常沙娜陪同钟爱敦煌艺术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看展览的时候;梁氏夫妇提出要把刚从美国回来的常沙娜推荐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协助林徽因一起结合敦煌艺术;探索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和创新。
  当年为迎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常沙娜参加设计了很多送给外国首脑的景泰蓝礼品;设计灵感大都来源于敦煌壁画;礼品大受欢迦;被称为〃代表了新中国的新礼物〃。20世纪50年代末;常沙娜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的建筑和装饰设计;其中;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部的天花板设计;常沙娜采用的就是敦煌唐代装饰风格的图案;这一设计成为敦煌艺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作。
  至今常沙娜还留着父亲1980年写给她的话:“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应该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在中央工艺美院工作50年;常沙娜带着教师深人民间采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在敦煌莫高窟;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分类收集整理了历代壁画、彩塑人物服饰上的图案;当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给了他们很大支持。1986年;这一资料成书为《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常书鸿亲自题写书名并作序。
  中央工艺美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独立、健全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中国几代艺术设计人才。常沙娜从1983年起任院长;整整l5年;中央王艺美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紫光阁、北京饭店、国际贸易中心等建筑的室内、陶瓷、染织、装饰设计都是他们的手笔。
  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说;常沙娜在他们的心中是一尊艺术女神。他们景仰她;因为她的作品;也因为她个人美丽而高贵的气质。
  常沙娜爱花;爱画花;她在她的《花卉集》中说:〃为了捕捉大自然中形态各异的花的风姿和色彩;留下各种绪思的记忆;丰富我对装饰图案的情趣;我用了几十个春秋寒暑不间断地绘录了一批‘花'的形象。它们与人一般;有着各自的性格和容貌;有清淡素妆的;也有艳丽浓妆的;有纤细秀丽的;也有粗矿淳厚的。它们都毫不掩饰地真诚地展示着自身的特征;为我提供了再现美的灵感和素材;这大自然纯真的写照是我思绪变化的记载;也是我对大自然美的憧憬。〃
  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常沙娜对世界的感受力最强的那部分永远是美;是艺术。即使被下放农村;她都为野地、菜园里不起眼的小花儿所感动;〃这些花儿默默无问地开得这样纯真好看;花、叶的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