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强秦 >

第52部分

强秦-第52部分

小说: 强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不用在军中混下去了。

    边军四百余人在前,李必军一千士卒在后,其中弩兵有五百余人,听到蒙虎在前方发出口令,后面指挥的李必指挥弩兵排成三队,开始向冲过来的戚军逃卒射击。

    “卟!”

    箭入**,带着强劲的力道,让中箭的戚军士卒惨吼连连,扑地不起。

    “哎呀!”失去了抵御的红袄和软甲,一众**着身体的戚军将校和普通士兵一样,成为李原军弩兵的靶子。

    戚鳃披头散发,在一众亲从的掩护下,终于杀到了蒙虎的边军跟前,此时的戚大将军,身边只剩下可怜的三、五人。

    “砍了戚贼首级,献予李将军!”蒙虎冷冷的看着戚鳃一眼,就象看一个死人一样。

    对于军中的叛徒,蒙虎一向是看不起的,男儿丈夫,就算是兵临绝境,也要仰首迎着敌人倒下,放下武器投降已是不可原谅,而助纣为虐则更是该杀。

    戚鳃死了!

    几乎赤身**的他,被四、六个冲上来的边军士卒给五马分尸,各取一块。功名利禄,一时皆如尘土。

    狭谷之中,羌族勇将姜丛已被烧成一堆焦炭,唯一能够辩认他的身份的,就剩下身畔的那一柄环首长刀。

    刀芒依旧,锋芒夺目。

    只待下一个主人,让它重放光芒。

    陈仓城外,戚军营寨,留守的王陵此时正遭到李原、王尚二路人马的夹击,九龙山的火势让数十里外的王陵军士兵看得真切,情知不妙的王陵兵少将弱,不敢出营去救援,而未等他想清楚接下来如何时,李原军已是杀到。

    独眼悍将曹信一马当先,率亲兵一队猛攻营垒,在咸阳乐游原一战中,被楼烦将乌里云扫落马下,曹信足足养伤了有二个月左右,也多亏得年轻力壮,恢复得快,身体无恙,不过,一只左眼还是不保,这使得曹信本就暴烈的性情更加的暴噪。

第一百零二章 大秦兵造

    败局已经无可挽回。

    王陵左支右挡,面对战意熊熊的李原军将士,士气低落的刘军士卒仅抵挡了一会,即不支败逃。

    与戚鳃毫无保留的全力出手不同,一开始就对战局顺利抱有怀疑的王陵好歹给自己留了一点保命的本钱。

    从汉中一路跟着王陵的本部兵卒护着王陵从陈仓一路败归蓝田,四千余将兵在李原军的追杀下,最终逃回的不过区区五百余人,这让王陵在看到刘邦驻守蓝田关的将领周緤时,不禁悲从中来。

    李原大获全胜。

    是役,历时短短的十天时间,共歼灭来犯的刘军兵卒约八千余人,斩杀敌主将戚鳃等将校共二十一人,其中羌人蛮将三人,敌将之中,仅有王陵等三、四人逃脱。

    取得陈仓大捷之后,李原即马不停蹄挥师直扑姜水、姬水,这两处地方的羌人部落被戚鳃鼓惑,发动叛乱,现在,该是羌人自食恶果的时候了。

    五月间,李原率军横扫两水流域,姜氏部落负隅顽抗,结果被李原军全族诛灭,姬氏见势不妙,遣了族中父老前往雍州说项,还算保全了一脉传承。

    在李原军不讲情面的铁血扫荡面前,但凡不降的羌人部落无不被灭族,面对李原报复性的杀戮,有见机早的部落早早的卷起帐篷向西迁移,而那些舍不得走的,又不想投降归顺的,则羌人男丁被杀戮一空,女子则充当侍婢。

    民族之间争夺生存权和土地权的战斗,从来都是血腥**裸的,在这一点上,李原崇尚的不是后世那样融合怀柔的做法,而是无情的铁血与征服。

    听话的,让你生存下去。

    不听话的,那么就彻底的抹去,这才是这个世界生存的法则。

    竞争残酷无比。

    不想掉队,不想被杀,就必须冷得下心肠,拿得起屠刀。

    羌人一败,雍州、上卦、武功诸县皆为李原所有,有了榜样的力量,从关中一带迁移而来的少年、健妇开始沿着河谷丰沃的土地开垦、播种,洒下希望,期待来日收获累累果实。

    与往年播种粟稷不同,这一年,在李原的坚持下,雍州一带的百姓播种下的粮食作物是刚刚试点推广的小麦。

    小麦最早种植始于中东一带,传入中国并开始推广是在战国时期,到了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关中平原一带,小麦的种植面积相比以往,已经有了不小的扩大,不过,由于小麦的颖果呈浆状,要想磨成粉状,连需要有一种磨小麦的石盘才行。

