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嘛,两头通吃。
听了德龄的翻译,公使夫人们大喜过望,一齐躬身道谢。
慈禧也不托大,抬手虚扶一下,示意诸人不必客气。然后,转过头对孙元起说话:“孙先生,你们私立经世大学创办有日,师傅多为名儒耆宿,声名远播,虽是泰西之人也有耳闻。我大清今拟接收诸国游学生,以教化万邦,共臻祥和。故而举国上下,各级学校皆有其责,自然你们经世大学也不例外。今天你正好也在,哀家问你,你们学校能接收多少游学生哪?”
能接收多少留学生?孙元起心里盘算了一下,美国的耶鲁、mit、加州大学都是熟人,至少每年得4、5个人,再加上剩下的其他学校,估计也得5、6个,加起来大概20人。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每年平均5个,再加上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意外情况。这总数加起来大概有40人上下。学校现在刚开始筹划建留学生院,按照每年40人,每人待3学年的标准,总体120人的规模应该是可以承受的。当下,朝太后竖了四个指头,还没来得及说话,那太监尖着嗓子抢答道:“才400人?”在他心中,和预想的1000人可差不小段距离呢。
才……才四百人?孙元起恨不得抽这太监一耳光子。算了,不跟这身心都残疾的人计较,免得别人说我不人道。急忙解释:“启禀太后,我们大学每年只能招收40人。”
老太太不说话,眼睛直视自己,看得孙元起直发毛。
“我们能收60人。”孙元起重新演算了一回,觉得总体180人勉强能接受。
太后还是不说话,盯着自己。
“80人”孙元起狠狠心。
慈禧还是不说话,定定地看着自己。
“100”孙元起一咬牙。
老妖婆依然不说话。
“120人”孙元起抽巴着脸,连死的心都有了。
老妖婆才悠悠地开腔:“你刚才不是说,你们学校有学生四百余人么?游学生少点儿,这么着吧,占一半,每年定例200人。着外务部存档”
“奴才记下了”那个死太监好像捧哏,太后一说完,立马就接过话头,根本不顾及孙元起的感受。…;
2……200人?这还叫“少点儿吧”?我的太后啊,你是不会算账哪,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现有学生四百余人,可是包括研究院、大学、大学预科、高等学校、中学堂、小学堂六个部分的总和。即便都是大学里面的,分到四个学年,每年才一百人而已这倒好,一年留学生就200人,率先实现“国际化”?三年在校的留学生就得600人,天哪,这、这、这还让不让人活啦?
孙元起这次是真心实意的下跪:“太后”
“嗯——”太后这声调明显变得肃杀起来。
这一声,顿时让孙元起想起来,面前这主儿可是连丈夫留下的顾命八大臣都敢杀、亲生儿子都不肯轻饶的狠角色。惹恼了她,剁了自己拌饺子馅都有可能。算了,胳膊拧不过大腿:“微臣遵旨。只是臣有个小要求……”
“说吧”听到孙元起服软,老妖婆收起了威风。
“这200人中难免会良莠不齐,微臣希望能把这名额分到各国,通过考试来选拔经世大学的留学生……”孙元起只好用这一招,大不了给耶鲁、mit、加州大学每年给30个名额,偷梁换柱,把实验室的同事调过来充留学生,工作、任务两不耽误。
“准奏”慈禧心想,这些都无关大局,反正只要在这200人之列,每人都是5000两。哪个国家的游学生,倒也不打紧,由着他们争去。一想到每年可以凭空省一百万两白银,心里就觉得兴奋不已,看着灰头土脸的孙元起,有些歉然之意:“嗯,前些日子,翰林院好像有个缺,一直没有奏补吧?不少字国子监司业衔、京师大学堂副主办孙元起学问优洽,声闻东西;乐育英才,施及中外。特赐进士出身,着授翰林院侍讲学士,会办外国游学生等事宜。”
孙元起知道,这是老妖婆打了巴掌给枣儿吃呢。有气无力地叩头谢嗯:“谢太后恩典。”
慈禧也不客气:“回去写个折子,把来华游学生诸章程拟定上奏。你退下吧”
垂头丧气,又磕了几个头,一转身,施施然去了。
平常,大臣们奏事完毕退下时,都是脸朝太后,后退着快步走,等走远再转身离去,哪有像孙元起这样的?那太监少不得又念叨几句,只是孙元起听不见了。
。,
九十八、乘时各奋风云会
作者写书不容易,请到支持作者,额米有月票投推荐票也是一种支持。
心中有事,居然不觉得脚上的疼痛,匆匆走出颐和园。
老赵、刘三儿把马解了牵到草地上吃草,几个人蹲在树荫下聊天,看孙元起急冲冲地从园子里走出来,连忙吩咐套马。老赵迎上去,见孙元起脸色不好,也不好问什么事情,只好小心地叫了声“老爷”……
孙元起虽然有些郁闷,还不至于迁怒于老赵他们。况且眼下这事也怪不上任何人,谁知道老妖婆是怎么想的?可每年200个)外国留学生,可怎么办呢?这事儿,看来还得问问自己的叔祖,毕竟老人家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四五十年,做到大学士,经验和眼光肯定是准的。况且他老人家现在还是学务大臣,正分管自己这一块,问问他自然没错。
于是对老赵说:“我们进城,去叔祖家一趟。…”
上了车,一个人坐在车里开始想法子,脑子里纷纷纭纭,总静不下心。这时候才觉得脚上疼得厉害,只好把官靴脱掉。又想,总也不能赤脚去见叔祖,再说,没准儿以后哪天还用得上。便嘱咐老赵进城先去内联升买双官靴。
一路上,马车晃晃悠悠,到了黄昏的时候,终于到了廉子胡同的孙府门口。老赵下车上前通报:“经世大学的侄孙来拜见叔祖大人。”。
孙元起几乎每个月进城的时候,都会拜会老人家一回,门子自然熟悉,也知道家中老爷对这个侄孙高看一眼,见今日又来,还史无前例地身穿朝服,自然知道是大事。便有上前请安带路,里面早有人飞奔而去,向老大人通禀消息。
老大人已经年近八旬,精力大不如昔日,虽然当着东阁大学士、学务大臣,不过是取其名望。平时已经很少到军机处值守学务方面更是撤手不管,只有些大事拿不定主意、需要批示签阅的时候,才呈给他过目。今日下午,他就从早早从军机处回到宅子里,在暮春的阳光下,手持一卷古书,安享着这人生中难得的静谧。
听说孙元起过来拜偈,还穿着官服,老大人一直眯缝着的双眼猛然睁开老态尽去,精力瞬间回复:“请他到书房里等着。”。
在书房里等了一盏热茶的工夫,两个仆人扶着一身官服的老大人走进来。孙元起还没有见过老大人那么郑重地接见自己,连忙站起来,待老大人坐定恭恭敬敬地给老大人磕了几个头。
老大人没有向以前那样,立马让孙元起平身赐座,而是先挥退两名仆人,然后悠悠然问道:“今天你去颐和园见太后啦?”