    相比其它复杂的发明,磨面的石盘对于李原来说,要制作出来不算困难,从咸阳一路与李原撤退到雍州的大秦兵造有足够多的工匠,他们对于李原的提议,自然不会有什么反抗的想法,实际上,能够为李原这位秦国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做点事,是工匠们的荣幸。

    歧山,西。

    兵造。

    聚集了秦国最有天赋,最为干练的一群工匠。司马印从雒阳撤回的一部分郡匠、加上咸阳大兵造的二百余名匠师,在歧山重起炉火,伐薪炼铁。

    兵造的匠师,一般分为四类:大匠师、匠师、工匠、匠人。其中的区分是以技术的高低来衡量的,这方面绝对不可能造假。

    他们籍籍无名,唯一留下名字的地方,就是在武器上刻录下年份、编号和自己的名字,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防止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查。

    在秦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中,兵造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它的存在,让百万秦军有了统一的武器,有了统一的装备。这使得秦军在与关东六**队的交战中,有了更多的荣誉感,更强烈的取胜欲。

    五月中旬的一天,在李原的亲自指点下,兵造的石匠开始打制一种奇怪的石磨盘。

    根据李原的叙述,他见到的这种转石盘,是用两个被凿成圆形的一大一小石盘叠加在一起,然后石盘中心的位置被挖成球状,在中轴的地方装上一个石质的实心球体,在小石盘上钻上几个漏斗状的小孔,如此一来,当上方的竹管内的小麦颖果从小孔里掉落时,在两块石盘的挤压之下,颖果壳被挤破,里面的粉状果仁就被一点一点的挤出石盘外。

    等到十一月,春小麦的第一季成熟,雍州的百姓就可以用转石盘将小麦磨成面粉,用小麦的果粉摊制的大饼,在若干年之后,也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对于李原来说,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回味“家乡”的美味。

    在指点了石匠一番之后,细节方面,自有工匠去揣磨,不需要李原这个门外汉再去多说什么,在司马印的陪同下,李原随后来到了打造兵器的工坊。

    莫石是兵造的一名年轻匠师。

    与其他匠师一样,入了匠门,一般来说,就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父辈将技术传到下一代,然后,再传到孙子一辈的手里。

    细数莫石的祖上,赫赫有名,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是他的先祖,干将、莫邪两位有名的剑师是他的曾曾祖父母,随着战乱的频频,在传承了数代之后,莫石一族开始从江南一带迁移到关中,并最终成为名噪一时的大秦兵造中的一员。

    与莫石有相似经历的匠师,在兵造不在少数,对于匠师来说,安定的环境、足够的原材料、还有不错的待遇,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不是每个匠师都会象干将、莫邪一样为了铸一把绝世神兵而付出性命的,普通人,更多考虑的是好好的活下去。

    莫石手里,拿着一把环首大刀,在柄首握处,刀刃卷起处,都已经有些焦黑的地方,这是烈火灼烧后的痕迹。

    姜丛死后,环首刀被秦军缴获,这样一柄利器作为最重要的战利品,被蒙虎郑重的送到了李原手里,对于蒙虎来说,这一仗打得淋漓尽致,一扫几个月前失败的阴影,与重振边军将士的信心相比,一柄利器算不得什么。

    “莫师,你看看,这刀还能重新锻炼成型吗?”李原在司马印的陪同下,刚刚察看过新建的匠造坊,在知晓了莫石是莫邪、干将后人后,即命人将环首刀送了过来。

    莫石一脸冷峻,不敬言笑,他的眼睛紧紧的钉着手里有些变形的大刀:“重温熔炼,加上二十余斤的上好铁石,或可成,不过,有六成机率毁损。”