高!高家庄的高!别看这位叔祖平时不显山露水,可这京城的大风小事没有能逃过他法眼的。孙元起跪在地上回答:“是的,叔祖大人。”。
“你就这么着给太后叩头请安?”。老大人问了一句在孙元起看来是不着边际的话。
“是的,叔祖大人。”。孙元起心想,其实给老佛爷叩头还不如给您磕头那么恭敬呢。
“哦,起来,坐吧。”。这时候老大人才让自己起来。坐定之后还没等开口说事,老大人便径自说道:“太后召见你,是不是因为外国游学生的事?今天你来,是不是因为太后限定游学生数目太多?”。
孙元起目瞪口呆,老大人这是能掐会算,还是未卜先知叶的?难道老人家在太后身边有密探?不能吧!如果说刚才对老大人是佩服,现在已经是五体投地的膜拜景仰。按捺住冲老大人竖大拇哥的冲动,心悦诚服地说:“是是是,叔祖大人洞见一切晚辈佩服!”。
“太后让你们的大学堂每年招收多少名游学生?…”老大人捋着花白胡子。
孙元起伸出两个指头:“整整200人!”。
“才200人?”。老大人有些吃惊。
“啊?才200人?”。在颐和园,那老太监貌似说的叫“才400人”。为什么大家都用“才”。字呢。”依着我的意思,每年40人最好,60人都嫌多!”。
“哈哈哈哈。”。老大人笑得很开心,“百熙你在城外,还不知道宫里消息吧?前此日子美利坚、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向外务部递交照会,希望派遣游学生。外务部这些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就把照会给退回去了。三番五次洋人就想出个办法,说是大清每接收一名游学生可免除《辛丑合约》5000两白银。”。;
每人5000两,200人,那不是一百万两?孙元起张大嘴巴:怪不得老太太那么和颜悦色!怪不得老大人和那个死太监都说“才…”!原来如此。
“光绪二十七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我大清要向俄、英、美、日、德、法、意、奥、比、荷、西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这么算下来,每年至少也得一、两千万两。民生艰辛哪,如果多收些游学生,可使万民稍苏、也算是莫大功德。”。老大人沉吟道,“你们收了200学生,就是一百万两,可以去一省之杂税,不知救活多少百姓,甚好!甚好!”。
孙元起听老大人这么一解释,顿时心平气和多了,毕竟是解救国人。转念又一想,很疑惑地问:“叔祖大人,我们不是还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这些大学堂么?每个)学堂都收个一、两百人,怎么也能收一两千人,这样不是更好吗?”。
“你觉得那些大学堂如何?”。老大人轻笑道。
孙元起嗫嚅半天:“虽说他们这些大学堂科学技术方面只有国外中学水平,但是在中国文学、历史等方面,应当颇为专长!”。
老大人嗤笑一声:“你以为,那些洋人会来学习我中华典章制度、文学辞章么?明说吧,洋人们指定是去你们经世大学。”。转而又一笑,“老夫功业寂寂,数代之后,恐不免归于尘土。然而为你们学校题一校名,或可附骤尾以留名百世,也算意外之喜。”。
“如果,如果…………”孙元起心想,早知道,学校建设的步伐应该更大一点,或许可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可以解救更多人于水火之中。
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唉,就目前来说,200人都是太多了!”。
“呵呵,百熙不必担心。老夫以为,洋人要求招录一人即可减免银两,其中实有颇多窍门可以利用。…”老大人捋着胡子,眯着眼睛,,恍如招录之后,每月考试,不合格者予以退学。我大清会试过后,殿试尚有刷退者。考试不合格,想来洋人也无话可说。再比如授课以华文,洋人不明华文者,先往他校补习华文,合格者入学…………”
老大人一条一条说,但觉这规定中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可以利用。孙元起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了一回。老大人忽然问道:“对了,百熙,你每年收200名洋学生,太后可有什么封赏?”。
“好像有!”。孙元点头,迷迷糊糊听见那个老妖婆封了自己个什么官职,“好像是个什么进士出身”。
老大人打断孙元起,急切地问道:“是赐进士出身?还是赐同进士出身?”。
“应该是前面那个)。”。虽然两个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后面一个听起来挺别扭的,如果老妖婆说的是这个,自己应该有印象
“好!”。老大人很兴奋,轻轻拍了一下桌案,“自明以来,殿试分三甲,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虽然“赐进士及第,最好,毕竟难得。所以士子出身,总以赐进士出身为正途:若是“赐同进士出身”便觉下人一等。曾文正公一生道德、勋业盖世无双,独有一心病,就是“赐同进士出身”终身以为耻辱。而今百熙有了出身,以后出入馆阁六部,再无难处。嗯,好!还有什么封赏没有?”。
“噢,还有一个翰林院什么学士,没听清!”。老妖婆说的话,孙元起没太认真听。
“翰林院侍讲学士?!”。老大人站起来,一脸迫切。 孙元起只有陪着站起来:“耳熟,好像就是这个。”。
“哈哈哈,好!好!好!”。老大人开怀大笑。孙元起还没有见老大人这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