    “如此,这刀且先放莫师处,等铁石寻到,再行锻造。”李原点了点头,莫石没有说大话,六成毁损的机率也是实实在在,这个时代相比后世大熔炉,手工作坊的形式在火候、时间、匠师的精气神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据李原所知,内史郡雍州一带,大型的铁石矿几乎没有,距离雍州最近的一处铁矿,是位于蓝田县一带的柞水矿,柞水位于秦岭以南,目前还被刘邦军占领着,至于上卦一带,富有的铁矿也是不多,在秦国的西陲边境,真正的大铁矿还要跨过大河,沿着往西的走廊才会有断裂的铁矿石分布。

    炼铁,铸剑,同时,也是一个耗量极大的活计,以李原现有的条件,开采成熟的铜矿,打造一批青铜制式武器和农具,才是现实的策略。

第一百零三章 李斯低头

    渭水。

    这条关中大地的母亲河日夜奔流不息,从炎黄、商周、到春秋战国,发生在这一片大地上的杀戮与更替,于它来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罢了。

    河水清澈,滋润着两岸的沃土,相比二千年后的浑浊,这样无工业污梁的河水浇灌下的庄稼,想必是绿色的不能再绿色的粮食。

    李原在察看完兵造之后,辞了司马印,即带着曹信等几人来到了渭水畔刚刚复垦的田地里,田分熟田和生田两种,象渭水畔的这一部分,就是曾经耕种过,现在翻耕过来的话,不用加多少肥力,就能让小麦苗茁壮成长。

    张负兴奋的走在李原的前面,一边说着,一边点指着周围好大的一大片土地。从大梁到荥阳、再到咸阳、雍歧,张氏家族算得上是跟随李原最久的一群人了,一路的西迁,一路无目的地的跟随,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女婿陈平现在是李原跟前的智囊,大大小小的政事忙得家也顾不上,对此,张素娘颇有微词,不过,老丈人张负倒是全力支持陈平的工作。

    男人,没有事业就等于穷光蛋。

    至于女人发发小脾气,那不过是娇惯坏了。要是陈平真的什么都不是,张素娘就不是偶尔发发脾气,而是整天发火了。

    更紧要的是,二十天前,张负经过亭里长老的推荐,成为雍州下属清水一地的亭长,也算是跨出了家族,成为一名李原政权的基层官员了。

    渭水畔的这一处肥田,是张氏家族购置开垦的田亩,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雍州的小吏一听得是长史家人要耕田,自然不会将完全未开荒的山地之类的放出去,对于这种隐性的福利,李原也没有追究的念头。

    至清则无鱼。

    张负、陈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追随,现在也算是一条战壕的同志了,李原若是失败了,陈平等人作为首要帮凶,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张翁,这小麦的种子成芽有几成,洒到田地里,防鸟兽的事务可不能放松了。”李原难得的走在乡间田野,心情很是舒畅。

    小时候,也是跟着祖辈在田里农作过,相比秦时,后世的小麦种植已经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可惜,以李原那一点见识,也只能在张负说项时,稍稍提起比如栽培法、间苗法还有除虫除草等一些小窍门,不过,张负倒是很意外,他没有想到李原还懂得田间耕种,特别是小麦种植的法子。

    在请示了李原之后,张负忙命人拿来竹板,将李原所说的只字片语记录下来,而更让李原哭笑不得的是,张负在开篇写了这么一句:李公农书。

    张负的意思是这本记录小麦耕作的集子是李原发起的,所以,以后凡是关于小麦耕作有什么好的经验都会被记录在农书里面,这种以大人物言行作为书集的名字的做法,在春秋战国之时很是寻常。

    比如:吕氏春秋,不过是吕不韦在任时,召集众吏编辑的,就以吕氏来名。

    ——。

    李原一天天的忙个不停。

    也只有忙着,才能让他的心不致于空出来,不致于去想李家那些个乱七八糟的事情。

    雍州。

    城东靠着歧水边的一处宅子。

    一个老翁戴着一顶蒿草编成的帽子,正在河边垂钓。

    秦国的前丞相李斯从咸阳到雍州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身体方面经过调养,渐渐的有了起色,毕竟李斯也不过五十来岁,加上底子一直不错,兼又听到老对手赵高在咸阳街头死于非命,这心情一好,身子自然就恢复了过来。

    不过,李斯最近,也有郁闷放不下的事情。

    那便是小儿李原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